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片绪 言第一节 社会学概述一、定义1、社会学 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2、体育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和体育科学的方法,将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展开对体育现象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研究的学科。二、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的背景 工业社会引发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呼唤社会学的产生;启蒙运动和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催生了社会学。2、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学在产生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众多流派和不尽科学、不尽完善
2、的学说,他们各执一言。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学研究逐步走向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方向。3、我国社会学的历史演变(1)、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传入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了中国问题和中国社会的研究。50年代,社会学在中国被否定。(2)、1979年,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需要,重建了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组织,恢复了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并获得较快的发展。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1、研究对象 从整体上研究社会和通过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而研究人。2、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包括了群体单位、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社会问题等。四、社会学的特点和功能1、特点 广泛联
3、系社会科学各学科及某些自然科学,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会学角度全面研究人和整个社会。2、功能社会学研究能够准确地描述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象,预测社会发展,因而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有力工具。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一、初创阶段 19世纪末,一批社会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场、游乐场和娱乐问题,标志着体育社会学进入了初创阶段。1921年,德国学者里塞的体育社会学问世,标志了初创阶段的完成。二、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中,体育社会学进一步完善了自身概念、性质、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今天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和扩大,内容日趋丰富,方法日
4、渐多样、规范和具有现代特征。使体育社会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三、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体育社会学创建起始于80年代,90年代即形成独立了学科体系,并进入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三节 体育社会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一、性质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社会学和体育科学之间,与上述两个学科紧密相联、又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角度的学科。二、研究对象 把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系统,研究其内部结构、运行规律,研究其社会价值及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以寻求体育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体育自身发展的更佳途径与方法。三、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2、体育
5、社会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和研究体育社会问题。3、研究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体育形态。第一篇 体育与社会第一章 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第一节 体育与政治一、政治的概念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调节人类活动、人际关系、民族、阶级、国家关系的控制系统。是权力和社会走向的集中体现。二、政治与体育的关系1、体育几乎是伴随人类社会全程的文化现象,在无阶级社会中,体育与政治无关。但在阶级社会中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与日俱增,服从于统治者的政治目的。2、阶级社会中,政治强有力地制约着体育的目的与性质,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强烈地影响着体育的价值观念。三、体育对政治具有反作用1、积极作用 振奋
6、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家地位、丰富民众生活,促进民众身心健康,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气氛,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2、消极作用可能被反动政治所利用,也可能导致民族分裂与对立,甚而引发国际争端和战争,引发诸如暴力、滥用违禁药物、弄虚作假、催残人体健康而引发对体育的否定。四、体育与政治关系密切的利与弊1、促进作用 借助政治对体育效用的需求而得到政府、社会、经济和舆论的高度支持,从而推动体育的发展。2、消极作用政治的需求可能向体育注入为争锦标而不顾一切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以致向体育注入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而不顾后果,使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暴力事件累
7、累发生,从而亵渎体育精神。还会导致对运动员人生的摧残使其发展畸形,还会令政府全力以赴地抓竞技体育,而忽视大众体育。第二节 体育与经济一、生产方式与体育运动 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的改变,必然改变人们的劳动过程,形成新的健康需求,从而使体育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人的全面发展越发显得重要。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体育将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二、经济发展水平与体育运动经济发展水平永远是体育运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强有力地制约着体育的规模、水平与质量。成功的良性的体育运动对社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反哺作用。第三节 体育与社会发展一、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本身就是社会的
8、重要组成系统,伴随社会的发展,体育必然获得逐步发展。二、体育运动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1、必然性体育运动仅仅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然受制于社会大环境,只有协调发展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发展模式,也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协调发展的前提 确立社会与体育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建立强有力的社会调控机制和体育自身的调控机制,具有相应的物化和人才条件是体育运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与教材观点不尽相同)3、协调发展的类型 体育运动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类型包括:(与教材观点不完全相同)(1)、结构性协调:A、体育组织、体育规模与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及社会为体育提供的条件之间的协调。B、体育运动内部
9、各单元之间的规模、运行程序、衔接方式的协调。(2)功能性协调:对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内部各形态的社会功能的调节,使其整体功能有效地服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3)、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社会发展所给出的体育运动的结构方式、规模等与社会对体育运动的功能需求之间协调;体育运动自身结构与功能之间协调。三、体育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益1、原因 体育是一个既与其它社会系统、与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广泛联系而又独立的系统,其正常运行与发展,必然促进与其相关的系统和社会因素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服务。2、体育社会效益的评价 可依据体育对促进社会成员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体育的投入与产出比、体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
10、用、对社会稳定及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作用方面评价体育的社会效益。(以上观点与教材不完全相同,请注意比较)第二章 社会变迁与体育运动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一、何为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泛指一切社会现象整体或局部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及其变化结果。二、社会变迁的内容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的社会变迁、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变迁、经济变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变迁、政治制度及政治需求的变迁等。三、社会变迁的类型 包括了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社会进步与倒退、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自发性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第二节 社会变迁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一、改变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经济类型、经济总量等强有力地制约着体育的运
11、行方式和规模与质量。经济的变迁,必然导致体育随之相应变迁。二、社会制度变迁改变体育的性质与价值观念 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体育所寄予的希望不同,通过体育而追求的社会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育的性质和价值观念会有所不同。这就使得随着社会制度变迁,体育的性质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改变。三、科技进步与体育 科技进步、科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体育运行的社会效益。四、社会基础的变迁与体育社会的变迁将改变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因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将决定体育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不同,也将寄予体育不同的需求,决定和选择体育的功能。五、文化大背景与体育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12、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与氛围是体育文化类型、特点的根本基础。所以不同的文化大背景养育出来的体育不同,文化大背景的变迁必然要导致体育的随之变迁。第三节 体育运动与社会现代化一、现代社会概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分工的精细及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使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出现了物质财富日趋丰富、生产率明显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显著变化的趋势,使社会生活向高频率、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既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又对体育产生了新的更加强烈的需求。二、体育运动对社会现代化的贡献 体育的特殊价值,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增进和维护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人们提高生活质
13、量的重要内容。体育还成为了造就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推进城市化建设、扩大需求与消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途径。第二篇 体育社会第三章 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一、行政机构 体育的行政机构泛指原各级体委,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各地、县文体广电局等政府的体育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是国家行使体育管理的政权机关。二、体育的事业、企业机构1、体育的事业机构 各级各类体育院校、体育教育单位、运动学校、体工队、体育科研所及一切与体育工作高度相关的事业部门。此类部门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2、体育的企业单位 凡是与体育相关的产品生产、经营、服务业及以企业化方式管理的体
14、育俱乐部等,都是体育企业单位。此类部门追求的主要是经济效益。三、体育的社会团体1、社会团体范围及作用 体育社会团体泛指与体育相关的协会、学会、俱乐部等。我国此类团体只有经民政部门批准才具有合法性。此类组织是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和组织形式。2、我国体育社会团体的类型 我国体育社会团体含竞技性团体、群众性团体、学术性团体、体育观众社团、享受型体育社团等。四、社区1、何为社区 在一定区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的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称为社区。2、何为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
15、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稳定社区的生活秩序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五、家庭 家庭是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体育观念、体育活动,不仅是增进家庭情感、促进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家庭生活内容,而且是个人终身体育的重要方式,是学校体育的预备与延伸,是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重要基础。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理论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被以经济标准、政治标准或其它标准为参照,分成若干层面和群体,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社会表现。二、体育的社会分层1、职业分层 体育的职业分层有专业化、职业化、业余之分,有专职和兼职之分。2、技术分层有运动员等级
16、、裁判员等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职称。3、按参与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A、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B、当然参与和或然参与;C、终身参与和间断参与;D、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理论 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职业、地理位置、服务单位间的变动称为社会流动。二、流动方式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A、体育人员上下流动,可能改变流动人员的社会地位,这咱流动叫垂直流动。B、不改变社会地位和级别,只改变服务单位、组织、地域、社区关系的流动叫水平流动。2、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 在体育系统内部符合程序地进行的顺理成章的流动为自然流动,否则为非自然流动。3、体育人才的流动 经济因素、工作环
17、境、领导的人格魅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了体育人才加快采取向上的非自然流动方式。并且,相邻专业人才流入体育界的频率加快。第四节 体育人口一、体育人口的概念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二、体育人口的分类1、直接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 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但不直接以身体力行方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2、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体育人口 职业与身份规定了其必须从事体育活动和体育工作的人口为当然体育人口,而经体育感召,为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为或然体育人口。3、终
18、身体育人口与间断体育人口 自学校生活起一直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口为终身体育人口,而期间有中断的为间断体育人口。4、主动体育人口与被动体育人口 自觉主动地坚持体育活动的人群为主动体育人口,而被迫参加者为被动体育人口。二、体育人口的标准 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每次持续活动的时间,不同国家标准的量值特征不同。我国通行的标准一般是,互周三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且强度为中等以上。(其余自己看教材7781页)第四章 体育的社会控制概念 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施行约束的全部过程。体育的社会控制:体育的社会控制包括了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控制,也包括了体育
19、对社会成员的控制。第一节 体育中的社会控制一、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 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是借助社会强制力对体育进行控制,包括了以下几种形式:1、行政力量对体育行为的控制。2、法律法规对体育行为的控制。3、纪律对体育行为的控制。二、社会对体育的软控制 依赖于社会舆论、道德观念和心理影响,对体育进行的控制叫软控制。包括了以下控制:1、风俗对体育的控制。2、道德对体育的控制。3、信仰和信念对体育的控制。第二节 体育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一、人的攻击性与竞技运动 人类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攻击性,这是引发社会越轨行为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使这种攻击性不至于危害社会,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而竞技运动中颇具攻击性竞争
20、过程,既可通过生命活力的激发与疲惫,有效地满足人们作为自然存在的生物冲动的需求,又可通过全力的抗争和攻击而满足人们作为社会存在的竞争冲动的需求。因而,竞技运动是具有“战斗狂热性”的人群安全发泄的良好而安全的方式。二、身心并育的东方体育与道德修养 人生存于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挫折、失败及各种打击。极可能引发人情绪上的波动,甚而将人推上不理智的行为过失或伤害他人与社会的迷茫之台。东方体育强调人内外兼修、身心并育,鼓励人追求自己的心态平衡,笑对人生成败得失的特征。有效地抚慰了人们受伤的心灵、平静人的情绪,增强了人们的行为约束能力。因而,有效地预防了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报复和过失,稳定了社会秩序。
21、三、体育运动的社会控制作用体育运动正是通过上述途径与方式,一定程度地消除了部分社会成员可能发生的对社会秩序、对他人、对他国的仇视与攻击。不仅稳定了社会的有序发展,还养育了人们的身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体育运动是对越轨行为的一种有效控制。第三节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一、当今体育改革的社会学动因1、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举国体育体制,使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国家统得过死、管得过多、无力促使体育全面发展。因而,体育的发展呼唤着改革。2、近20余年中国的改革广泛地涵盖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分化与重新整合)等多个方面,这一改革使运行了几十年的举国体育体制不仅失
22、去了基础,而且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而,中国全面改革的大潮,必然推进体育改革。二、当今社会结构分化中的体育运动1、从争夺锦标为主的单一性向经济、文化、健身、娱乐、休闲、社交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等多种目标共存的多元化方向发展。2、举国体制下的高度集权开始动摇,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组织和机构自主性增强,于是体育利益群体分化加剧。政府包揽一切、调度一切的局面开始消退,个人追求体育、社会兴办体育的势头逐渐加强。三、体育结构分化和重新整合中存在的问题1、当前引发我国体育结构分化的最基本因素是以利益的重新分配为特色的体制改革,因而使体育的分化过程中出现了不惜牺牲体育的长远利益而追求所谓经济效
23、益的商业化过程。2、整全力量不足 分化已经出现,但并不彻底,体育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整合过程显得无力。这是说明我国体制改革、社会变革、体育分化尚在初级阶段的例证。第五章 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社会体育概述一、社会体育的基本涵义 社会体育是不含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的群众体育。其显著特征是坚持业余、自愿的原则,并以追求身心健康、而不以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为目的。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社会体育的特点1、占有较大的社会空间。2、占有较多的社会时间。3、内容丰富因而分类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标准有:地缘、目的、人群等)4、组织形势、方法手段多样。5、历史悠久、并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日趋重
24、要。6、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三、社会体育发展趋势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新的社会生活不仅呼唤更为广泛的社会体育,也有能力支撑更为广泛的社会体育。2、举国体制、国家统管社会体育的模式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为过去,社会体育的市场需求将引出社会办社会体育的良好局面。形成社会体育发展的多元动力结构。(作者认为将走向全面社会化)3、社会体育鲜明的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性,必将促进社会体育科学性水平的提高,加快淘汰那些不科学、低效益的方式和手段。4、伴随社会体育规模和质量的发展,必将使其组织形式、物化条件的产生与来源,锻炼的方法手段等,日趋丰富多彩,形成多元化格局。第二节 国外社会体育的社会
25、学分析一、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1、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整体性意义上的体力支付不足和局部负担过重及某些营养物质的过剩吸收,导致了新的健康危机。2、人的平均寿命的延长,导致社会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形成了老年人口特别强劲的健康需求。3、社会化大生产和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导致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为大众体育的兴起准备了人与物的条件。4、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可供消费的经济实力,提供了更为充足的余暇时间,为大众体育的兴起提供了可能。5、大众体育愉悦身心,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的良好效用,使整个社会和全人类都欢迎和期盼大众体育。6、大众体育是人力资本的一种有效的投资形式。二、当代国外大众体育的特
26、点和发展趋势1、大众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体育逐步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普及过程。2、社会化 伴随着大众化的出现,必然出现各种社会群体及个人兴办体育的良好趋势。3、国外大众体育发展中的某些成功做法:(1)、重视发展体育人口。(2)、国家重视、统一规划。(3)、组织机构群众化、基层化。(4)、尽力提高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容量。(5)、开展形势与内容丰富多彩的体育娱乐活动。(6)、做好广泛、深入、细致、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7)重视大众体育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第三节 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条件一、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简介1、旧中国基础薄弱,新中国开创了大众体育的基础。2、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国家
27、从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指导鼓励等多方面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发展。3、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体育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家不失时机地制定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等,都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发展,使社会体育逐步向自愿、业余和有偿服务转变,规模和质量日益优化。二、我国社会体育的价值取向 我国社会体育价值取向是:满足社会成员的健身、健心、健美、娱乐、社会交往、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条件 我国开展社会体育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还相当薄弱,用于大众体育的基础设施、经费投入、技术指导等条件都远远不足。四、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有利条
28、件 1995年开始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在和将要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第四节 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参与的社会学因素一、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制约 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生活习惯等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2、余暇时间 余暇时间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使余暇时间相对较少,而劳动强度又相对较大,物质丰富程度较低。因而,不仅制约了社会体育的规模,而且,使我国余暇活动仅达到“消除疲劳型”层次,较少进入“体质投资型”和“消遗娱乐型”层次。3、生活消费水平 生活消费水平决定着家庭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影响着社会体育的规模。二、场地设施 体育场
29、地设施是社会体育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奇缺,成了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观念意识 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对体育的价值作用的认识,对体育的需求,决定了人们参与社会体育的规模。第六章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竟技体育概述一、概念 竞技体育是以争夺锦标为根本目的、以身体活动为形式的一种人类活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尚未有统一定论,此定义为教师本人的观点)二、竞技体育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1、人类乐于玩耍和游戏的天性是竞技体育出现和发展的根源。2、鼓励个人张扬个性和敢于竞争的古代雅典民主制以及广泛存在于各民族之中的祭典竞技活动,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思想根源和历史原因
30、。3、压抑个性的中国儒家思想是阻碍竞技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4、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产生了更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公认了公平竞争的合理性,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意识基础。5、世界性的全面竞争使人类寻求平和、伤害较小的竞争方式,而竞技体育正是由于具备上述特征而获得了广泛的发展。6、英国户外运动的兴起,古希腊奥林匹克遗址的发掘、法国教育家顾拜旦的倡导,使竞技体育的最高形式的现代奥运会兴起。第二节 竞技体育的特点一、竞争是竞技体育的灵魂 竞技体育是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参赛各方充分发挥体能、技术、战术、心理上的潜能,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战胜对手,以争夺锦标为最终目的。所以竞争是其灵魂。二、竞赛
31、结果具有预先不确定性 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其公平性,要求竞赛过程具有公开性与透明性,为使竞赛合理、有效,必须借助日益完善的竞赛规则和法制手段。三、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 为使竞争具有平等、合理、有序性,在任何竞争中都必须具有法制手段加以调控,整个社会生活与运动竞赛无不如此。竞赛规则、裁判过程与仲裁手段,就是这种法制手段。四、运动竞赛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运动竞赛中参赛各方均以争夺锦标为根本目的,由于其结果的产生迅速、公平,因而其结果的被认可具有权威性和不容置疑,同时也是一些弱小、落后的民族、地区、单位,张扬自己、追求自尊的机会。五、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组织体系上,有国际的和
32、各国国内的各等级的、各种相互联系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上,有关于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的各种等级制度,有关于竞赛组织的有关制度。第三节 竞技体育的分类一、非正规竞技体育 此类竞技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健身,所有非专业的竞技体育均属此类。严格说来,其仍属大众体育而不属竞技体育行列,具有鲜明的业余性。二、组织化的竞技体育 此类竞技体育具有专业、半专业性质,具有相应稳定的组织机构和制约过程的章程、规则。三、商业竞技体育 也称职业体育,具有高度组织化特征,也必须具有物质基础,也会产生相应的物质利益和追求。第四节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一、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1、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过程的严格性,使从事竞技体育的人
33、在某一方面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2、竞技体育项目经改造,如降低其功利性、弱化和放松其规则、降低其难度,则在促进学校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上都可能会做出贡献。3、竞技体育能有效地使更多的人对其重视、并加入其中,并由此而促进人的社会化,促进人的社会交流。4、竞技体育向社会积极倡导和弘扬了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二、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1、竞技体育作为政治手段,可起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2、竞技体育作为外交手段,可有效地促进国家和民族交流。三、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竞技体育可为娱乐业提供手段,并可取得门票及广告收入。四、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1、竞技体育是一种
34、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2、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3、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4、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第七章 体育社会问题第一节 体育社会问题概述一、概念 体育社会问题是指那些影响体育的健康发展,降低体育的社会价值,从而不利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二、体育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向体育领域转移。2、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及功利目标的驱动,常常会引发体育社会问题。第二节 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 体育社会问题除具有一般社会问题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如下特点。1、以社会经济原因、道德伦理问题为主,以行政、法律问题为辅。2、影
35、响面相对于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而言较小。3、受到体育文化现象发展水平的强力制约,一般说来,体育价值观念越正确、体育伦理水平越高,体育社会问题发生率越低。4、体育社会问题具有高度公开性,便于研究,同时要求处理体育社会问题具有透明度。第三节 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一、具有世界性的体育社会问题1、球迷骚乱已经成引发社会问题、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体育设施、伤及人生安全等不良的体育社会问题。国内外皆有之。2、滥用违禁药物成了某些运动员力争锦标的不道德手段,这一现象破坏了竞技体育的公平性,同时也反射出了竞技体育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在这一问题上的斗争成了与竞技体育全程相伴的高科技较量。3、运动员资格作弊问题广泛存在于
36、国内外的赛事中,尤以国内为最,这一现象亦破坏了竞技体育的公平性。二、国外局部体育社会问题1、种族歧视。2、妇女偏见。3、体育商业化与职业化问题是现代奥运会尽力反对了多年的倾向,但23届奥运会后,逐步接受了这一抵抗不住的历史潮流,使奥林匹克业余原则逐步丧失。三、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1、竞技队伍教练员、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经验导向成份过高,而训练的科学性水平较低。2、高水平竞技体育基础面积过小,缺乏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支撑。3、与国民需求相比,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体育场地被严重侵占和挪作他用。4、学校体育的目的、运行方式等导致了学校体育的低效运转。5、大众体育受到忽视。第三篇 体育与人第八章 体育群体第
37、一节 体育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二、群体的要素1、互相联系的纽带。2、共同追求的目标与活动内容。3、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4、群体中每个成员对群体的存在、群体的荣辱兴衰的关注。三、群体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划分得出不同的群体。一般可分为: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大型群体、小型群体,内群体、外群体,松散群体、紧密群体等。四、群体功能1、群体是人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和媒体,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群体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2、群体是个人实现自己价值、获得某种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社会存在方式。3、群体的活动,必须具有规则和约束,要求个人履行义务与责任。因而,
38、群体具有对个人实施教化的作用。第二节 体育群体一、概念 体育群体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自发或人为地组织起来,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小群体。二、体育群体的特征1、以体育为共同目标。2、以体育实践为基本活动方式。3、成员对体育活动、体育手段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4、竞技性群体对外开展竞赛活动,而大众性群体则注重内在的有效活动。5、群体活动的正常运转,需要群体内不同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分工和层次。三、体育群体的类别 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出不同的体育群体。1、按构成原则和方式,可分为有一定组织程序和关系的正式群体与松散的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群体。2、按其形成和社会关系可分为:仅以地缘、血缘等自然关系而形成的基础群体与以追求
39、体育目的而组织功能群体。3、按所从事的体育活动的性质,可分为: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健身娱乐群体。这种分类较为常见而具有社会学意义。第三节 特殊体育群体 这里指的特殊体育群体,并不一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关系,但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生物的、社会的特征。因而,可采取相似的体育过程和方式。所以将其视为特殊体育群体加以研究。一、老年人体育 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大幅度上升,形成了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全球性的老年人体育。1、中国老年人口状况 2000年起,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0%,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中国的老龄化过程与特征 生育率
40、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使中国迅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使老龄人口的保健水平较低。3、中国老龄健康状况 中国老年群体60岁以后的平均寿命预期为1519年,其中80%左右为带病期,仅有20%左右为身心健康期。最后的20%的时间可能为生活难以自理的伤残期。在社会保障系统功能较差,家庭经济承担能力不强的中国社会中,老年人健康问题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的大问题。因而,争取健康的中国老年人体育必将获得有效发展。4、中国老年人体育的发展 各地广泛成立了老年人体育组织和管理机构,这些组织机构使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较为有效地转化成了健身行动,老年人体育成了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点。他们广泛采取运动量不
41、大、趣味性较强、安全系数高的体育手段,有效地进行着自我锻炼。二、妇女体育 自母权制消失起,妇女长期处于受压抑的地位,丧失了参与和享受体育文化的权利。随着近、现代各种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功,开始恢复了女性的地位与尊严,恢复了她们参与、享受、创造体育文化的权利,妇女借此而表现了自己的天才。但是,迄今为止,妇女真正得到体育的权利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而,研究妇女体育,促进妇女体育的发展将是一个极有意义的、长期的历史课题。三、残疾人体育(残障人体育)1、残疾人体育是指残疾人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帮助康复、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所进行的体育活动。2、虽然已有残障人奥运会,各国、各地
42、区规模不等的伤残人体育比赛,成立了众多伤残人康复组织,但与世界伤残人的数量及他们的需求相比,伤残人体育的规模与质量都还有待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第九章 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第一节 体育与人的社会化一、定义与意义1、定义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2、意义 人的社会化表现为社会文化在人的一生中的不断内化,从而使文化得以延续;是人适应社会、确立个性的过程,从而使不同的人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承担角色的过程,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因而,于社会、于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过程,也是人的一种本质需要。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传
43、授与学习知识技能,教导与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指点与选择生活目标,培养与充当社会角色。(教材只提及了传授、教导、指点、培养,这只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社会化,而没有关注个人角度。)第二节 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一、通过身体教育传授生活技术技能。二、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的模拟机会。三、引导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与条件确定努力目标,并为之奋斗。四、体育运动为参与者分配社会角色,使他们养成忠于职守、与他人协同合作的社会规范行为。五、体育运动中的拼搏与对抗的激烈竞争环境,有利于培养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为夺取胜利和完成游戏活动而要求的协同关系,培养了人的团队精神;体育运动中的行为效果反
44、映的及时性,有利于人们充分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的不断提高指明方向,因而能有效地强化人的自我判断与自我意识等。还能通过以上途径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体育与人的现代化一、现代人概述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现代人必须具有求实精神而不全盘承袭传统;必须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不是出身门弟、或他人力量而实现自我;必须积极努力、勇往直前而不听天命。因而,现代人勤奋努力、敢于拼搏、善于协作,重视技术技能,精于计算,讲求效益,并要求能承受挫折与失败。二、体育运动与现代人1、竞技运动强烈的竞争性,鼓励着参与者和观摩者的竞争意识,张扬着公平竞争结果的权威性和合理性,倡导与灌输着为维护竞争的公平、合理性而
45、必须全力维护和加强的法制精神,从而促进了人的竞争意识和法制观念等现代意识的形成。2、竞技运动必须以广泛的社会交流为前提的特征,决定了竞技运动竭力张扬开放精神,主动争取融入民族之间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有效地推动现代人走向开放,拓展其开放视野。3、高技术的运用和机械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使现代社会在解放人性的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压抑了人的情感,而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与运动竞赛,能使现代人获得复杂多样的情感体验,以弥补现代社会的情感缺陷。4、任何现代人在如此激烈竞争而法制又并未充分完善的现实生活中,程度不同地都要遭受打击、挫折、失败和完全可能不公正的委屈,这些不幸而又不可避免的遭遇与压力本来就大的竞争生活迭加
46、,极有可能给现代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而危及人的身心与精神健康。而快乐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培养人有效地调节自己心态与情绪的东方体育,能使人有效地平衡心态,维持健康,笑对人生成败得失,从而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第十章 体育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一节 生活方式理论一、生活方式概念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二、影响生活方式的要素1、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2、社会制度制约着生活方式。3、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4、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5、文化对生活方式产生久远的影响。三、生活
47、方式分类1、按主体层面分类,可分为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个人生活方式。2、按生活方式的领域分类,可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3、按社区分类,可分为城市生活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商业区生活方式、工矿区生活方式等。4、按地域分类,可分为热带人生活方式、寒带人生活方式、东方人生活方式、西方人生活方式等。5、按经济发展状况分类,可分为富人生活方式、穷人生活方式、发达国家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生活方式等。第二节 与体育有关的生活方式要素一、人们的行为习惯与体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体育活动的个人参与,而不良习惯则不利于个人参与和享受体育。
48、二、余暇时间与体育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为余暇时间。余暇时间是体育活动产生和得以存在的前提。三、生活节奏与体育 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消解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产生的种种不适。因而,随着社会的逐步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会日渐加强。四、生活消费与体育 收入越高,可用于消费的总量越大,人们的包括实物消费、劳务消费的水平也会越高。于是用于主动参与体育消费的可能性则得到加强。第四篇 体育文化第十一章 体育与文化第一节 文化的一般概述一、文化的概念及与文明的关系1、概念 广义的文化泛指,在通过人类活动而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中、及在这种创造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2、文化与文明
49、的关系 二者互不相同,文化不一定都具有先进性,而文明却是一种进步;文化是先导、文明是文化进步结果。二、文化在时空存在上的社会学特征1、文化的继承性 文化可以通过教化、学习而一代一代地批判性地继承。这种继承逐步扬弃腐朽与落后,积淀优秀的、进步的、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内容。2、文化的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精神和物质生产,因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在人类社会时代更替中,文化要经历扬弃、发展和丰富,以反映时代特点,表现时代发展规律与发展方向。3、文化的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有共同的历史渊源,都具有在同种传统文化养育中形成的倾向性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以致把本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这就是
50、文化的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交融中互相滋养共同进步,而否认文化的世界性、从而拒绝交流的民族文化只能走向没落。4、文化的世界性 正是由于文化的各不相同的民族性而构成了极为丰富的世界性,没有文化的民族性便没有文化的世界性。这种世界性特征,决定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有必要展开互动式交流。5、文化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政治权利、经济利益互不相同,这种差别必然以思想、制度等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可以说阶级社会中部分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文化的结构与狭义分类1、结构 在文化的大结构中,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A、外层次的物态文化和行为方式文化 在人类通过劳动而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中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