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27415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PTX 页数:77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20232023年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目 录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考法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知考法命题扫描情境 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探情境创新应用目 录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研析 国家治理的智慧:古今法律制度的建设育思维材料研析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素养2 运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明素养知识贯通素养3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追求1.认识中

2、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所作出的努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后对政治协商制度的构想和实践2019北京高考,T18史料实证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背景2018全国卷,T302017天津高考,T13(2)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2018全国卷,T41(3)2017天津高考,T13(3)历史解释家国情怀4.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意义2017年4月浙江选考,T16历史解释解决港澳问题的背景和有利条件2019北京高考,T19历史解释考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点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20江苏高考第12题1.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等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概念解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部署,指出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4、,确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指出党的总任务是领导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次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思想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了准备。新民主主义社会1.时间: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特征社会形态方面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政治方面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方面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

5、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方面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道路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4.人民政权的巩固(1)措施:在新解放

6、区实行土地改革;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抗美援朝。(2)作用: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019北京高考第18题发展历程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历史使命完成,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

7、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但当时还没有具体组织形式实践全国各阶层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需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因此,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3)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辨

8、析比较比较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近代西方代议制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2)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正式确认。名师提醒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这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2.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9、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3)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4)实践: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民主政治制度被迫中断:自1965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2.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3.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2020北京高考第10题措施19

10、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对包括刘少奇在内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依法治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针。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2018全国卷第41题第(3)问(1)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重新召开各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进一步完善。(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五、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1)以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进行的探索和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2、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2)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相承接,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考点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一国两制”构

13、想的提出1.背景2019北京高考第19题(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中美自1979年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3.基本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4.提出过程(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

14、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明确概念。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1.香港回归(1)香港问题由来:1842年南京条约;1860年 北京条约;1898年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2)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可能和思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4)历史意义: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3)经过

15、2.澳门回归(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经过: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易错警示民族自治区和“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不同点解决问题民族问题港、澳、台问题,祖国统一问题。权限民族自治权高度自治权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相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

16、政区域,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图解历史图示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缓和(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2)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3)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大陆进行交流。2.对话(1)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2)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3)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3.政

17、策(1)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4.发展(1)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2)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思维拓展台湾历史沿革1.公元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人率领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湾)。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8、从此,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4.1642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设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5.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开始了在台湾的殖民统治。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回到祖国怀抱。5.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有利因素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两岸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党和政府的不断努力。国际社会

19、普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独”分裂势力的破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两岸民众缺乏了解和信任。名师提醒1.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2.不能把台湾问题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3.不能把台湾问题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相提并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问题、韩国和朝鲜的问题均属于二战遗留问题。考法1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考法2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知考法命题扫描情境 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探情境创新应用命题透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确立

20、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法治建设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高考主要通过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背景、意义以及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难度适中,注重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新中国成立前后对政治协商制度的构想和实践2.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背景3.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1.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条件2.新时期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特点示例1 2018全国卷,30,4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

21、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 本题从1956年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切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A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

22、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答案 C解题反思本题从长效热点法制建设切入,体现了试题的人文性和现实性,是对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直接呼应。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复习备考时,考生要关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和历史知识的有机结合。示例2 2018全国卷,41,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

23、,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解析 本题从改革开放新时期村民自治的发展切入,考查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根据材料中“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说明意义。答案 (3)乡村治理的创

24、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名师点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党的各项制度。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命题透视 本知识点是高考的常规考点,高考突出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

25、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注重考查考生的识记运用能力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及意义2.解决港澳问题的背景和有利条件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2.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不利因素示例3 2019北京高考,19,4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

26、澳门回归祖国解析 本题从中国政府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的文件切入,考查了港澳问题解决的背景和有利条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两地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者骗取等方式强占的中国领土,因此其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体现出我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与题中时间“1972年”不符,排除;“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的,C项错误,排除;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D项错误,排除。答案 B 情境 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编纂民法典,就是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修改完善。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广泛听取和尊重各方面的意见,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

28、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情境解读1.背景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制定和编纂虽经历多次启动,但均未完成,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我国缺乏民法典出台的社会条件,尤其是与民法典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而随着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催生出大量新的民事关系,但相应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善,许多涉及权利与利益的经济纠纷无法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民法典的出台恰逢其时。2.深远意义:民法典的出台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广大

29、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3.高考导向:民主法治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的编纂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法治保障。中国的法治建设是高考常规考点,今后高考可能以民法典的颁布为材料考查新时期中国的法治建设。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民法典的颁布是党和国家在法治建设道路上不懈努力的结果。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但由于历史条件还不成熟,相关法律还不健全且没有经过实践的充分检验

30、,立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对立法规律把握不够透彻,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民法典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制定民法典的经济社会基础尚不具备,致使这一工作时断时续,始终未能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成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单行民事法律相继制定,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制定民法典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顺势决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这部备受瞩目的民法典于2020年颁布。民法典的编纂历程是党和国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个缩影,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建设道路上不懈奋进。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阐述中 华人

31、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素养2 运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认识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明素养知识贯通素养3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社 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追求育思维材料研析研析 国家治理的智慧:古今法律制度的 建设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体现,更是开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展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创造性地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础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政权。在这一进程中,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

32、专政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政权的建立作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50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政权,1953年全面开启政治变革、经济改造、文化重塑的历程,通过三大改造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实施

33、“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工业基础,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示例1 在1949年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一做法A.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意味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 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化”,这强化了民众

34、对新政权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错误。答案 A素养2 运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历史的选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是历史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无数中国人不断寻求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太平天国运

35、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资产阶级尝试的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也没能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思考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194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这一构想的实践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从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仅行得通,而且具有旺盛生命力。坚定社会主义制度

36、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示例2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关于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萌芽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

37、乏广泛代表性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解析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注重建立具有广泛性的人民代表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之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受到俄国的影响,故B项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答案 A 素养3 运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建设的核心追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

38、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更是一种治理理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普遍追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虽然历经挫折,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渐趋完备,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示例3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

39、家机构”之前,让人耳目一新。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D.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解析 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表明国家注重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A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跟人文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C项并非这次修宪的新颖之处;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答案 A研析 国家治理的智慧:古今法律制度的建设 材料一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当时的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

40、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

41、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的法律体系,既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原则相一致,又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协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法律体系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反映人民的共同意志,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法律体系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摘编自2008年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材料解读 叙述了两汉时期法律的特点,即

42、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对法律条文进行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叙述的是唐朝法律的特点,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法律条文。叙述的是明朝通过宣讲法律、设“旌善亭”教化民众。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指出了我国法律体系的特点。两则材料分别选取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和现代法治建设方面的内容,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中的“法律与教化”这一单元相呼应,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法律与教化属于高考命题的新方向,应加以关注。材料运用【问题设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试答】(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重视教化;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2)新发展: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原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始终坚持以宪法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继承及对国外法治建设有益经验的借鉴;我国广大法律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77张.ppt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