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20272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迁移分布第五章 人口迁移是人口发展变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迁移改变着人口的空间分布,引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改变。产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后果也是深远的。段成荣第五章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迁移分布 人口迁移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第三节第三节 人口迁移分析第四节第四节 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第五节第五节第五章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迁移分布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二、测量指标二、测量指标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将其定义为:人们离开原居住地,超过一定的行政界限,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的移动。中国百科大辞

2、典将其定义为:人口在地理上的位置变更。人口科学大辞典则认为,人口迁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移动(迁移、流动),而狭义的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常居地、跨越一定地理界限的人口移动。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一)人口迁移概念(一)人口迁移概念人口管理实用辞典对人口迁移亦做出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人口迁移既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又包括临时寄居和暂时移动;狭义的人口迁移仅指改变常住户口的永久性移动。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对人口迁移进行如下定义: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

3、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一)人口迁移概念(一)人口迁移概念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联系密切,但不完全相同且极易混淆的概念。在中国的实际研究中,通常以户籍地是否改变来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与辨识。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l 人口迁移是指改变户籍登记地并跨越一定地区(地界)的人口移动行为;而迁移人口是指随着居住地变化,户籍也随之变动的人口。l 人口流动是指人们超过一定时间长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没有相应户口变动的空间

4、位移过程。流动人口是指发生了空间位移但户籍并未发生改变的人口。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并未统一,而是模糊不清、让人存疑,其分歧主要表现在对时间、空间的界定不一致。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l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把流动人口界定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人口”;l 国家统计局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把流动人口界定为“居住在本小区半年以上但户口所在地为本乡镇以外的人口(不包括市内人户分离人口)”。l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时间和空间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第三、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时间的界定

5、为一年,对空间的界定为跨县(市、区);第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时间和空间的界定范围缩小为半年、跨乡(镇、街道)。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三)人口迁移的分类(三)人口迁移的分类l 按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主要以行政区域来划分,指某一国家的人口从国内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动,如省际迁移、省内跨市迁移、市内跨县迁移、县内跨乡(镇、街道)迁移。国际迁移以国籍来划分,指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l 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城市向农村的人口迁移以及农村之间的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界定及分类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

6、标(三)人口迁移的分类(三)人口迁移的分类l 按迁移原因,可分为政治性迁移、经济性迁移和社会性迁移。l 按组织形式,可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迁移、自发性和计划性迁移、自愿性和强制性迁移。l 按参与者的社会单位,可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宗族与民族迁移,以及某一行政区域单位(村、乡、县)的集体迁移,如三峡移民。(一)绝对指标(一)绝对指标 绝对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人口迁移数量的指标,主要包括迁入人口(immigrant)、迁出人口(emigrant)、总迁移人口(total migrant)和净迁移人口(net migrant)。后两个指标是在前两个指标的基础上构建的。二、测量指标 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

7、分别指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入或迁出某一地区的人口数。总迁移人口等于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和,表明实际参与迁移的人口规模。净迁移人口等于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之差。第一节 人口迁移及测量指标(二)相对指标(二)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指反映一定时期人口迁移相对规模和强度的指标,主要包括迁入率(immigration rate)、迁出率(emigration rate)、总迁移率(total migration rate)、净迁移率(net migration rate)。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二、测量指标 迁入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入人口数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其

8、计算公式为:一个地区人口迁入率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人口增长率的变化;若迁入率与性别、年龄结合使用,还可揭示迁入人口的特征与规律,及对此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迁出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出人口数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迁出率的变化影响该地区的人口机械增长情况;同时,若迁出率与性别、年龄结合使用,可反映迁出人口的特征及规律。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总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迁入和迁出人口数之和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 净迁移率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9、迁入和迁出人口数之差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净迁移率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行为对该地区人口总量的影响,该指标既可为正数,也可为负数。当迁入人数多于迁出人数时,净迁移率为正,增加该地区的人口总量;当迁入人数小于迁出人数时,净迁移率为负,降低该地区的人口总量。第一节 死亡及测量指标第五章人口迁移理论第二节第二节迁移分布一、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一、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三、人口迁移转变假说三、人口迁移转变假说四、人口迁移的决策理论四、人口迁移的决策理论五、人口迁移的社会学解释五、人口迁移的社会学解释六、人口迁

10、移的经济学解释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美国学者格林伍德(Michael Greenwood)将人口迁移的研究问题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人口迁移的:一是谁(who)迁移。即迁移人口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具备什么特征。在有关迁移人口的选择性研究中,这个方面有诸多探讨。二是为什么(why)迁移。包括经济利益、事业发展、学习培训、婚姻嫁娶等原因。哪些因素影响迁移?迁移的决定过程是怎样完成的?这方面的问题在迁移动机与决策研究中多有探讨。三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where)。包括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地方特点对迁移流的影响。四是何时(when)迁移。发达国家在经

11、历人口转变的时候,也出现了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的现象。五是迁移带来什么影响(with what effect)。包括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迁入者家庭的影响,以及对移民自身的影响。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一、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德裔英国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雷文斯坦(Ernst Ravenstein,1834-1913)依据英国人口调查数据,于1885年和1889年先后两次以迁移的规律为题,总结并阐述了人口迁移的七条一般法则。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一)迁移与距离(一)迁移与距离一、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人口迁移流动受距离的影响,随着迁移距离的延长,移民数量减少。通常人们

12、倾向于短距离的迁移流动,长距离的迁移流动只是移向大的工商业中心;离中心越远,迁移流动人口越少。(二)迁移的阶段性(二)迁移的阶段性人口迁移具有阶段性,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临近城镇的人口流入,而后者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的乡村居民迁入填补,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迁移流动过程。(三)迁移流与反向迁移流(三)迁移流与反向迁移流人口迁移存在着顺向迁移趋向与逆向迁移趋向之分,每一个主要的顺向迁移趋向都产生一个补偿性的逆向迁移趋向。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流大于反向迁移流。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一、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四)迁移偏好的城乡差异(四)迁移偏好的城乡差异人口迁移存在城乡差异,即一般情况下,城市人群的迁移性低于

13、农村人群的迁移性,农村人群更倾向于向城市迁移。(五)迁移的性别差异(五)迁移的性别差异人口迁移存在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人口更偏向于短距离迁移。(六)技术、交通与迁移(六)技术、交通与迁移人口迁移与交通工具、技术及工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运输、交通工具的改善及工商业的发展,人口迁移流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七)经济与迁移(七)经济与迁移人口迁移流动以经济动因为主,在迁移决策中具有支配地位,目的在于改善生活条件。1966年,李在雷文斯坦人口迁移法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口迁移规律理论,力图构建一个涵盖各种空间移动模式的普适框架。在迁移理论一文中,李探讨了迁移行为的影响因素、规

14、模、流向、移民特征四个问题。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一)迁移规律(一)迁移规律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一)迁移规律(一)迁移规律l 影响迁移决策过程及迁移决定的因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迁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与迁入地相联系的因素 与迁出地相联系的因素 中间障碍因素 个人因素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一)迁移规律(一)迁移规律 个人的感觉、才智及对其他环境的认识都会映射到对迁出地环境的评估中;对迁入地的了解也有赖于个人的接触或信息来源;中间障碍的影响同样因人而异。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一)迁移规律(一)

15、迁移规律l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规模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迁移的规模()因地区内部的异质性不同而有别()因人群的多样性而异()与中间障碍难度负相关()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发生变化()除非严格限制,迁移规模和比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增()迁移规模和比例因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而异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一)迁移规律(一)迁移规律3.迁移流和反向迁移流()迁移往往以明确规定的流向发生()每一个重大迁移流都会带来一个反向的迁移流()如果迁移流的发展主要受原居住地消极因素的影响,则迁移流具有较高的效率()如果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情况相似,则迁移流和反向迁移流的效率很低()中间障碍

16、越大,反向迁移流越低,则迁移流的效率越高()迁移流的效率随经济状况而异,繁荣时期效率高,萧条时期效率低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一)迁移规律(一)迁移规律4.迁移的选择性文化素质较高、身体状况较好、刚就业或结婚之人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更趋向于迁移,且越优秀的人群迁移距离越远。但是,这种迁移的选择性只对自发、自愿性的迁移起作用,对强制性的迁移不起作用。推拉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雷文斯坦;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推拉理论”这一概念,但他有关人口迁移法则的论述实际上已涵盖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其后经过不少学者的补充修正,尤其是李的发展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推拉理论。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

17、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二)推拉理论(二)推拉理论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二)推拉理论(二)推拉理论l 核心观点:人口迁移流动行为的发生是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推力推力是指促使移民离开某地的影响因素,如迁出地的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耕地不足、生产成本增加、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社会经济及政治关系紧张、自然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拉力拉力是指吸引移民流向某地的影响因素。如迁入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收入、更好的发展前程、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文化及卫生设施、更便利的交通条件等。在迁出地也存在拉力因素;在迁入地也存在推力因素。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二、李

18、的迁移规律和推拉理论(二)推拉理论(二)推拉理论l 两个假设:一是人的迁移行为是理性的,即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二是移民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均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在迁出地和迁入地推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做出迁移的决定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Wilber Zelinsky,19212013)根据西方的历史经验,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出发,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转变过程及迁移流动的类型、方向、规模等因素,提出了人口迁移转变假说人口迁移转变假说。该理论从社会层面对人口迁移和社会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将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认为每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第二节 人口

19、迁移理论三、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 第一阶段:工业化前的传统阶段第一阶段:工业化前的传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活动空间受到各种限制,人口再生产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早期转变阶段。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早期转变阶段。生育率迅速提高,人口再生产类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模式转变,人口迅速增多,随着经济活动和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由农村向城镇的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也开始出现。第三阶段:工业革命晚期转变阶段。第三阶段:工业革命晚期转变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模式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受到抑制,各种形式的

20、人口迁移势头减缓。三、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 第四阶段:发达社会阶段。第四阶段:发达社会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很低水平。由乡村迁往城市、由开发地区迁往未开发地区的人口迁移趋势减缓,迁移主要在城市之间以及城市内部进行。第五阶段:未来发达社会阶段。第五阶段:未来发达社会阶段。人口迁移总量下降,但城市间及城市内的人口迁移还将保持增长。三、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l 局限:一是忽略了政治的作用,而有时这种作用相当重要;一是忽略了政治的作用,而有时这种作用相当重要;二是第五阶段的预期缺乏依据;二是第五阶段的预期缺乏依据;三是无法解释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是无法解释西方发达国家的“逆

21、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现象。三、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四、人口迁移的决策理论(一)人口迁移决策动机理论(一)人口迁移决策动机理论l 塞尔(R.Sell)和德琼(G.De Jong)在论迁移决策的动机理论(1978)一文中提出了迁移决策动机的四要素理论:可行性、价值、预期、诱因。可行性:可行性:包括地域上的可行性及认识上的可行性 价值价值:即在迁移流动决策中看重的事物 预期预期:即移民对迁移流动后收益的估计与设定 诱因诱因:指在迁出地或迁入地与个人目标积极或消极相关的因素,包括就业机会、优质教育、良好环境等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四、人口迁移的决策理论(二)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二)

22、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l 20世纪60年代中期,沃尔波特(J.Wolpert)论述了人口迁移决策的相关影响因素 地点效用:地点效用:一个人在所处的空间位置上所能享受到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满意因子满意因子:潜在移民并非盲目地追求最大的地点效用,而是根据可得性、过去的状况、其他人达到的水平等来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活动空间活动空间:可能成为潜在移民流入之地。为寻找到合适的迁入地,人们可能推迟迁移的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各期望地点效用进行对比,从而最终做出迁移的选择。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四、人口迁移的决策理论(三)人口迁移决策过程理论(三)人口迁移决策过程理论l 布朗(L.Bro

23、wn)和摩尔(E.Moore)针对居住地的选择,提出人口迁移决策的模型,指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压力做出的相应反应。压力来源:压力来源:移民本身&外界生活环境 是否迁移是否迁移:由压力大小决定,原居住地的地点效用因压力低于某一阈值,则决定迁移 迁往何处迁往何处:是对迁入地信息的收集和对迁入地有关信息与期望进行比较的结果1.布朗和摩尔的人口迁移决策模型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四、人口迁移的决策理论(三)人口迁移决策过程理论(三)人口迁移决策过程理论l 任何个人或家庭的迁移过程都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受到个人或家庭特性(年龄、就业、收入、家庭生命周期等)、社会文化规范(性别角色、政治气氛、社区规

24、范)、个人性格(冒险或沉稳)、机会结构(经济机会、教育提升机会、婚姻机会、地位提升机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l 人们的迁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总体的迁移偏好一是总体的迁移偏好 二是迁移到特定地区的动机二是迁移到特定地区的动机 三是迁移的实际决定三是迁移的实际决定2.德琼和法克德的人口迁移决策理论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五、人口迁移的社会学解释(一)迁移网络理论(一)迁移网络理论l 迁移网络:指通过血缘、友缘、地缘、业缘等关系,将迁移者、前期迁移者及迁出地与迁入地的非迁移者等群体联结起来的一系列人际关系的组合。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有助于迁移前的准备和迁移后的适应 降低迁移成本、盲目性及风险 增加预期

25、收入 促进迁移行为不断发生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五、人口迁移的社会学解释(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l 人口迁移与个人的年龄及家庭的生命进程紧密相连。迁移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起源于生命进程中家庭和社会经济地位的转换,从生命事件开始到结束的关键事件均可解释迁移流动增加或减少的倾向性。上学、就业:促进人口迁移流动 结婚、生育:迁移流动概率最低 家庭解体:迁移流动概率再度上升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五、人口迁移的社会学解释(三)迁移流动的因果累积理论(三)迁移流动的因果累积理论l 迁移流动的因果累积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流动是一个随时间推移、渐进地增加流动的过程。人口迁移给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社

26、会和文化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变革,赋予人口流动强有力的内在惯性,从而带来因果关系的累积(包括收入分配、土地分配、农业生产、文化因素、人力资本的地区分配、社会融合等)效果。对个人:不断调整个人迁移动机和迁移预期;迁移行为不断自我复制 对迁出地:家庭迁移成员的汇款改变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增加没有移民汇款收入家庭的“相对剥夺感”,带动其他人员的迁移 对迁入地:某一职业部门可能被标识为“移民者”工作 迁移文化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l 刘易斯(William Lewis,1915-1991):发展经济学领军人物l 二元经济

27、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特征,即传统落后的低等级农业部门与现代发达的高等级城市工业部门并存 农业部门:低生产率、低效率、劳动力过剩 工业部门:高生产率、高效率,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发展模式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l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劳动力过剩、无限供给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边际收益率差异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边际收益率差异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城市工业部门依托农村劳动力的无

28、限供给而不断扩张城市工业部门依托农村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不断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l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发展模式农业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开始提高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农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开始与工业竞争劳动力开始与工业竞争劳动力二元经济合为一元经济二元经济合为一元经济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

29、移理论l 局限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发展模式 忽略了农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过于强调工业部门的发展二忽视了农业和工业的平衡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l 拉尼斯(Gustav Ranis,1929-2013)和费景汉(John Fei,1923-1996)的修正:1.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发展模式 一是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力无限供给 二是劳动力编辑生产率大于零,工资水平开始提高 三是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与工资率相当高,农业和工业相互争夺劳动力 强调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

30、现是劳动力流动的先决条件,故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阶段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托达罗(Michael Todaro,1942-)于1969年提出的预期收入理论模型,主张城乡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是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动力所在 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动力是在城市获得的预期收入,而非绝对收入 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对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及个体进入城市后找到工作的概率、收入及迁移的实际和机会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在进行迁移决策时,潜在移民会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的预期收入和成本 迁移与移民在城市的居留时间有关:居留时间越长,找到工作的概

31、率越大,故迁往城市的概率也越大2.托达罗的预期收入理论模型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一)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迁移理论舒尔茨的成本-效益模型把人口迁移流动看作是一种投资,人们通过比较迁移的未来预期收益及迁移成本来决定是否迁移及向何处迁移3.成本效益模型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二)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二)新迁移经济学理论l 迁移流动决策者并非孤立的个人,而是家庭或家庭户l 利用迁移流动来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的分布l 通过家庭资源配置的多样化,家庭户可以控制经济福利风险 代表人物斯塔克(Oded Stark)提出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的解

32、释框架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把人口迁移的研究对象从个体转向家庭,即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第二节 人口迁移理论六、人口迁移的经济学解释(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也称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双重劳动力市场正规的高级劳动力市场正规的高级劳动力市场非正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非正规的次级劳动力市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相对较高教育程度、工作技能要求不高教育程度、工作技能要求不高工薪待遇较高、工作环境和社会工薪待遇较高、工作环境和社会福利较好福利较好工

33、薪待遇较低、工作不稳定、工工薪待遇较低、工作不稳定、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社会保障普遍作环境比较恶劣、社会保障普遍缺失且缺乏升迁机会与发展前景缺失且缺乏升迁机会与发展前景本地城镇居民本地城镇居民迁移人口迁移人口第五章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第三节第三节迁移分布一、对移民自身的影响一、对移民自身的影响二、对移民婚姻家庭的影响二、对移民婚姻家庭的影响三、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一、对移民自身的影响l 被迫或被强制迁移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个人的事业发展、生活质量提高l 自愿性迁移往往带来积极、有利的后果 有助于提高移民的经济生活水平经济生活水

34、平 有助于增加移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扩大社会交往网络,提升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而改善职业及人生发展前景改善职业及人生发展前景 迁移改变移民的生活经验、知识、行为方式,增加移民对区域效益的了解与把握,并据此对迁入地或其他地方做出评价,从而促使移促使移民进一步迁移民进一步迁移,并产生社群连锁性的迁移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一、对移民自身的影响l 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l 戈登在(Milton Gordon)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一书中提出了测量移民社会融合的七个方面(1)文化或行为同化(2)社会结构同化(3)婚姻同化(4)认同

35、同化(5)态度接受(6)行为接受(7)市民同化 一是融合于主流社会 二是融合于城市贫困文化 三是选择性融合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一、对移民自身的影响l 区域融合论 充分考虑到不同少数族裔在迁入地所处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及其在迁入地最早遭遇的对待与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l 融合可分为三种模式: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一、对移民婚姻家庭的影响 婚恋观念婚恋观念可能更开放,自主意识增强,更注重情感交流与婚姻生活质量的提高 女性移民不断增多迁出地男女比例失衡乡村婚姻市场竞争乡村婚姻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婚姻挤压现象婚姻挤压现象更加严重 扩大了通婚圈通婚圈的半径,通婚形式通婚形式更

36、为多样,跨地域、跨民族甚至跨国婚姻增多 对已婚移民而言,一方迁移、另一方留守的生活状态可能带来婚姻婚姻的不稳定的不稳定(一)对婚姻的影响(一)对婚姻的影响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一、对移民婚姻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生活水平及家庭在所在社区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得到相应改改善善,从而提高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家庭的发展能力 家庭部分成员的迁移直接造成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情感沟通与交流、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老人的赡养与照料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老人的赡养与照料等各项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从而制约家庭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二)对家庭的影响(二)对家庭的影响第三节 人口迁

37、移的作用与后果三、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短时期内明显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及分布(一)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迁入地的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可能改变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性别比 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基本稳定的环境中,迁移流动是影响地区之间人口结构(尤其是年龄结构)的重要因素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三、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扩大通婚圈,使得人群基因交流范围更广,有助于提高人口的先赋素质 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融合过程,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迁移具有选择性:对迁出地是人才的流失,对迁入地是人才的引进(一)对人口发展的影

38、响(一)对人口发展的影响3.对人口质量的影响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三、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和就业矛盾 增加迁出地和迁移者所在家庭的经济收入,推动经济水平的提升 有助于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文化、技术、思想、资金和信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和文化建设(二)对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对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尤其是教育水平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人数量减少 不利于当地生产效率的提升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婚姻与家庭的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与安宁l 积极方面l 消极方面第三节 人口迁移的作用与后果三、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职业的劳动

39、力供求矛盾 迁移人口购买力的释放有利于扩大迁入地的消费需求,促进商业的繁荣发展(三)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对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增加公共资源的压力 人口构成复杂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l 积极方面l 消极方面第五章人口迁移分析第四节第四节迁移分布一、国际人口迁移一、国际人口迁移二、中国人口迁移二、中国人口迁移一、国际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指取得了一国永久居住权或加入了该国国籍之人l 永久合法移民:国际移民主要分为三类 以在迁入国从事季节性工作或短期合同的劳工为主l 劳工移民:包括非法买卖人口、偷渡移民、其他形式的非正常移民或未有合法证件的移民l 非法移民: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40、,主要是人口迁移,即迁移多因自然环境条件、生存条件变化所致。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国际人口迁移由生存型为主(一)国际人口迁移历史概览(一)国际人口迁移历史概览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一、国际人口迁移l 生存型VS发展型l 国际人口迁移方向三大特点 一是宗主国向移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二是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及新开发地区迁移 三是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移民规模呈现明显扩大的态势(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一、国际人口迁移1.移民规模扩大化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

41、 目前,国际移民流动已不仅仅是南北现象(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南南流动(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和北北流动(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也逐渐增多(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一、国际人口迁移2.移民流向多元化 面向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受过高等教育或有技术专长之人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使得这部分移民总量不断增大 次级劳动力市场仍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劳动力,而难民、非法移民、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不足的移民及部分女性移民成为这一市场的主体(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二)当代

42、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一、国际人口迁移3.移民主体多样化 迁入国对移民的选择性增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在2.14亿国际移民(包括难民)中,高技术移民占22;移民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比例高于整体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二)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趋势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一、国际人口迁移4.移民素质增高化 国际移民有可能对迁入国的劳动力市场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迁入国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普遍抬高移民门槛,移民政策不松反紧,变得愈发严格5.移民政策严格化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为

43、充实都城和发祥地,巩固边疆和新征服地区,用移民开发人少地多地区等 因战乱部分地区人口大量锐减,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以补充当地人口l 政府强制性移民:由于政府的暴政、战乱、天灾等原因 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北民南移、“走西口”、“闯关东”l 群众自发性移民:(一)中国人口迁移历史概览(一)中国人口迁移历史概览l 总体而言,由经济发展不足、生活动荡不安或人口稠密地区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稳定富足、人口稀少地区迁移 1949-1950年国民经济全面恢复阶段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第四

44、节 人口迁移分析二、中国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阶段l 第一阶段:1949-1957年经济恢复重建时期向恢复扩建地区迁移流离外乡的人口回迁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等地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上海等老工业城市志愿内地建设调出大批工人、技术人员,人口净迁出边疆地区开垦引发大量人口迁入“大跃进”时期城镇人口急剧膨胀,城乡人均口粮供应严重不足 1960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二、中国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阶段l 第二阶段:1958-1965年“大跃进”和五年调整时期l 第三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时

45、期“以学生录取分配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正常户籍迁移人口大量减少 主要迁移人口:知识青年、下放干部及三线建设所需人员 迁移方向: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迁往黑龙江、内蒙古、云南 大批干部落实政策回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部分三线企业撤迁、高校回复招生 人口迁移进入新的活跃期 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由人口净迁入变为净迁出 北京、天津、上海由人口净迁出变为净迁入(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二、中国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阶段l 第四阶段:1977-1984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二)新中国成立至改

46、革开放初期的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二、中国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特点l 一是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影响l 二是受城市发展政策的制约l 三是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城乡二元制结构逐渐被打破,户籍限制政策逐步放宽,迁移人口的个体选择性日趋增强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口流动规模的快速、持续增长 人口迁移规模较小,迁移人口1985-1990年间有1076万,1995-2000年间有3181万,2005-2010年间有5523万(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1.人口迁移特点(1)人口迁移规模小(2)人口迁移流向多元化二、中国人口

47、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 跨村落跨村落迁移、跨乡(镇、街道)跨乡(镇、街道)迁移、跨县(区)跨县(区)迁移、跨市跨市迁移及跨省跨省迁移 主要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大城市迁移人口呈现出郊区化特征l 跨越的行政区域 一方面,中国向国外移民的人数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中国也吸引了大批国外人士前来居住,逐渐成为移民输入国l 国际迁移:双向迁移(4)迁移对象复杂化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自发性迁移不断增强(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1

48、.人口迁移特点(3)自发性迁移主流化 务工经商者、学习培训者、随迁家属逐渐增多 从性别来看,女性迁移人口逐渐增多 从年龄来看,儿童、老人也开始加入迁移大军 从民族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呈不断增加趋势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户籍制度及衍生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对城镇人口规模的限制与管理,使得迁移的优先权集中于干部调配、高等院校的招生与分配 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取得城镇常住户口,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户口迁移”与“非户口迁移”之间无论是在就业环境、福利待遇方面还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1.人口迁移特点(5)人口迁移的

49、二元化特征明显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2年,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仅为657万,1987年为1810万,1990年超过2000万,1995年迅速升至7073万,2000年突破1亿,2010年飙升至2.2亿,2013年达到2.45亿,占当年大陆总人口(13.60亿)的18(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2.人口流动特点(1)人口流动规模持续增长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第一,从分城乡来看,乡城流动人口是主体(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2.人口流动特点(2)人口流向多元化根据流动人口的

50、户籍类型(农业户口、城镇户口)以及流入地的城乡属性,可将流动人口分为四类: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城乡流动人口、乡乡流动人口2010年,在全部流动人口中,乡城流动人口的占比超过六成;城城流动人口的占比次之,略超过两成;乡乡流动人口的比例虽不高,但也超过一成;城乡流动人口的比例最低,仅为2.82二、中国人口迁移第四节 人口迁移分析第二,从流动范围来看,跨省流动人口最多(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流动2.人口流动特点(2)人口流向多元化根据流动人口跨越的空间范围,可将其划分为跨省流动、省内跨市流动、市内跨县流动、县内跨乡(镇、街道)流动四类2010年,跨省流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五章-迁移分布[]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