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分层第九章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李路路第九章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分层机制第三节第三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第四节第四节第九章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社会分层借用了地质学
2、中关于地质构造分层的概念,用以区分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等不同主体的不同层次;通常,按照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财富、权力、职业、声望)或其他标准,可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层次。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 一是成员归属的不平等: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将不同特征的人群归属于不同层次。二是资源分配、结构性的不平等l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二)社会分层的特征(二)社会分层的特征 普遍持久性普遍持久性:存在于所有社会中,会对社会成员和整体社会格局产生持久性影响 形式
3、多样性形式多样性:因国家、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分层划分的依据和标准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 代际传承性代际传承性:在社会分层中,人们无法完全消除家庭背景的影响;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层的传承性和定势化可能会逐步减弱。1.阶级与阶层l 英文文献中,class既可指代阶级,也可表示阶层;strata、stratification分别用来表示社会阶层、社会分层,但不表示阶级l 联系:两者的产生都是基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群体分化;两者的划分标准也都是依据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的多寡。l 区别:“阶级”政治色彩更为浓厚,主要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将社会成员区分为相
4、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阶层则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冲突和斗争色彩较淡。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2.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各部分在形态、特点和结构诸方面逐渐发生变异,不断地系统化和专业化,从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等级的过程。即社会各群体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过程与现象。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3.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社会平等是指个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反之,
5、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则是指个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地位、权利的不平等,具体是指各阶级、阶层在稀缺资源的占有量以及机会的享有方面的不平等。4.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个人或团体在社会结构或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中的各个纽结。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与特征(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三)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1.主观法(一)社会分层方法(一)社会分层方法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主观法也称为自我评分法自我评分法,即直接由本人来确定归属的一种分层方法。研究者将整个社会分为
6、各种不同的层次,请被访者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进行归类对自己所处的层次进行归类。l 容易受到被访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周围群体,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者本身的理解等因素的影响l 被访者实际的客观地位与主观报告的地位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偏差2.客观法(一)社会分层方法(一)社会分层方法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客观法是指采用可直接测量的指标(如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住房等)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分层的方法。l 相应指标数据容易获得且不受被访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l 局限:如阶层标准选择的任意性以及指标测量的连续性而非离散性,使其能够明显地区分
7、阶梯中的最高和最低,却很难区分临近中间阶层的人3.声望法(一)社会分层方法(一)社会分层方法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声望法也叫认定法、名声判断法,是指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分层标准或人们熟悉的分层体系,从社区中抽取部分熟悉情况的人作为“声望评判员”,让他们对社区其他成员的阶层归属进行划分。l 兼具主观法与客观法的特点l 局限:要求评判员必须熟悉评判对象,这使得“声望评判员”的寻找与确定比较困难,在大城市更是极为困难;在评价过程中,不同的评判员可能采用的标准有别,致使评价意见存在不一致的情形;无法避免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1.不平等指数(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
8、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不平等指数是以收入为标准以收入为标准来测量社会分层的方法。具体而言,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加上最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之和人口的比例之和,代表不平等的程度。l 关键在于怎样定义和如何计算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l 一般会选择将贫困线以下的人视为最低收入者,而将收入高于平均收入两倍乃至数倍以上的人视为最高收入者。l 反映了社会两极人口与中间层人口的比例关系以及社会的分化程度2.五等分法(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五等
9、分法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是指基于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总体进行五等分分组,考察每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可以将人群进行十等、二十等的划分。3.基尼系数(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根据洛伦兹(也称洛伦茨)曲线,提出了用以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被命名为基尼系数(Gini coeficient)。计算公式为:其中,G为基尼系数,A是指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B是指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其取值区间介于0-1。
10、取值越接近于0,收入分配越平等;取值越接近于1,收入分配越不平等。-4.恩格尔系数(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恩格尔系数是以支出为标准计算的。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为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l 大于60%=贫穷l 50%-60%=温饱l 40%-50%=小康l 30%-40%=相对富裕l 20%-30%=富裕l 20%以下=极其富裕5.库兹涅茨比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库兹涅茨比率是用一个
11、综合值反映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差异状况,以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的名字命名,其计算公式为:库兹涅茨比率。i:各阶层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i:各阶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该比率易于计算,并能反映出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程度。6.职业声望量表(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测量指标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念及测量指标二、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 职业声望是指人们对各种职业所做的主观评价。职业声望一般采用量表进行测量,即让人们基于各种职业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打分,然后按其高低等级排序。7.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ocioeconomi
12、c Score)是地位测量中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英文简称SES。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由教育、收入、职业三者构成,用以综合测量社会成员经济社会地位的高低。第九章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分层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四、社会分层新流派四、社会分层新流派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马克思及其追随者采用批判的方法,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
13、料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深刻根源。l 阶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剩余产品:阶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私有制:使得剩余产品的占有成为可能并制度化l 阶级划分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l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直接决定着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生活方式。l 统治地位:有权者VS被统治地位:被剥削者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针对中产阶级的兴起,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l
14、代表人物:布雷弗曼(Harry Braverman,19221976)、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1936-1979)、赖特(Erik Wright,1947-)、达伦多夫(Ralf Dahrendorf,1929-2009)等l 新马克思主义者希望在马克思主义框架的基础上,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调整,重新定义阶级,分析不同国家的阶级地位、阶级意识、阶级分布、劳动分工、职业流动模式、收入不平等等问题。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一是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由宏观转为微观;二是对中产阶级进行考
15、察l 新马克思主义者考虑到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进行了两大发展:l 内部也有分歧:一种观点仍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两极分化论,认为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极阶级结构理论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应把中产阶级纳入阶级分类框架。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l 布雷弗曼是马克思两极分化论的追随者。他认为中产阶级仍然属于工人阶级,因为他们也是受雇佣的领取薪金的劳动者。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人包括白领工人将被“去技能化”和“无产阶级化”,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成
16、员将加入工人阶级的队伍,故工人阶级在相对规模上还将继续扩大并保持以往所具有的政治能量和社会作用。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l 赖特对阶级结构及分类方法进行了重建。()既不是剥削者也不是被剥削者,而是恰好拥有平均资本水平的人()在某一剥削关系维度上正在剥削他人,但在另一剥削关系维度上遭受他人剥削的人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二)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l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即阶级结构),但是,阶级结构的划分不是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而
17、是依据是否占有权力以及占有权力的大小l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 他根据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区域性分工,将世界体系划分为核心、半边缘和边缘三个不同层次,构成世界体系的基本结构 核心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边缘国家在国际贸易与分工中处于被剥削地位,受到核心国家的控制和支配。半边缘国家介于核心与边缘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控制边缘国家,也受控于核心国家。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一)韦伯分层理论(一)韦伯分层理论 韦伯采用建构主义方法,主张从财富、权力、声望,即“利、权、名”三方
18、面综合考察社会各领域中的不平等。l 任何社会都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种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秩序。在经济秩序中,建立在市场机会基础上的经济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 在政治秩序中,权力则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 在社会秩序中,建立在社会性评价或身份基础上的声望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一些分层理论家在传统的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多维度分层方法,被称为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学派。l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帕金(Frank Parkin,193
19、1-2011)、洛克伍德(David Lockwood,1929-2014)和戈德索普(John Goldthorpe)等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l 吉登斯的阶层理论具有明显的多维度特征l 社会分层是财产、技术能力、资格证书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l 他在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一书中,阐述了“市场能力”的概念,认为生产资料所有权、受教育程度、技能资格证书以及体力劳动等情况,决定个体经济报酬、社会声望以及政治权力的获得和多寡l 正是市场能力构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体系,将整个社会划分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工人阶级)。(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新韦
20、伯主义分层理论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l 帕金于1979年提出了社会屏蔽理论l 任何社会都会建立一套由法律、法规和规范认可的制度体系,据此使得资源和机会仅为某些人所享有,而对其他人屏蔽,进而使得社会成员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身份差异。l 屏蔽可分为两种:(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一是集体屏蔽,即通过一定的筛选标准(如种族、宗教、民族),将某些社会群体整体性地排斥在资源的享有之外,进而产生“共同集团”二是个体屏蔽,即将个体排斥在竞争与社会流动之外。其结果是产生“分散的身份群体”。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l 洛克伍德提出了“三种地位
21、分层论”l 认为社会成员所处的阶级地位是由市场地位、工作地位以及身份地位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 市场地位主要指经济指标,取决于个体的收入来源与多少、就业保障以及职业上升流动的机会 工作地位是指个人在工作场所中所处的工作关系状态,取决于个体在劳动分工中的地位 身份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声望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包括社会地位、出身、教育地位、通婚情况等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二、韦伯与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l 戈德索普在当代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1987)一书中,提出以劳动力市场中的关系和生产单位中的关系,即以市场状态和工作状态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l 根据这两个
22、标准,他将当代英国阶级结构划分为社会阶级和职业阶级。l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考虑到各类职业的市场状态和工作状态而构建的社会阶级结构,将社会区分为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两大基本群体,并据此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划分为公务人员、工人以及中间阶级三大部分。(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二)新韦伯主义分层理论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一)涂尔干分层理论(一)涂尔干分层理论l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分为功能主义与职业社会分层两大方面。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原来人们共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已经趋于解体,以集体意识为基础的“机械团结”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23、念来促进社会整合,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转。职业专门化使得从事相同职业的人在生活经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同质性增强,这有利于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即“有机团结”,从而促进社会在更高层面上的整合。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一)涂尔干分层理论(一)涂尔干分层理论l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思想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社会分层受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影响,横向的社会分工必然导致纵向的社会分层 二是社会分层具有维护社会团结、实现社会整合的功能 三是职业是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标准,职业决定个体所获得的相应的社会资源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二)新涂尔干分
24、层理论(二)新涂尔干分层理论l 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格伦斯基(David Grusky)和索伦森(Jaspre Sorensen)等l 帕森斯将社会分层视作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对社会分层的关注集中于一般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分层对于社会秩序的全面维系方面。l 社会分层是一种对社会行动的规定性机制,依据一套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整个社会体系进行等级分类l 他认为,一个社会要存在并延续下去,必须满足四种必要的功能,即环境适应(A)、目标实现(G)、整合(I)和潜在模式维持(L)l 各类社会组织(国家、企业、司法、宗教、学校、文化)都有各自的专门作用,是履
25、行这些功能的必要条件;在每一个社会中,只有一类组织被认为是最基础的,而这类组织所强调的价值就是共同的价值体系。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l 格伦斯基和索伦森秉承了涂尔干的观点,致力于系统阐述职业与阶层之间的关系。l 在当代社会,职业的概念及其分类已经被制度化,职业群体可转化为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政治联合体,进而形成一种可以与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抗衡的独立的组织力量。l 这些联合体有助于减少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直接冲突,降低国家走向专制集权的可能性。l 这些联合体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应根据职业分类来划分阶层。三、涂尔干与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二)新涂尔干分层理论(二)新涂尔干分层理论
26、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四、社会分层新流派(一)(一)“阶级消亡论阶级消亡论”之争之争l 社会阶级正在死亡吗:随着传统的阶级等级体制的消亡和新的社会分层形式的出现,阶级越来越成为一个过时的概念,社会分层呈现碎片化特征。在政治领域,年轻、受过良好教育、富裕的人群组成的第二代新左派,将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的阶级政治问题转向生活方式与品味 在经济领域,随着市场增长和家庭企业消亡,阶级界限开始瓦解,阶级关系走向衰落 在社会领域,社会趋向平等开放l 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后工业社会正在日趋平等、开放,传统社会中严格的阶级结构在后工业社会变为温和的、流动性
27、的等级结构。l 悲观的后工业主义者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分层体系将导致中产阶级的衰退,社会将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非技术的、体力性的工作将被迁往不发达国家。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四、社会分层新流派(二)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二)布迪厄社会分层理论l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认为,社会分层是各种资本的不均匀分配所致。经济资本:土地、生产资料、经济财产、各种收入以及各种经济利益 文化资本: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语言风格、教育程度、品位格调与生活方式 象征资本:声誉、威信 社会资本: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与关系l 突出特征是强调了文化、生活方式、品位、关系等在社会地位差异
28、中的重大作用。第九章社会分层机制第三节第三节社会分层一、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一、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三、社会分层标准三、社会分层标准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一、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l 根据影响因素层次的不同,可区分为制度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l 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必然带来社会分层的变化 一是直接通过政策、体制影响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 二是通过相关政策干预市场,间接影响社会分层 奴隶制、种姓制、等级制、阶级阶层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一、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l 家庭因素:主要指家庭的经济资本(或经济条件)、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l 个体因素:先赋因
29、素&自致因素 先赋因素是指个人生而具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如籍贯、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和容貌等。自致因素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后天发生改变的,如技术、知识、学历、个人成就和工作经历等。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一、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l 根据承载资源主体的不同,可区分为个体性资源与社会性资源l 个体性资源:个体的人力资本,即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包括经验、时间、健康和寿命等。l 社会资源则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其所处的组织与社会网络获得的资本。个体的专业技术、专门技能、学历文凭、资格证书、工作经验等对社会经济地位有重要影响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一、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l 根据资源性质的
30、不同,可区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与社会资源l 经济资源:金钱,以及土地、厂房、设备等能直接产生经济收益的资源l 政治资源:社会成员所拥有的权力和特权,这是一种能够控制和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l 社会资源是指由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网络及社会关系带来的一种所得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一)对个体的影响(一)对个体的影响1.生存机会2.发展机会l 具有优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水平显著好于其他个体或群体l 较高社会地位者在各种资源的享有方面占据有利位置;相应地,他们在就业、职业发展、向上流动等方面也拥有更多机会3.生活方式l 处于不同社会地位者在生活方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构成一
31、种“地位象征”,标识各自的社会地位或身份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二)对家庭的影响(二)对家庭的影响l 直接影响&代际传递 一方面,家庭各类资源的多寡或经济社会地位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生存与发展机会、家庭功能的充分发挥及风险抵御能力,从而影响到家庭的发展与幸福和谐。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影响子代的教育、健康、就业及地位获得。富裕家庭较多的家庭资源可以传递给子代,使子代更容易实现纵向社会流动,并维持家庭的优势地位。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三)对社会的影响(三)对社会的影响l 功能论视角:认为社会分层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强调社会分层带来的
32、正面的社会激励作用l 冲突论视角:认为社会分层不具有必然性,强调社会分层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冲突等负面、消极作用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三)对社会的影响(三)对社会的影响l 积极作用:一是社会分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的现象,可使社会系统中各部门的功能由多样化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专业化、精细化,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是社会分层现象的存在,可使社会集中优势资源集中优势资源,保证精英群体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社会活动中去,如中国的“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思路即是如此 三是社会分层现象有助于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强有力的竞争机制,促进社会成员
33、努力学习、工作,不断奋斗、创新,形成强大的动力机制,推动社会成员有序、合理向上流动,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二、社会分层的影响后果(三)对社会的影响(三)对社会的影响l 消极影响:实质是社会不平等实质是社会不平等,造成了一部分人享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种稀缺资源,处于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而另一部分人因缺乏相应的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生存与发展都不尽如人意。过度的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往往是导致社会不协调、群体冲突、社会不稳定的根源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三、社会分层标准(一)个体分层标准(一)个体分层标准1.教育程度2.职业l 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体现,直接影
34、响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l 职业是一种重要的分层标准,具备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技术水平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处于不同的职业位置,带来职业地位分化3.财富l 个体或群体经济地位的高低与财富、收入密切相关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三、社会分层标准(一)个体分层标准(一)个体分层标准4.权力5.声望l 权力是社会分层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形式,该资源往往可与其他资源相互转化,并决定其他资源的不平等分配l 声望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由社会公认的价值评价体系决定。l 在相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缺乏这样的认可,他的所谓地位也就失去了社会意义l“暴发户”(new
35、 money)l 第一世界: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美国及其盟友l 第二世界:共产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及其盟友l 第三世界:不能划归入前两种类型的所有国家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三、社会分层标准(二)全球分层标准(二)全球分层标准1.政治和经济意识形态2.阶级斗争(毛泽东)l 第一世界:具有最强军事和经济力量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l 第二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包括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l 第三世界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l 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三、社会分层标准(二)全球分层标准(二)全球分层标
36、准3.经济发展水平或工业化程度l(1)行政权力l(2)户籍制度:农业人口VS非农业人口l(3)单位制度: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组织细胞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三、社会分层标准(三)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三)中国社会分层标准1.改革开放前l(1)政治色彩弱化,经济因素作用明显l(2)户籍制度逐渐放松,但仍发挥作用l(3)职业分化明显,人力资本作用增强第三节 社会分层机制三、社会分层标准(三)中国社会分层标准(三)中国社会分层标准2.改革开放后“农民工”:经济贡献VS城市边缘群体的位置 体力劳动者VS非体力劳动者、管理人员VS非管理人员、体制内就业VS非体制内就业第九章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第四节第四节社会
37、分层一、全球分层一、全球分层二、中国社会分层二、中国社会分层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一、全球分层(一)贫富分化(一)贫富分化1.人均GDPl 从基尼系数来看,有些国家的贫富差距很大 在2000-2012年间,巴西、哥伦比亚、巴拿马、洪都拉斯等国的基尼系数均在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美国、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均超过0.4,贫富差距较大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一、全球分层(一)贫富分化(一)贫富分化2.基尼系数l 2010年全世界约有12亿人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25美元l 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拉美等,成为世界极度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国家和地区l 绝大多数营养不良和体重
38、偏低的人集中在南亚次大陆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一、全球分层(二)贫困与饥饿(二)贫困与饥饿 印度:集中全球1/3贫困人口 撒哈拉以南:贫困人口不断增加 拉美:以墨西哥为主的贫困地带 中国:脱贫工作最好案例l 人类发展指数: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综合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一、全球分层(三)经济社会发展(三)经济社会发展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二、中国社会分层(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1.干部群体2.知识分子l 计划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实施者,处于社会权力的中心位置,决定着社会稀缺资源的
39、分配,是社会的核心阶层l 在生产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l“文化大革命”期间:“臭老九”3.工人阶层l 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是新时期国家的主人,享有一系列法定的社会福利待遇,属于社会阶层的中坚力量。4.农民l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将农民排斥在中心社会之外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二、中国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1.贫富分化严重l 两个特点:一是分化速度快 二是分化程度高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二、中国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2.城乡差
40、异显著l(1)收入差距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差距拉大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二、中国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2.城乡差异显著l(2)生活质量 恩格尔系数:城乡差距缩小,但始终存在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二、中国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3.地区发展不均衡l 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被分为四个集团:第一集团:HDI值大于0.758,包括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 第二集团:HDI值大于全国均值0.693、小于0.7
41、85,包括江苏、浙江、广东等12个省(区、市)第三集团:HDI值大于中等人文发展组别的均值(即0.640),包括河北、重庆、湖南等11个省(区、市)第四集团:HDI值小于中等人文发展组别的均值,包括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等5个省(区、市)第四节 国际国内社会分层基本状况二、中国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二)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分层4.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在延续中变迁l 决定人们声望地位的主要因素是教育、收入、权力、就业单位性质及从事职业等 2001年较高声望评价职业:高级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及工程师、律师等专业技术性知识分子、一些特权部门(如公检
42、法及工商税务等)和高经济收益行业(如银行等)的从业者 2009年较高声望评价职业:高级知识分子、大学老师、国家机关及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l 对不同职业声望的评价既有延续,也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思考题1.1.简述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简述社会分层的概念内涵(P240-P242P240-P242)2.2.简述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简述社会分层方法与测量指标(P242-P245P242-P245)3.3.简述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传统及发展(简述社会分层的三大理论传统及发展(P246-P251P246-P251)4.4.简述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后果(简述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后果(P253-P257P
43、253-P257)5.5.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简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P265-P269P265-P269)1.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2)2.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1)3.李强.社会分层十讲.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刘祖云,田北海,戴洁.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7.美卡尔.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美格伦斯基.社会分层.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拓展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