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十章第十章 互联网与网络舆论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目 录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二、网络舆论的成因二、网络舆论的成因三、三、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的特点四、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四、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一、一、互联网:新的舆论场互联网:新的舆论场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意识悄然变化,互联网在中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意识悄然变化,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从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从2020世纪世纪9090年年代末汹
2、涌的民族主义,到代末汹涌的民族主义,到21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义,及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义,及至当下多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至当下多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折射出社会意识的变动不居。折射出社会意识的变动不居。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1 1、网络舆论的萌芽期(网络舆论的萌芽期(1999200219992002)人群:以经济和文化精英为主的第一代网民人群:以经济和文化精英为主的第一代网民 特点: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
3、多由社会精英主导特点:知识层次普遍较高,网络舆论多由社会精英主导 标志事件:标志事件:1999年年5月月8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国内群情日,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国内群情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5月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强烈抗议北约暴行北约暴行BBS论坛论坛”,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2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20032008)2003201120032011年中国网络舆情事件数量年中国网络舆情事件数量123463851321862482743490
4、05050100100150150200200250250300300350350400400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 2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20032008)人群:人群:2005年,中国网民总数首次超过年,中国网民总数首次超过1亿,普通网民增长明显亿,普通网民增长明显 特点: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事件走向的重特点:新老媒体互动是网络舆论真正影响大多数人乃至事件走向的重要因素;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
5、、纠正错误。要因素;政府感受到网络舆论强大力量,在舆论面前承认、纠正错误。标志事件:标志事件: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等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撞人事件等。3 3、网络舆论的爆发期(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20092013)人群:网民主体的知识层次下降,草根人群:网民主体的知识层次下降,草根意见领袖崛起意见领袖崛起 特点:特点:4A传播时代(传播时代(Anyone任何人,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方,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事情),虚拟的网络政治任何事情),虚拟的网络政治在多元社会力量和网络化逻辑的推动下,在多元社会力量和网络化逻辑的推
6、动下,不断趋向实体化,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不断趋向实体化,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织互动呈日趋频繁之势。的交织互动呈日趋频繁之势。标志事件:标志事件:“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刚”等。等。二、二、网络舆论的成因网络舆论的成因1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2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3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1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且最触手可及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且最触手可及的政治参与形式。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
7、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独立的、倾向于主动参与和发声的公民在网络空间内发育成长,对公民权利的践行与争取知情权和传播权的努力交织在一起。72%61%69.10%61.50%55%60%65%70%75%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观点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评论政府的工作比较赞成非常赞成全国全国1212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个城市互联网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2 2、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发布的第一载体和热点事件集中呈现的主要场所。的主要场所。网
8、络舆论的参与者是普通网民,在特定的舆论过程中,维系彼此关系的是围绕某一议题所建构的共同意义,由此形成了一个基于特定议题的虚拟表达群体,他们的离散聚合决定着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化乃至消退。3 3、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社会变迁或转型时期是社会非常规变动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易于引发舆论波动,各种与公众有较高关联度的事件、人物、现象或话题都能激发社会舆论热潮。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员的阶层意识分化。员的阶层意识分化。三、三、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的特点1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9、2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3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4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5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6 6、网络舆论的、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7 7、网络舆论的、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次生效应”1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爆发速度、波及范围与影响力度较传统舆论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舆论形成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也随着互联网主流技术形态的演进而增长。以新传播技术作为动力,网络舆论能够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实现由小及大、由点及面,由局部向全局蔓延的态势
10、。网络舆论的易逝。网络舆论的诉求基本上是利益诉求,即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一旦这样的诉求得到满足,一场舆论就会平息。2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众传递诉求的通道。3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部分网络舆论事
11、件中的符号化表达部分网络舆论事件中的符号化表达事件名称符号化表达事件名称符号化表达微笑局长杨达才微笑局长、表叔富士康员工跳楼十三跳陕西孕妇引产事件强制引产医生玩网络游戏延误五个月婴儿就医致死徐宝宝723动车事故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韩峰局长日记局长日记、香艳日记郭美美事件郭美美、炫富姐云南晋宁看守所李乔明猝死躲猫猫中石化酒单事件天价酒上海钓鱼执法断指证清白郑州财政官员质问记者你是不是党员杭州飙车案欺实马武汉少年黄艺博走红网络五道杠少年河南民工张海超尘肺事件开胸验肺河北大学校园撞人案我爸是李刚周久耕事件天价烟 4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
12、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在我国,规模庞大的网民具有显著的二元特征,即数量较少但影响巨大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大的意见领袖和经济文化精英占据着左右事态进展和掌控解读框架的主导地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地位,是放大传播效应的关键群体;而数量可观但影响力较弱的普通网民,他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他们是响应者、围观者,以人多势众凸显民意汹涌。互联网一方面为现有利益格局中原本处于权力远端的边缘群体提供了聚合行动力量的媒介、呈现利益诉求的工具和非制度化参与的可能,另一方面再中心化的趋势又导致社会表
13、达系统中新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产生。5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依托互联网的新的话语空间诞生,在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依托互联网的新的话语空间诞生,在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和高层决策之间形成了多方互动,构建了一个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新动和高层决策之间形成了多方互动,构建了一个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新舆论中心。舆论中心。同时,越来越多的重大社会事件及其引发的舆论发端于互联网,或以互联网为主要的发酵地,冲击了以往简单、线性的传播机制。意见领袖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已经不再罕见。6 6、网络舆论的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对舆论
14、样态的直接影响是,网民的舆论表达呈现出高度类型化马太效应对舆论样态的直接影响是,网民的舆论表达呈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在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中,突出表现为舆论的单一性或舆论的对峙性。的特点。在我国网络舆论生态中,突出表现为舆论的单一性或舆论的对峙性。7 7、网络舆论的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次生效应”网络舆论中的次生效应一方面与政府的不当应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网网络舆论中的次生效应一方面与政府的不当应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网民的批判性和情绪性表达有关。民的批判性和情绪性表达有关。“723动车事故”:对政府处置效率的指责对事故中死亡人数及事故原因的质疑 7 7、网络舆论的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次生效应”在这
15、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体的舆论效应。“郭美美事件”:讨伐“微博炫富”质疑中国慈善事业 四、四、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1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 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 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网络舆论促进政
16、府信息公开2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网络暴力:道德审判、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道德审判、人肉搜索等 跟风严重跟风严重 1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1 1)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网络舆论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网络舆论使普通公众之间形成了监督的合力,增强了监督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使舆论监督的内部性得到了有效突破,在真正意义上构成对政府决策的压力。1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2 2)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网络舆论具有社会减压阀的功能互联网扮演的社会减压阀角色,对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络舆论可以以较低的代
17、价、较温和的方式来缓解社会紧张、化解社会矛盾,政府可以以较小的成本了解公众利益诉求,纠正施政偏差。1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3 3)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网络舆论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新媒体传播孕育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权力关系。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公开化和扁平化趋势不可违逆,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决策方式不断更新的重要力量,而提高政府现代化执政能力特别是建设一个开放政府和回应政府必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1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的强度和烈度,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公民日益当前我国网络舆论
18、呈现的强度和烈度,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公民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热情与现有体制结构下制度化表达增长的权利意识、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热情与现有体制结构下制度化表达渠道相对不足的矛盾产物。渠道相对不足的矛盾产物。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顺应网络民意崛起之势,弥补特定历史环境下制度化参与渠道的匮乏,创造性拓展公众表达渠道,使自上而下的合法性需求,与自下而上的维权与充权需求交汇于网络舆论表达的空间之内。网络上的反腐风暴并不在于抓出多少贪官,而在于使我们的所有政府官员对公众有敬畏感,感到耳朵无处不在,眼睛无处不在,嘴巴无处不在,并且始终对官员的一举一动进行监督,从而使其兢兢业业,形成不敢贪、不
19、能贪的社会环境。2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1 1)网络暴力:道德审判、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道德审判、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是网络舆论展示社会影响、干预社会现实的一种特殊形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和煽动性言论,从而给当事人造成名誉伤害以及隐私侵犯等消极后果。网民“三低”特征低学历、低收入、低年龄,容易缺乏理性思考,爱跟风、起哄,网络舆论呈现出质量低、群体极化严重等特征。2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2 2)跟风严重跟风严重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Thank YouThank You!感感 谢谢 聆聆 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