1、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0- -20192019) 历史历史 专题专题 21 21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考点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考点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考点三: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一、选择题 1.(2019 年全国卷 T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 1.3%,物价上涨了 1 倍。1981 年,密 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 时期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 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导致出现滞胀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 步实行国有化措施,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 调的是物价上涨,BC 选项排除。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 选项排除。 2.(2019 年北京卷 T12)日本自 1963 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 口国。 同年, 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 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 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A.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
3、局已形成 B.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日本成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美国为了减少日本对自己的威 胁,对日本经济进行了粗暴干涉,因此可以说明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 经济控制,故选 C 项; “世界格局已形成”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 史实,故排除 A 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干涉,没有体 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故排除 B 项; “开始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故排除 D 项。 3.(2019 年天津卷 T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 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
4、为 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为了适应美国政府关于军备的特殊订单,美国 大小企业都在合同方式上作了与之相应的调整, 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 公司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 A。军备竞赛只是冷战政策实施的一 种具体表现,不可能是美国的根本国策,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就业 的相关数据,只是提到了大小公司合同方式上的改变,排除 C;材料 并未提及军备竞赛会引发的消极影响, 只是在陈述一段事实,
5、 排除 D。 4.(2019 年江苏卷 T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 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 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 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 选项符合题意。文化 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 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 关,C 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 除。 5.(2018 年全国卷T35)下图
6、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 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图中数据变化说明联合国成员国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数量 剧增,认真观察图中变化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洲国家数量增 多,即第三世界壮大,故 A 项正确;欧共体成员增加和联合国成员国 增加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和世界贸易无关,故 C 项错误;经济区 域化的趋势加强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D 项错 误。 6.(2018 年全国卷 II T35)20 世纪 6070 年代,法国、
7、联邦德国 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 数百万农民成了相 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 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 “20 世纪 6070 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成员 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 B;马歇尔 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故 A 与题干时间不符, 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
8、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 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 接关系,故排除 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与题 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 题意不符,故排除 D。 7.(2018 年天津卷 T10)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 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 年 12 月动工。 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 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 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8.(2018 年江
9、苏卷 T19).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 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 39%,美国同期从 1957 年的 209%下降到 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 年至 1970 年,西欧 所占比例由 208%升至 286%,美国同期则由 486%降至 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 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 势的出现,
10、故 D 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 1944 年,故 A 项错 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 B 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 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 C 项错误。 9.(2018 年江苏卷 T20)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 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 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 从而在这 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
11、前所未 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 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 B 项错误;C 项只符合材 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 D 项错 误。 10.(2017 年全国卷T35) 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 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 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 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 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
12、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A 11.(2017 年江苏卷 T18).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 新变化。 以下是 1990 年和 2003 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 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 1990-2003 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 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 幅比例基本趋同
13、,故 D 项正确。 12.(2017 年江苏卷 T19)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 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 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出现这一情 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13.(2016 年全国卷T34).表 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 1 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
14、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性经济组织的相关内容。由表格中的“茶叶” 、 “石油” 、 “可可” 、 “天然橡胶”等可知,这些国家都是资源和原材料 的出口国,属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这些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是 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表现。故选 B。 考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4.(2016 年江苏卷 T20)1987 年,英、法、意等 12 国签署了单一 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
15、,寻 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 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 。该文件的签 署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15. (2015 年全国卷T35) 、 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 贷款总额为 9.5 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
1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 供贷款或帮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B 项“各国关税税率明显 降低”和 C 项“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和世界银行无关,而世界贸 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因此 D 项“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错误。 16.(2014 年全国卷T35)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 事物, 它的问世成为 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
17、了欧洲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 识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欧元的出现并在欧盟内部大部分国家统一流通 有利于推动欧盟内部市场的扩大和统一, 故本题应选 A 项; B 项中 “消 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欧元的问世和流通与欧盟的对外 贸易额的增减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C 项;欧洲并非当今世界经济的领 导,故排除 D 项。 17.(2014 年广东卷 T23)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 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 础所建立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某个组织
18、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和运用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新型的金本位” “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 中到华盛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 确立了美元的主体地位, 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霸主 地位,故答案为 C 项。A 项是区域集团组织,不是国际组织,故排除; B 项是贸易组织不是金融组织,故排除;D 项是军事组织,故排除。 18.(2014 年安徽卷 T22) 2011 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 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 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 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 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编
19、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 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 现了( )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法德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的 基本历史素养及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中“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 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 “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 光看待历史” ,强调了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9.(2014 年福建卷 T24) 下表是 1980 年、1996
20、年世界不同类型国 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国家 类型 高收入 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中低收 入国家 低收入 国家 时间 1980 年 38% 43% 42% 30% 1996 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B 【解析】本题以 1980 年、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 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进出口依存度 的高低表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 也是评价经济全球化发展 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 1980 年到
21、 1996 年,无 论哪种类型的国家,对进出口的依存度都是增长的,这说明国际贸易 总体是快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加强的,A 项错误,B 项正确; C 项不符合史实;D 项无法从表格信息中得出,也不符合实际。故选 B 项。 20.(2014 年江苏卷 T2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 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 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 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 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 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
22、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全球化,旨在考查学 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非 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 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 选 B 项。A、C 两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D 项材料中没有 提及。 21.(2013 年全国卷T32)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 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 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 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
23、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A 【解析】本题引导语是“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 ,从实际情 况看在当时的背景下六国联合或欧洲煤钢联营的直接原因可以从三 个方面分析,一是战争导致欧洲衰落,衰落的欧洲又面临美苏对峙的 威胁,欧洲国家感到联合的必要性;二从起因上看是法德为消除两国 之间的战争恐惧由法国提议建立的; 当时只所以提议成立煤钢联营是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六国联合的直接 原因进行解释:一是联合自强,一是避免再次卷入战争,一是合理利 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这样 B、C、D 三个选项就可以排除了,只有 A 项比较符合要求,实际
24、上 A 项表述也有问题,它给人的感觉是历史的 教训导致联合,这应该是历史原因而非直接原因。 22.(2013 年天津卷 T10)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当今世界经济组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图片 信息和对几个主要的经济组织的比较能力。从图片提供的“国旗图案 和参加国的个数”判断,该经济组织应是北美自由贸易区。A 项指的 是欧盟的特点;B 项是各个经济组织的共性特征;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的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该组织内, 成
25、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但却可以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的优势互补,C 项错误,D 项正确 23.(2010 年全国卷T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任何大的民族企业, 不论是 “美国的” 、 “德国的” 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 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 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答案】B 【解析】世界经济发展并未趋于合理平衡;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存 在;D 与题干无关。 二、材料题 1.(2014 年四川卷 T14) (30 分)
26、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 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分)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 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 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 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 分) 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 国, 天下滔滔, 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 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 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
27、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 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 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 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 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 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 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 乱 (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 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 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材料四表中的一种观 点进行评价。(4 分)
28、【答案】 (1)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 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 18 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 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 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 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整理: 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 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
29、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 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 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 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 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 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 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 以及
30、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解析】本题以历史学习能力为主题,考查经济全球化、中国近代社 会生活变迁、民主革命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史学研究方法探究 问题、调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说明“从无序 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新航路开辟开启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中资本 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第二次工 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形成国际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二战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和 制度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标志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第(2) 问,首先要根据材料三把握历史解释的含义,一
31、是将零乱的信息整理 成有条理的知识,二是探讨因果联系即分析原因;然后,对材料二图 片信息进行归纳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四“不可能 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得出陈旭麓肯定“中体西用”的结论,从 “那个时候的中国”可知他评价“中体西用”所遵循的原则是把历史 事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下分析;按照这一原则,材料四表格对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都是错误的,都离开了当时 的具体历史条件。 2.(2014 年广东卷 T39)(27 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 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 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 15 世纪中叶至 17 世纪初作为一个
32、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 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 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 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 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 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 1992 年为界将其划分 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 2001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 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 分) (2)试从材料二中
33、“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的世界历史。(7 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 以说明。(12 分) 【答案】 (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 响。 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 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 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 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 (3)以 1992 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 中共十四大后
34、,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以 2001 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 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解析】本题以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 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容易得出孔多塞是从知识进步这一角 度阐述历史的;影响从经济、促进文明发展等角度作答。第(2)问从 材料中判断一战对世界的影响和二战前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 第 (3)问从经济的转型和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角度作答即可。 3.(2014 年北京卷 T37) (36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 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
35、所居之地称为“中 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 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 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 为世界中心, 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 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 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 材料二 图(a) 公元 1400 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b) 公元 14001800 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图(c) 公元 1900 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
36、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图(d) 公元 2013 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 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a)至图(d),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 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 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 总结和归纳准确、 完整; 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 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 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 特色的成果?(14 分) 【答案】 (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 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 中心;所能清晰认知
37、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 和认识。 (2)示例 1: 公元 1400 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 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 往较少; 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 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 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 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 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 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 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 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
38、现了。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 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 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 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 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 2: 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 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 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 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
39、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 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网购 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 14001800 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 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 工业革命以后, 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中贸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参考答案要点: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
40、 动, 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辛亥革命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 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 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 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以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和多样的世界为切入点,综 合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的 难度较
41、大。第(1)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对神灵地位、自身地 位和认识范围较小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的难点在于选择怎 样的解读路径:一是可以对图(a)到图(d)的信息逐一归纳概括,总结 概括时注意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化趋势为逻辑线索, 做 到史论结合;二是可以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各个层面为主线,如以发展 程度的变化、发展方式、途径变化、贸易中心的转移为逻辑线索,然 后结合史实进行分析阐释。根据中学生的实际,选择第一个解读路径 可能更为稳妥。第(3)问难度不大。“学习外来文化”只要结合三个 历史事件中学习西方的史实回答即可, 但要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与学习外来文化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是新中国成立的指导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回答“自身特色的成果”实际上 就是回答三个历史事件给中国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理解了这一点, 结合所学知识,此问题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