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核知识点说明:考核知识点说明: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我国主要的程序法律制度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宪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一)宪法的特征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二)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包括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二、我国的国家制度二、我国的国家制度国家制度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规定的关于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制度的总称。它包括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2、。(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是坚持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权,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爱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并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
3、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高效协调运转。(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特别行政区制度(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群众组织的特点:基层群众组织的特点:群众性;自治性;基层性。三、我国的基本经
4、济制度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公有制经济1、全民所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亦即国有经济,我国的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即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社会全体劳动者占有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我国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生产资料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当前城镇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我国
5、宪法第8条规定:“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统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此外,宪法还规定,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山和滩涂属于集体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力量,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二)非公有制经济1、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混合所有制经济四、我国
6、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特定人是指包括妇女、母亲、儿童、老人、离退休人员、烈军属、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内的人员。(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五、我国的国家机构五、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机关包括以下机关:(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它由全国人大选出的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组成,每届任期5年,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它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能包括行使国家立法权、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等。(二)国家主席国家主席是我国国家
8、机构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我国国家主席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国家接受外国驻华大使递交的国书,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来访。在我国,国家主席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是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职权。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家主席的职权包括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提名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任免政府领导人员,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发布动员令等(三)国务院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9、,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以行使管理权来实现国家权力。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选举产生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国务院每届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的职权包括行政法规的制定和发布权,行政措施的规定权,提出议案权,对所属部、委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的领导权及监督权,行政人员的任免、奖惩权,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四)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
10、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六)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宪法和法律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七)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我国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是: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地方
11、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等。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闭会期间对同级人大常委会负责。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各级人民法院的任期与产生它的人大每届任期相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法
12、独立行使检察权。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分院,专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大和人大常委会负责,同时对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大选举,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批准任命。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任期与同级人大每届任期相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实体法是对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或职权和职责作出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
13、国的实体法主要包括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等。一、民商法一、民商法(一)概述1 1、民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 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指 导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准则,其效力贯穿于整个民事法律制度之中。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3、民事主体、民事主体是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然人自
14、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出生即取得民事权利能力,这是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但是自然人能否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还要看自然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力能力
15、,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将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4、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如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的行为。其特征有:民事法律行为是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民事主体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自己亲自实施,也可以通过他人代为实施。在通过他人代为实施的情况下便会产生代理关系。根据我
16、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其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5、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没有民事责任,民事义务的约束性就得不到体现,民事权利的保护也就不能实现。因此,民事责任制度对于预防民事违法行为的发生,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是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造成人财产或人身损害时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以引进民事责任产生的法律依据为标准,民事责任可分为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和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
17、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二)民商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调整对象不同,我国民事和商事领域分别有相应的立法,民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以及商法中的海商法和票据法。1、合同法、合同法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制定了合同法。2、物权法、物权法物权是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直接支配其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了担保债的履行,在
18、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设定的物权,主要有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3 3、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侵权责任法。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主要包括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4 4、婚姻法、婚姻法婚姻法是调整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婚姻法 的基本原则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5 5、继承法、继承法继承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取得或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人有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人有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6、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知识
19、产权是民事主体基于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以及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创造的标记、信誉等而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法指调整在创造、使用、转让和保护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志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权法和商标权法等。著作权著作权是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专利权专利权是指国家专利主管机关依法授予发明人、设计人或其所属单位对 其发明创造在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的独占权利。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包括发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权的主要内容包括:独占实施权、转让权、实施许可权、标示权。商标法
20、商标法是调整商标在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海商法、海商法海商法是调整还上运输中船、货各方有关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8、票据法、票据法为了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活动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票据法,规定金融流通领域中的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二、行政法二、行政法行政法规范行政关系主体,统一行政管理活动,控制行政机关行为,维护行政机关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一)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体来说,它是调整国家行政 机关在履行
21、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是贯穿于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所有环节,并由全部行政法规范反映出来的共同原则。主要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益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3 3、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包括:(1)抽象行政行为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2)具体行
22、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依法对具体事项或特定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4 4、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或不履行行政法律规范而必 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依据行政责任的主体不同,划分为行政主体承担的行政责任、公务员承担的行政责任和行政相对方承担的行政责任。(二)我国主要的行政法律制度公务员法。公务员法。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
23、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活动进行法定制裁的行为。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复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三、经济法三、经济法(一)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行政组织和行政作用的法律规范、调整自然人身份关系或调整由身份关系派生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不属于经济法律规范。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保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原则。(2)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
24、(3)权、责、利统一原则。(4)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原则。(5)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二)经济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反垄断法反垄断法垄断的愿意是独占,即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经营者。反垄断法,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所谓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是指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消
25、费者权益保护法。四、社会法四、社会法(一)概述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二)社会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法包括劳动用工、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特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劳动法劳动法劳动法是所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
26、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五、刑法五、刑法(一)概述1、刑法、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法
27、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都必须依据刑法的明文规定,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不认为是犯罪,也不进行处罚。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这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要求对于任何人犯罪,不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等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和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2、犯罪、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一
28、个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要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利益,决定了犯罪行为的性质。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各种要件的总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危害行为是任何犯罪构成必须具危害行为是任何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备的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其中,作为犯罪主体的自然人必须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
29、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犯罪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等主观要素,其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包括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二)刑法分论我国刑法根据犯罪客体的不同将犯罪分为十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分三类: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犯罪,叛变、叛逃的犯罪和间谍、资敌的犯罪。渎职罪。根据行为主体的区别,渎职罪分三种类型: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司法工作人员渎职罪与特
30、定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罪。程序法是规定保障权利和义务实现的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包括诉讼程序法和非诉讼程序法两部分。诉讼程序法:主要有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主要包括仲裁法和人民调解法。一、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一)概述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人民法院与诉讼参与人各种民事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事诉讼主体主要包括法院、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主体主要包括法院、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一般的
31、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一般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辖,即“原告就被告”;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由原告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第三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二)民事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包括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审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主要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普通程序、简易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是上诉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是对生效裁判的案件在一次进行审理的程序。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在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审理期限。基层人民法院和它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
32、实清楚、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序,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和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和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裁定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应当递交上诉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
33、庭审理,符合法定条件的也可以径行判决、裁定。二、行政诉讼法二、行政诉讼法(一)概述行政诉讼法是指规范行政诉讼活动,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即法律规定的人民法院受理、审判一定范围行政案件的权限。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有: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对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执行不服的;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对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
34、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或者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会保险待遇的;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二)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程序由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以及执行程序构成。起诉与受理。起诉与受理。起诉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
35、行使审判权,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根据行政诉讼法,提起行政诉讼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提起行政诉讼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受理是人民法院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状时,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予以登记立案,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行为。第一审程序。第一审程序。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是人民法院自立案至作出第一审判决的诉讼程序。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实行合议制,经过审理,第一审作出四种类型的判决:(1)维持原判。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
36、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2)撤销判决。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以下五种情况: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同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3)限期履行判决。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被告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职责。(4)变更判决。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判决变更。第二审程序。第二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亦称上诉审程序,是在第一审判决或裁定生效前,因当事人申请上诉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第二审程序以第一审当事人的上诉为前提,第二审程序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或裁定。第二审程序作出如下审判处理:(1)维持原判。第一审判
37、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依法改判。第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3)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第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法院重审。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审判监督程序亦称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违反法律、法规,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再审程序不是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也不是一个独立审级。提起再审的程序,有如下三种情况:(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2)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3)人民检
38、察院抗诉。抗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重要方式,人民法院对抗诉案件必须进行再审,同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执行程序。执行程序。行政诉讼的执行,是人民法院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在义务人逾期拒不履行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而使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活动。行政诉讼执行程序的启动,可以由申请人的申请提起,也可以由执行机关依职权决定。三、刑事诉讼法三、刑事诉讼法(一)概述1、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9、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拘传。拘传。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强制方法。拘传与传唤不同,区别在于拘传是一种强制措施,只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拘传需要填写拘传证,由领导审批,由侦查人员或司法警察执行。取保候审。取保候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缴纳保证金,以保证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监视居住。监视居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期限内未
40、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控的强制方法。监视居住是较严厉的限制被监视居住人的人身自由,适用对象、范围与取保候审相同,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找不到保证人或不能缴纳保证金,无法对其取保候审时适用。拘留。亦称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拘留。亦称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的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不同于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适用刑事拘留应当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拘留对象是现行犯
41、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法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逮捕。逮捕。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羁押审查的强制方法。(二)刑事诉讼程序刑事诉讼程序,可分为立案、侦查、提起公诉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审判程序包括第一审程
42、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立案立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接受的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人民法院对自诉人的自诉材料等,依照管辖范围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存在并应追究刑事责任,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一种诉讼活动。立案是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刑事案件必经的法定阶段。侦查程序侦查程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未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行为人而依照 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有关强制性措施。侦查的任务是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和查获犯罪嫌疑人,为起诉做好准备;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及提供可靠的证据。起诉程
43、序起诉程序由依法享有刑事起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和公众对刑事被告人向法院提出控诉,要求法院予以审判,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行为。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规定,规定,“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作出提起公诉决定,犯罪嫌疑人转变为刑事被告人。审判程序审判程序审判程序指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程序,包括: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将已
44、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 诸实施,以及在此过程中处理与之有关的减刑、假释等刑罚执行变更问题时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方法。一、仲裁法仲裁是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者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中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有: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有:(1)自愿原则。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2)公平原则。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3)独立原则。仲裁依法独立地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4)(4)一裁终局原则。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二、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