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拌混凝土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一、如何理解“混凝土是结构材料”?硅酸盐水泥类混凝土是一种用于结构工程的材料,出于城市环保的考虑,从工程施工在现场制作,发展成独立的预拌混凝土。曾有人叫过“商品混凝土”,但是预拌混凝土除了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购销外,并不具备商品的另外两个重要的两个属性,其一是储存性,其二是陈列性。所以预拌混凝土不能算是真正的商品,也不是混凝土的成品,而只是一种待加工的混凝土拌和物。在行业里混凝土的生产并不是高难尖的技术,为什么会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主要是在观念上不清楚,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认为就是一个将几种简单的地方性的材料混合在一起的“和泥”过程,没有什么质量的的观念,所以就很容易
2、出现“问题”。我在试验人员培训的时候。提出一个管理方面的方法,对四个台账连锁、制约、监督、效率的作用(与建设部建立台账要求同步)。所有的工作一定要做到能够溯源,原因很简单,混凝土是一种用砂石水泥和水拌制和成型看似很简单的材料,但是其凝结硬化过程的的复杂性很难讲清楚,硬化后混凝土里面固、气、液各相同时存在,微结构还随环境的变化和时间而变化,因此,对看似很简单的材料采购进货要如实的登记台账,并认真对所进的材料进行必要参数的复试数据登记台账,正确提供给质检人员或主管人员调整生产用配合比,再到生产环节准确的制作。拌和物是否满足客户要求由信息反馈台账汇总,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T
3、QC(Total Quality Control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作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人员一定要对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不厌其烦的认真的操作,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因为混凝土是一种结构的材料,而结构材料的重要功能就是安全和耐久。二、对搅拌站的质量控制有何要求?由于预拌混凝土是一种涉及结构安全和耐久的材料,从建筑法和质量管理条例以及建设部规定的质量终身负责的条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所有的环节和过程都应该有可以溯源的证明。除了前面所说的台账记录的溯源性以外,生产计量体系的真实性更重要。我从2013年左右就采取每天抽查搅拌记录,同时在每次成型试块的拌和物的搅拌实际计量单里,通过拌和物的状态检查
4、实时用水量和所有材料的计量偏差率,将实际的水胶比计算后标注在搅拌记录单中,随后再将所成型的试块强度都一一记录在上面,进行强度与实际水胶比的统计,作出水灰比与强度的关系图(数理统计时予以考虑调整)。这个就是搅拌站的质量控制体系的一个环节,其实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材料只有水会因材料含水的不稳定而始终不稳。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芯片2000年在新加坡就开始使用,主要是试件在实验室加压试块过程中可以直接同步传递,避免人为篡改。使用二维码也是可以的,只要设备具备接收的功能就行。搅拌站管理是一个系统的问题,科技手段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依靠而不是依赖。对于混凝土这种人工制作的结构材料,生产质量是保证结构施工质量
5、的前提,保证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必须的,强调的是过程控制,不是试块的“扫码”。三、推进绿色预拌混凝土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加快发展防火隔热性能好的建筑保温体系和材料,积极发展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一体化屋面、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建材;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深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质检部门要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等。同时在发布了绿色建材标识评价管理办法,相关内容中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与要求。现在有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建筑众多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理念,绿色应该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题,
6、一定要引起企业的重视。四、南北方混凝土搅拌站对混凝土技术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南北最大的区别就是温度和湿度(西北是干燥和温差),从混凝土的基本性质考虑,重视温度“效应”可能更重要,硅酸盐水泥类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一些开裂的现象,很多都与温度应力有关系,现在的结构设计的截面普遍偏大,强度等级也偏高(大于C40的),这也是造成混凝土技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使用材料质量来讲,北方普遍不如南方,南方每次进场材料的量相对多,而北方有时仅进几十吨,甚至每车的材料都可能不一样。从材料稳定性因素北方会因材料的不稳定而应多关注每一车材料的对应性的使用。而南方有的搅拌站对每一船的材料进行检测,好像就认为掌控了进场材料,但
7、是每一船的材料差异大,而堆放又是覆盖式卸料,此时的材料检测就与实际生产需求参数出现了“漏洞”。正确的材料检测或是材料复试一定要由进入搅拌机前的横皮带上取样,这样才是与生产实际对应的参数。五、高性能与高强混凝土的区别?A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对水泥基混凝土质量的一种综合要求,并非为一个品种。也不应该将其仅归结到是对材料的一种要求(如低收缩等)。由于混凝土的性能不能单独进行评价,一定是与材料的选择、拌和物的生产控制以及施工过程技术控制等方面都有关,所以是对材料质量以及施工等高标准或是高要求的统称。而高强混凝土主要针对的是设计强度等级比较高而言。没有必要将高性能看的过于复杂或是“面面俱到”的要求。六、搅
8、拌站混凝土配比掌控应从那方面着手?A混凝土的配合比属于核心的管理技术,其前提一定要对拟使用的各种材料基本性质有充分的掌握,试验操作是入门的基本工作。任何试验参数的掌握要在规范统一的标准要求下进行,当初学者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后,可以了解一些较为简单的试验方法。做混凝土的人一定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以不失方向,同时再将实际的操作变为“经验”而积累,再将其升华而巩固,周而复始而“应对自如”。简单不能敷衍了事,简单也要高度重视“不厌其烦”,因为你生产的是一种负有安全性责任的结构的材料。七、试验室信息化管理应采取哪些措施?A信息化管理一定是今后的主旋律。首先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将各个岗位责任真正落实到保
9、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以信息能够溯源为原则的基础上,使用几个环节的台账管理建立管理的闭合。同时对几个关键岗位的人员实行每日工作日志式的要求,如材料验收人员、材料复试人员、质检人员、搅拌机操作员、外检或巡检人员调度等,做到管理者通过这些要求的信息反馈对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和要求,达到管控的结果。如果将其编成程序,用计算机强制式的进行约束和管理应该更好。我们近期开始做管理软件的形式规范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的操作要求,实行强制性的要求。八、骨料为什么没有监管部门?材料质量虽然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但是针对中国的管理模式,所有对应的管理部门,只要能有所作为,真正抓住质量是百年大计的宗旨,应该是可以有所转变
10、现状的。也希望呼吁主管部门如协会,虽然属于民间团体组织,但是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建议权。以前骨料属于地材不受重视和关注,但是现状已不能再不重视了,因为材料的不可再生是个事实,好钢一定用在刀刃上,如果是“粗制滥造”即使再好的绿色生产也是“徒劳”的。面对现在的材料供应市场除了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也与使用者有更重要的关系。要学会说“不”,一旦你接受了材料就一定意味着你的生产控制系统是可以做到质量的保证的。是否也是如同混凝土的拌和物交付到使用者手里的时候,使用到结构里的质量就应该由施工方负责的道理一样。九、混凝土生产企业是否应该为施工单位提供试件?生产混凝土的单位为使用混凝土施工企业依据合同关系提供混凝土
11、拌和物材料,是具有商品属性的经营活动。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既是“商品”,就要有交付验收的手续和过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规定,双方在做履约合同交货验收过程中,拌和物和强度是必须要满足的指标,所以交货验收的试块成型必须要由使用方负责(也可以是双方共同),其中和易性即坍落度的检测是前提要求,也就是说当拌和物的质量不能满足使用方的要求时,是不可以成型试块作为验收依据的。如果交付验收的试块是由供货方方负责提供,应该属于违规和“违法”行为(涉及到造假)。十、混凝土成本和混凝土强度哪个更重要?如果合同约定混凝土强度是关键指标,作为提供方是必须要满足和要达到的。混凝土成本高低主要与企业管理水平有关系,
12、生产成本不可以片面的追求降低,管理能力强的企业总成本的支出就会降低。但是有一点要关注,增加管理成本的投入是有限和必须的,而处理成本的结果是无限的也一定要避免的。我们不应该在市场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即使是相同的地区也不可以,因为前提因素是具有个性的。作为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一定要抓竖向的管理,检查管理效率或是责任担当的效果。十一、如何规范监管混凝土外加剂市场?从建筑质量终身负责的严格规定中,谁使用谁负责是基本要求。说的再好再优良的材料,一旦确实因为某种材料所造成的质量“问题”时(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材料厂家不会为你承担责任的。采用掩盖方式处理拌和物,只是看到的表面状态改变了,实质是否还有“影响”一
13、定需要充足的技术数据支持,如耐久性的实验结果等。当然也有一个综合成本问题。从现在一些所谓“改善剂”的某些效果基本属于单一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存在可以应对万变材料的“万金油”的外加剂。十二、标准是否对改变水泥性能参数更加细化?关于GB175标准的修订已经完成,请及时参考标准中参数要求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就是,水泥是一种应用型的材料,有具体的主要性质参数的指标规定。如何使用?怎样使用属于使用者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任何一单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都是单一的,不存在普遍的适用性。每个人的经验介绍都有其单一性,应该学习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不应该是照搬和定量(非计量的量)。我们初始在配合比设计的时候需要
14、的是知道水泥的基本性质后才可去确定试验室的配合比,没有足够的试验数据支持的前提下都是一种“预估值”的估算,很多看似很“精准”的“公式”,也一定是不稳定或是蒙的“巧合”。日本使用的材料相对是稳定的,仅以水泥的参数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用水泥的标准值。而我国的水泥即使是标准的普硅42.5水泥也会有明显的差别的,所以就更需要做好材料使用前的复试,先试后用也是我国规定的技术管理措施要求。十三、水洗机制砂残留的絮凝剂对混凝土流动性有什么影响?其实水洗机制砂不见得对使用者有过多的好处,至少有一些必要的细颗粒被冲洗走了,不仅是0.075以下的颗粒。当使用了絮凝剂的机制砂,从级配与拌和物流动性考虑单独使用有很多
15、的不利因素,所以如何合理使用这种砂子,需要和你的使用比例和实际使用的外加剂的相容性有关系,尽量找到合适的配伍。有条件可以采用“净浆裹砂”搅拌工艺。十四、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是否和水洗机制砂中絮凝剂有关系?可能与絮凝剂有关系。因为有的絮凝剂具有增稠的作用,所以知道生产使用的材料对于搅拌站可以制定对应的技术措施,可以通过做材料的吸水率试验确认一下,也可以将机制砂充分洗干净后再做试验进行比对,以确定坍落度损失是否是主要的原因。有时损失大和砂细或泥块等有关系,用排除法做试验。十五、如何提高混凝土的匀质性?拌和物的匀质性是通过搅拌时间的保证实现的,西方国家大约120s,日本60s(高速机)我国普遍小于60s,有的甚至不足30s。双卧轴搅拌机,因两轴之间存在一定“空间段”,在拌和物流动性小于200mm左右时,该段的拌和物是搅不到的,除非由足够的搅拌时间保证。当使用的材料品种再多的情况下其搅拌时间对匀质性就更加关键和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