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鲁迅迅主要内容1、作者及文题解释2、生字词及写作背景3、写作意图及情节内容4、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1、作者及相关人物简介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说集:小说集:呐喊呐喊彷徨彷徨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杂文集:杂文集:坟坟二心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
2、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圃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辨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爪群众”的脸。1.阿Q名字的由来 题为“正传”,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孔子说的“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的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具有讽刺幽默意味。2.正传2、生字词及写作背景生 字 词舂米(chn)揪住(ji)
3、犯讳(hu)伶仃(ln)敌忾(ki)譬如(p)虫豸(zh)疮疤(chun)小觑(q)醉醺醺(xn)托庇(b)根柢(d)土谷祠(c)下箸(zh)口讷(n)怃然(w)剧 情 梗 概写 作 背 景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
4、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3、写作意图及情节内容写 作 意 图 鲁迅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
5、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情 节 内 容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叙写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本文节选的是第七章与第八章。情 节 内 容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括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
6、胜利法。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情 节 内 容 课文节选了小说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七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在阿Q再一次被逼上末路时,辛亥革命的暴风雨来了。城里的“举人老爷”视革命如洪水猛兽,要逃难了。未庄的“一群鸟男女”惊恐
7、万状,误传革命军是为崇祯报仇的军队。阿Q则最具有代表性,由于他的思想深处的保守心理,使他对一切新生事物都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所以起先对革命“深恶而痛绝之”;但他又从自己的处境和感受出发,感到“革命也好罢”,产生了“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的要求,因此他高喊“造反了!造反了!”表达了他革命的愿望。但他所理解的革命实质是什么呢?“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就注定了革命不可能成功。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再看阿Q的对立面,赵太爷父子在革命到来时吓得六神无主,低声下气地把一向不放在眼里的阿Q叫成“老Q”,这时候的赵太爷和阿Q俨然换了一个位置。还是年轻一辈诡计多,
8、赵秀才竟和假洋鬼子相约革命,革掉了静修庵里的一块龙牌,还顺手抄走了一个宣德炉。这就是当时非常普遍的混迹于革命中的假革命现象。第七章情 节 内 容 第八章,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革命像一阵风一扫而过,并没有到达未庄,人心日见安定。政权落到投机钻营者手中。变化最大的不过是掀起了盘辫的风潮。赵秀才、假洋鬼子成了戴“银桃子”的革命党,未庄的政权仍在这些从前的压迫者手中。阿Q要投革命党,结果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被“哭丧棒”赶出门。他被剥夺了革命的权利。同时写赵家遭抢,这就预示着阿Q的悲剧命运就要到来。简单地说,未庄、阿Q、假洋鬼子在革命中的表现,都可以用“三部曲”来概括。未
9、庄革命三部曲是“不安一骚动一太平”,阿Q革命三部曲是“神往一失意一破灭”,假洋鬼子等反革命三部曲是“惊恐投机夺权”。第八章4、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人 物 形 象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小镇未庄。他一贫如洗,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
10、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狭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着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如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后,是他第一个勇敢地喊出了“造反”的呼声,这在他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但是从他所喊出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的“革命”口号中,却又反映了他自私、狭隘、封建、保守的落后意识。阿Q人 物 形 象 在他的一枕美梦中对这种革命观作了具体的解释:第一是报私仇。一切与他不对付的人都是革命对象,不但赵太爷该杀,而且连小D也是“第一个该死的”,王胡“也不要了”。第二是拿东西。要什么就是什么,要多拿一点东西。第三是讨老婆。要谁就是谁,而且
11、要漂亮的。阿Q的这种革命观,反映了他改变长期屈辱地位的愿望,但是由于他对革命一无所知,由于他所受到的封建思想毒害极为深重,所以在他的革命要求中,夹杂着许多落后的意识和营私利己的思想,甚至达到敌我不分的严重地步。后来他之所以投靠假洋鬼子去寻求参加革命党的阶梯,也是这种思想的表现。阿Q人 物 形 象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具体表现为: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课文中表现得很鲜明,例如当他想投降革命党时,便又飘飘然起来,“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
12、是他的俘虏”。再如在街上同赵太爷、赵白眼的对话,阿Q在梦中的胜利,在静修庵对尼姑的发问,对小D盘辫子的态度,对假洋鬼子提出投降革命党的要求和结尾要告假洋鬼子一状等。在其他章节里比较有名的例子还有:被人打后,用“总算被儿子打了”来解脱,当别人连“儿子打老子”也不准他说时,他便说:“打虫豸,好不好?”转身“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心满意足”。当他“啪啪”挨了几下假洋鬼子“哭丧棒”的抽打后,却迁怒于小尼姑,用手摸了她的头皮,便又飘飘然了。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至死也不觉醒。鲁迅曾说过,他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13、,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这种“魂灵”最明显的表现。阿Q人 物 形 象 假洋鬼子是地主钱太爷的大儿子,因为留学东洋回来以后,脑后装起假辫子,手里拿着“哭丧棒”,人们便称他“假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他依仗着地主阶级的权势和买办阶级的本领,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当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时,他见有机可乘,立即见风转舵,投机革命,居然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人物”,他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结成反动联盟,打着“咸与维新”的旗号,到静修庵去打碎了“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随手抢去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便算完成了革命“大业”。后来又到城里拉关系,买来自由党的
14、“银桃子”(徽章),俨然成了真正的革命党,于是自吹自擂,撒谎吹牛,甚至厚颜无耻地与黎元洪称兄道弟,以“革命元老”自居,借以抬高自己,篡夺革命权利。当真正要求革命的阿Q来“投降”革命党时,他却凶相毕露,扬起“哭丧棒”不准阿Q革命。他是个表面投机革命,实际却又镇压革命的反革命两面派。假洋鬼子写 作 特 色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 阿Q的悲剧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大乌篷船的河与城里相通,所以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曾经到东洋留过学的“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统治着这里的一切。生活在未庄的贫苦农民不仅受着他们思想的毒害和人格的侮
15、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的人都习以为常,安于命运,麻木顺从了,甚至有的还互相欺侮、争斗,在屈辱中求生。即使像阿Q这样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雇农,出于本能的生存愿望,幻想改变一下受损害受侮辱的境况,也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自身觉悟的落后,投靠革命而无门,最后落得个悲惨结局。作者正是通过未庄的这种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典型地概括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村社会的特点,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展示了阿Q的性格和阿Q悲剧所以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全貌。壹写 作 特 色运用白描手法,直视人物的魂灵,透视人物的心理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文中有这样一
16、段直接的心理描述: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这段心理描述,写阿Q先认为“革命党便是造反”而一向“深恶”,后来看到革命使“举人老爷”怕,使“鸟男女”慌张而感到“神往”“快意”,直接反映了阿Q的落后愚昧和对革命的无知与盲从。又如写假洋鬼子吹嘘革命的那一段:洋先生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
17、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极经济的一段话,就把一个满口鬼话,胡侃乱吹,捏造革命资本的假洋鬼子展现在读者面前。贰写 作 特 色通过自语自唱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第一句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的吟唱,表现出阿Q内心中的得意,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
18、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直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叁写 作 特 色运用幻觉、梦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梦境、幻觉的形式能够比较直接地看出人物所追求的方向,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如阿Q在土谷祠里对革命的设想和愿望,是绝妙的幻觉描写,也可以说是一段近似梦境的描写。在这幻觉中,阿Q的得意之态、贪婪之心、敌我不分、荒唐愚昧,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我们对阿Q的形象和“精神胜利法”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肆写 作 特 色通过人物回忆、独白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回忆和独白是阿Q在遭遇许多“意外”之后心声的直接吐露,它在一定意义上是阿Q的价值取向、行动
19、的力量的表现。在阿Q投降革命党遭打击和赵家遭抢劫后,阿Q回到他的土谷祠里,作者对他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他躺了好一会,这才定了神,而且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这段话,前半部分是阿Q的回忆,即刚才赵家遭抢劫的情形,然后是对假洋鬼子的怨恨之情;后半部分是阿Q的愤愤的自白,表达了他不满、痛恨、诅咒的心情。这段回忆和独白,再一次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