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9663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論人性本善論人性本善目次課前暖身章句注釋古調重彈問題與討論牛刀小試相關網站課前暖身人性本善?人性本善?人性的黑暗面?人性的黑暗面?貪婪的人性黑洞三字經開頭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這是孟子所提出的學說。人性全然是善的嗎?如果是,為什麼世上還有那麼多為非作歹的人?而孟子又豈是視若無睹?當然他是看到了。只因他認為那些行為不是人性的表現。因為孟子是從人的主體性、人的自覺心、道德心來論人性的,他所肯定的是人天生就具有善性,因此人人都有為善的能力。孟子肯定人之性善,其理論依據大致有三:一、人與禽獸是不同的:他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雖然也是動物的一種,也有動物的本能、嗜欲,但在那幾希處的仁

2、義,卻與動物有別,這個動物之性所沒有的仁義,才能稱做人性。二、人心為善,由心善而言性善:他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善心,此乃仁、義、禮、智之端,也是人的良知良能,都是天所賦予我的,是我性分中所固有的,只要思考、省察,操持存養,就能擴而充之,隨機而發。這種滿心的善,也就是性善。三、聖人與我同類,人人皆有聖賢之具:他認為同類者皆有其相似之點,聖人之心充滿著理義,其性為善,我與聖人同類,故性亦必善。只因聖賢沒有喪失其本心,能先得我心所同然的理義而已。章句注釋(一)人性本善回目次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之學。其論性,認為人性本無善惡,所謂善惡皆由於後天的習染

3、。性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他從自然生命(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緒)方面看人性,所以主張性無所謂善惡的分別。性中兼有善惡的成分,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周幽王、周厲王周文王、周武王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音,舜的父親。生性頑劣,愛其後妻所生之子象,屢次想要謀害舜。舜異母弟。生性凶狠傲慢,曾與父謀害舜。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名啟,紂之庶兄;封於微紂之叔父,封於比商朝最末的君主,名辛,殘虐無道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以

4、紂這樣殘暴的姪兒,而且為君王,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仁慈的叔父。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發語詞,無義。實,指人性之本然。即、就是猶材質,指人的本質而言。就人性的本然而言,是能夠為善的。這就是我所說的性善。性、情、才皆指人本來具有的資質。統言之為性,析言之,才為其本體,情為其現象。音,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對自己的不善感到可恥。憐憫傷痛此指道德心的是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言並非因外來的陶鑄,而使我具有此仁、義、禮、智之性。音,以火銷鎔金屬。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

5、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相差一倍、五倍,乃至無數倍。無數倍音,五倍。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天生眾民,凡有事物必有法則,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有父子,則有慈孝之心;此乃民所秉執之常性,故人無不好此美德。詩經作烝民,眾民。美詩經作彝,常。持大概、可能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大概懂得人性的道理吧!章旨(一)孟子答公都子問人性諸說之是非,告以仁、義、禮、智善性,自根於心,乃人所固有,求則得之。解讀(一)本章為孟子性善說的總綱。全

6、章共分三段:首段言時人對人性的四種看法;次段言善性乃人所固有;末段引詩為證,謂好善為人之本性。從公都子之問,可知當時除孟子的性善說外,對人性另有三種看法:第一種說法,從自然生命(生物的本能、生理的欲望、心理的情緒)來看待人性,這種自然表現當然是中性,無所謂善或惡。但其問題是沒有指出人與動物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在哪裡。第二種說法,認為人性兼有善惡的成分,為善為惡,完全是受環境的影響,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樣,本此以論人性,則人性顯然缺乏自主性。第三種說法,傾向於以人後天的表現論人性,所舉的例子並不恰當,因為象做了壞事,見到舜,仍會忸怩不安,瞽瞍亦終於被舜的孝心所感動;可見象、瞽瞍並非

7、天生的性惡。孟子歸結出人的本性應該是善的,如果做了不善的事,並非本性(才)所致。何以見得?因人人都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仁、義、禮、智的根苗,乃人人心中所固有,不是由外來的陶鑄而使我具此善性。只要能思、能求,自然能使之顯發出來。最後孟子再引詩為證,並透過孔子的肯定,認為人的本性即天賦的法則,人所秉執的常性就是愛好美德。本性既然愛好美德,所以說人性本善。由此也可知性善論之源遠流長。【補充資料】歷代儒者的人性說一、性善說孟子主之。二、性惡說荀子主之。三、人有性善有性不善之說此說首見於孟子告子上。四、性可善可惡說此說亦見於孟子告子上五、性無善惡說告子主之。六、性三品說王充、荀悅、韓愈

8、主之。相關名言(一)回目次善是一種實在的東西,人因為善,才有真正的生命。(美國愛默生)一切的惡,皆是教育與政治等各種制度下的錯誤,以至於使人性產生無知的謬誤。(英國歐文)(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句注釋回目次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不忍害人,也不忍見他人受害之心;即仁心。轉動於手掌之上,非常容易的意思。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驚駭恐懼。怵,音。結交。內,納的本字。求得名譽。要,音一,求。鄉里。討厭有不仁的壞

9、名聲。惡,音,討厭、憎惡。聲,指名聲、聲譽。忽然。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善性的發端。通耑,音,指草木初生的幼芽,引申為發端、開始之意。四肢。殘害自己的本性。賊,殘害。通燃燒四端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上懂得全部加以推廣且充實它天下孟子

10、言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此乃仁、義、禮、智之端,當懂得擴而充之。章旨(二)回目次解讀(二)孟子性善說的直接論證,就在於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一語。研讀此章有下列幾點值得思考:一、從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可知人心是一切政治作為的基礎。從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可知德性主體的擴充或實踐可以在政治中展現。回目次二、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心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是相應的,但它只是道德的開端、萌芽,而不是道德的完成。人雖然具有善端,但必須不斷地培養、擴充。三、四心是區別人與非人的標準。沒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四肢是生而具有的,同樣的,四

11、心、四端也是生而具有的。相關名言(二)回目次善心和深情將美化人生,可解決所有的衝突和矛盾。(俄國托爾斯泰)一顆仁愛的心比智慧更好,更有力量。(英國狄更斯)(三)良知良能章句注釋回目次名詞,指父母動詞。本然的、天賦的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指二、三歲之間,知咳笑、可提抱的幼兒。沒有其他原因,因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義的善性啊孟子言親親的仁,敬長的義,乃人之良知良能。上三章說明仁、義、禮、智等善性,乃根源於心,為吾人天生所有的良知良能。章旨(三)回目次解讀(三)良知良能是

12、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不慮不學,即未經後天的經驗學習。它是人性中本來就有的,是一種本然的善。這種本然的善落實在人的表現是什麼呢?那便是親親的仁與敬長的義。有親親而後有仁之名,有敬長而後有義之名。親親與敬長,就是我本身先天所具有的道德,這是普天下之人都具有的善性,所以說:無他,達之天下也。相關名言(三)回目次只有良知才能表現人的卓越天性,產生人的道德行為;除了良知沒有其他任何東西能讓我們超越動物。(法國盧梭)世上有比無知的人更加不如的畜牲,那就是沒有良心的人。(印度泰戈爾)良心是我們心頭的崗哨,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英國毛姆)(四)舍生取義章句注釋回目次通避,音一,指苟且免於死。指不義

13、指義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喜歡的有比生命還更重要的苟且得生所憎惡的有比死還嚴重的。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哪有不使用呢?凡是能逃避禍患的事情,哪有不做的呢?一簞食,一豆羹,得之

14、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一碗羹湯。豆,木器,用來盛羹。羹,音,用肉、菜做的湯。大聲呵叱的樣子。嘑,通呼。爾,語末助詞。在路上行走的人,指一般人。踐踏的樣子。蹴,音。不以為潔,有輕視之意。屑,音一,潔。通德,當動詞用,感激他人的恩惠。通歟。認識的人。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指厚祿。鍾,古代量器,容六斛四斗。對我有什麼幫助呢?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困者感激我的接濟嗎?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5、停止、罷休通曏,音一,以前。這些不也是可以罷休的嗎?此指羞惡之心。這、這些孟子論人之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者,此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而此羞惡之心,足以使人分辨禮義,舍生取義。章旨(四)回目次解讀(四)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有大小,有難易。在此孟子告訴我們:面臨價值衝突的困境時,應衡量其輕重,作較高價值的選擇。而人生的最高價值,就是人格尊嚴與道德情操。回目次孔子論仁時,特別強調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加以發揮,以義為人具體行為的準則,說明人有義無反顧的道德勇氣,有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極端的例子,也是道德實踐中最嚴重的考驗,它是超越生命之上的價值極則。文天祥

16、、史可法等節義之士在國家存亡的時候,都表現了這種偉大的精神,在歷史上綻放了光芒,在社會上樹立了典範。相關名言(四)回目次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晉陳壽)獅子雖然餓死在洞裡,也不吃野狗剩下的唾餘。(伊朗薩迪)(五)牛山之木章句注釋回目次城外。於此句中用作動詞,作鄰近解。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指齊國都城臨淄。皆砍木頭的工具;斧的刃是直的,斤的刃是橫的。此指草木。其日夜之間生長的枝芽。猶夫,發語詞,無義。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新長出的嫩芽。萌,嫩芽

17、。蘗,音一,旁生的新芽。光潔的樣子,在此指山無草木。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亡失他本然的善心(即仁義之心)。放,亡失。天天。微少、不多。幾,音一。希,通稀。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指未與外在事物接觸時的清明之氣。平旦,平明、破曉之時。指好善惡(音)惡之心與人的本心相接近之處。好惡,指好善惡惡之心。白天又被攪亂而亡失。有,通又。梏,音,攪亂。去、距離。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即平旦之氣,指夜間所生

18、清新之氣。保持。通向,音一,去向。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大概是指心而說的吧!惟,其、大概。孟子以牛山之木為喻,言人之所以為不善,乃由於不知操持存養,而放失攪亂其良心所致。上二章言人之所以蔽於物欲而有不善,是放失本心的緣故;可見良心、善性,貴得其養。章旨(五)回目次解讀(五)有人質疑:人性既然是善的,而人的惡行又從何而來?本章裡,孟子的說明正好給我們一個答覆。首先,他舉牛山上的草木為例,因位於齊國首都臨淄城郊外,被砍盡伐光,不能說牛山本無林木之美,說明人之為惡,並非人的本性是惡的。回目次其次,他以平旦之氣(即夜氣)、夜氣

19、證明良心、仁義善性的存在。所謂平旦之氣,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經一夜的養息後,在天初明時呈現的清明之氣。這種氣,未與任何事物接觸,生理欲望和心理情緒還未開始活動,所以神智清明,能夠引發良心的顯露。可是由於白天的所作所為,一再攪亂,終使良心亡失而不能顯露,自是離禽獸不遠。然而這種表現,卻不是人真實的本性,如牛山之木被斧斤砍伐了一樣。人性本善,不保證人就有善的行為。鑑於人之善性很容易像牛山之木被砍盡伐光,最後孟子提醒我們:善心善性要操持存養,才能發榮滋長。相關名言(五)回目次真理常在,惟能闢開心靈之重障者,始能認識其真意。(美國愛默生)我的良心就是我的上司。他驅使我工作,可是不讓我接受誘惑性的邀請。

20、(美國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六)養心莫善於寡欲章句注釋回目次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減少欲望。此指失去善良的本性。孟子教人養心存性的方法,在於寡欲。章旨(六)回目次解讀(六)寡欲就是減少不當的欲望,減少外界環境的誘因,也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欲寡則天生的仁心、善性不易被牽引而能呈現,欲多則天生的仁心、善性被牽引而不彰,故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欲。但是孟子並非否定合理的人欲。他曾說:可欲之謂善。又說:無欲其所不欲。可見欲可欲是善的,欲不可欲才是惡的。回目次相關名言(六)回目次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先秦老子)能力有限,慾海無邊:人

21、是貶入凡間的神,卻沒有忘記天國的一切。(法國拉馬丁)(七)大體與小體章句注釋回目次通均,同樣。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指有品德的人,即君子。指沒有品德的人。跟隨本心所具的善性行事。從,跟隨。大體,指心。跟隨耳、目、口、鼻、四肢的欲望發展。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物交物,指物與物接觸。第一個物,指人的耳目之官;第二個物,指外物。交,接觸。引,牽引、引誘。耳目等器官的官能不會思想,不能自作主宰,因而易受聲色等外在事物的蒙蔽。官,器官,引申為官能。耳目等器官本身也是一

22、件器物,當它與外界的聲色事物相接觸,就會受到引誘。指義理。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心的官能就具有道德思考能力,能自作主宰,故能得其義理。耳目和心,這是上天賦與人者。先建立大體的本心、善性。小體的耳目之欲就不能奪取本心、善性。孟子言心為人之大體,耳目之官為小體,先立其大,則小者不能奪,如此則能成為大人(君子)。章旨(七)回目次解讀(七)研讀此章,首先要了解大人、小人與大體、小體的意義,以及思的重要性。所謂大人、小人,是指以道德、人格區分的君子、小人,與社會地位的貴賤無涉。所謂大體,是指具有道德思辨能力的心;所謂小體,是指

23、沒有道德思辨能力的耳目。所謂思,是指內心所作的道德思考判斷。懂得作道德思考判斷,就不會失去人所本有的善心、善性。回目次孟子以為思的能力,來自於心。所以,心是一切價值意識的根源。人之為惡,是因為人的本心不能發揮道德思考的作用與判斷的能力。所以如何保持本心,以發揮其作用與能力,乃是我們從事道德修養最主要的課題。相關名言(七)回目次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法國帕斯卡爾)葦草蘭不是自己在思考的人,行動也不是由自己作主。(法國雨果)(八)求其放心章句注釋回目次亡失行。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

24、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的本心,指天賦的善性。人行事必須遵循的正道。求回放失的本心。孟子言求回放失之本心,乃為學之本。上三章言能寡欲而思,求其放失之本心,則可以恢復原有的善性。章旨(八)回目次解讀(八)在孟子的道德理論中,經常仁義合論。仁是道德的本身,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也是心的本質;義是人行為的準則或規範,是身心活動所應遵行的道路,待人接物由義而行,便能合理合宜。因此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回目次可是,偏偏有人不走正路,放失本心而不知省思反求,失去了為人的本質,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在此孟子以飼養的雞犬走失,懂得把牠找回來為喻,說明放失本心不知求,是捨本逐末,比

25、喻淺顯易懂。但雞犬放,則知求之是向外找,放其心則不可往心外求。最後,孟子告訴我們:求學問的要領在於找回放失的心,讓本心呈現作主。此處學問二字,偏指做人、道德實踐而言。相關名言(八)回目次頂不住眼前的誘惑,便失掉了未來的幸福。(印度泰戈爾)我心體具備一切,我只要念念不離我之靈明,我將絕對完滿自足,無待於外。(近人唐君毅)古調重彈回目次天真的流失-蒼蠅王的象徵意義罪惡的根源在人性的本質,並不在於社會或環境的缺陷。一九八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Golding,19111993),在他最負盛名的小說蒼蠅王(TheLordofFlies,1954)說:全書的主題嘗試把人類社

26、會的缺陷,溯源到人性的缺陷。其寓意無非是說,社會的型態維繫於個人的道德性,而不是任何的政治制度,無論這個制度多麼合理或多麼受人尊崇。探討人性處境的寓言蒼蠅王表面上描寫一群英國男童,年紀從六歲至十二歲,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飛機在疏散時遭到擊毀,被棄置荒島的故事。全書充滿複雜的象徵手法,在虛構的時空場景,上演一齣人性墮落的實驗劇,高汀明說這是一則寓言(fable)。蒼蠅王影片教學1.一般評論家一致指出:蒼蠅王的四個主要角色,分別代表了人類或人性存在的四種典型-靈性、理性、善性與惡性。在片子中,代表人物分別是靈性:_理性_善性_惡性_2.象徵與對比處處烙痕跡,譬如:_象徵:_與_對比蒼蠅王問題討論參

27、考答案:蒼蠅王問題與討論回目次一、孟子性善說的主要論證是什麼?答:孟子的性善說是從人與禽獸的不同點切入的。人雖然也是動物的一種,也有動物的本能、嗜欲,但終究與動物有別,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就是從這個幾希仁義來看待人性的。其次,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此乃仁、義、禮、智之端,此良知、良能,皆我性分中所固有,只要去思考、省察,操持存養,就能擴而充之,隨機而發。既然良知良能、四端之心都是善的,那人性當然也是善的。再來,從孟子以人之能為理想而付出生命、以理義悅心、反身而誠為至樂,並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等說法,皆可見善心善性乃人所固有的。二、既然人性本善,那人的惡行又

28、如何產生?孟子如何辯證澄清?答:人有善心,未必就有善的行為。孟子認為人性之不善,那是由於失其本心、心失其養,由於弗思,由於自暴自棄,由於環境的影響,使其善心善性因而湮沒不彰,以致心為形役,淪為禽獸,自陷於傾危之途。三、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生取義,對此你有何看法?答: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超越生命之上的價值極則,也是生活中極端的例子。請同學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四、請說明耳目之官與心之官的作用有何不同?答:據孟子所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兩者之異在於能否作道德思考。五、欲望是善是惡?孟子為什麼說養心莫善於寡欲?請討論之。答:有人說:每一個人的天堂,就

29、是他的欲望。(英摩爾)消滅了欲望也就消滅了靈魂。(法愛爾維修)一個事物越是被更多的人所欲望,它就越好。(希臘亞里斯多德)但也有人說:貪婪是許多禍事的原因。(伊索寓言)個人的欲望在腐蝕人的品質上有多麼不可抗拒的力量。(印度泰戈爾)人身只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馬,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洪自誠菜根譚)可見欲望有好有壞,難怪英國幽默大師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其一為欲望難遂,另一為欲望得遂。孟子以為欲望是人修身養性的阻力,誠如莊子所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所以養心莫善於寡欲。以上說法,僅供參考,請同學踴躍發表意見。牛刀小試回目次1.孟子: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

30、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句中指賢者能存而不喪的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答:2.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意謂善性貴在:()慎選環境()勤加涵養()執一而終()遷善改過。答:B3.孟子引用孔子之言: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旨在說明:()把握光陰()見得當思其義()良心貴得其養()有志者事竟成。答:C4.關於孟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因為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所以不得已而辯()批評楊朱為我,是無父;墨翟兼愛,是無君()謂良知良能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從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而推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為養心莫善於與人為善。答:()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養心莫善於寡欲。5.孟子藉牛山之木,以說明:()牛山濯濯,非無材也,不是山之本性使然()人之不善,乃梏亡本性所致()平旦之氣若存,則去禽獸不遠矣()旦晝所為,所以亡失本心,乃蔽於物欲而然()苟知存養,梏亡之性可失而復得。答:BE()平旦之氣若不存,則去禽獸不遠矣。相關網站中國文化研究院製作,有四書五經相關的動畫、遊戲、朗讀及影片。許多孟子的故事,並有影片欣賞。燦爛的中國文明:四書五經中華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