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内容提要绪论内容提要1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含义与研究对象和内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含义与研究对象和内容2 2 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意义3 3 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意义4 4 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原则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含义及研究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含义及研究对象对象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由家庭中的年长者,主要是由父母或者其他成年监护人对包括胎儿在内的、入小学以前的婴幼儿进
2、行各种教育和影响,使儿童获得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活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通过对学前儿童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家庭教育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揭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规律,解决学前家庭教育矛盾和问题的科学。2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研究对象1-1五类研究对象家庭家庭:学前儿童生活、成长、发展的一个特定环境,又是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一个特殊环境。学前儿童学前儿童:0-6岁儿童;学前儿童的家长学前儿童的家长:0-6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与学前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辈老人;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直接对学前儿童家长和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幼儿园教师、
3、社区工作者、工会女干部、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组织管理者:幼儿园、乡镇街道、企事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中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人员。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家庭、家庭的职能和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学前儿童家庭靠教育概述家庭结构、恐惧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与学前儿童的共同成长特殊需要的早期家庭教育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三、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意义三、学习和研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意义p4(一)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全面的、完善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4、理论体系(二)帮助家长构建科学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1.通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使每位家长都能正确地对待学前儿童,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念;2.帮助家长运用正确的观念。(三)在探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寻找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四)指导并帮助家长及未来的家长,运用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四、运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四、运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一)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原则(二)看问题一分为二的原则(三)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原则(四)不得以点概面的原则五五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情报研究概念:概念: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
5、方法和研究结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过程:专题情报的收集专题情报的分析与研究形成情报研究的成果Contents review考点补充考点2调查研究概念:概念: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过程:确定课题判断类型设计方案(抽样、内容、手段、统计)实施调查统计结果撰写报告。3经验总结概念:概念:在拥有大量家庭教育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总结提炼,将已有认识从
6、具体上升到一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研究方法。过程:具体经验总结(家庭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教育体会)一般经验总结科学经验总结4实验研究概念:概念: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过程:研究设计(类型、范围、数量、控制、观测、统计)研究实施数据统计分析5质的研究概念概念: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将观察所得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过程:界定问题选择场地进入现场资料搜集撰写报告质性分析软件:nviv
7、o6行动研究概念:概念: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过程:螺旋上升式的结构;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来制订相应的行动步骤。第一章第一章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1.1.家庭的概述家庭的概述2.2.家庭教育的概述家庭教育的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家庭概述家庭概述一、家庭的的出现、含义和特点一、家庭的的出现、含义和特点(一)家庭的出现及其含义家庭并不是人类一出现就随即产生的。(二)家庭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异同共同之处:家庭是一种自愿加入的、有一定共同目的的或者有共同奋斗目标的社会组织。不同之处:以爱情、亲情、血缘衍生出来的独特的
8、社会形态(三)家庭的概述(三)家庭的概述现代汉语词典,家庭是现代汉语词典,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在内”。家庭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以爱情、血缘、亲情为基础缔结而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形式。家庭是具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领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的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婚姻是家庭的起点血缘是家庭的纽带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是家庭成立的必要条件(四)家庭的演变(四)家庭的演变家庭的演化家庭是人类姻缘和血缘关系长期演化的产物。人
9、类家庭大体经历了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发展阶段。血缘家庭:人类家庭发展的第一种形式。群婚制家庭的初级形式。血缘家庭:人类家庭发展的第一种形式。群婚制家庭的初级形式。(氏族内氏族内部通婚部通婚)普纳路亚家庭:第二种形式。群婚制家庭的高级形式。参数呢干预蒙昧的普纳路亚家庭:第二种形式。群婚制家庭的高级形式。参数呢干预蒙昧的中级阶段。(氏族之间,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近亲通婚和兄弟姐妹之间中级阶段。(氏族之间,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近亲通婚和兄弟姐妹之间的近亲通婚)的近亲通婚)以采集、捕以采集、捕鱼狩猎为生鱼狩猎为生的时代的时代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一中家庭形
10、式,属个体婚制,群婚对偶家庭: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的一中家庭形式,属个体婚制,群婚像一夫一妻制过度的形式。像一夫一妻制过度的形式。一夫一妻制家庭:由原始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阶级社会过渡出现的主要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由原始公有制社会向私有制、阶级社会过渡出现的主要的婚姻家庭形式婚姻家庭形式(五)家庭教育的特征(五)家庭教育的特征1.家庭是最普遍的社会群体家庭是最普遍的社会群体(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2.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体多方面的需求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体多方面的需求3.家庭是组成规模具有小型性家庭是组成规模具有小型性4.家庭是人生存过程中最早的环境,影响着人的早
11、期发展家庭是人生存过程中最早的环境,影响着人的早期发展5.家庭具有多重生产性家庭具有多重生产性6.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近7.家庭具有继承传统的优势性(文化)家庭具有继承传统的优势性(文化)8.家庭具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基础性家庭具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基础性9.家庭对具有对自己成员要求和期望的迫切性家庭对具有对自己成员要求和期望的迫切性10.家庭组织形式的存在具有长久性和暂时性家庭组织形式的存在具有长久性和暂时性二、家庭的基本职能和发展趋势二、家庭的基本职能和发展趋势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功能。1.生育功能2
12、.经济功能(进行经济活动的职能)家庭担负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职能3.抚养和赡养功能4.教育功能:养育“养不教,父之过.”5.精神生活的功能(家庭的休闲、娱乐功能):娱乐、休闲、感情交流等家庭精神生活寄托之地功能的类别1.生育功能2.抚养和赡养功能3.经济功能家庭担负着物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职能4.教育功能:养育“养不教,父之过.”5.精神生活的功能:娱乐、休闲、感情交流等家庭精神生活寄托之地历史功历史功能能固有固有功能功能(二)(二)我国家庭教育发展趋势:我国家庭教育发展趋势:1.呈现减弱趋势的家庭教育职能呈现减弱趋势的家庭教育职能(1)生育功能减弱。“独生子女”“全面放开
13、二孩政策”(2)经济功能减弱。(生产和消费)(生产和消费)家庭的消费职能逐年上升,如生活,教育经费,幸福指数(3)家庭赡养老人职能有所减弱。“老年社区服务中心”等社会养老机构、子女及老年人自己完成照料。2.呈现增强趋势的家庭教育职能呈现增强趋势的家庭教育职能4.教育、休闲娱乐等家庭精神生活职能有所上升。5.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三、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变化趋势三、家庭结构的类型和变化趋势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类型 含义含义联合家庭三代人或四代同堂。由曾祖父母、伯伯、叔叔及他们家庭中的子女、孙子女、以及未嫁的姑姑所组成主干家庭有(外)祖父母、儿女和(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暂住不属于这种家
14、庭类型)核心家庭由父母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夫妇有一方去世或者双方离异,或者未婚生子的单亲,孩子由父亲或母亲一人抚养的家庭形式再组家庭两个单亲家庭各带着自己的孩子或者一方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另一个单身方组成的家庭丁克家庭家庭只有夫妇双方,没有子女独身家庭不结婚也没有子女的家庭隔代家庭也称留守家庭。只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与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空巢家庭儿女长大后逐渐离开家庭,家中只留下年长的父母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主干家庭特点由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人口数量少,家庭成员的辈分数少,关系密切,内聚力强祖(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人构成的家庭。人口数量较多,家庭成员层次较多,规模大
15、,成员之间关系复杂优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密切教育者容易做到步调一致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孩子祖父母(外祖父母)可以减轻父母在照顾孩子方面的压力;父母对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照顾将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较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概述家庭教育的概述一、家庭教育的涵义:广义的家庭教育:在家庭环境中,所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和教育,包括长者对晚辈的影响与教育,也包括年少者对年长者的启发。狭义的家庭教育:特指在家庭环境中,在家庭成员共同的生活活动特指在家庭环境中,在家庭成员共同的生活活动中,由家庭中的年长者对未成年人实施的影响与教育。中,由家庭中的年长者对未成年
16、人实施的影响与教育。第二节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概述家庭教育的概述二、家庭教育的特点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家庭中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影响作用。2.家庭教育内容丰富(生活即教育)3.家庭教育方式随机和灵活4.传承性,家传、家风建设(习近平家庭教育讲话提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5.家长与儿童关系复杂A.家长与教育者关系亲近;B.家长期望;C.家长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D.家长的爱与权威6.对儿童的影响是长期的深刻的。(儿童的终身发展、代际传递)7.教育的针对性与及时性。8.影响和制约家庭教育效果的因素具有复杂性9.家庭教育是一种私人性质、非正
17、规的教育,也是持续终生的教育三、家庭教育的功能三、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功能是指家庭教育对社会、个人等发挥的有利作用,即为发挥的积极效能。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家庭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有利于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良的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育对儿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青少年犯罪、吸毒、攻击、自杀等)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发展儿童能获得谋生意识和职业意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儿童对家长充满热爱第二章第二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1 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2 2 学前儿童家庭
18、教育特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特点 3 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核心概念界定:核心概念界定:何为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点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含义 广义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在学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中,家里所有成员之间,包括学龄前儿童与各位成年家长之间的相互教育和教育影响。狭义的学前儿童 家庭教育,是指在学龄前儿童的家庭环境中,由家庭年长者,主要是父母或其他成年监护人对包括胎儿在内的,入小学之前的儿童所进行的,使其身心获得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活动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一
19、)基础性(一)基础性 基础是指实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基础是指实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包括两个方面包括两个方面 1.1.母亲怀孕时做好孕期保健,使胎儿各方面正常发育,为后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母亲怀孕时做好孕期保健,使胎儿各方面正常发育,为后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基础 2.2.新生儿降生,家庭环境和家长的照顾、教育、影响,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基。新生儿降生,家庭环境和家长的照顾、教育、影响,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基。基础性优劣基础性优劣 1.1.早期性与奠基性早期性与奠基性: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最迅速时期(人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学前儿童阶段接受科学合理的,有效的早期教育影响人的一
20、生。2.家庭实施的早教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对儿童进行不良教育引导,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二)全面性与广泛性(二)全面性与广泛性(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不是片面,单一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它融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其内容及其广泛,丰富。(2)家庭教育十分普遍,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教育。在一个社会中,只要有家庭,只要有孩子,就必然存在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长素质的提高,对子女的教育越练越重视,越来越趋向不自觉的有意识地教育。(二)启蒙性(二)启蒙性 1.1.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2.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与迷信普及新知识,使人们摆脱愚昧与迷信
21、学前儿童启蒙性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学前儿童启蒙性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1.1.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在日常生活中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在日常生活中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机能,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启蒙。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机能,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启蒙。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索欲望。2.2.家长有意识的纠正指导学前儿童在创造中形成的一些不正确的知识家长有意识的纠正指导学前儿童在创造中形成的一些不正确的知识和技能,继续鼓励探索。和技能,继续鼓励探索。3.3.学前儿童探索:父母教育引导方式极端学前儿童探索:父母教育引导方式极端(三)自然性与随机性(三
22、)自然性与随机性:(1)家庭是儿童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儿童天然的老师。家庭教育大量的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交往与活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日常家务等等来实现,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是自然生活的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不自觉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自然性。(2)家庭教育的自然性导致了它的随机性。这是由于家庭教育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进行的。家庭教育一般没有明确的目标、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材料,更没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职教师,也没有对教育方法,方式的严格、明确的规定和教育结果的检查和评价。同时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与发展
23、水平,随机调整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四)亲情性与权威性(四)亲情性与权威性:家庭一般是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天然的情感联系是其它任何教育都不具备的。这种教育是世间最无私的教育,家长为把子女培养成人,可以无条件的倾尽全部心血。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血缘和情感的联系,才形成了子女对家长的信赖感和依恋感,进而建立起了家长对子女的权威性。(五)持久性与连续性(五)持久性与连续性: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是稳定的,不管年级、班级、教师、课程怎样变化,家长的教育方式与风格、家庭的生活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这种持续、稳定的教育影响,对孩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持久性与连
24、续性还表现在,家庭教育的效果是长期起作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长期的终生性的。(六)差异性与继承性(六)差异性与继承性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家长素质,家庭生活氛围,儿童的发展特点等方面不同的家庭差别很大。这就决定了每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是家长对个别儿童进行的个别化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是因为父母与子女朝夕生活相处,双亲对子女的情况最为了解和熟悉,这有利于父母对子女进行个别化的教育。这就在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方面有不可磨灭的优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家传和家风的继承上。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一样,每个家
25、庭也有每个家庭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家传和家风。并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优势(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优势1.1.早期性突出早期性突出2.2.针对性更强针对性更强(1-11-1或多或多-1-1的教育模式)的教育模式)3.3.及时性更明显及时性更明显4.4.教育方法更加灵活教育方法更加灵活5.5.学前儿童在家长面前更具权威性学前儿童在家长面前更具权威性(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在特定的家庭氛围,特定的家庭关系中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相比,也有自身的不足和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26、1.家庭教育的条件具有不平衡性家庭教育的条件具有不平衡性: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也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不是所有家庭都具备教育子女的良好条件。因此,很难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首先,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胜任家庭教育。其次,由于家庭生活条件差别很大,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具有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家庭教育主要取决于家长自身和家庭环境、家庭生活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是复杂的。同时因为“爱子心切”父母之间、祖辈与父辈之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常常不一致。这些都对家庭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2.2.家庭教育的非理性:家庭教育的非理性
27、:由于家庭教育一般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家长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大、随意性强。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片面性、零散性。家长的知面再宽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交给儿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只有把自己仅有的智慧和才能教给孩子,这就使家庭教育内容上产生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家长往往容易跟风,受“热点”所蛊惑,从而盲目跟风。第二,教育方法往往缺乏理性。缺乏理智、感情用事是家庭的通病。血缘亲情往往容易让家长的教育缺乏理智,容易产生非理性教育行为,对孩子时而严格要求,时而娇宠溺爱;时而放任不管,时而专制有加,使孩子无所适从。3.3.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家庭教育的封闭
28、性“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恰当的描绘了中国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封闭状态。现代社会,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家庭教育也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但由于家庭本来就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组织,因此,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封闭性。首先,幼儿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培养目标由家长主观决定。其次,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居室走向独门独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家庭教育的天地越来越小,因此,必然阻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社会发展、民族兴盛、国家强大中的作用(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
2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起步是否坚实。(二)良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德”“才”兼备之人。(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家庭和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家庭和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用(一)能否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直接关乎到整个家庭乃至这(一)能否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直接关乎到整个家庭乃至这个家族的幸福个家族的幸福(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否科学得当,关系到每个个体能够否(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否科学得当,关系到每个个体能够否健康良好的发展。健康良好的发展。(三)能否接受良好的
30、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三)能否接受良好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个体能否拥有幸福的一生。定了个体能否拥有幸福的一生。不同时期青年择偶标准组织家庭的准备结婚的心理准备家庭和谐与学家庭和谐与学前儿童成长之前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间的关系第四章第四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第一节第一节 择偶择偶一、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和基本特征一、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和基本特征择偶概念:是一种异性之间的人际选择,每个人心中都以某种期望模式去择偶概念:是一种异性之间的人际选择,每个人心中都以某种期望模式去寻求、选择爱人。其中期望模式也即为择偶标准,它是恋爱的出发点
31、和决寻求、选择爱人。其中期望模式也即为择偶标准,它是恋爱的出发点和决定性因素。定性因素。择偶标准影响婚姻关系的状况,也是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缩影。择偶标准影响婚姻关系的状况,也是现实社会价值观念的缩影。择偶是一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一)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一)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传统的中国家庭重视婚姻传统的中国家庭重视婚姻 稳定,强调从一而终、白头偕老。中国封建社会稳定,强调从一而终、白头偕老。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就是门当户对,而民间的择偶标准还包括对方的品行、的基本形式和规则就是门当户对,而民间的择偶标准还包括对方的品行、情感、年龄、容貌等
32、,情感、年龄、容貌等,其中对品德的要求高于容貌,在注重品德的基础上,其中对品德的要求高于容貌,在注重品德的基础上,也强调双方的家风,尤其看重女方的母亲和男方的父亲的品德修养。原因也强调双方的家风,尤其看重女方的母亲和男方的父亲的品德修养。原因是,与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关系,另外是,结婚夫是,与当时旧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关系,另外是,结婚夫妇要求并希望婚后的生活可以稳定和持久。妇要求并希望婚后的生活可以稳定和持久。(二)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化(二)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化1.1.择偶标准是动态可变的择偶标准是动态可变的择偶是人类历史上人人都必须
33、经历的事情,它相应的稳定,但因生活在不同的择偶是人类历史上人人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它相应的稳定,但因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下,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所以择偶标准也是动态可变的。时代下,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所以择偶标准也是动态可变的。2.2.择偶标准发展脉络择偶标准发展脉络家庭成分家庭成分文化和经济并重文化和经济并重经济压倒一切经济压倒一切多元结构,感情得到复归多元结构,感情得到复归(二)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化(二)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化3.3.择偶标准发展历程择偶标准发展历程3.1 203.1 20世纪世纪5050年代至年代至707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期间经历了土
34、改运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等,导致年轻期间经历了土改运动、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三年自然灾害等,导致年轻人择偶看重对方家庭出身,看重对方个人政治身份,在意对方品行远胜过外形人择偶看重对方家庭出身,看重对方个人政治身份,在意对方品行远胜过外形容貌。容貌。3.2 203.2 20世纪世纪7070年代末期至年代末期至8080年代初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后,因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生变化,年轻人择偶对象也随之改文化大革命后,因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生变化,年轻人择偶对象也随之改变;变;高考制度恢复,择偶倾向于知识分子;高考制度恢复,择偶倾向于知识分子;改革开放后,因经济发展年轻人不再过分排斥
35、改革开放后,因经济发展年轻人不再过分排斥“有钱人有钱人”,因受媒体影响(电,因受媒体影响(电视剧、小说、电影),年轻人对伴侣外貌的选择受外国电影影响。视剧、小说、电影),年轻人对伴侣外貌的选择受外国电影影响。(二)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化(二)新中国成立至今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化3.3.择偶标准发展历程择偶标准发展历程3.3 203.3 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中期至年代中期至909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期间,经济因素成为主导其他一切的因素,尤其是女性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开期间,经济因素成为主导其他一切的因素,尤其是女性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开始向始向“经济经济”“”“金钱金钱”方面倾斜;方面倾斜
36、;19871987年后,年后,“读书无用论读书无用论”思潮再次出现。思潮再次出现。3.4 203.4 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中期至今年代中期至今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后,社会发展进入多元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爱情和婚姻,年代后,社会发展进入多元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爱情和婚姻,择偶中更注重人的情感、品质及能力,更注重经济利益,更注重兴趣、爱好的择偶中更注重人的情感、品质及能力,更注重经济利益,更注重兴趣、爱好的相投、性格脾气的互补等内在因素和个性魅力,心理的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复相投、性格脾气的互补等内在因素和个性魅力,心理的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复归,同时因择偶标准远离政治导致非个人因
37、素淡化;归,同时因择偶标准远离政治导致非个人因素淡化;“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又再次成为现实择偶中的重要因素。又再次成为现实择偶中的重要因素。(三)未婚青年择偶的基本原则(三)未婚青年择偶的基本原则1.1.择偶标准应多元性、综合性择偶标准应多元性、综合性1.1 1.1 婚姻是满足两性生理、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行为,应考虑对方多方条件;婚姻是满足两性生理、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行为,应考虑对方多方条件;1.2 1.2“门当户对门当户对”“”“男高女低男高女低”等婚配标准仍是主流模式,需考虑对方年龄、等婚配标准仍是主流模式,需考虑对方年龄、容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背景等多元因素是否与自己契合。容貌、文
38、化程度、职业、家庭背景等多元因素是否与自己契合。2.2.在择偶中应正确理解和遵循在择偶中应正确理解和遵循“门当户对门当户对”2.12.1“门当户对门当户对”思想根植于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实践,其存在具有一定思想根植于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实践,其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对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家庭和睦有一定作用;合理性,对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家庭和睦有一定作用;2.2 2.2 现代现代“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应充分权衡双方自身条件、家庭条件。应充分权衡双方自身条件、家庭条件。二、择偶与家庭的人际关系二、择偶与家庭的人际关系择偶与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相关。在择偶理论中,人际关系择偶与心理因素、
39、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相关。在择偶理论中,人际关系是择偶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人际关系影响择偶选择的结果。是择偶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人际关系影响择偶选择的结果。(一)择偶理论的人际关系因素分析(一)择偶理论的人际关系因素分析1.1.历史前例理论历史前例理论强调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由父母包办或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恋爱关系能否收强调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由父母包办或由父母决定的择偶方式。恋爱关系能否收到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与认可影响着恋爱关系的维持和发展;到家人或朋友的支持与认可影响着恋爱关系的维持和发展;1.11.1基于心理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当事人、父母与子女择偶对象的关系);基于心理
40、学平衡理论的转移性原则(当事人、父母与子女择偶对象的关系);1.21.2降低不确定理论(受到认可与支持后,两者关系的不确定降低);降低不确定理论(受到认可与支持后,两者关系的不确定降低);1.31.3社会互动理论(关键人态度);社会互动理论(关键人态度);1.41.4社会压力说。社会压力说。2.2.引导择偶理论引导择偶理论现代现代“媒人媒人”介入的择偶过程:他人参与、引导择偶介入的择偶过程:他人参与、引导择偶认真的约会认真的约会佩戴表佩戴表明恋爱关系的徽章明恋爱关系的徽章订婚、结婚。订婚、结婚。(二)择偶对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二)择偶对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1.1.家庭人际
41、关系是指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一旦建立,家庭人际关系是指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一旦建立,成员之间就要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种种直接交往的关系。成员之间就要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种种直接交往的关系。2.2.家庭人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两者的根据不同;家庭人际关系表现出家庭人际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两者的根据不同;家庭人际关系表现出一种其他社会关系不具有的特殊的相互行为一种其他社会关系不具有的特殊的相互行为有密切的感情联系、经济联系与有密切的感情联系、经济联系与法律联系;家庭人际关系以代际关系为层次,表现出一种其他社会关系不易有的法律联系;家庭人际关系以代际关
42、系为层次,表现出一种其他社会关系不易有的连续性和承上启下性;比其他社会关系更为亲密,相互影响更为深刻;与其他社连续性和承上启下性;比其他社会关系更为亲密,相互影响更为深刻;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其受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更深,规范程度更高。会关系相比,其受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影响更深,规范程度更高。3.3.夫妻关系的建立是择偶的结果,影响着其他家庭人际关系的建立。择偶是建立夫妻关系的建立是择偶的结果,影响着其他家庭人际关系的建立。择偶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和谐的前提与基础,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自然前提。良好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和谐的前提与基础,是处理好亲子关系的自然前提。第二节第二节 组成家庭组成家庭一
43、、结婚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一、结婚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一)结婚的物质准备(一)结婚的物质准备1.1.物质准备的必要性物质准备的必要性1.11.1强调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但不忽略必要的物质准备;强调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但不忽略必要的物质准备;1.21.2结婚需要物质准备,但并不强调婚姻是唯物质的结婚需要物质准备,但并不强调婚姻是唯物质的充分考虑双方经济承受能充分考虑双方经济承受能力;力;1.31.3爱情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爱情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2.2.结婚物质准备的基本原则:发扬自立精神;讲求必要性(有效性、时效性);结婚物质准备的基本原则:发扬自立精神;讲求必要性(有效性、
44、时效性);量力而行。量力而行。(二)结婚的心理准备(二)结婚的心理准备1.1.结婚的心理准备的必要性结婚的心理准备的必要性结婚的心理准备就是检查自己和对方是否都具备缔结婚姻所要求的成熟心理;结婚的心理准备就是检查自己和对方是否都具备缔结婚姻所要求的成熟心理;1.11.1结婚,使情侣、恋人发展为夫妻,各自心态会发生相应变化;结婚,使情侣、恋人发展为夫妻,各自心态会发生相应变化;1.21.2双方需要树立对婚姻的信念。双方需要树立对婚姻的信念。2.2.结婚的心理准备的主要内容结婚的心理准备的主要内容2.12.1自我意识的成熟;自我意识的成熟;2.22.2认识的成熟认识的成熟对未来、现实有正确、清晰的
45、认识,正视婚姻的责任、义务、对未来、现实有正确、清晰的认识,正视婚姻的责任、义务、婚后人际关系;婚后人际关系;2.32.3感情的成熟感情的成熟感情有理智性和情有独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爱着对感情有理智性和情有独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爱着对方,珍惜对方感情,珍重自己感情;方,珍惜对方感情,珍重自己感情;2.42.4准备面对准备面对“负光环效应负光环效应”。(二)结婚的心理准备(二)结婚的心理准备3.3.结婚的心理准备的基本原则结婚的心理准备的基本原则3.13.1适应角色的转换适应角色的转换原有家庭(孩子)到自己的小家庭;原有家庭(孩子)到自己的小家庭;3.23.2包容和接受;包容和接
46、受;3.33.3责任责任对对方、对小家庭、对对方大家庭、对未来孩子的责任、对自己的责对对方、对小家庭、对对方大家庭、对未来孩子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任。一、我国现代婚姻观的变化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我国现代婚姻观的变化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婚姻观(一)经济体制的变化和婚姻观更重视夫妻双方自身的感受,强调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位置。更重视夫妻双方自身的感受,强调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位置。(二)城市化程度与婚姻观(二)城市化程度与婚姻观更重视夫妻双方自身的感受,强调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位置。更重视夫妻双方自身的感受,强调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位置。一、我国现代婚姻观的变化
47、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我国现代婚姻观的变化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三)高离婚率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影响(三)高离婚率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影响1.1.离婚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离婚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离婚家庭孩子心理状态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差,容易出现抑郁、易怒、自卑、多离婚家庭孩子心理状态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差,容易出现抑郁、易怒、自卑、多疑、胆小、嫉妒、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征。孩子选择和水生活在一起的问疑、胆小、嫉妒、孤僻、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征。孩子选择和水生活在一起的问题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题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2.2.离婚家庭对子女道德观念的影响离婚家庭对子女道
48、德观念的影响学前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儿童的可塑性强,但父母双方离婚,使他们得学前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儿童的可塑性强,但父母双方离婚,使他们得不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和关爱,对孩子的道德影响极大。不到足够的家庭温暖和关爱,对孩子的道德影响极大。3.3.离婚家庭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离婚家庭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4.4.离婚家庭对子女身体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照料和体贴,营养卫生较差因病离婚家庭对子女身体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照料和体贴,营养卫生较差因病缺课)缺课)一、我国现代婚姻观的变化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我国现代婚姻观的变化及其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四)再婚人数逐年上升,对子
49、女的影响(四)再婚人数逐年上升,对子女的影响1.1.再婚后的子女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关爱再婚后的子女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关爱2.2.再婚后的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再婚后的子女教育问题突出(1 1)对继子女的要求过高,表扬较少、批评多)对继子女的要求过高,表扬较少、批评多(2 2)对继子女缺乏温情,缺少一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良好依恋关系)对继子女缺乏温情,缺少一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亲关系,良好依恋关系(3 3)对继子女容易发怒,把孩子当做出气筒)对继子女容易发怒,把孩子当做出气筒(4 4)对继子女与自己子女不公平,区别对待)对继子女与自己子女不公平,区别对待第三节第三节 美满婚姻关系与学前儿童成长美满
50、婚姻关系与学前儿童成长一、夫妻友好相处的原则与艺术一、夫妻友好相处的原则与艺术(一)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一)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1.平等相处平等相处婚姻法婚姻法规定平等相处,互相关爱,勉励、体谅规定平等相处,互相关爱,勉励、体谅2.关心、体贴关心、体贴3.3.宽容、体谅宽容、体谅4.保持夫妻角色转变的弹性保持夫妻角色转变的弹性双方应该保持适当的成熟与依赖的相对均衡,并能够在这其中相互转化,保持一种弹双方应该保持适当的成熟与依赖的相对均衡,并能够在这其中相互转化,保持一种弹性。性。4.4.设定适当的界限设定适当的界限首先和外界保持一个清晰的界限;其次,婚姻之间也要有清楚的界限和自由的空间。首先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