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哲学与贵州文化贵州义理易学心学派的先驱 其他心学派易学代表人物义理易学的发展历程易学的总体转向心学派易学的形成孙应鳌的易学思想1 1-主要流派主要流派 义理易学是易学研究中的主要流派之一,主于闸明周易的哲学大义,与象数派、训诂考据派相对。象数派则专注象数分析推衍。训诂考据派继承两汉经学研究的方法,从文字的训诂考据中探索易学之理,以字解易,致力于易学史料的清理和考证。义理派则既反对象数派的繁琐,又否定训诂考据派的训诂,而精于明理,注重探求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象数派的发展象数派的发展 象数派在先秦时期就已见端倪,主要是以左传、国语中的巫史占莁为代表,其易占主要讲变卦、卦辞占和卦象占。发展到两汉时
2、期,形成象数学,易学同当时的天文历法相融合,并受到占星术和天人感应说的影响,形成了一套以卦气说为中心的易学象数学体系。西汉时期象数派的代表西汉时期象数派的代表 汉代象数派的代表主要有西汉时期的施仇、孟喜,梁丘贺、焦延寿、京房,东汉时期则有马融、郑玄、荀爽,汉末有虞翻、陆组、魏伯阳等人。他们都以极其繁杂的象数解易,并各有特点。各具特点的象数解易各具特点的象数解易 如孟喜倡导卦气说,京房倡导占候之术,郑玄提出爻辰说、五行说,荀爽提出乾升坤降说,虞翻主张卦变说和纳甲说,而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将卦气说与炼丹术相结合,提出月体纳甲说。魏晋时期象数派的代表魏晋时期象数派的代表 魏晋时代象数派的代表人物是管
3、辂、王济、干宝、郭璞以及荀氏家族等,他们大多把周易视为占算时日、预测祸福的方术,实际上属于占算家者流。至宋代的象数学则推崇河图、洛书,形成图书易学。它是由道士陈抟(字图南)始创的,中经种放、穆修、李之才等人,发展为邵雍的易学。宋代象数派的代表人物还有刘牧、朱震、蔡元定等人。明代则以来知德、黄道周和方以智等人为代表。WORD I LOVE YOU 义理派最早源于孔子对 周易的研究,据说易传就是孔子所作;至战国时则有荀子易说,由此开启儒家之易的先河。义理派的开源义理派的开源 至汉代民间古文经易学家费直、高相根据易传文意来解释经文,注重义理的阐发,故被视为汉代义理派的代表。义理派的代表义理派的代表
4、此外,在汉代还有将易学与黄老之学相结合来闸发阴阳变易学说,由此形成道家之易。这一治易倾向的主要代表有西汉的严君平(名遵)和杨雄。道家之易道家之易解易解易 发展至魏晋时代,王弼将周易纳入玄学领域,以老庄玄学解易,一扫汉易的象数之学,治易不为占卜,不讲卦气说,更不谈阴阳灾变,只注重周易中蕴含的义理哲学、创建了易学的玄学义理派。这一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王肃、韩康伯等人。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周易玄学义理派玄学义理派 唐代佛教大倡,佛学家便援引易学理论来解说佛学,使佛学与易学相糅合,由此形成佛家之易。佛家佛家 之易之易佛学其代表人物有宗密、李通玄等人。至宋代,胡瑗、周敦颐(亦带有象数派色彩)首先借易理来阐述
5、人事,是宋代义理派易学的先驱。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义理到了程颐(号伊川),义理派易学达到兴盛。程颐把理(天理)看成是先于易而存在的易理,而周易的作用只是“尽天理”而已。朱熹解易朱熹解易乃以程颐易学为正宗,但认为易本卜莁之书,对卦爻辞的解释不能脱离其中的象数观点,故站在义理派的立场上,吸收了象数派的某些观点。但对象数派的互体、互行,纳甲,飞伏之类解易亦不赞成。认为(周易之所以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是因为卦爻辞所讲的事并非专指某人某事,而是包涵这普遍适用于同类事物的哲学之理,故理为太极,为宇宙的根本。至明末清初,义理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则有王夫之、李光地、孙奇逢、刁包、陈梦雷等人。太极2 2心学派易学的形成
6、心学派易学的形成 心学派易学的形成,则是由宋明理学的分化而形成的。就宋明理学派易学本身来看,实际上当时的哲学家们所发明的易理又各有不同。有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易学体系,有以张载为代表的气学派的易学体系,还有以程颢(号明道)、陆九渊、杨简(慈湖)、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易学思想。朱熹王阳明孙应鳌魏伯阳程颢解易心学派对周易原理的阐释,主要讲源于程颢。程颢把“生生之谓易”解释为仁德和至诚的境界,以为天地之道和阴阳变化之法不离人心,从而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天人一本说,体现了天道不在人心之外的思想。陆九渊则发展了程颢的观点,认为易理与人心不容有二,爻之义即吾心之理。杨简易学 杨简又发展了以
7、上二人的易学观点,以心性说易,认为易道即是人心,天地万物之变化皆是人心之变化。王阳明易学 王阳明易学更明确指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易道建诸天人,人心一切流变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是易道所以正万世人心,且为千古之学之大本大源的原因。性、命、道同出一源,性乃天降之本体,性体由生到死流行便是道,人懂得率性而行便在天道中,不懂得率性而行便是偏离天道。易道 故“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良知之道即是天道,即是易道,易道在人心,不过是其阴阳动静的自然流行。人心只变能做到动静合于天时,使自然与天道合而为一,能悟透此道就是圣人。3易学孙应鳌心学派 孙应鳌的易学对卦爻辞的解说亦主张取义,注重因经明道,是
8、义理派的易学。然其与王弼以老庄哲学释易的义理派不同,乃是纯以儒家义理解易,属于程朱的易学系统。但他的易学又与朱熹不同,他发挥了程颢和王阳明以来的心学观点来解释易理,认为易理即人心,故其对易理的解说,是以人心即人们的精神和道德意识为宗趣的。易易理:天地万物之地 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孙应鳌不同意朱熹的看法,认为周易并非占莁之书,而是用以明诸天人之道、教化百姓、成圣成贤的哲理书。故他同意周敦颐“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的看法,认为“易不作,则天地鬼神之道不著”,易之象数都是天地鬼神之道(理)的模拟和准则。然而,孙应鳌与周敦颐等理学派易学不同,他认为易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而天地万物之理即存在
9、于人心之中。天地万物易理本质 他在淮海易谈自序中说:“易者何也?以著天地万物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理妙于人心,故易著天地万物之理以明也。古贤易理.人心 古之圣人而明诸心矣,欲人皆明诸心不可得,于是诸易之书为经。.传则得其所以为心,晦则失其所以为心,非得自外,得自我也。”直言易理即人心,周易乃存心明理之书。接下来,他还以自己学易的经过证之:“愚自学易,尝求诸大儒之说于传,求诸大圣人之说于经,未窥测也。已乃因传以求经,因经以求心,浸浸乎若有窥测矣,而未能见晓。因经求心 已乃反之于心略其所有言与无言,涵泳之,优泳之,日用起处罔不念斯,久之,则若诸大儒之意若可起于衷,诸大儒之语若可出诸口,而诸大圣人著经之
10、意若可不远于吾心。”当然,孙应鳌所说的“吾心”,并非主观任意之心,而是与道与理合而为一之心,不是以私意为心。心.道与理易理之心 天地万物之理(道)为易理,心具易理,备具易理之心,活泼泼感而遂通,它即是存在的本真,又是宇宙的实相。心中之易理乃人人共具,因而又是普遍的、必然的,当下证之本心即可求得。一方面易理是超越的、普遍的和必然的,另一方面易理又离不开每一个体的体验与经验,是内在的、人心的,可以经验呈现。内外易理 易理在人心的展现是自然而然的,人心的真实与宇宙的真实是同一的,内在的人心与外在的天道(易理)本质上不可分离,人心与易理不能阻隔为二,如果将其分裂为二,则即是以“私意”为心,如是必然使人
11、丧失安身立命的宇宙本体的根据。以心解易 由此可见,孙应鳌易学明显具有心学派人物与一般易学家不同的解易路数,以心学来解构传统易学模式。主张心为易,以心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者一时并了,是义理易学中的心学派的一贯解易模式,程颢的天人一本如此,陆九渊以心存易如此,杨简以己统易更是如此,王阳明以良知含易也是如此。PS:淮海易谈卷四,孙应鳌文集 119页 孙应鳌文集10页 孙应鳌文集10页易学哲学 孙应鳌承接以上哲学家的心学宗旨,认为天地万物变易之道都在吾心中,易道基于人心,发于人心,又归于人心,心的发用流行就是易,它是寂感、动静、体用不二的,心乃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又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无有先后
12、内外之分,因面吾心具有非常鲜明的整体性和本体性特征,故善学易者,乃在于归明心体。孙应鳌的这些观点,不拘泥于传统书本文字,集中表达了心学派易学的一贯解易立场和风格。因此,孙应警易学属于义理易学中的心学派,这种易学哲学与程朱理学派强调天理为事物之所以然的易学哲学有所不同。这样,孙应鳌一方面继承了魏晋唐宋易学中的义理学派的传统,一方面又扬弃了程朱的理学观点,以心学的明心体观念为中心,解释(周易经传,使之成为晚明心学派易学的代表。正如当时著名学者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所说:“近读孙淮海讲章,亦既明乎其解,视诸家较备矣。4明心体 乃其紧要归明心体,是本其所本,而非大学之本也,是解一人,而学又一人也。”
13、唐伯元对孙应鳌著述的评论,说明孙应鳌著述是借助儒家经典发挥自己的思想,它已超出传统儒家经典而直“明心体”,发挥个人独到见解,其思想的特色已为世人所共见。孙应鳌不仅是晚明心学派易学的代表,同时也是贵州明清时期义理易学心学派的先驱。明清时期是贵州文化史上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全省各地涌现了一大批研究周易的学者仅以易学作品存世的易学家来看,综观他们的研究路径和易学建树,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对周易的解读和治易路径,大多受到孙应鳌以心解易模式的影响。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载,明代黔中易学家凡四人,除孙应鳌外,其余三人是易贵、李渭和阴旭。易贵,字天爵,贵州贵竹长官司(今贵阳市)人,正统二年(14
14、47年)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廷试二甲第二。曾官礼部郎中、辰州知府。淹贯群经,尤长于(易。尝构别业于贵阳北二里许,读(易于岩谷之中,至今犹称其地为“点易岩”。著有易经直指十五卷,今佚。莫友芝黔诗纪略卷二云:“黔人著述见于史者,别集始于王教授(王训),经说始于先生,并明一代贵州文教鼻祖,其开创之功不在道真、长通下。”因其易学著作已佚,今已无由见其易学思想。由其书名易经直指度之,其或属阐述易经之微言大义者流。易贵易贵.简介简介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二甘泉学案六 嘉靖间,阳明弟子蒋信来黔任提学副使,李渭师事之,为阳明再传弟子。曾与孙应鳌过从甚密,孙应鳌学孔精舍诗钞有唔李同野一诗可证之:“
15、南云媚归辔,春风晓风遒。如闻一妙语,为破半生愁。”(莫友芝黔诗纪略卷八)所著易问一卷,今佚。因其学宗阳明,(易问属心学派易学当自不待言。阴旭,贵州安化(今思南)人,崇祯末选贡,官南明永历朝国子监助教,精于周易,著有该易应蒙,惜其书不传。李渭(约1514 1588),字堤之,号同野,贵州思南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先后任华阳(今四川成都)知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高州府(今广东茂名市)同知、韶州府(今广东曲江县)知府等职,隆庆中官云南左参政,万历间辞官还乡,在思南城西小崖门之左洞讲易,其洞因名之为“点易洞”。阴旭,贵州安化(今思南)人,崇祯末选贡,官南明永历朝国子监助教,精于周易,
16、著有该易应蒙,惜其书不传。故明代黔中易学家,留有著述于今者,仅孙应鳌一人耳。0102孙应鳌淮海易谈可谓黔中开省以来留存于今之最早且影响最大的易学著作。入清代,黔中易学家如艾茂和戴世翰等人就受到孙应整解易方法的启示,以心解易,故艾茂和戴世翰等人当可视为清代黔中义理易学心学派的代表。VSVS艾茂1722-1800年),字凤岩,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次年(175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十八年(1753年),充国史馆纂修官。二十二年(1757年)以忧归故里,再不仕进。艾茂功名史艾茂功名史曾主讲云南五华书院五年、省城贵山书院九年。其间日执周易不释,谓“天道人道皆
17、备,吾一生精力当尽此矣”。可见他对周易倾注的毕生精力,主要著作有易经人道集义。艾茂著作艾茂著作0101艾茂十分推崇孙应整,在讲课时,曾抄录孙应鳌的学孔精舍诗钞六卷,可见孙应整思想对他有直接的影响。0202所以他在易经人道集义的自序中说:“易奇而法隐,以之显解是经者,非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不能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也。读者有会于斯,庶几沉潜道味,识易理之精微:涵泳圣涯,悟化工之妙笔。”0303他认为易经所闸述的天道、地道、人道之理,就蕴涵在易的经文中,人如果不用自己的心智去体悟,就很难知解易所表述的天地万物之理。0404(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可见,艾茂治易特别注重以心体悟易理,探索
18、易之微言大义,显然他的这种治易方法是与孙应鳌以心解易的精神相符合的。戴世翰:(1794-1874年),字廷魁,号西园,学者称西园先生,贵州铜仁人。清道光五年(1825年)科充县学拔贡生,廷试二等,以教职用。二十四年(1844年)恩科,领乡荐,年已五十。他曾两试春官报罢,遂绝意进取仕途,一志著述,多有成就。贰壹据民国铜仁府志载,“其学以汉儒为宗,而于心性之学,数十年殚精竭虑于易,穷探义理于一生”。著有易图说、易通经、易通史、易艺,但仅易艺四卷刊行。他对周易的解读,也是以心性之学阐释周易中的微言大义。其示人以握易之要,则归于大有之上爻;其示人以学易之门,则归于咸之四爻;其言日月之消息,则归于乾往通
19、坤,坤来合乾,出人乎震、巽,成为既济。此立说之大纲也。”55%可见,他的易学具有用心性之学解易的因子。他在阐释易卦时说:“六十四卦,参伍错综,皆言日月之出没也,而于九卦、十三卦定其位;三百八十四爻,动变往来,皆言日月之进退也,而于七爻、十一爻示其端。60%戴世翰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对易学的研究和见解1 1(民国钢仁府志)他认为易讲述日月的出没变化,乾往通坤,坤来合乾,出入于震、巽,成为既济。2 23 34 4也就是说 易所开示于人的天道与地道、时间与空间的相依存与转化状态,是与日月的出没交化、阴阳消长的方式显现,对此可以用乾坤两卦来洞察。不仅加此,他还通过自己多年对周易的解读与体悟,认为大有卦的上
20、爻(“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其实已经告诉人们把握周易)的要点,咸卦的四爻(“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则示人以研习周易的门户。由此看出,他对周易的解读不是拘泥于程朱理学对(周易的解读模式,而是自己多年悟易的心得总结,观点相当独特,富有心易的特征。1 1 2 2 3 35 从总体上说,清初以来,中原学术界对王学末流多持批判态度,故易学界亦逐渐转向程朱理学,尔后这一转向又得到清廷南扶持,遂使程朱理学派易学日益占掘主导地位而成为清代易学的主流思想之一。而贵州由于地域之故,偏居西南,相对而言,受中原学术文化影响较小;加之早在明代中叶就受到王学的影响,晚明以来孙应鳌又大力倡导心学易,故在清代贵州反而出现艾茂、戴世翰等富于心学特征的易学家,从而表现出与中原易学界主流思想不尽相同的风格。易学的总体转向易学的总体转向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