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不容忽视当前,每当提到“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时,不少消费者认为它们对健康有害,甚至出现了“吃添加剂等于吃毒药”等言论,这无不折射出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其实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形成的焦虑原因(一)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认识上的不足。一是误认为非法添加剂也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但是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观注的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等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这是一个原则上的问题,应该区分清楚。二是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没有概念,对按规定范围、量
2、使用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误解。目前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300余种,按国家规定范围及量使用都是安全和可信的,如我们经常看到“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稳定剂”等,这些食品添加剂只要合乎国家标准,那就是安全的、可信任的。三是一味的认为“0添加”、纯天然的就是安全。实际上合理使用添加剂其实可以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某些本应合理使用添加利、保证安全的食品,却特意不使用,有可能反而增加了风险。但实际上,“无添加”并不等同于“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几乎很难离开食品添加剂的“辅助”。比如在古代工艺中,做豆腐需要“点卤水”,所谓的“卤水”就是氯化镁,虽然日常中是有毒
3、的物质,但在做豆腐的过程中,氯化镁起到了稳定剂和凝固剂的作用。(二)一些企业以“纯天然成分、零添加剂”作为噱头进行商业炒作,无形中加剧了公众的焦虑。“纯天然、零添加剂”的概念往往是常见的商业宣传手段,契合了人们当下对“营养”、“天然”饮食的新追求。一般来说,食品宣称“零添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允许添加而不添加;另一种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剂。代食品加工很难完全离开食品添加剂,就算宣称不含有色素,不等于不含有香精,也不等于不含有乳化剂、增稠剂等其他添加剂。因此标签上即使标注了“零添加剂”或“纯天然”,也不能代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因此如果只是为了堵住悠悠众口而欺瞒消费者,去做“0添加”虚假宣
4、传,后果反而更严重,到时候有理变成无理,得不偿失。(三)自媒体一惯疯狂贩卖食品安全的焦虑,让更多的公众加入到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中来。食品餐饮安全关切民生,食品安全问题易引起公众隐忧,因此公众对食品餐饮行业舆情事件更为敏感更为关注。基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关注度,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利益吸引眼球,往往至力于贩卖焦虑,但们通过拼接、PS、编造、移花接木一些内容荒谬、毫无科学性的碎片化信息,游走于造谣的边缘,甚至挺而走险,直接造谣传谣,然后以鸡汤、段子、小视频等方式暴力的向公众推送。这些非真非假的信息往往因时制宜,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此俘获很多轻信之人再去传谣,听谣千遍,假也成真,故而让受众滋生焦虑。
5、焦虑需要疏导,公众需要关爱,因此建议:一、科学普及食品添加剂知识,提高公众认知。一是主要从食品添加剂 非法添加物、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数量及标示要求等方面,系统的普及食品添加剂消费的科学知识。二是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除通过主流媒体宣教外,更要占领自媒体宣教阵地,因为自媒体面对的是更多的基层公众,他们对食品添加剂认识不深,因此更需要接受相关科学知识。三是政府相关部门、学界、食品行业要共同行动,开展相关科普宣传,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二、创新监管手段,增强诚信、安全意识。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手段,不能再局限于一事一查的监管方式,要制定更加日常化、系统化的监管措施,恢复公众在食品消费方面的信心,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对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要坚持露头就打,提高食品造假的法律成本。严格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安全性审核,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和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法规和制度,加强食品风险监测和监督检查。企业在进行商业宣传时应尊重科学,不要制造焦虑,污名化食品添加剂。从业者除了要严格遵守食品行业规范之外,还要切实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时对于造谣传谣,贩卖焦虑的恶意炒作,要严厉打击。作者:巩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