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垦、滥伐、滥牧、广种薄收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首要问题。本章分别介绍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一、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一)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land)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组织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有人类活动的烙印。其范围包括下至土壤母质及岩石风化壳植物根系所达处,上至植被冠层的一垂直剖面。人类利用土地,绝不是与土地的某一要素单独发生关系,而总是与所有要素的综合特征打交道。这个综合特征,
2、体现在地表环境的某一地段,便构成了人们通常所称的自然综合体,即土地类型(land type)。土地的概念具有: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地段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土地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各类土地单位在地表环境中均有自己相对应的场所。土地性质主要取决于综合自然特征,但人类活动也给土地以深刻影响。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为人类当前或将来可利用的价值。人类研究土地,其最终目的是合理利用和改造土地。(二)土地类型的划分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划分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由粗略到详细的多级分类过程。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的分类
3、。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土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土地分级、分类的关键在于对土地类型个体形态单元的正确识别。对土地结构复杂度和土地特征相似性指标的确定,以建立科学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如图71所示,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一种树枝状的多级分类结构,一般是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划分,即将较高级别个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较低单位。在较高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低而差异性大,在较低分类水平上,有数目众多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高,而差异性小。多级分类制也是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认识土地类型
4、的需要,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图图7-1 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土地类型划分层次(等级);土地类型划分层次(等级);A、A1、A11,B、B1、B11土地类型;土地类型;1、2、3N土地单元)土地单元)土地类型的多级分类制是一个逐级划分的过程,每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将一些宏观的土地属性(气候、大的地貌类型等)作为高层次等级中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继续将一些区域性因素(如土壤性质、水文地质、岩性等)作为中低级层次的分类标准。土地类型分类是为土地类型调查服务的。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尺。根据调查比例尺的要求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分类水平上的土地类
5、型单元作为制图图例的基础,才能既恰当地充分反映调查区域的土地类型的性质和关系,又合乎该比例尺制图的载负量。多级分类制为大中小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提供了制定图例系统的基础。同时,系列的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制图也揭示了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土地类型分类提供了研究对象。为了实际应用和便于制图,土地类型的分级层次不宜过多,通常分为35级。1、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特有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的性质取决于全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点。土地类型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发
6、生上的有机联系,每一个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演变过程。由于同类土地类型发生和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而形成其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土地类型分类就是要以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关系作为认识土地类型单元的线索,根据土地类型性质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划分,以求同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上下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确切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土地分布规律,反映不同级别土地单位的内部复杂程度和相对一致性程度。(2)综合性原则 土地是由多种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在进行具体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各组
7、成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而不只是注意某个个别因素的形态和特征。(3)主导因素原则各自然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综合分析中常能找到一个起决定作用,并因其变化而引起综合体其他因素变化的主导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是选取反映这一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由于不同区域的土地分异特点是不同的,因此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往往随地而异。一般说来,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坡度与坡向的变化对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些地区划分土地类型时,地貌通常可作为主导因素。土地类型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
8、级别土地类型的主导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类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是大中地貌类型,土地型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在山区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垂直分异,在平地则是土类和植物群系(包括人工植被);在地形坦荡、以高原和内陆盆地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组成物质往往是主导地域分异因素。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4)实用性原则 土地类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因此,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在不违背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类型前提下,分类依据尤其是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考虑实用性,且指标的确定要因地而宜。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
9、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2、土地类型的命名(1)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国使用比较普遍。在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型的名称就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雨林黄色砖红壤沟谷地、落叶阔叶林棕壤中山地、灌草丛赤红壤低山地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在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山区,采用土壤、植被、地貌三名法,如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混交林低山地;而在黄土丘陵和河川,因人工植被的变化较大,故可采用土壤、地貌两名法,如淤土河谷阶地、褐土宽平梁地。该命名方法的优点是土地类型的名称较严密、科学,可直接反映出土地类型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特征,
10、缺点是名称冗长,不便于非专业人员应用。(2)采用群众习用名称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认识和区分土地类型的经验,并采用十分形象化的语言对土地类型进行命名。如黄高原地区的峁地、梁地、塬地和川地等;珠江三角洲的咸田、沙田、围田、坑田;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以及深山、浅山;荒漠地区的绿洲、戈壁、沙漠等等。这类名称简练、形象、生动,便于群众使用。类似的地方性土地类型名称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然而这种命名方法也存在某些缺陷。例如,同样名称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土地类型,而同一类土地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名称。因此,在发掘和应用群众习用的土地类型名称时,应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仔细分析,并说明与之相
11、应的其它土地类型名称,以便比较。(3)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澳大利亚康尼斯顿附近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纳珀比和沃伯顿均是地名。由于这两种土地系统在这两个地点最为典型,故分别以这两个地名命名。应该指出,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土地类型给人以区域性单位的感觉,实际上仍属于类型单位,因为它们在地域上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至于组成土地系统的土地单元的命名,仍采用地貌和岩性或地表组成物质,例如“结晶岩陡坡”,“泥质平地”等。(三)中国l 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
12、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的分类系统”,已被广泛应用,该分类系统由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组成。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的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为12个土地纲,即湿润赤道带、湿润热带、湿润南亚热带、湿润中亚热带、湿润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温带、湿润寒温带、黄土高原、半干旱温带草原、干旱温带暖温带荒漠和青藏高原。这些类型是研究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分类的基础,是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出发点。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单元,它们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
13、术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在空间分布上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它们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论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分类方案为例,一级
14、类型的划分以土地用途或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二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同时也考虑经营特点、覆盖度等因素。(三)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类型共分42个。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初拟于1980年,经过各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县的实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及土壤普查专业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制,分为11个一级类型,48个二级类型。经过试行,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
15、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表7-2),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含 义编号名 称编号名 称1耕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6的梯田坎。11灌溉水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12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13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
16、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14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5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表表7-2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含 义编号名 称编号名 称2园地 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21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22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23茶园 种植茶树的园地。24橡胶园 种植橡胶树的园地。25其他园地 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等其他
17、多年生作物的园地。3林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31有林地 树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32灌木林 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33疏林地 树木郁闭度10%30%的疏林地。34未成林造林地 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35苗圃 固定的林木育苗地。4牧草地 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41天然草地 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42改良草地 采用灌溉
18、、排水、施肥、松粑、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地。43人工草地 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城市、建制镇、村庄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51城市 经国务院批准有市建制居民点,范围指建成市区的面积,不包括市内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52建制镇 按国发1984165号文件规定建镇标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有镇建制的居民点,范围为建成镇区的面积,不包括镇内的农、林、牧、渔业用地。53村庄 农村居民点用地。54独立工矿用地 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用地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
19、附属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农副业生产基地。55盐田 以经营盐业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56特殊用地 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6交通用地 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包括护路林。61铁路 铁道线路及站场用地,包括路堤、路堑、沟道和护路林。62公路 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包括路堤、路堑、沟道和护路林。63农村道路 指农村南方宽1m,北方宽2m的道路。64民用机场 民用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65港口、码头 专供客、货运船舶停靠的场所,包括海运、河运及其附属建筑物,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7水域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三年以上
20、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71河流水面 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72湖泊水面 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73水库水面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m3,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74坑塘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蓄水量10万m3常水位岸线以下的蓄水面积。75苇地 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海滩涂上的苇地。76滩涂 包括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面积。常水位线一般按地形图,不另行调绘。77沟渠 人工修建,用于排灌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指南
21、方宽1m、北方宽2m的沟渠。78水工建筑物 人工修建,用于除害兴利的建筑物闸、坝、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物。79冰川及永久积雪 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8未利用土地 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81荒草地 树木郁闭度70%的土地。87田坎 指地面坡度6梯田坎。88其他 指其他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一、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土地评价是
22、认识土地的一种手段,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否则,手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土地评价的目的,可以是为土地利用服务,也可以是为土地管理服务。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土地的用途,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对于同一块土地,不同的用途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一项具体的土地评价,不可能针对所有的用途,将土地的表现逐一进行分析;而是选择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用途进行分析。土地用途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土地资源的性状。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要求所选择的土地用途能够永续利用。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从古至今,再到将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作为一项具体的土地评价,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评定,一般是对当前的或将来的某一个
23、时期进行评定。4、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是由土地组成要素决定的。如前所述,土地组成要素很多,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每一个组成要素又包括了多个因素,如土壤要素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等,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生产力有或大或小的影响。5、评价的结果应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这就要求其具有简单、直观、明确的特点,能够清楚地说明土地质量的等级或土地适宜性等级,有些评价结果还具体地说明适宜的土地用途,以及进行土地改良的指导性建议。评价结果一般通过文字报告和图件表达。(二)土地评价的作用 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24、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地用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使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协凋起来,达到高效而持久的利用。要协调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首先须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都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或土地改良的措施,那么变更或改良之后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的关系将如何变化是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 对土地经营者当前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土地利用和经营的经济效果如何。为了确定或评价土地经营的好坏,就要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3、为土地交易服
25、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活动日渐频繁。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4、为土地税收服务 如前所述,依据土地等级来征收土地税,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现在仍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包括我国)。5.为土地管理服务 科学地管理土地,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三)土地评价的类型 据土地评价的目的、性质、目标、对象、途径等,土地评价有不同的类型。1、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
26、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与评定;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其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的综合鉴定。2、按评价的性质土地评价可区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定性的术语进行描述,逻辑判断进行推理,其结论也是用定性的术语表示。定性评价一般用于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它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对社会、环境及经济几个方面的很多效益作综合评价,其成果具有概略的性质。定量评价是指评
27、价过程中采用定量的数据,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算,其结论可以用精确的数据表示。定量评价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3、按服务目标土地评价可区分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单目标评价,它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多目标评价,它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要求来评价土地。4、按评价对象土地评价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这些都是土地评价在某一具体行业中的应用。5、按评价途径土地评价可以区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直接评价是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
28、生产潜力。间接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间接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土壤、地形、气候等土地组成要素对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效果均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可加以量度或估计的,因此,土地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对这些土地组成要素的分析而演绎出来。二、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二、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不同类型的土地评价,在工作程序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本部分在抽象各种土地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一)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土地评价的准备
29、阶段是土地评价的开始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等。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 土地评价工作是与国民生产联系紧密的社会性工作,何时何地进行什么样的土地评价是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与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因此土地评价的立项必须根据生产的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允许下进行。一般来说,土地评价的立项应由政府部门或生产部门进行,是重要的行政决策或生产经营决策。立项之后,一般要召集有关的专家进行初步商讨,初步商讨的主要内容包括:a评价目标;b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c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d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e评价方法;f.评价要求进行
30、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g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h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2、评价目标的确定 土地评价的目标是正确进行土地评价的保证,土地评价的目标一般根据生产要求而定,同时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评价人员的技术水平。土地评价的目标多种多样,有些是综合性的,如为一个地区总体规划服务的土地评价,其目标可能是多种模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自然适宜性评价,获取具体而准确的经济参数;为某个地区发展灌溉进行的土地评价,其评价目标能是获取多种土地对灌溉的适宜性程度以及相应的灌溉量与增产效果等等。还有一些评价目标具体而简单,如对交通用地的评价仅需考虑是否适宜于修公路或铁路;某生产单位需要发展苹果园,只需对
31、其土地进行苹果树的适宜性评价等等。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标,可以确定土地评价所要用的数据和资料,必须的数据和资料包括两个方面:研究地区的基本状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1)研究地区的基本状况 包括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地理位置、气候带、地形、土地改良的状况(如开垦、排水)、人口及其变率、生活水平、教育、目前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城市公用事业)、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管理方式、政治制度等。(2)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 无论是定性的土地评价,还是定量的土地评价,其主要依据是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各种性状的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根据表现方式
32、不一样,可以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是对评价对象各种性状的直接描述,它可以是精确的数字(如年平均气温10、土壤有机质含量1.2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描述性用语(如土壤排水状况良好、交通中等发达等);图形数据是用图形表示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入、社会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4、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土地评价是一项由多人参与的具有多重目标、较长周期的系统性工作。因此,为了使评价工作能周密、协调地进行,制订一个详尽的工作计划是很有必要的,工作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
33、方面的内容。(1)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根据立项时的要求,以行政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为单元确定范围和边界。(2)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这要根据评价目标、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选定。评价目标一般清楚地说明了包括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还是只研究某一种特定的用途。(3)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的目标和对象确定是要进行农业用地评价还是林业用地评价等等;然后确定是进行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还是只选择其中的一、二,而后确定是进行当前评价还是潜在评价,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4)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例尺 数据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影响(例如为农业利
34、用要进行土壤调查,而为天然草场的放牧则要进行生态调查)。(5)划分工作阶段 就以上各点作出初步决定之后,就应估计以后进行每项工作的时间和相对的工作阶段,并写出书面计划。(二)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这是土地评价的主要阶段,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1)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 选择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是评价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分以下两种情况:在评价之初就确定了土地利用类型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按土地利用大类进行定性调查和分析的评价工作中,也可能在为一种或有限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土地类
35、型的研究中遇到在评价之初对土地利用类型只作大体的描述 根据评价过程中的发现再作修改和调整。(2)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 在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以后,或与此同时,要确定其所包含的土地用途的要求。每种土地用途如在持续利用和经济上可行的基础上付之实施的话,都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条件。例如,大多数多年生作物需要根部终年存在有效水分;栽培水稻要求平整的土地或花费可接受的成本后可加以平整的土地;林业要求一定的立地条件,虽然它一般在陡坡上也能生长。对于土地用途的要求,要尽量全面地考虑,应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数据。有时,可同时分析土地条件对土地用途在特定要求方面的限制性。对于存在明显的限制性的因素,在确定土地用
36、途的要求时,要重点考虑。2、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1)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虽然土地的各种性状在地面上的分布表现为无规律的连续变化,但在这一最小单位中则尽量达到相对均一,因此这一最小单位能够反映土地利用达到的某种水准。在同一评价单元中,土地的基本属性具有一致性,不同评价单元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可比性。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即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37、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上3种是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一般方法,土地评价工作者必须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之后再确定采用哪一方法是理想的,有时还可能采用一些其他方法,如土地经济评价中进行土地经济分级时一般用行政单元为评价单元。(2)土地性状的描述 在确定评价单元之后,就必须清楚地描述各个单元的土地性状。对于土地性状的描述,也应该尽量全面,至少,应该有上面所确定的土地用途要求所包含的土地属性数据。其数据来源,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图件和图
38、片上读取,必要时,可进行补充调查。3、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1)评价因子的选择 土地评价的因子是指影响和构成土地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日照时数、降雨量、干燥度、年均温、10积温、无霜期、灾害性天气影响等。地质地貌:地貌类型、岩石类型、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等。土壤:母质、土壤质地、结构、田间持水量、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土层厚度与深度、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养分、盐分含量等。植被:组成、类型、覆盖度、产量等。水文: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地表水、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排灌能力等。经济:产量、生产管理条件、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评价因子的选择,
39、一般应遵循两个原则。主导因子原则 对于一定的地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说,各种因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而土地生产力可以由影响较大的那些因素(称为主导因子)决定。因此,可在众多的土地因素中,选择对土地生产力影响大的主导因子,着重分析它们与土地适宜性或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因子稳定性原则 可以根据因子的变异特性,找出持续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稳定性因子,主要应用这些因子作评价,而尽量避免选用易变的因子。一般来说,气候、地形、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是稳定性因子,而土壤有效养分、生物因子为易变因子。(2)评价结果的计算 通过以上的工作,知道了土地用途的要求,评价单元中评价因子的数据,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
40、,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计算每个评价单元在一定的用途下的适宜性或生产力等级,得出评价结果。不同类型的土地评价,可能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等较多地选用比配的方法,有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选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而土地经济评价一般要选用经济分析方法,如投入产出分析。(三)土地评价成果汇报1、土地评价报告书 土地评价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a土地评价的目的:清楚地论述土地评价立项的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土地评价后所要达到的目标。b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说明土地评价选用的资料、土地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土地评价所采用的方法。c土地评价的结论:这是土地评价成果报告书的关键
41、部分,它由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估算和分析而获得的结果、根据结果而推导出的结论和针对结论而开展的讨论和建议3部分组成。2、土地评价成果图 土地评价成果图是一种专题地图,它的图面的形式反映不同的土地的利用类型、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布和各土地等级之间的组合规律、标明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地质量的结构特征。因此,它是直观地表现土地评价结果和结论的有效手段,是土地评价报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目的和内容的土地评价的成果图的种类是不一样的,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成果图,是土地评价对象的适宜性等级分布图;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成果图则是土地评价对象的土地生产潜力等级图;土地经济评价的成果图可能是评价对象
42、的经济适宜性等级图或土地经济分级图。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然后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或是战略思想和对策;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
43、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块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骨干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指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名特优产品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耕地保护区规划、风景游览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等。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单项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土地利用
44、规划设计是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各项用地的山、水、田、路、林、渠的综合规划。它的基本任务是为各项用地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所有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行为都必须遵循,其他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必须以其为依据,不得违背。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
45、和控制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其主要措施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有的土地利用,都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进行,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特殊控制。控制建设用地 稳定耕地面积,保持人口与耕地的平衡,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审批,将建设用地的面积保持在规划的范围内。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 通过规划的土壤质量等指标体系和监控措施,保证土地(特别是土壤)的质量得到改善,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控制土地利用分区 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有不同的利用目标,通过规划,可以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生产,发挥规模效益。控制土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 如在城市郊区建立保护菜地
46、;不同地区的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形式以及设施用地规模等的限制;丘陵山区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等。(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协调人地矛盾 通过控制人口,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使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在地区上平衡。协调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 保证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合理分配,使各部门得到协调综合发展。协调地区之间的矛盾 进行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宏观配置和区域协作,实现地区专业化大生产。(3)组织土地利用 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组织,是通过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解决的,如进行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分区发展与落实各种用地比例,统一组织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对土地利用的微观组织,是通过各种
47、用地内部规划、专项规划以改善土地生态系统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的。(4)监督土地利用 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约束与监督各部门、单位的土地利用过程,并且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对土地利用进行监督的依据。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应了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对土地利用的改造能力和利用深度,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方法。规划必须讲求实效,各种规划的指标参数和生态布局要切合当地实际,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切
48、忌搞形式主义。(2)系统分析原则 首先,要把整个规划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不但考虑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各子系统内部结构的系统性。如城市用地规划要考虑居住、交通、商业、服务、娱乐等功能用地之间的关系;农业用地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的配置和结构功能,从而优化总体功能。其次,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互相关联。土地利用规划有不同的比例尺或不同行政级别,即层次高低不同。一般来说,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比较宏观和概括,它为低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和要求,或者说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低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低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又是实施高层次
49、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具体操作,同时也为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反馈信息。(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土地利用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在确定土地用途时,必须切实保护耕地,使耕地总面积相对稳定,非农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必须占时,通过开发和再开发,挖掘土地潜力;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地肥力和集约经营,采用各种措施保护耕地。(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全面地分析土地的构成要素。具体地说,要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发挥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要分析土地的经济属性,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分析土地的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妥善安排好各种
50、用地;同时,还要注重土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优。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有:组织领导小组和规划工作班子,开展业务培训,落实经费;制定工作计划,包括预期完成时间、经费、人员、制度的统一安排等;拟定工作方案,即明确规划的目的、内容、选样重点研究的专题、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土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的资料、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字、图件和文字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土地评价。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上地经济评价。人口承载力分析和土地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