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

上传人(卖家):青草浅笑 文档编号:536291 上传时间:2020-05-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  一、内容措施型一、内容措施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 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人物活动主要应从 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

2、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 可从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 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 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 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

3、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 ,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二、背景原因型二、背景原因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 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 背景的组成部分。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 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4、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 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 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 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 ,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 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一般 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四根本原因型历史试题的入手角度 生产关系类(主导阶级和阶级剥削)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

5、(阶级状况、国家结构、价值观念等)从经 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 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类从历史规律方面入手。 五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 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六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 2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的内容

6、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1)主观原因: (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 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 经济

7、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 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 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 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 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直接原

8、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三、比较型三、比较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异同型(比较型)历史试题?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 让考生通过分析、 比 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 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相同点” 、 “不同点” 、 “共同” 、 “相似”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 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最大的不同点” 、 “最根本的不同” 、 “本质上的相似之处”等。有些试题,题干中

9、无 “比较” 、 “异同”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 二异同型(比较型)历史选择题解题指导 1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的四个步骤: (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 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 (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 (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 角度。  (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 2解答异同型(比较型)选择题

10、的主要方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 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 做题时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 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时要善于运用相关哲学理论进行分析判断。 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4)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

11、析比较, 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5)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异同型(比较型)非选择题的主要分类、设问模式及答题思路 (1)求异类:比较历史事件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设问模式】 “根据材料 X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不同?(X 分) ” 3 【答题思路】首先明确比较角度,然后就两者分别做答。 “前者,后者” (2)求同类:比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设问模式】 “根据材料 X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 相同点?(X 分) ” 【答题思路】提示比较角度,用“都” ,条目清晰。 (3) “变化”类:在比较中探索事物

12、的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设问模式】 “根据材料 X,指出 变化?(X 分) ” 【答题思路】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常用“由到” 。 4未指明比较点时一般要思考的比较点 在没有指明比较点的情况下,一般从背景(原因) 、性质、方式、特点、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 选择最为突出的三至五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时答题时要根据比 较点,对应性的回答。 四、影响意义型四、影响意义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对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意义三者的区分 1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

13、,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 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 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等等。 3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 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二影响、作用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1)限定性的设问

14、,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 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 作用和积极作用。 2答题模板 第一种: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 (1)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 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进了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 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

15、构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交流、是否增强了 国力、是否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响,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 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回答。 (4)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 、是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是否影响地区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

16、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 第三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1)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 、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2)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 、经济现状、政治现状、 (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 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 展、历史进步。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 三意义类历史试题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模板 1设问方式 4 (1)限定性的设问:说明历史事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义是什么。 (2)宽泛性的设问:有何意义,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2答题模

17、板 (1) “意义类” 题目的答案通常这样写: “有利于” 、 “推动了” 、 “促进了” 、 “增强了” 、 “只有 才能”等。 (2) “意义类 “题目答案组织的特点、 规律有以下两点: 首先, 从纵向结构看, 其答案要点一般是由 “小” 到 “大” 、 由“部分”到“整体” 、由“国内”到“国际” (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 ;其次, 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识。即主要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 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虑主体,即对本国、对他国的意义。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格局)等方

18、面思考。 四举例说明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或影响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 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 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 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 质的变化。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 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 系,而是侵

19、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 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 )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 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 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

20、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 “扶清灭洋” )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 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 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 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 如由

21、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由秦 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 (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 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呢?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 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22、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五、评价评述型五、评价评述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评价型历史试题? 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 、 “评述” 、 “评析” 、 “认识” 、 “看法”等引导词来提问, 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涉及较多

23、的问法是回答 5 “评价” 、 “影响” 、 “作用”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 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评价类主观题非常吻合新课程“以人为本、体验 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方向,很有生命力。 二回答评价型历史试题的主要方法 1主要方法: (1)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2)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 析评价历史事物; (3)主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价值。 2最主要的评价方法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原理(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双重标准) 如资本

24、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 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夺,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 重灾难;又要看到它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 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 传播了新兴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如评价“圈地运动”和“西进运动”的影 响,既要看到它们对英国农民和北美印第安人的掠夺与剥削,更要明确它们对英、美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 进作用。 三评价型历史试题的主要分类及解法 1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应从背景、性质、内容、作

25、用、局限等方面进行。如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 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防,改革 教育,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增强了中国实力,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但单纯引进西方先 进科技和设备,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2对历史概念的评价:应从背景或属性、含义、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评价。如“平均地权” ,它规定国家核定全 国地价,现行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 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导致资产阶

26、级民主 革命没有得到农民支持。 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其属性、功绩、局限等方面评价。如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先后组织兴 中会、同盟会,中国国民党等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实现国共合作, 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护法军政府非常大总统、中国国民党总理等职,一身献给民主革命,与时俱进。由于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 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 有些历史

27、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 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7)注意两点论 和重点论的统一。 4对各种制度和思想主张的评价:其一,是将所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从特定的时空范围,特定的 时代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试题本身所限定的条件等。其二,掌握好评价

28、的标准。即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标准。其三,注意表达的格式。即从不同阶段,归纳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六、特征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特征型历史试题? 特征(特点、特性、特色)有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但一般是指内在实质。特征型历史试题,是指人们对个别或 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形态,或找出它们之间本质上互相区别的主要之处。 二特征型历史试题的主要类别 1历史事件特征型:历史事件的特征常从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性质影响及 终结性结论等方面与其它类似事件的区别之处进行归纳。 2历史措施特征型:历史措施(政策)的特征

29、主要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等角度分析。 3历史阶段特征型:历史阶段的特征常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归纳。由 于历史阶段时间长,其特征常具有变化性。 4历史人物特征型:历史人物的特征常从时代、阶级属性、个性化活动与思想主张、历史地位等角度分析。 三特征型历史试题的设问常用语 6 历史特征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 主要特点、 新特点、 时代特点、 基本特点、 共同特点、 不同特点 (各自特点) 、 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四特征型历史试题的答题模板(答题思路) 1答题模板一: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 么,

30、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 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 素的影响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 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3)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 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

31、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 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 、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 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 1789 年到 1875 年,共 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

32、比 (7) 范围包括地域、 领域等。 如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 就具有范围广 (波 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 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会议的 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33、 2答题模板二:专项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角度: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状况、城市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对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 的特点要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进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专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扬了人们的反 抗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3答题模板三:从历史特点的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时期的特征。如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

34、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 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程反应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 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七、启示型七、启示型  【高考历史方法指导】【高考历史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启示型历史试题?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

35、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 少走弯路的认识。 因而启示类试题 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 、 “借鉴” 、 “经验教训” 、 “说明了什么” 、 “认识” 、 “对策” 、 “建议” 、 “态度” 、 “感想”等求答语来提出。 二启示型历史试题的答题指导 7 启示类试题要求学生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从中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等,因此,在文 科考题中,它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最后说明,启示类试题答题时最多答三点,一般答两点即可,不要贪多 误时。因为启示类试题是开放性的,给分一般是 2 至 4 分。 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模式:根据主观题中的史实或问题

36、的原因,提出今后怎么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 么,应避免什么。如“文革”的教训:在社会主义社会主张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方向)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避免)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议(怎么做) 。 启示类试题的答题思路: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具有针对性;二是适合不同时代或不同地 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经验教训与启示题的作答程序: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教材、题目材料及前面几问的答案进行系统,依据自己的 理解将教材与材料中涉及这一历史问题的相关因素,分为“好” “坏”两个方面。 “好”的即是经验

37、, “坏”就是 教训。 (2)对上一步所归纳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对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理论体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 性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关 键,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条目间内容相近,或答出内容过于具体,缺乏理性与概括。 (3)最后确 定作答内容。经验教训与启示问题,多能通过一定角度与现实相联系,依据题目本身能够得出许多经验教训或启 示,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将那些与 现实联系最密切的内容写入答案。因为,这类题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会太长, 答出三个左右的条目就可以了,即使我们想多写上两条,也注意作答的顺序。 (4)

38、注意语言表达。由于经验教训 或启示,是用于指导现实活动的,表达时应用正面语言,即把“坏”的正过来说。如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在于生产 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作答时我们应说: “应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 应” 。 历史认识题的答题要求: (1)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总体把握,一般可从原因、内容(过程) 、影响(意义)等几大 方面入手, 多数题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 这种认识一定要抓住主干与本质, 不能把概括当成缩写。 (2) 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评价,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评价题,只亮明观点,不要展开分析。 (3)由具体问题谈一类问题的 看法,其宗旨是要说明这类问题的重要性(

39、由原因与影响入手) 、这类问题应对方法(从过程、内容入手)等。 (4)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现实作出预测,要从历史问题的原因、影响入手,同时还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得出 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报道一致的结论。 三启示型历史试题的简要分类及举例 1革命斗争型 革命斗争方面的启示,应从失败原因(反向性)或成功原因(正向) ,历史结论等方面归纳。如辛亥革命的历史 启示: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封建必须与反帝结合,必须有一个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的 领导(反向归纳)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历史结论) 。 2改革型 改革型启示应从社会发展趋势、原因、作用

40、、曲折性等方面归纳。如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 求和产物(社会发展趋势) ;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作用) ;改革要 有远见卓识,坚持到底,善于用人,措施要符客观实际,行之有效(成败原因) ;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曲折性) 。  3统一型 统一型启示应从历史发展趋势、后代影响等方面作答。如对中国统一的认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统一的范围不断扩 大。只要达到统一的目的,既可采取和平方式,也可采取武力方式, 4人才型 人才型启示从人才的作用、

41、选择、 使用等方面归纳。 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的启示: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作用) ; 完善考核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要选出德才兼备、敢于直言的人才(选择) ;任人唯贤、尊重知识、善用人 才,则促进社会发展;任人唯贤,姑息养姑则危害国家利益;不断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考核。 (使用) 5经济型 经济型启示,从经济发展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客观规律等方面归纳。如 1956 至 1966 年中国社 会主义建议的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量力而言,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 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层建筑) 。 新加坡

42、、韩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发展要素) ,制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 发展战略(上层建筑) ,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生产力) 。 6科技型 8 科技型启示从条件、观念、政策等方面归纳。如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增加科 研投入(观念、政策) ;要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条件) ,全民族要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观念) ,要善于引进和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经济(政策) 。 八、开放探究性八、开放探究性  【命题特点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

43、极 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 1、2011 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 41 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 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 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 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 1500 年前后的经济、 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

44、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 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 1800 年才赶上 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 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典型例题 2、2012 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45、。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 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 历史变迁(见图 10)。 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得分技巧】得分技巧】  细读评分参考,我们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题必须做到:1、观点明确;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 充分;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严密、充分;4、表达清晰(语言、文字) 。 具体来说应做到: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46、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9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 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 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

47、害。 【解题解题步骤步骤】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 惜。 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 我们不能完全获悉, 因此, 就必须要阅读材料, 找出关键词。 何为“关键词”? 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 料中去阅读,如 2011 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 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 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48、(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 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 考的选拔。如 2011 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们最好从内外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符合我们的唯物史观, 也利于保证论文的完整性和字数。而 2012 年的“冲击反应” ,史料应经显现在材料中,只要按照图示安排好 内外事件的对应关系,展开论述即可。 (三)、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所谓“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决心,写 好开头。有些学生写的开头很长,但观点始终没有明确,有点

49、含含糊糊的味道,这是不行的。其实开头不要写得 太多,就是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如 2011 年的“西方崛起”就写“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发展和外来 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一定要讲究格式。在高考评分中对论文的结构是要计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应该在 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如 2011 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观点,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内 因,最好还有个总结。如果单列政治、经济、思想原因的话,最好也将它分开写,这样显得有层次结构。  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 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

50、例文赏析例文赏析】   2011 年高考 41 题 1、关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究其原因主要由内因决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属。 而第二段材料认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 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但在西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doc)为本站会员(青草浅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