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大分裂、大融合大分裂、大融合 时空框架魏晋南北朝时期从220220年魏国的建立到年魏国的建立到589589年隋朝统一年隋朝统一全国,共全国,共360360多年的历史多年的历史一、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一、分裂中孕育着统一1.1.局部统一出现局部统一出现(1)北方五次统一(2)魏蜀吴三国鼎立,出现局部统一(3)东晋偏安江南,南朝时南方相对统一 2.2.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3.3.长期战乱、动荡、人民渴望统一长期战乱、动荡、人民渴望统一4.4.南北方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南北方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阶段特征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魏晋
2、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也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个发展的时代。”请结合史实论述此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述此观点。发展发展:民族融合、三省体民族融合、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南北制、九品中正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均田制;心开始南移、均田制;玄学兴起、三教合流、玄学兴起、三教合流、书法、绘画都有所发展。书法、绘画都有所发展。动荡:动荡:三百六十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南北处于对峙状态。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课堂总结二、动荡中孕育着发展二、动荡中孕育着发展1.1.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
3、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2.文化上思想异常活跃、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书文化上思想异常活跃、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文学、书法等艺术发展法等艺术发展3.3.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特点、影响)(特点、影响)特点:特点:血统上的融合;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融合血统上的融合;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融合影响:经济上:影响:经济上:打破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有利于北方打破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有利于北方 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 政治上:政治上:认同、接受汉族的政治模式认同、接受汉族的政治模式 文化上:文化上: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胡汉文化在冲突各民族文化相互
4、渗透,胡汉文化在冲突 中走向融合中走向融合阶段特征三、传承中孕育创新三、传承中孕育创新1 1、政治制度上、政治制度上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了条件 2 2、经济上、经济上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定了基础3.3.文化上文化上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机遇;阶段特征一、政治上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1 1、政治局势、政治局势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2 2、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3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1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三省体制开始形成(2 2)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3 3)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主干知识一、政治上一、政治上1 1、政治局势、政治局势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民族融合的方式:特点:本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影响:2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实质:实质:内容:内容:评价:评价:主干知识一、政治上一、政治上3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1 1)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的演进:三省体制开始形成三省体制开
6、始形成过程:过程:目的:目的:手段:手段: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点政治文明 君主专制的演进: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秦:三公九卿制度西汉:内外朝制度尚书省尚书省:三国时曹操移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内朝转为外朝官署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中书省:中书省: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门下省:门下省: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待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目的:加强皇权手段:分割相权一、
7、政治上一、政治上(2 2)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含义:含义:内容:内容:影响:影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3 3)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主干知识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重要知识点政治文明1.1.含义: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含义: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主要的选官制度。的选官制度。220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年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时又有所变化。2.2.内
8、容:内容:第一,设置中正: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第一,设置中正: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州郡中正官州郡中正官是由是由中中央官员央官员兼任。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兼任。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直接控制。第二,品第人物: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第二,品第人物: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相当于品德评语。德评语。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即确定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下上、下中、下下。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
9、考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但晋以后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就形成了。于是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的局面。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重要知识点政治文明3.3.影响:影响: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才能并重。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选拔标准
10、开始发生变化,仅仅,仅仅重视门第出身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成为士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时代时代选官制度选官制度标准标准夏、商、西周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春秋、战国、秦汉代汉代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
11、展演变演变历程演变历程演变趋势演变趋势选官标准选官标准选拔方式选拔方式主要启示主要启示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缘军功品德门第才学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重要知识点 以史为鉴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一、政治上一、政治上(2 2)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3 3)门阀士族制度)门阀士族制度士族:士族:士族制度:
12、士族制度:贵族化的官僚贵族化的官僚。庶族:。庶族: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表现:表现:形成原因:形成原因:演变历程:演变历程:评价:评价:主干知识士族制度(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制度(士族门阀制度)重要知识点政治文明1.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2.2.士族制度:魏晋时期实行士族制度: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只看世家出身,导致,选拔官吏只看世家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烟,在统治阶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
13、族之间互相联烟,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并逐断形成了一整套的级内部构成了一个士族阶层,并逐断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特权制度,即“士族制士族制度度”。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成为庶族。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成为庶族。3.3.表现:表现:政治上: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担任很重要官职。经济上: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族。)小
14、地主,也称寒族。)文化上:文化上: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4 4、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 的支持。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5 5、演变历程、演变历程(1 1)起源:)起源:汉代察举制汉代察举制下的大户、大族,通过染指于地下的大户、大族,通过染指于地方人才举荐开始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士族门阀方人才举荐开始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士族门阀开始出
15、现开始出现。(2 2)发展:东汉末三国时期,战乱导致两汉)发展:东汉末三国时期,战乱导致两汉文治精神文治精神寄寄托的察举制倒退为秦汉之际的托的察举制倒退为秦汉之际的军功得官军功得官,曹魏曹魏尚书陈群尚书陈群“九品官人九品官人”加以挽救。州设置大中正,郡设置小中正加以挽救。州设置大中正,郡设置小中正,属于中央兼职。中正本处人担任,中正逐级汇报人才,属于中央兼职。中正本处人担任,中正逐级汇报人才于中央!但选拔官员权力仍操控于地方手中,九品中正于中央!但选拔官员权力仍操控于地方手中,九品中正制形成。士族门阀形成。制形成。士族门阀形成。(3 3)壮大:魏晋士族门阀势力借助九品中正制大涨,权)壮大:魏晋
16、士族门阀势力借助九品中正制大涨,权力和地位实现了世袭。且通过婚姻制度保守特权。力和地位实现了世袭。且通过婚姻制度保守特权。(4 4)鼎盛:东晋时期,南北方士族左右政局。中央和地)鼎盛:东晋时期,南北方士族左右政局。中央和地方实权均被士族门阀控制,皇权弱化!南北朝后期衰落方实权均被士族门阀控制,皇权弱化!南北朝后期衰落。重要知识点政治文明5.5.演变历程:演变历程:(5)至隋唐两代,度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至隋唐两代,度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取士不问家世,婚烟不问阀阅。问阀阅。到唐朝时到唐朝时,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士族仍有一定势力,士族势
17、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宗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传统士,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传统士族降为第三等。武则天时期修族降为第三等。武则天时期修姓氏录姓氏录仍以现任官职高低为划分等级的标仍以现任官职高低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准。宋朝以后宋朝以后,“士士”或或“士人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指“士族士族”。(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
18、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6 6、评价评价门阀政治虽在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职,削弱了中央集权;其次,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削弱了中央集权;其次,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再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再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以致出现“因人设官因人设官”的现象,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造成大量的冗员。7 7、南北门第比较和不
19、同命运、南北门第比较和不同命运士族门第同时亦在北方留存,但北方的士族其境遇与南方不同。(1)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在当时早有较高之地位,其留滞北方不能南避者,门望皆较次门望皆较次。故思想上南渡者皆能言清玄,而留北者,皆较笃实。(时称“鄙俗”)(2)南渡衣冠,藉拥戴王室之名义,进入南方,视南疆如殖民地。北方士族则处胡族压逼之下,不得不厚结民众,藉以增强自己之地位,而博得异族统治者之重视。故南士借上以凌下,北族则附下以抗上。情势既异,其对各方态度亦全不同。(3)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南方士族处于顺境,心理上无所忌惮,其家族组织之演进,趋于分裂而为小家庭制。7 7、南北门第比较和不同命运、南北
20、门第比较和不同命运(4)南方士族早有地位。故不顾再经心世务,乃相尚为庄老玄虚。北方士族处异族统治之下,既不能澄清驱攘,只有隐忍合作,勉立功业以图存全,故相尚为经术政务。故南方士族不期而与王室立于对抗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多半为消极的。北方士族乃转与异族统治者立于协调之地位,其对国事政务之心理,大体上为积极的。因此南方东晋以至南朝,历代王室对士族不断加以轻蔑与裁抑,而南方士族终于消沉。北方自五胡迄元魏、齐、周,历代王室对士族逐步 加以重视与援用,而北方士族终于握到北方政治之中心势力,而开隋、唐之复盛。二、社会经济上二、社会经济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
21、构、经济格局、边疆地区的开发)局、边疆地区的开发)1 1、农业、农业(1)土地、赋税制度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唐中期破坏),租调制等;寺院经济、庄园经济发展;(2)工具:曹魏马钧改制翻车(3)技术:北方耕耙耱技术2 2、手工业、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蜀锦等3 3、商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商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草市出现4 4、经济格局: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格局: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主干知识二、社会经济上二、社会经济上5、开发边疆地区、开发边疆地区主干知识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的成就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的成就孙
22、权曾派兵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古孙权曾派兵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二、社会经济上二、社会经济上1 1、农业、农业(1)土地、赋税制度1)曹魏屯田制:土地性质;特点:形式;作用2)占田制 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田制魏晋南北朝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编户齐民下的自耕农经济,还有屯田制和均田制,士族门阀控制的占田制和庄园经济。屯田制:国家强制国家强制农民农民或或士兵士兵耕种耕种国有土地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征收一定数额田田租租。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曹魏屯田
23、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人为 1 屯,收成屯,收成与国家分成。屯田与国家分成。屯田农民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士兵屯田,屯田,60 人为人为1 营,一边营,一边戍守戍守,一边,一边屯田屯田。土地性质:国有制、需要缴纳租税特点:土地不得买卖形式:民屯和军屯(兵农结合)作用: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魏晋南北朝田制魏晋南北朝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编户齐民下的自耕农经济,还有屯田制和均田制,士族门阀控制
24、的占田制和庄园经济。占田制(了解):西晋一朝颁布的土地制度。从占田制的内容看,它是一种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的一种土地制度。其主要精神不在于对官僚士族的特权加以限制,而在于确认和保护他们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二、社会经济上二、社会经济上1 1、农业、农业(1)土地、赋税制度曹魏屯田制:土地性质;特点:形式;作用北魏均田制(北魏-唐中期破坏),租调制(赋税制度);时间、前提、特点、土地性质、实质、作用 寺院经济、庄园经济发展;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田制魏晋南北朝田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有编户齐民下的自耕农经济,还有屯田制和均田制,士族门阀控制的占田制和庄园经济。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
25、至唐中叶政府推行的土地制度。北方长期战乱,大量地主和农民逃亡,出现大量无主的荒地。政府就把这些无主的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需要缴纳租调。(租调制又是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承担一定徭役)租:农民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多少,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 称为租 调:农民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称之为调。前提: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土地性质:国有制特点:土地不得买卖实质: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作用: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量土地得到开垦,促进北方农业发展(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
26、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二、社会经济上二、社会经济上1 1、农业、农业(1)土地、赋税制度曹魏屯田制:土地性质;特点:形式;作用北魏均田制(唐中期破坏),租调制;时间、前提、特点、土地性质、实质、作用 (2)1)寺院经济2)庄园经济发展;概念 主体 特点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点经济文明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经济的发展(早期早期荫附制,中唐后是租佃制)庄园经济:庄园经济:形成于西汉末期,至东汉时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魏晋形成高潮。魏晋形成高潮。田庄的主体是:豪族、勋臣、贵戚、富商。特点:特点:是“闭门成市闭门成市”
27、和和拥有私人武装拥有私人武装。私人武装是造成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混乱动荡和格局的重要因素。早期早期荫附制演变为中唐后租佃制租佃制的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士族门阀政治的经济基础,士族占据社会大量田产,利用自身特权逃避赋税徭役,庄园里的农民忍受着超经济剥削,从事集体劳作,依附于士族地主。(早期荫附制)大土地私有制 4(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5(2012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
28、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二、社会经济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二、社会经济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经济格局)1 1、农业、农业(1)土地、赋税制度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唐中期破坏),租调制等;寺院经济、庄园经济发展;(2)工具:曹魏马钧改制翻车(3)技术:北方耕耙耱技术2 2、手工业、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蜀锦等3 3、商业、商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草市出现4 4、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江南经济得
29、到开发(经济格局)(经济格局)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点经济文明1 1)、原因:)、原因:北方战乱,经济到严重破坏。北方战乱,经济到严重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北方大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给南方带来劳动力劳动力、先进的、先进的技术、技术、工具和经验。工具和经验。南方南方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一些一些统治者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业发展的政策政策。(统治者的重视
30、)(统治者的重视)(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基础四大经济区远古到两晋远古到两晋第一次人口南迁两晋之际两晋之际南方经济得到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二次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后江南开始
31、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中唐以后(安史之乱以后)中唐以后(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人口迁移两宋之际两宋之际经济中心完成了南移南宋南宋以后以后 重点突破2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二、社会经济上二、社会经济上5、开发边疆地区、开发边疆地区主干知识十六国北朝时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的成就的开发取得可喜的成就孙权曾派兵到夷洲,加强了孙权曾派兵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古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三、思想文化上(思想、科技、文学、艺
32、术)三、思想文化上(思想、科技、文学、艺术)1 1、思想、思想魏晋玄学;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 2、科技:、科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3 3、文学、文学田园诗;北方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志怪小说搜神记4 4、艺术、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主干知识三、思想文化上三、思想文化上1 1、思想(异常活跃)、思想(异常活跃)魏晋玄学、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表现:道教系统化;佛教发展;玄学兴起;三教并流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
33、点精神文明1 1)道教系统化道教系统化:道教兴起于东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兴起于东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晋葛洪东晋葛洪结结合合儒家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南朝时南朝时,陶弘景吸收了,陶弘景吸收了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建立起道教的神仙神仙体系。体系。2 2)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迅速传播。佛教宣扬,迅速传播。佛教宣扬灵魂不死、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死、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统治者利用佛教
34、麻痹人民,维护统治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反反佛思想产生,代表人物范缜佛思想产生,代表人物范缜,在,在神灭论神灭论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一书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灭亡,精神也就灭亡。其思想是对我国就存在;形体灭亡,精神也就灭亡。其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的重大发展。大发展。思想界异常活跃思想界异常活跃 重要知识点精神文明3 3)玄学的兴起: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期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玄学的兴起:随着东汉大
35、一统王朝的分期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把道家的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和儒家和儒家的的易易称为称为“三玄三玄”。所谓。所谓玄学,就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玄学,就是糅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的思想体系。他们谈论本与末、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反映了魏晋南。他们谈论本与末、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反映了魏晋南 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定的历史实际。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定的历史实际。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流。思想界异常活跃思想界异常活跃 重点突破材料东汉末年至两晋,
36、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会,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据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整理根据材料概括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并归纳概括魏晋玄学的特点。根据材料概括魏晋玄学兴起的背景,并归纳概括魏晋玄学的特点。背景:背景:特点:反对礼法(名
37、教)、崇尚自然;儒道结合特点:反对礼法(名教)、崇尚自然;儒道结合儒学影响儒学影响力下降,力下降,出现危机出现危机儒学神秘化、繁琐化儒学神秘化、繁琐化社会动荡,社会动荡,矛盾尖锐矛盾尖锐儒道结合,儒道结合,玄学兴起玄学兴起 重要知识点精神文明4 4)三教合流:)三教合流:尽管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尽管玄学是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儒,儒学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中的神秘成分和神学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中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士大夫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
38、的生命力。士大夫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学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玄学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使儒学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思想界异常活跃思想界异常活跃三、思想文化上三、思想文化上1 1、思想、思想魏晋玄学;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 2、科技:、科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
39、术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主干知识 重要知识点精神文明1 1数学数学: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一千年。2 2地理学:地理学: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3 3农学:农学:北朝贾思勰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成、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40、三、思想文化上三、思想文化上1 1、思想、思想魏晋玄学;佛道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 2、科技:、科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祖冲之与圆周率;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黄河流域)3 3、文学(承上启下)、文学(承上启下)田园诗;北方民歌敕勒歌木兰诗;志怪小说搜神记4 4、艺术、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主干知识 知识梳理精神文明1 1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
41、矫若惊龙”,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十六国北朝的书法古雅端庄,尤其适合于刻碑志。习称“魏碑”。大放光彩的艺术大放光彩的艺术 知识梳理精神文明2 2绘画艺术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画家,他以擅长画人物著称,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大放光彩的艺术大放光彩的艺术 知识梳理精神文明2 2石窟艺术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等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大放光彩的艺术大放光彩的艺术 重点突破1.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带有分裂割据
42、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风格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
43、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民族的风格。3、承上启下、承上启下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有人认为: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也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个发展的时代。”请结合史实论述此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述此观点。发展发展:民族融合、三省体民族融合、三省体制、九品中正制;南北制、九品中正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均田制;心开始南移、均田制;玄学兴起、三教合流、玄学兴起、三教合流、书法、绘画都有所发展。书法、绘画都有所发展。动荡:动荡:三百六十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国家大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南北处于对峙状态。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