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动能定理动能定理 一、动能定理理解一、动能定理理解1 1、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3 3)如果物体的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如果物体)如果物体的合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如果物体的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少。的合力做负功,动能减少。2、表达式:、表达式:W=Ek2-Ek121222121mvmvmasFsW合合力为恒力时合力为恒力时二、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二、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1 1、确定、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受力情况和和运动过程运动过程3 3、明确初、末位置的状态、明确初、末位置的状态根据动
2、能定理根据动能定理2 2、写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表达式、写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表达式4 4、1 1、一质量为、一质量为2kg2kg的滑块,以的滑块,以4m/s4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速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速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 4m/s,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做的功及动量变化量大小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做的功及动量变化量大小分别为:分别为:A A、0J 16kg.m/s B0J 16kg.m/s B、8J 8kg.m
3、/s8J 8kg.m/s C C、16J 0kg.m/s D16J 0kg.m/s D、32J 0kg.m/s32J 0kg.m/sA A题型一题型一: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方法小结:方法小结:动能定理是个动能定理是个标量式标量式,方程左边是功的代数和,右边,方程左边是功的代数和,右边是动能的代数差。是动能的代数差。动量是矢量,求动量变化量必须选择正方向!动量是矢量,求动量变化量必须选择正方向!P60例例1、质量为、质量为m的小球被系在轻绳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的圆的圆周运动,如图周运动,如图521所示,运动过程所示,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
4、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子的张力为7mg,在此后小球继续做,在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好能通过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是阻力所做的功是 ()小球恰好过最高点,绳子拉力为零,这时小球恰好过最高点,绳子拉力为零,这时mg 题型二、恒力做功问题题型二、恒力做功问题2 2、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行驶、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行驶,它们的质量之它们的质量之比比m m1 1:m:m2 2=1:2,=1:2,速
5、度之比速度之比v v1 1:v:v2 2=2:1,=2:1,两车急刹车后甲两车急刹车后甲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 S1 1,乙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乙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 S2 2,设两车与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设两车与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不计空气阻力不计空气阻力,则则 A.SA.S1 1:S2=1:2:S2=1:2B.SB.S1 1:S:S2 2=1:1=1:1 C.S C.S1 1:S2=2:1:S2=2:1D.SD.S1 1:S:S2 2=4:1=4:1(D)f=mg由动能定理得-fs=-mgS=0-mv2/2S=V2/2gS1:S2=V12:V22=4:1V0S 变式变式
6、物体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沿直线运动的v v-t t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在第在第1 1秒内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秒内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为W W,则(则()(A A)从第从第1 1秒末到第秒末到第3 3秒末合外力做功为秒末合外力做功为4 4W W。(B B)从第从第3 3秒末到第秒末到第5 5秒末合外力做功为秒末合外力做功为2 2W W。(C C)从第从第5 5秒末到第秒末到第7 7秒末合外力做功为秒末合外力做功为W W。(D D)从第从第3 3秒末到第秒末到第4 4秒末合外力做功为秒末合外力做功为0.750.75W W。v/ms-10547t/s1263C DC D4 4如图所示,质量
7、为如图所示,质量为m m的物体从斜面上的的物体从斜面上的A A处由静止滑下处由静止滑下,在在由斜面底端进入水平面时速度大小不变由斜面底端进入水平面时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水平最后停在水平面上的面上的B B处。量得处。量得A A、B 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s s,A A高为高为h h,已已知物体与斜面及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求动摩擦因数知物体与斜面及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求动摩擦因数 h hs sA AB B解:解:由动能定理得由动能定理得02 mgssinhcosmgmgh sscossinh 2 sh 题型三、应用动能定理时过程与状态的选题型三、应用动能定理时过程与状态的
8、选取取拓展:拓展:要物体再回到要物体再回到A点,外力至少做多少功?点,外力至少做多少功?2mgh07年广东普宁市华侨中学三模卷年广东普宁市华侨中学三模卷15变式:质量为变式:质量为m的滑块与倾角为的滑块与倾角为的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的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数为 ,斜面底端有一个和斜面垂直放置,斜面底端有一个和斜面垂直放置的弹性挡板的弹性挡板,滑块滑到底端与滑块滑到底端与 它碰撞时没有机械能损它碰撞时没有机械能损失失,如图所示若滑块从斜面上高为如图所示若滑块从斜面上高为h处以速度处以速度v0开始开始沿斜面下滑沿斜面下滑,设斜面足够长设斜面足够长,求:求:(1)滑块最终停在何处滑块最终停在何处?(2)滑
9、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是多少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是多少?tg,m解:解:(1)滑块最终停在挡板处。滑块最终停在挡板处。(2)由动能定理得:)由动能定理得:20210cosmvSmgmgh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滑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S cosgghvS2220 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如图所示,AB与与CD为两个对称斜面,其上部都足够为两个对称斜面,其上部都足够长,下部分分别与一个长,下部分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圆弧圆心角为1200,半径,半径R=2.0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高度为高度为h=3.0m处,以初速度处,以初
10、速度V0=4m/s沿斜面运动,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02,则物体在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g=10m/s2).ABCDDOREh5 5如图示,光滑水平桌面上开一个小孔,穿一根细绳,如图示,光滑水平桌面上开一个小孔,穿一根细绳,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用力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用力F F 向下拉,维持小球在水向下拉,维持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半径为平面上做半径为r r 的匀速圆周运动现缓缓地增大拉力,的匀速圆周运动现缓缓地增大拉力,使圆周半径逐渐减小当拉力变为使圆周半径逐
11、渐减小当拉力变为8F 8F 时,小球运动半径时,小球运动半径变为变为r/2r/2,则在此过程中拉力对小球所做的功是则在此过程中拉力对小球所做的功是A A0 0 B B7Fr/27Fr/2CC4Fr4Fr D D3Fr/23Fr/2解:解:Frmv218F0.5rmv22Frmv214Frmv22Fr23mv21mv21EW2122kD题型四、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题型四、应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例例19.19.质量为质量为500t500t的列车,以恒定功率沿平直轨道行驶,的列车,以恒定功率沿平直轨道行驶,在在3min3min内行驶速度由内行驶速度由45km/h45km/h增加到最大速度增加到最
12、大速度54km/h54km/h,求机求机车的功率车的功率.(g=10m/s.(g=10m/s2 2)【解析解析】由整个过程中列车所受的牵引力不是恒力,由整个过程中列车所受的牵引力不是恒力,因此加速度不是恒量,运动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因此加速度不是恒量,运动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不能用,由动能定理得不能用,由动能定理得WW牵牵+W+W阻阻=1/2mv=1/2mv2 2mm-1/2mv-1/2mv2 2Pt-Pt-fs fs=1/2mv=1/2mv2 2mm-1/2mv-1/2mv2 2又因达到最大速度时又因达到最大速度时F=fF=f故故v vmm=P/f=P/f联立解得:联立解得:P=600k
13、W.P=600kW.对末节车厢应用动能定理,有对末节车厢应用动能定理,有21、s别行驶了s部分列 车分列车和末节设从脱钩开始,前面的 解201vm-M21-=gsm-Mk-FL)()(-kmgs=-12mv202又整列车匀速运动时,有,则可解得F=kMgs=MLM-m才才停止停止,则两者距离则两者距离 s=ss=s1 1-s-s2 2.对前面部分的列车应用动能定理对前面部分的列车应用动能定理,有有6 6、总质量为、总质量为M M 的列车,沿水的列车,沿水平直线轨道匀速前进,其未平直线轨道匀速前进,其未节车厢质量为节车厢质量为m m,中途脱节,中途脱节,司机发现时,机车已行驶了司机发现时,机车已
14、行驶了距离距离L L,于是立即关闭发动机,于是立即关闭发动机,设阻力与重量成正比,机车设阻力与重量成正比,机车牵引力恒定,当列车的两部牵引力恒定,当列车的两部分都停下时,它们之间的距分都停下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离是多少?f f2 2s s2 2f f1 1F Fs s1 1v v0 0v v0 0L L关闭发关闭发动机动机二、多过程的处理方法二、多过程的处理方法8.苏北四市苏北四市2009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届第二次调研考试14山地滑雪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一滑雪坡山地滑雪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一滑雪坡由由AB和和BC组成,组成,AB是倾角为是倾角为37的斜坡,的斜坡,BC是半径为是半径
15、为R=5m的圆弧面,圆弧面和斜面相切于的圆弧面,圆弧面和斜面相切于B,与水平面相切于与水平面相切于C,如图所示,如图所示,AB竖直高度差竖直高度差hl=8.8m,竖直台阶竖直台阶CD高度差为高度差为h2=5m,台阶底端与台阶底端与倾角为倾角为37斜坡斜坡DE相连运动员连同滑雪装备相连运动员连同滑雪装备总质量为总质量为80kg,从,从A点由静止滑下通过点由静止滑下通过C点后飞点后飞落到落到DE上上(不计空气阻力和轨道的摩擦阻力不计空气阻力和轨道的摩擦阻力,g取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求:(1)运动员到达运动员到达C点的速度大小;点的速度大小;(2)运动员经过运
16、动员经过C点时轨道受到点时轨道受到的压力大小;的压力大小;(3)运动员在空中飞行的时间运动员在空中飞行的时间Bh1ACODEh2AC过程,过程,由动能定理得:由动能定理得:2121Cmv)Rh(mg R=R(1cos37)在在C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点,由牛顿第二定律有:RmvmgFCC2 Fc=3936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运动员在由牛顿第三定律知,运动员在C点时轨道受点时轨道受到的压力大小为到的压力大小为3936N设在空中飞行时间为设在空中飞行时间为t,则有:,则有:tvhgttanc2202137 t=2.5s (t=-0.4s舍去舍去)解:解:vc=14m/s9.2009年盐城市二模年
17、盐城市二模15如图所示,倾角为如图所示,倾角为的斜面上只有的斜面上只有AB段粗糙段粗糙,其其余部分都光滑余部分都光滑,AB段长为段长为3L。有若干个相同的。有若干个相同的小方块(每个小方块视为质点)沿斜面靠在一小方块(每个小方块视为质点)沿斜面靠在一起,但不粘接,总长为起,但不粘接,总长为L。将它们由静止释放,。将它们由静止释放,释放时下端距释放时下端距A为为2L。当下端运动到。当下端运动到A下面距下面距A为为L/2时物块运动的速度达到最大。时物块运动的速度达到最大。(1)求物块与粗糙斜面的动摩擦因数;求物块与粗糙斜面的动摩擦因数;(2)求物块停止时的位置;求物块停止时的位置;(3)要使所有物
18、块都能通过要使所有物块都能通过B点,点,由静止释放时物块下端距由静止释放时物块下端距A点点至少要多远至少要多远?BAL(1)当整体所受合外力零时,整块速度最大,设当整体所受合外力零时,整块速度最大,设整体质量为整体质量为m,则,则 cosmgsinmg21 得得 tan2(2)设物块停止时下端距设物块停止时下端距A点的距离为点的距离为x,根据,根据动能定理动能定理0212 cos)Lx(mgcosmgLsin)xL(mg解得解得x=3L 即物块的下端停在即物块的下端停在B端端解:解:(3)设静止时物块的下端距设静止时物块的下端距A的距离为的距离为s,物块的,物块的上端运动到上端运动到A点时速度
19、为点时速度为,根据动能定理,根据动能定理22121mvLcosmgsin)sL(mg 物块全部滑上物块全部滑上AB部分后,小方块间无弹力作用部分后,小方块间无弹力作用,取最上面一小块为研究对象,设其质量取最上面一小块为研究对象,设其质量m0,运,运动到动到B点时速度正好减到点时速度正好减到0,根据动能定理,根据动能定理200021033vmcosLgmsinLgm 得得 s=3L 题目题目3.2009年理综全国卷年理综全国卷2020.以初速度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m的小物的小物块。假定物块所受的空气阻力块。假定物块所受的空气阻力f大小不变。已知大小不变。已知重力加
20、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为g,则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返回,则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返回到原抛出点的速率分别为到原抛出点的速率分别为 ()mgf(gv 1220fmgfmgv 0)mgf(gv 1220fmgmgv 0)mgf(gv21220 fmgfmgv 0)mgf(gv21220 fmgmgv 0A、和和 B、和和C、和和D、和和A14.2004年上海卷年上海卷21、滑雪者从滑雪者从A点由静止沿斜面滑下,沿一平台后水点由静止沿斜面滑下,沿一平台后水平飞离平飞离B点,地面上紧靠平台有一个水平台阶,点,地面上紧靠平台有一个水平台阶,空间几何尺度如图所示,斜面、平台与滑雪板之空间几何尺度如图所示,斜面、平
21、台与滑雪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假设假设滑雪者由斜面底端进入平滑雪者由斜面底端进入平台后立即沿水平方向运动台后立即沿水平方向运动,且速度大小不变且速度大小不变.求求:(1)滑雪者离开)滑雪者离开B点时的速度大小;点时的速度大小;(2)滑雪者从)滑雪者从B点开始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点开始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s.AHCBhh/2Lh2 (1)设滑雪者质量为)设滑雪者质量为m,斜面长为,斜面长为S,斜面,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与水平面夹角为 mgL)cosSL(mgScosmgW 由动能定理由动能定理 212mvmgL)hH(mg 离开离开B点时的速度点时的速度 2)LhH(gv 解解:滑
22、雪者滑行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滑雪者滑行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AHCBhh/2Lh2(2)设滑雪者离开)设滑雪者离开B点后落在台阶上点后落在台阶上hvtsgth22121121 可解得可解得21)LhH(hs 此时必须满足此时必须满足hs21 可解得可解得2hLH 2当hLH 时,滑雪者直接落到地面上,时,滑雪者直接落到地面上,222221vtsgth 可解得可解得22)LhH(hs AHCBhh/2Lh2题目题目07年佛山市教学质量检测年佛山市教学质量检测1515物体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与半径为放在水平面上与半径为r的圆柱体的圆柱体B用跨过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线相连接,半径为定滑轮的细线相连接,半径为
23、R的圆柱体的圆柱体C穿过细绳穿过细绳后搁在后搁在B上,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上,三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0.8kg,mBmC0.1kg。现让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现让它们由静止开始运动,B下降下降h10.5m后,后,C被内有圆孔(半径为被内有圆孔(半径为R)的支架的支架D挡住(挡住(r R R),而),而B穿过圆孔继续下降,当穿过圆孔继续下降,当B再下降再下降h20.3m时才停止下落,运动的初末状态分别如图甲、乙时才停止下落,运动的初末状态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试求物体所示。试求物体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滑轮的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滑轮的摩擦、细线和摩擦、细线和C之间的摩擦以及空气阻力均不计,
24、之间的摩擦以及空气阻力均不计,g取取10 m/s2。A乙乙CBh2A甲甲Ch1DB解:解:第一过程第一过程A、B、C三物体一起做匀加速运动,三物体一起做匀加速运动,第二过程第二过程A、B一起做匀减速运动。一起做匀减速运动。设设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设设C即将碰即将碰D的瞬间的瞬间速度为速度为v,则第一过程的末速度即第二过程的初速度为则第一过程的末速度即第二过程的初速度为v根据动能定理根据动能定理,在第一过程中,在第一过程中,对对A、B、C组成的系统有组成的系统有,21121v)mmm(ghmgh)mm(CBAACB 在第二过程,对在第二过程,对A、B组成的系统有:
25、组成的系统有:222210v)mm(ghmghmBAAB 代入数据解得代入数据解得 =0.207年年4月苏州中学调研试卷月苏州中学调研试卷19 19(16分)如图所示,质量分)如图所示,质量M=10kg,上表面光滑上表面光滑的足够长木板在水平拉力的足够长木板在水平拉力F50N作用下,以作用下,以v0=5m/s初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现有足够多的小铁初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运动,现有足够多的小铁块,它们质量均为块,它们质量均为m=1kg,将一铁块无初速地放在木将一铁块无初速地放在木板最右端,当木板运动了板最右端,当木板运动了L=1m时。又无初速地在木板时。又无初速地在木板最右端放上第二个铁
26、块,只要木板运动了最右端放上第二个铁块,只要木板运动了L就在木板就在木板最右端无初速放一铁块。求:最右端无初速放一铁块。求:(1)第一个铁块放上后,木板运动)第一个铁块放上后,木板运动1m时,木板的速时,木板的速度多大?度多大?(2)最终有几个铁块能留在木板上?)最终有几个铁块能留在木板上?(3)最后一个铁块与木板右端距离多大?)最后一个铁块与木板右端距离多大?(g=10 m/s2)F解:解:(1)由)由 得得MgF 50.第一个铁块放上后第一个铁块放上后,木板做匀减速运动木板做匀减速运动,由动能定理得由动能定理得:21202121MvMvmgL 代入数据得代入数据得m/s621 v(2)对木板)对木板mgnFfF 合合第一个铁块放上后第一个铁块放上后21202121MvMvmgL 第二个铁块放上后第二个铁块放上后222121212MvMvmgL 第第n个铁块放上后个铁块放上后2212121nnMvMvmgLn 相加得相加得2202121321nMvMvmgLn )(木板停下时木板停下时 ,0 nv202121MvmgLnn )(解得解得 n=6.6所以最终有所以最终有7个铁块能留在木板上个铁块能留在木板上(3)当第)当第7块铁块放上后,距木板右端距离为块铁块放上后,距木板右端距离为d,由第二问得:由第二问得:0217216620 MvmgdmgL )(解得解得md74 题目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