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与历史演义小说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所谓章回体,即以回的形式分章分段落,其章回体,即以回的形式分章分段落,其体制:分回标目,每回自成一个部分。章体制:分回标目,每回自成一个部分。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经过宋元两代,元末明初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和水浒传等,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到明中叶后,章回小说发展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它们在内容上与“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在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章回小说已由分节变为分回,章回小说已由分节
2、变为分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为工整的对句。回目也由单句发展为工整的对句。如明代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把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每两节合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到了清代毛宗岗修改到了清代毛宗岗修改三国三国演义演义的时候,为了的时候,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目”,就整顿回目,改订文辞,消除证赞,增删就整顿回目,改订文辞,消除证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经过加工,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琐事,改换诗文,经过加工,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提高了艺术水平,为现在广为流传的本的二句,提高了艺术水平,为现在广为流传的本子。子。所谓“历史演义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
3、,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征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废、朝代更替等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来重视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自明代三国演义之后,仿效者甚多,上至开辟演义,下至清史演义,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这种作品,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第一节第一节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的成书过程及作者、版本及作者、版本一、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积累型的成书过程:积累型的成书过程:1、依据史料:、依据史料: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其故事以各种
4、形式在社会上流传了上千年。成书后的早期成书后的早期版本都题版本都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中编次”,这说明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主要的历史依据是西晋陈寿的西晋陈寿的三国三国志志和南北朝时裴松之为和南北朝时裴松之为三国志三国志所作所作的的“注注”,引书,引书400余种。余种。2、魏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魏晋南北朝有关三国故事3、隋唐时期的三国故事、隋唐时期的三国故事 有关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诗文更多,其中以诗歌最多,著名诗人如张说、张九龄、刘长卿、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有诗歌咏叹,而杜甫主要是赞颂诸葛亮,如蜀相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常
5、使英雄泪沾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巾。巾。”从李商隐李商隐骄儿诗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笑邓艾吃”的诗句推测,至迟到晚唐,三国故事已是家喻户晓。4、宋代的三国故事、宋代的三国故事 宋代“说话”艺术中,三国故事更为流行,据据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记记载,北宋时已有载,北宋时已有“说三分说三分”的专门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科目和专业艺人,“说三分”的专家有霍四究。霍四究。“影戏影戏”兴起于北宋中期。兴起于北宋中期。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提到当时影戏表演的戏目就有“三国志”。时人张耒张耒明道杂志明道杂志记载:记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
6、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颇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斩关羽,颇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张耒(张耒明道杂志明道杂志,中华书局,中华书局19831983年版。年版。J2.2004.2.P86J2.2004.2.P86)5、金元戏曲、平话中三国故事:、金元戏曲、平话中三国故事:金元时期,戏曲舞台上有大量的三国戏金元时期,戏曲舞台上有大量的三国戏,三国剧目至少有三战吕布、赤壁鏊兵、隔江斗智、单刀会等。现知元代至元明之际的三国剧目就有60种,剧本有21种,半数以上以蜀汉为中心,拥刘反曹倾向十分鲜明,情节、语言都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
7、本有元代至治年间的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代至治年间的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三分事略,其故事已粗具其故事已粗具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轮廓,的轮廓,但叙事简率,文笔粗糙,保留着说话的原始面貌。二、二、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作者的作者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大约成书于明初,明初,其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一些零星记载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主要有四种说法:太原;山东东原;太原;山东东原;浙江钱塘;浙江慈溪。浙江钱塘;浙江慈溪。三、三、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的主要版本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现存最早的版
8、本是明“嘉靖本嘉靖本”三三国志通俗演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15221566)。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是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万历、天启年间,有万历、天启年间,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志,简称,简称“李评本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但正文回目还是单句。有眉批、总批,评语是明末人明末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故后人称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故后人称“伪李评伪李评本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评本为基础毛评
9、本,毛评本,对回目和正文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增删,并作了详细评点,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艺术上有较大提高,评点也多有精辟见解,所以成为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成为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第二节第二节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的内容和思想一、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 小说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斗争,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各个集团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的重要性。同时,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表达了广大民众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
10、。二、二、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的思想主旨主题明确的,主要有下列说法:主题明确的,主要有下列说法:“正统正统”说(封建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统)说(封建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统)“忠义忠义”说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说“反映三国兴亡反映三国兴亡”说说“歌颂理想英雄歌颂理想英雄”说说“赞美智慧赞美智慧”说说“天下归一天下归一”说说“讴歌封建贤才讴歌封建贤才”说说“悲剧悲剧”说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说“宣扬用兵之道宣扬用兵之道”说说“人才学教科书人才学教科书”说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1、说“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历史经验”说说 还有还有“颂乱世奸雄颂乱世奸雄”说、说、“保国安民保国安民”说,说,等等。(一)(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把蜀汉当作全书的主导把蜀汉当作全书的主导方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当作方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小说的中心人物,反映了东汉末年动荡、凋敝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向往凋敝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向往“仁政仁政”和明君贤臣理想,鞭挞了暴政霸道。和明君贤臣理想,鞭挞了暴政霸道。刘备:力行刘备:力行“仁政仁政”、“仁君仁君”的形象:胸的形象:胸怀大志;宽仁待民;待士以诚;重义轻利。怀大志;宽仁待民;待士以诚;重义轻利。
12、这样一个完美的君主,也有虚伪的另一面:这样一个完美的君主,也有虚伪的另一面:1、刘备为自己的利益,、刘备为自己的利益,对吕布出尔反尔,不讲信不讲信义,阴狠;义,阴狠;他先借吕布之力、辕门射戟解除困境,后又在白门楼与曹操合谋杀死吕布。方操送宫下楼时,布告玄德曰:方操送宫下楼时,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操回顾玄德曰!
13、“何如?何如?”玄玄德答曰: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忽一人大叫曰:忽一人大叫曰:“吕布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第至。操令将吕布缢死,然后枭首。(第1919回)回)2、在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以韬晦之计、在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以韬晦之计瞒过曹操而逃遁,对前来追赶的许楮实
14、施瞒过曹操而逃遁,对前来追赶的许楮实施离间计,挑拨许楮与曹操的关系。离间计,挑拨许楮与曹操的关系。3、孔明出使东吴,联吴抗击曹操。、孔明出使东吴,联吴抗击曹操。孔明分析战争结果:曹操败就乘机夺回荆州,曹操胜就乘机吞并东吴。对这种没有半点仁义的战争安排,刘备称“此论甚高”。(第42回)4、攻取西川刘璋:不讲仁义、攻取西川刘璋:不讲仁义曹操:曹操:小说虽写出了他雄才大略,宽仁大度、雄才大略,宽仁大度、爱惜百姓爱惜百姓的一些事迹,不过那都是为了表现其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本质上是一个诡谲奸诈、横暴残忍的奸雄:诡谲奸诈、横暴残忍的奸雄:对上不忠:对上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友不义(缺德),对友不义(缺
15、德),杀吕伯奢全家(“宁叫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对待下属和百姓,不仁厚对待下属和百姓,不仁厚(二)(二)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忠臣义士的形象,张扬了张扬了“忠义忠义”思想。思想。小说突出小说突出“忠忠”:诸葛亮形象的特征之一,就是“忠贞忠贞”,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突出了突出了“义义”的思想,并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内涵:的思想,并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内涵:就“桃园三结义”的誓词说,其中就有有“上报国上报国家家”的忠义;的忠义;“下安黎庶下安黎庶”的仁义;的仁义;“救国扶危救国扶危”的侠义;的侠义;兄弟间“不求同年
16、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情义,等等。情义,等等。关羽关羽“义绝义绝”的形象:的形象:作为作为“义义”的化身,突出了他深明大义,义的化身,突出了他深明大义,义重如山,终于蜀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品格;重如山,终于蜀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品格;同时又盛气高傲。同时又盛气高傲。按儒家通则,“义”应该服从“忠”,因为“忠”的对象毕竟是君父。而这里特别强调重信重信守诺、知恩必报的守诺、知恩必报的“义义”,显然来自民间的传统。民间的所谓“江湖义气”,主要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救助、回报和温情,这种“义”体现了利益交换的原则,因而在当时市民百姓中是广被认可、并有着极大吸引力的。(三)(三)三国
17、演义三国演义通过三国之间的政治、通过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的各种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的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地表现出来。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形象地表现出来。三国演义写了刘蜀集团,曹魏、孙吴集团六条用人经验,即求才之诚,识才求才之诚,识才之能,爱才之德,用才之道,容才之量,之能,爱才之德,用才之道,容才之量,育才之法。育才之法。曹操用人:曹操用人:唯才是举,唯才是举,“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他收罗的人才最多。以权相驭,搞的是实用主义。以权相驭,搞的是实用主义。他需要人才帮助自己打天下的时候,就虚心纳士;当他功成名就或统治权被触犯时,就翻脸不认人,残酷地摧残人才。
18、孙权的人才观孙权的人才观具有进步意义:依靠群体智慧(团具有进步意义:依靠群体智慧(团队精神),重视培养人才群体,形成整体的智力队精神),重视培养人才群体,形成整体的智力优势;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委以全权,且善于协优势;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委以全权,且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形成人才群体。调人际关系,形成人才群体。孙权用人,既有曹操之机,又有刘备之诚,也讲义气,委以全权而不疑,即意气相投。刘备:求贤若渴,以诚待士,尊重人才,终刘备:求贤若渴,以诚待士,尊重人才,终生不渝。用人之法:以性情相契,生不渝。用人之法:以性情相契,就是志志投意合。投意合。诸葛亮诸葛亮性格的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忠贞,一是忠贞,二是智
19、慧。二是智慧。在这个人物身上,几乎集中了忠臣贤相的所有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全部胆、识、才、智,为超凡绝伦的“智绝智绝”形象。(“赤壁之战”环节,见艺术部分)(四)道德悲剧意识(四)道德悲剧意识 三国演义以魏、蜀矛盾为主线,以蜀汉兴衰为中心,生动描写了蜀汉的兴衰过程,无疑是一出震撼人心的历史悲剧。外部原因:外部原因:国力不如曹魏,加上东吴毁盟,更显孤国力不如曹魏,加上东吴毁盟,更显孤立。以荆益一隅之地,当然不足以与中原立。以荆益一隅之地,当然不足以与中原抗衡。抗衡。悲剧内因:个人自觉意志与社会现实、自然规律悲剧内因:个人自觉意志与社会现实、自然规律之间深刻矛盾的结果。之间深刻矛盾的结果。刘
20、蜀集团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仁君、贤臣、义友的理想人格。集团成员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造成了他们与当时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最终以理想毁败、事业覆亡而告终。因此,刘蜀集刘蜀集团的悲剧,说到底是仁君、贤臣、义友理想人格团的悲剧,说到底是仁君、贤臣、义友理想人格系统的悲剧。悲剧的实质,不是系统的悲剧。悲剧的实质,不是“蜀汉悲剧蜀汉悲剧”,而属道德悲剧。而属道德悲剧。刘备作为一个刘备作为一个“仁君仁君”的典型的典型,他的视“仁义”重于生命的儒家道德风范,曾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关羽作为关羽作为“义友义友”的典范,的典范,他的“义”的也给蜀汉事业和个人生命带来了重大损失和不可挽回的悲
21、剧。诸葛亮的悲剧,诸葛亮的悲剧,并不是命运悲剧,而同样是理想人格的悲剧。理想人格的悲剧。诸葛亮的一生典型地体现了对事业忠贞执著,勤奋坚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特别是作为一个盖世英才,当“才”与“德”产生矛盾的情况下,他总是以“德”为先,尽力维护自己的道德人格,致使其才能最终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影响事业进程的悲剧。总之,作者把“仁、义、智、勇仁、义、智、勇”这些美好人格,都集中在刘蜀集团身上,以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但历史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刘备集团失败了,美好理想破灭了。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权变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权变已成了这个时代的宠儿,成了封建政治舞已成了这个时
22、代的宠儿,成了封建政治舞台上的支配力量;而道德仁义,只会到处台上的支配力量;而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碰壁。于是作者将这历史的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第三节第三节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的艺术成就一、叙事艺术一、叙事艺术1、“七实三虚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特征的历史小说特征从故事从故事到情节的转换到情节的转换“七分实事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三分虚构”:指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美学理想,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加以虚构想象,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
23、物的艺术魅力。例如,貂禅的故事,按照例如,貂禅的故事,按照三国志三国志吕布传吕布传记载只记载只有几个字:有几个字:“卓常使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卓常使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通。”但并没有说这个侍女就是貂禅(是否为历但并没有说这个侍女就是貂禅(是否为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值得考证)。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值得考证)。汉书通志中虽然提到了貂禅,却说献貂禅给董卓的是曹操。罗贯中把这些零星的史料加以生发、组合,改貂禅为司徒王允府中的歌女,王允先把他献给董卓。再认貂禅为义女献于吕布,以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演绎了一出“王司徒巧设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精彩故事。最后吕布杀死了董卓,抢走了貂禅。再
24、如再如“关云长刮骨疗毒关云长刮骨疗毒”实有其事。实有其事。三国志蜀书六关羽提到,关羽曾被乱箭射中,并穿透其左臂。后来伤口愈合,但遇到阴雨天气,骨头就会疼痛难挨。之后询问医生,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三国演义却把这一痛苦难熬的情景写得细致生动、惊心动魄。关羽与曹军将领庞德大战,被冷箭击中左臂,找来神医华佗医治。但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史书三国志里并没有说“刮骨疗伤”的医生就是华佗华佗。2、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叙事原则、以人物塑造为中心叙事原则 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一部真正的战争文学作品,所写的战役40多次,战斗场面100多个。(1)善于把
25、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同中见异,千变万化。同中见异,千变万化。(2)注重在战争中写人,写人的智慧。)注重在战争中写人,写人的智慧。3、节奏叙事:小说的整体格调豪迈雄壮,但、节奏叙事:小说的整体格调豪迈雄壮,但又细腻优美。又细腻优美。如赤壁战争:1)舌战群儒舌战群儒 2)智激周瑜和孙权智激周瑜和孙权 3)群英会群英会 4)蒋干盗书蒋干盗书 5)草船借箭草船借箭 6)苦肉计苦肉计 7)阚泽送书阚泽送书 8)横槊赋诗横槊赋诗 9)祭东风祭东风 10)火烧赤壁火烧赤壁 11)华容义释华容义释(1)层次分明层次分明,轻重有度。轻重有度。重点写孙刘两家联合,用兵之计;诸葛
26、亮,在周瑜、曹操两人之间突出孔明。他们的计策都不出孔明的意料,使得周瑜忌妒,处境险恶;孔明凭三寸之舌,广交朋友,利用鲁肃,保身安命,完成了与东吴的统一战线,贯彻了自己的战略方针。(2)缓急相间缓急相间,静中有动。静中有动。二、人物塑造:二、人物塑造:1、人物出场定型化、人物出场定型化 人物一出场,小说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的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2、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张飞勇猛,疾恶如仇,粗豪爽直。3、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善用对比、烘托手法 司马懿出场前后,作者也用了重笔烘托。曹丕托孤,司马懿得到重用,诸葛亮视为心腹大患;接着诸葛亮用反间计,司马懿
27、被削职回家,诸葛亮大喜;孔明一出祁山,曹睿又起用司马懿,诸葛亮闻之大惊。作者通过诸葛亮心情的几次变化,使司马懿在正式登场之前,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从而衬托出司马懿不可轻视的才能。缺陷:缺陷:1、人物性格特征化、类型化,缺少发、人物性格特征化、类型化,缺少发展。展。2、夸张失实、夸张失实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刘备的肖像:“垂手过膝,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有点类似猪八戒、长臂猿的模样。三、语言:简洁、雄健。三、语言:简洁、雄健。“文不甚深,言不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甚俗(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颇有特色,为浅近文言文体,它雅致、洗炼,明快、传神,
28、与后来的长篇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既吸收了史志文言的精华,又受讲史话本通俗化的影响,既利于营造历史气氛,又通俗明快。第四节第四节 明清其它历史演义小说明清其它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刊行后,历史演义就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一种固定的题材类型。嘉靖以后,此类小说如雨后春笋,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当代,将一部二十四史,演了个遍。今存的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有一百余部。无论从史实与虚构的正确把握,还是艺术风格,再也没有达到像三国志演义这样的成就了。著名的余邵鱼编写的余邵鱼编写的列国志传列国志传,冯梦龙又将其增补为冯梦龙又将其增补为新列国志新列国志;稍后则有托名罗贯中编辑的托名罗贯中编辑的隋唐两朝志传隋唐两
29、朝志传,熊大木编集的熊大木编集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北宋志传北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甄伟编撰的甄伟编撰的西汉通俗演义西汉通俗演义,杨尔曾编,杨尔曾编的的东西两晋演义东西两晋演义,无名氏撰的,无名氏撰的英烈英烈传传等;清代乾隆年间又有杜纲撰写的等;清代乾隆年间又有杜纲撰写的北史演义北史演义、南史演义南史演义等。等。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之下,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包括部分佚书),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其中列国系统、隋唐系统列国系统、隋唐系统的若干作品较有特色。1、列国系列:、列国系列:明代余邵鱼的明代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列国
30、志传,所叙故事上起武王伐纣,下迄秦并六国,达800年的历史。虽描写简略,文字粗率,但脉络清楚。明末,冯梦龙有感于此书“事多疏漏”,对之进行删订修补,砍掉了武王伐纣到西周衰亡的一大段历史,将此书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由原来不足30万字扩大到70万字,从周宣王滥杀臣民写到秦始皇统一天下,集中叙述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历史故事,成了一部东周列国的演义小说。(1)在比较注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加强文)在比较注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加强文学性;保存了不少具有经典意义的民间故事。学性;保存了不少具有经典意义的民间故事。像郑庄公掘地见母,卫懿公好鹤忘国,百里奚认妻,晋公子重耳出亡,程婴匿孤,孙武演阵杀美姬
31、,孙庞斗智,伍子胥复仇,河伯娶妇,窃符救赵,荆轲刺秦王等都写得曲折生动,有声有色;一些著名的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龙门山大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决胜,秦赵长平鏖兵等等,都写的条理清楚,引人入胜。(2)小说也塑造了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小说也塑造了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像朱亥、程婴、西门豹、秦始皇等等。象,像朱亥、程婴、西门豹、秦始皇等等。总体说来,尽管此书史学味儿较浓,叙述拖沓、结构松散,但语言朴实晓畅,还是能吸引较多的大众读者。到清代,乾隆时期,蔡元放又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夹注评点,改名为东周列国志,成了以后最通行的本子。2 2、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隋唐系统的
32、历史演义 较早的是隋唐两朝志传隋唐两朝志传(120回,署名罗贯中)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较为简略。稍后,在文学方面有较大突破的是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两书。隋炀帝艳史隋炀帝艳史8卷卷14回,题回,题“齐东野人编演齐东野人编演”。小说以批判的态度,描写了隋炀帝一生的风流艳事,揭示了隋王唐兴的历史原因。全书结构严谨,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典雅。隋史遗文隋史遗文12卷卷60回,袁于令作。回,袁于令作。此书一改过去以帝王为中心人物,以正史顺序敷衍历史的写法,而专注于一群乱世英雄,把小说写成了一部有关秦琼和瓦岗寨的英雄史,有一种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的倾向。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将上述三书剪裁连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将上述三书剪裁连缀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缀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隋唐演义隋唐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