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教育目的目目 录录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一、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意蕴(一)教育目的的意蕴 目目 的的指生活或活动指生活或活动主体所意欲达主体所意欲达到的最终归宿到的最终归宿所在所在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发点和归宿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
2、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从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分狭义和广义。从内容指向来看,教育目的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狭义教育目的特指一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的根本所在。广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标系列。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教育目的结构层次: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培养
3、目标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教 育育目目 的的教教 育育方方 针针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联系: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
4、则。区别:区别:(1 1)包含内容不同:教育方针包含内容比教育目的多;)包含内容不同:教育方针包含内容比教育目的多;(2 2)侧重点不同: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侧重点不同: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怎样办教育办教育”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意识性意识性 意欲性意欲性 可能性可能性 预期性预期性 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 社会性和时代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两个较为明显的特
5、点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规定了教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和培养对象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和培养对象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及各个时代的制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无不受到社会及各个时代的制约,因此就需
6、要教育目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带有社会不同时代的约,因此就需要教育目的在历史的发展中带有社会不同时代的特点,体现不同时代的要求。特点,体现不同时代的要求。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教教育育目目的的基基本本类类型型按作用特点分按作用特点分按要求特点分按要求特点分按被重视程度分按被重视程度分按体现范围分按体现范围分价值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二
7、、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根本:根本: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即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性情操的人,即“心有所属心有所属”。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
8、其功能 功用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根本:根本: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有用性和功效性,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有用性和功效性,即即“身有所为身有所为”。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9、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具有终结性特点。现的结果。具有终结性特点。发展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具有持续性特点。各种结果。具有持续性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
10、的类型及其功能 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关系关系:终极性教育目的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终极性教育目的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发展性教育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性教育目的确立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发展性教育目的是终极性教育目的实现的发展性教育目的是终极性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路线必经路线”和和必不可少的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具体策略”,是终极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终极性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三)正式决策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三)正式决策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
11、策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的一定权力机构正它不是被社会的一定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的。二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二者因不同的社会需要常有互为依据的情况。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
12、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外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在教育发展史上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在教育发展史上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极为注重内在教育目的,漠视外在的是美国教育家
13、杜威。他极为注重内在教育目的,漠视外在教育目的,具有片面性。教育目的,具有片面性。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教育,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总有着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教育,外在目的与内在目的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内在教育目的本身就是外在教育目的实现的割不断的联系。内在教育目的本身就是外在教育目的实现的操作化转换,即实践性转换。操作化转换,即实践性转换。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第一节第
14、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1.1.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为谁培养人人”有明确规定有明确规定 2.2.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3.3.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4.4.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1.1.通过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 2.2.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
15、进行调控 3.3.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1.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2.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各功能间的关系:综合联系、相互体现各功能间的关系:综合联系、相互体现 1.1.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发挥的,没有评定向功能是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发挥的,没有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就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价功能和调控功能,定向功能就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
16、 2.2.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 3.3.评价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评价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对定向功能的凭借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三个面向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的指导思想 19831983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题写了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景山学校时题写了“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题词。的题词。“三个面向三个面向”提出至今,已近提出至今,已近3030年,年,19851985年和年和20192019年年曾被写进教育目的。曾被写进教育目的。
17、鲜明的时代特征,指引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鲜明的时代特征,指引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选择的选择即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即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的选取或抉择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确立即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即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进行确认和确定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宏观层次的选择宏观层次的选择中观层次的选择中观层次的选择微观层次的选择微观层次的选择 对各级各类教
18、育培养人对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 的总体要求的总体要求 (也称普遍要求)(也称普遍要求)对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对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 的各自要求的各自要求(也称教育目的的再选择)(也称教育目的的再选择)如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如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等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等(也称教育目的的具体选择)(也称教育目的的具体选择)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一)社会依据 1.1.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2.2.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
19、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依据(二)人的依据 1.1.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2.2.依据人的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依据人的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 现实的和未来的现实的和未来的 生存的和发展的生存的和发展的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要的领域。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
20、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特点:特点:(1 1)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2 2)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展 (3 3)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天然的天然的需要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
21、目的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进步性进步性提倡人的个性自由解放,对于打破宗提倡人的个性自由解放,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起了巨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起了巨大的奠基作用。大的奠基作用。不足不足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念意识,将个人和社会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的发展。片面强调人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22、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本身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需要出发。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分类分类:(1 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需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 (2 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
23、择与确立合理性合理性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定的合理性。不足不足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社会是由人构成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人的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人是因社会才得人是因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生存和发展的,人总是归属于一人总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
24、,人是定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人(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对教育目的中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的、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地看待教育目的选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地看待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教育目的选择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来思考和讨论教育目的选择中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中人和社会关系的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社会(一)社会价值取向
25、确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立应注意的问题问题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适应与超越的问题适应与超越的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1.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求:要求:赋予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赋予社会全面发展、
26、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要求来培养人念,以此要求来培养人。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2.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与超越问题 适应:适应: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超越:超越: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的超出性。要求:要求: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具教育既要适应现实社会的当前要求和需要,也要具有走向未来的指向;教育既要超越现实,也要有良好的现实基有走向未来的指向;教育既要超越现实,也要有良好的现实基础。础。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3.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
27、题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 教育的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自身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教育自身所产生的社会物质生产、经济发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展及物质利益满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教育自身活动对社会精神生活、文化发展、价值精神构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价值精神构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要求:要求:坚持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坚持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结合。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4.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
28、化传统、生活方式、涉及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价值观念的传递、保持、敬重及维护问题。教育的世界性:教育的世界性: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涉及对世界交往与合作的各种文化、规则的认同或接受。的认同或接受。要求:要求: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开放中发展民族、创立足民族、面向世界,在民族开放中发展民族、创新民族精神。新民族精神。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二)人的(二)人的价值取向确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立应注意的问题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科技素质与人
29、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1.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社会化: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反应的是一个的过程,反应的是一个“群群”的聚合性和共处性。的聚合性和共处性。个性化: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要求:要求:人的发展和完善
30、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二者的和人的发展和完善就在于社会化和个性化二者的和谐与统一。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谐与统一。人的社会化,应是个性化了的社会化;人的个性化,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化,应是社会化了的个性化。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2.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理性: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对事物发展变化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性、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的逻辑性、科学的概念、价值准则的遵循。非理性:非理性: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对产生于感觉、人在认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对产生于感
31、觉、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情绪、欲望之上的直觉、直接体验或灵感、顿悟的遵循。要求:要求: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首先要避免陷入理性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首先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同时还要充分认识理性和非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对立的误区;同时还要充分认识理性和非理性各有的长处与局限性,避免对二者的盲目性。各有的长处与局限性,避免对二者的盲目性。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局限性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局限性理性主义:理性主义:陷入一种盲目性,忽陷入一种盲目性,忽视了自然与人的原则视了自然与人的原则区别
32、,试图以机械的区别,试图以机械的因果律来解释与人有因果律来解释与人有关的事物的一般本质关的事物的一般本质或本性。或本性。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忽视理性非理性主义忽视理性作为人本质的一个特作为人本质的一个特征,把非理性作为人征,把非理性作为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错误的本质的观点是错误的。的。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3.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 科技素质:科技素质: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指与人认识、作用于自然,与人从事物质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的发展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
33、的发展水平。水平。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指与人认识、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问题,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与人从事社会价值建构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文化、价值方面的素养、品质及能力的发展水平。的素养、品质及能力的发展水平。要求:要求: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充分摆脱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观的片面性;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认识和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当代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当代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总体要求总体要求:为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4、,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一)时间时间文件文件教育目的教育目的19571957 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1978 五届全国人大会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宪
35、法议通过的宪法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1981关于建国以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题的决议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1982 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民
36、共和国宪法国宪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全面发展。19851985 中共中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 教育要为教育要为90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养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人才。时间时间文件文件教育目的教育目的1986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
37、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199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十年规划和“八五八五”计划的建议计划的建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接班人。19931993 中国教
38、育改革和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展纲要 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方针。的方针。201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会主义事业建设
39、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二)时间时间文件文件教育目的教育目的2019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者和接班人。20192019 国务院关于基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改革与
40、发展的决定决定 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要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质等方面
41、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20192019 国家中长期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2019-20202019-2020年)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三)第三节第三
42、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观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关注重心的转移:关注重心的转移:政治挂帅政治挂帅经济优先经济优先育人为本育人为本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人才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资料来源:郭冰资料来源:郭冰.中国教育目的中国教育目的6060年:演变与反思年:演变与反思J.J.中国教师,中国教师,2009.11.2009.11.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
43、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素质(三)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 人才人才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 基本思想
44、: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实现人的全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含义:含义:(1 1)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 2)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 3)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 4)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的的意义 1.1.为我们
45、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指导: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2.2.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含有各方面素
46、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育的基本构成。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德育德育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
47、还包括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广义的德育还包括涉及人成长生活的其他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智育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体育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能力的教育。美育美育指培养学生正确的
48、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 (一)素质发展为核心(一)素质发展为核心素素 质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人自身生理心理、对人自身生理心理、学识才智、道德品学识才智、道德品行、审美情趣、生行、审美情趣、生活态度和能力等方活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也可用以的总称,也可用以对人某方面发展质对人某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指称。量或品质的指称。以人的素质发展为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内涵:核
49、心的教育。内涵:一是人的发展的全一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和谐性;二面性与和谐性;二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是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性和多元性。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把握实践把握一一二二三三既关注人良既关注人良好素质的形好素质的形成,也不忽成,也不忽视对人不良视对人不良素质的克服素质的克服与纠正。与纠正。不能停留在不能停留在应有素质的应有素质的形成上,更形成上,更应重视素质应重视素质的巩固和提的巩固和提升。升。注重把应然注重把应然素质和实然素质和实然素质结合起素质结合起来。来。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二)
50、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然性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然性 2.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3.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 1.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然性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然性 (1 1)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2 2)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从历史发展看,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