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评论的立论一、含义 立论就是一篇评论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是作者 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观点,是选择和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是全篇文章的纲,起统率全文所在观点和材料的作用。二、选题和立论的关系1、一致性:自选题:选题时常已有自己看法2、不一致性:非自选题:题到,意未到。三、立论的基本要求:(一)针对性例:当官要讲“知民度”(二)新颖性如何写新:1、新观点谨防精神贿赂停建莫停管例:警惕另一形式的腐败 当心新的糖弹2、新角度比较:收起对策 执行政策(人民日报)对策也可当镜子 (新华日报)(遇到绿灯快快走,遇到黄灯跑着走,遇到红灯绕着走)比较:双休日莫成应酬日双休日莫忘消防安全那五天怎么过胡锦
2、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某报:倡“勤”戒“懒”倡“实”戒“虚”倡“真”戒“假”倡“热”戒“冷”倡“严”戒“松”倡“俭”戒“奢”倡“细”戒“粗”倡“简”戒“繁”倡“快”戒“慢”倡“雅”戒“俗”人民日报“今日谈”谈论人才问题:用人和用器 陆行莫如用车,水行莫如用舟。疱丁解牛用尖刀而不用木棒,江边垂钓用鱼钩而不用起重机各种器具效能不同,我们只能用其所长。用器是这样,用人也是这样。颇具慧眼的唐太宗看出了用人与用器之间奥妙。他曾让大臣封德彝推举遇贤才,而封德彝却久无所举,理由是:不是不留心,而是当今没有奇才。太宗十分生气地说,古人治理国家难道还要到别的朝代云借人吗?应
3、当为自己不能知人而忧虑。他不仅相信当代就有人才,而且明确指出:君子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看来,唐太宗还是有点辩证法的,世上没有万能的工具,也没有全能的人才。我们有些同志在为四化选举贤能时,眼睛只盯在奇才、全才上,于是往往哀叹人才难找,其实,非无贤才,是不知人也。懂得“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道理,人才就站在你面前。识和胆 1月23日“今日谈”提到识人的问题,其实这“识”字从来离不开一个“胆”字。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算是会“识”人的。然而,初任孔明为军师时,关羽、张飞一肚子不高兴。关、张是刘备的左右臂,又是结义兄弟,该怎么办呢?但刘备不顾这些,严肃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
4、言。”关、张这才作罢。如果这位“第一把手”稍有有踌躇,说“再研究研究”,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可见,要做到唯才是举,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识人之后,尤其需拿出点勇气,冲破各种偏见的阻力,其中也包括关羽、张飞”这样一些亲近者的不悦。“求”和“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算是会识人的。他怎么会识得诸葛亮呢?关键在于他“求贤若渴”,时时注意人才,发现人才,当听人说有个“卧龙”时,便宜立即去求。并且放下架子,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当诸葛亮高卧未起时,还耐心坐着等待,并不认为是臭老九翘尾巴。由于他求得谦逊,求得诚恳,这卧龙才卧不住了,成为出山飞龙。看来,识、胆之前,先要有求的渴望。求成之后,只
5、达到目的的一半;关键在于后一半:善用,大胆地用。刘备请出诸葛亮,马上授予军师职务,给予军政大权,并不是只给一顶桂冠了事。诸葛亮出山后,也犯过一些错误,但是,廛备并不求全责备,而是照样信任,这才调动了诸葛亮的积极性,才能五月渡泸,六出祁山,为统一大业不辞辛劳,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在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这个问题上,倒是很可以从刘备身上学到一点东西的。3、新材料(三)准确性言当其时,言当其事不准确的表现:1、概念、论断不准确 “怎么赚钱怎么干”、“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2、提法、分寸的片面绝对“文凭乃一纸空文,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实际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比较:“从来科学研
6、究都是为生产服务的。”“科学研究基本上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服务的。”3、不合规范“执法犯法,罪加一等。”“法不责众。”4、虚夸“中国电影几乎遍及世界,到处受到欢迎和赞赏,很多影片创下了当地的卖座记录。”5、不合逻辑 比较:“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理想是我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精神支柱。”“最好水平”四、前瞻性 前几天,给小孩买了袋动物饼干,打开塑料袋抓了一把,发现一条3厘米长的虫子。全家惊愕不已,真是地地道道的“动物饼干”。令人忧虑的是,在食品中发现动物的现象并非仅见。前几天,笔者刚买的奶糖,就发现糖纸裹着的不仅有奶糖,还有蚂蚁,购买其他食品也常有这种例子。食品卫生关系人民的健康,真希望食品生产的厂家不要让食品中再出现小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