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出现新的波动,2007年生猪价格出现两次大的上涨,对cpi上升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对推行现代畜牧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养猪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 增收的重要途径。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由于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国家发展养猪生产鼓励政策的逐步落实,各地生猪生产出现全面恢复和快速增加的趋势。就全国而言,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2008年3月存栏4.1亿头,6月达到4.7亿头。能繁母猪比重超过12%。河南、
2、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长。河南省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21万个,其中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达857个,生猪规模饲养的比重由2001年的38%上升到目前的52%。辽宁省2006年出栏50头以上适度规模饲养场(小区、户)11.6万个,生猪出栏量占全省70%,其中100头以上2.6万个,生猪出栏量占全省37%;500头以上2000多个,3000头养猪场户100多个,万头以上猪场20多个;2007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场、大户)达2.7万个,出栏量占全省的42%,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据对辽宁
3、省90个规模养猪场和90个养猪专业户生猪存栏结构分析,断奶到2月龄仔猪占存栏量的18.1%,2-4月龄中猪占存栏量的21.4%,4月龄以上大猪占存栏量的15.5%。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福建省年出栏1-49头的场户数为1252509,占总场户数的96.8%,其出栏数仅为总出栏数的32.4%;100-3000头的饲养场户数为19746,占总场户数的1.55%,其出栏数达到714.12万头,占总出栏数的38.9%;3000-9999头的饲养场户为463,其出栏数216.03万头;万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为103,其出栏数为144万头。四川省2007年出栏生猪5
4、0头以上的规模场和专业大户近20万户,年出栏生猪占全省生猪出栏总量近30%。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从畜牧经济学角度出发,养猪业为耗粮型畜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玉米等粮食作物,为降低成本,将粮食就地转化为畜产品,以提高农作物附加值,养猪主产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应为比较合理的布局。生猪的饲养技术对于生猪的生产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使生猪的出栏时间提前,也可在饲养成本上做到节约,同时也是卫生防疫、环境控制的具体体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农户不再饲养母猪,专门进行育肥猪生产,这应该是以
5、后鼓励发展的方向。但总体来看由于仔猪价格太贵,有很多养殖场仍然在自繁自养。辽宁省二元杂交可繁母猪存栏120多万头占可繁母猪总量的95%,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出栏2009万头,占生猪出栏总量的90%。四川省在2007年9月末生猪三元杂交面为60.73%,5个省10个县的调查养猪户中,公猪全部为引进品种,实现了良种化。所饲养的母猪中,河南省、陕西省养猪户全部为引进品种二元杂交猪,福建省、辽宁省有少量的土杂猪,四川省约50%的农户饲养含有地方品种血缘的杂交猪。总体来看,我国生猪饲养出栏期缩短,平均为153天;母猪产仔数增加,平均为12头;平均生猪料肉比下降为3:1;育肥期间的死淘率降低,平均在2%以内
6、,生猪的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根据5个省的调查,规模小的养猪户,每出个省的调查,规模小的养猪户,每出栏栏1头头100千克猪需要的流动资金约为千克猪需要的流动资金约为1000元元;大型规模猪场每出栏大型规模猪场每出栏 1头商品猪需要猪场建设投资50元,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为1000元。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河南通过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发展迅速,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成效显著。但是受小农意识的影响,一些地区规模化水平还很低。四川全省外调出口猪肉92万吨,其中外调猪肉87万吨,出口猪肉
7、5万吨,超过2006年全年外调出口总量。2006年辽宁生猪省外净销量700万头。从生猪调入大省到生猪调出大省的历史性变化,对保障全国生猪供给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河南省有607家养猪企业和41家猪肉加工企业年供沪生猪350万头,占上海调进总量的80%以上。福建省2006年福建省生猪外调200万头,目前福建省年供香港活猪20000头,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有180家,年产种猪10万头,年外调种猪50000头左右。猪肉出口减少进口大幅度增加。2007年111月份,我国鲜冷冻猪肉出口量为12.33万吨,同比减少50.57%;出口额为2.54亿美元,同比减少31.06%。鲜冷冻猪肉主要出口到我
8、国香港地区、朝鲜和吉尔吉斯坦,出口额合计为2.09亿美元,占猪肉出口总额的82.34%。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猪肉人均每月购买量大约为1.53千克,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83%。2007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买量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省份是广西,减少了0.43千克,减少幅度为18.7%。全国仅有3个省市城镇居民每月人均猪肉购买量有所增加,分别是四川、重庆和江西。2007年全国多数省市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是河南省,下降幅度为14.05%。全国仅有两个省市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重庆和青海。2007年猪肉消费有
9、所下降。(一)产业发展阶段 养猪是我国的传统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猪肉是我国消费者十分喜爱的食品,但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自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生猪的生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猪生产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从建国到上世纪末我国养猪业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各项畜牧业发展政策稳定,生猪实行“私养公助”的政策,生猪生产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前期即“大跃进时期”社会背景和政策不稳定,生猪发展政策是把私养的猪收归集体,大办“万头猪场”,加之农业减产,饲料奇缺,畜禽产量全面下降,供应十分紧张,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生猪生产遭到了巨大破坏,后期即调整(1961-1966
10、年)实行“公养与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政策,以养猪业为主的畜牧业又获得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 的发生,生猪饲养量大幅下降,使这个阶段生猪生产发展非常缓慢 这一阶段生猪生产各方面的政策都处于改革之中,生猪生产平稳发展;中央要求“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的比重”,“继续鼓励社员家庭养猪养牛养羊,积极发展集体养猪养牛养羊”,由于人勤劳,积极性高,所以畜牧养殖业得到了大发展。1985年生猪出栏23875.2万头,比1978年增加了7765.7万头,增幅为48.2%,生猪存栏、出栏、猪肉总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均有大幅上升。利于生猪生产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饲料粮保障以及开放的市场条件,生猪生产得到了快速的
11、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三个时期是传统养猪为主的阶段,后两个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养猪的过渡阶段。1.生猪产量不断增加,供给变动对经济社会生猪产量不断增加,供给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的影响日益加强。2006年全国猪业总产值为836.8亿元,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占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14%。2006年猪肉消费在总肉类消费中占的比重为64.6%,仍然在肉类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生猪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生产发展快,形势变化快,生猪价格近年出现的几次大的波动。第1次为1996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上半年。这一个时期需求旺盛、消费品价格
12、上涨,猪价随之上涨,养猪盈利水平提高。但从1998年5月开始,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同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生猪价格开始下降,直到谷底。第2次为1998年5月到2003年上半年。养殖户除了1999年左右出现了一定的深度亏损外,长期处于“微利微亏”的平稳态势,存栏维持在较合理水平。第3次为2003年7月到2006年上半年。从2003年7月开始,全国生猪价格一度高涨,生猪、仔猪、猪肉大幅涨价,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导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存栏量急剧增加,高盈利期创纪录地维持了2年半左右,生猪供应充足甚至过剩,于2004年10月开始回落,一直持续到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陷入谷底。第4次:从2006年
13、下半年开始至今。全国生猪价格逐渐有所回升,稳定一段时间后,在2007年45月份突然加速上升到近几年最高水平,目前仍处于高价阶段,尚未结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价格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正常波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产业调整;但我国生猪价格分别在5月和8月,出现了急剧上升的势头,超出了正常的市场可控范围,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严重困扰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推动下,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瘦肉精”拉网检测的检出率为0.51%,同比降低0.11个百分点;饲料中违禁药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8.9%。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在部
14、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的猪蓝耳病疫情,生猪虽然死亡率不高,但母猪患病后极易导致流产或死胎,即使产下活仔猪,也多为弱仔,成活率极低,仅为15-25,直接导致这些地区仔猪供应紧张、育肥猪出栏量大幅降低。我国平均每头存栏生猪产肉量由1985年的53.94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103.25公斤,增长了91.42%。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为45.5%,“九五”期末稳定在45%,目前已达到50.7%。但品种低产低效,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狭小,以及粗放管理,依然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养猪业造成的粪便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加以解
15、决。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等现代养殖方式已成为生猪业发展的一个亮点。我国生猪13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全国的76.8%。石油等能源价格攀升,推动了生猪生产成本的上升;农民就业结构多元化,造成农民养猪的比较效益,打消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意识的改变等,也对生猪的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小农户跟进缓慢 规模场扩大规模难度加大:进入规模养殖门槛进一步提高 不确定增加:国民经济发展、关税汇率、生猪疫病不确定性增强 成本持续提高 总体来看,预计2008年生猪生产继续稳步增长,饲料价格上升,生猪和猪肉价格高位运行或稍有下滑,养猪效益持续下降。就目前生猪整个产业发展来说,主要存在以下
16、问题:2007年受粮食、石油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使生猪行业各环节的养殖成本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成本增加,从事副业养猪的散养农户减少。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养殖户自有积累资金有限,需要向银行贷款。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由于饲料和仔猪成本大涨,养猪成本大幅增加。但是由于生猪养殖业贷款渠道较少,贷款实际操作困难大,门槛高,利率高。同时土地属于集体,不能作贷款的抵押,农户不能获得贷款,直接影响养猪扩大再生产。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少,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文化素质不够高。养殖业整体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养殖比例小、散
17、养户仍占相当比重,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缺少技术员,欠缺养猪品种、饲料、饲养、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支持;舍不得在防疫上投入,防疫不到位;引种时质量鉴定、疾病检测等技术力量弱;基层防疫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散养户、小规模养殖户防范意识不强,参加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少。疫苗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不愿意在防疫上过多投入。目前,国家向生猪养殖户免费提供口蹄疫、蓝耳病、猪瘟三种疫苗,家禽上免费提供的只有禽流感一种疫苗。第二,地方负担加重国务院22号文件规定,对注射疫苗等其他防疫费用,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第三,免费疫苗浪费严重。由
18、于虚报数据,当领取免费疫苗必须领取所报的数据否则就不是100%免疫而实际却没有这么多猪多余的疫苗就全部浪费了。大多数生猪养殖农户认为国家出台的生猪政策性保险,对于化解生猪养殖风险、促进生猪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养殖户也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不应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主要保的是重大动物疫病,死亡的赔偿,扑杀的不赔偿。其中,2007年下半年以来一般地区每头能繁母猪的价格要超过1500元。各地产业部门普遍反映,现在国家对养猪业的支持不断增加,养猪业项目管理的工作量空前加大,但基层工作费却相当紧缺,建议在国家支持项目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地方项目管理的工作经费,以利
19、于进一步提高项目和扶持政策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根据我们和当地畜牧主管部门座谈的结果,如今是没法实事求是地报告生猪相关的数据,主要这些数据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是我国生猪数据不真实的主要症结所在。针对目前实施的生猪定点监测各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畜牧部门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业务层面对生猪定点监测不够重视,仅仅把它当成任务来应付,没有充分认识加强生猪生产统计监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农村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粪尿处理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控制难度较大,治理成本较高,特别是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对养殖业发展非常不利。目前,上海、广东、福建很多地方由于环保问题,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逼迫养殖场
20、迁移,这对当地养猪业造成很大冲击。(一)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一)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和集约化 美国畜牧业生产是高度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模式。1.美国畜牧业分工明显 2.畜牧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 3.美国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 为为了克服养猪户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和协会的发展。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以美国的畜产品质
21、量安全综合管理机制为例,其包括:健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严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国发展畜牧业都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发,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养殖业粪便处理等方面都做到合理配制和循环利用,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都普遍建立了完备的行业统计体系。美国农业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关于农业生产市场的统计司局。日本农林水产省则在各专业司局设置了统计处,专门负责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统计和分析。在信息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生产和
22、市场价格,美国根据农产品周期性波动情况制定了反周期补贴政策。日本则将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作为日本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主要目标。日本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管理比较严格,价格形式有统一价格、稳定价格(安定价格或稳定幅度价格)、最低保护价格和稳定价格基金等。猪肉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养猪积极猪肉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促进生猪生产和发展,但养殖农户在发展生猪过程性,促进生猪生产和发展,但养殖农户在发展生猪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存在着很多担忧,这又制约着生猪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存在着很多担忧,这又制约着生猪生产迅速复苏,这就需要各级希望政府积极引导,合理生产迅速复苏,这就
23、需要各级希望政府积极引导,合理调节,稳定价格,提高和稳定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调节,稳定价格,提高和稳定养殖户养猪的积极性。国家应尽快制订养猪业发展规划,出台畜牧产业促进条例,将生猪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以法规的形式予以公布,以减缓农户对政策延续性的担忧;各级政府要强化国家各项生猪扶持政策的落实,保证政令畅通,生猪养殖户可以得到相应的补贴,同时要坚决处理在政策落实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行为。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建立畜牧业担保公司,降低生猪养殖农户和企业的贷款门槛,缓解养殖户的贷款难。将各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农业贷款比例挂钩,对个商业银行设定一定的农业贷款比例门槛,农业贷款比例越高
24、的银行,其贷款总规模也可以越高。根据国务院“对不破坏耕作层的畜禽养殖地视作农业用地”的要求,各级政府应适时制定畜牧用地规划,并在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林果园地中配套落实畜牧用地,优先解决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用地,缓解养殖户的用地难。各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新的动物防疫法,进一步加大对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疫病的防控力度,重点强化散养农户的强制免疫,监督规范规模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在提高蓝耳病疫苗质量的同时,加大疫苗的生产投放,争取到2008年6月疫苗强制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加大对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财政补贴力度,逐步形成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主渠道的财政支农政策新格局;引导和鼓励龙头企
25、业与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养殖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降低养殖户生猪养殖的市场风险,增强养殖户发展生产的信心。不断加大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饲料运输和生猪流通;加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资金补助的力度和范围,尤其要强化标准化猪圈建设和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扩大农村沼气推广范围,由南方省份逐步北移,扩大受惠覆盖率,同时考虑到水泥等建材涨价,将每户补助标准由1000元提高到1200元。在国家支持项目中划出一定的项目管理费,供基层管理工作使用,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积极性。在生猪定点监测统计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猪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逐步建立猪肉市场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随着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农村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粪尿处理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严重影响环境,直接损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养猪业必须坚持生态养殖和资源循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施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实现环境友好发展,确保养猪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