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监测教学大纲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二一三年一月课程编号:400602023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学分: 3课程学时: 64学时,其中:讲课48学时;实验(上机)16学时 课程性质: 专业课(必修课)先修课程:环境化学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土壤学 环境微生物 普通生态学 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年级及学期:三年级一学期开课院(系、部)及教研室:生态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教研室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
2、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在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制订有关管理、经济的法规。这门学科对整个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与资源环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本课程以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土壤学等课程为先修课,它又是环境工程学、环境信息处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毒理学等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水体、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监测中布点、采样、保存、样品前处理及监测方法,使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到环境管理部门、环境咨询部门、农业管
3、理部门、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等工作。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各污染物的布点、采样、前处理、监测及数据处理等基本技能,并能从事水体、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测定实验,掌握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评价、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三、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绪论 2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意义、分类、内容、方法及研究进展。2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的意义、环境监测的进展及优先污染物的概念和类型。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环境监
4、测的内容、方法及优先污染物的概念和种类。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1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水和废水的采样、布点、前处理技术及重要指标的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水体及水污染 第二节 水样的采集、保存、预处理 第三节 物理指标的测定 第四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第五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第六节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第七节 底泥和活性污泥性质测定 第八节 水质自动监测与遥测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水体的采样技术、前处理方法及重要指标的监测方法。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9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大气和废气的采样、布点、前处理技术及重要指标的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第二节 空气样品
5、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第三节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第四节 颗粒物的测定第五节 降水监测 第六节 标准气的配制第七节 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 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大气的采样、前处理方法及常见指标的监测方法。第四章 土壤质量监测 5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土壤样品的采样、保存、前处理技术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土壤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土壤样品的采样、前处理技术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第五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1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生物样品的采样、前处理技术及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水环境污
6、染生物监测 第二节 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节 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第四节 生物污染监测第五节 生态监测3.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生物样品的采样、前处理技术及监测方法。第六章 固体废物监测 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固体废物的采样、前处理技术及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采集和制备第三节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第四节 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测定方法第五节 垃圾填埋场监测3.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固体废物的采样、前处理技术及监测方法。第七章 物理性污染监测 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物理性污染的危害,掌握物理性污染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噪声污染监测 第二节
7、振动及测量方法第三节 放射性和辐射监测 第四节 光污染监测3.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物理性污染的布点方法及监测方法。第八章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突发事件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突发事件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第二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第三节 部分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处置方法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方法。第九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5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质量保证的意义、内容,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了解实验室内和实验室外质量保证体系,了解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
8、法标准化,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重要性。2教学内容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节 监测实验室基础第三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第四节 实验室质量保证 第五节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第六节 环境标准物质 第七节 环境监测管理第八节 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环境监测讲述了水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以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土壤学等课程为先修课,它又是环境工程学、环境信息处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
9、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基础。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要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环境监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环境质量评价的可靠性,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依据,掌握好这门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环境监测承担了环境科学中较重要的部分监测,它是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五、本课程实验(上机等)内容与学时分配实验序号实 验 (上机等)项 目 名 称学时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是否为开放实验备注实验1废水电导率、pH、悬浮固体的测定2验证性否实验2水中氨氮的测定2验证性否实验3水总硬度的测定2验证性否实验4水中铬的测定2验证性否实验5生化需氧量的测定2验证性否实验6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3综合性否实验7大气中
10、氮氧化物的测定3综合性否合计16实验1 废水电导率、pH、悬浮固体的测定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废水中电导率、pH、悬浮固体的测定方法。实验2 水中氨氮的测定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比色法测定氨氮的原理和方法。实验3 水总硬度的测定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水总硬度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实验4 水中铬的测定目的和要求:(1)了解测定铬的意义;(2)掌握光度法测定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验5 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熟悉生化需氧量的测定过程。实验6 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目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掌握大气采样方法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光度测定方法。实验7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目
11、的和要求:通过本实验,掌握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和原理。六、作业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布置4-5次作业。七、 考核方式本课程为专业课,是考试课,闭卷考试,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作业、制作PPT占30%,出勤、提问占10%)。八、参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教材1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第四版.2主要参考书1吴忠标,吴组成,沈学优,官保红.环境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第一版2吴帮灿,费龙.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8,第二版3孙成,于红霞.环境监测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第
12、一版修(制)订: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卢素锦审核人:批准人:2013年 1月 4 日修订(第四次)环境质量评价教学大纲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二七年三月课程编号:1050208课程名称: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学分:3.5 课程学时:讲课:54学时; 实验:0学时;实习: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课 必修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生物学、植物学等适用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年级及学期:三年级一学期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生物科学系 环境科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从环境质量的基本概念出发,依据环境价值的基本原理,运用
13、各种手段和方法,研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人类社会行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这门学科对整个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标准,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掌握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气物等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三、
14、本课程的内容第一章 环境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环境质量的概念及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2教学内容第节 环境与环境质量第二节 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第三节 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及环境评价的发展概况。第二章 环境标准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环境基准,环境背景的概念。2教学内容第一节 环境标准的制定与类型第二节 中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节 环境背景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中国二级七类的环境标准体系。第三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污染源调查的内容,污染源强的计算方法及污染源评价方法。2教学内容第节 污染源概述第二节 污染源调查第三节
15、 污染源强计算第四节 污染源评价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污染源强的计算方法和污染源评价方法。第四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内容、方法。2教学内容第节 基本程序 第二节 评价方法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类型、作用,内容、工作等级,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教学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类型、作用,内容、工作等级,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16、和环境影响报告书包括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第六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大气污染与大气扩散规律,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评价级别、评价标准、评价因子与评价范围,掌握大气扩散模式。2教学内容第一节 大气污染与大气扩散第二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第三节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第四节 评价级别、评价标准、评价因子与评价范围第五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第六节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第七节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第八节 污染气象调查与观测第九节 大气扩散模式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级别、评价标准、评价因子、评价范围的确定及大气扩散模式。 第七章
17、 地表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过程,掌握河流、河口、湖泊的水质模型及 水环境影响评价。2教学内容第一节 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第二节 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第三节 湖泊水质模型第四节 参数的估算第一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河流、河口、湖泊的水质模型及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第八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方法,现状评价方法,掌握土壤影响预测、评价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现状评价第三节 土壤影响预测第四节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土壤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九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
18、解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评价量,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2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第三节 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噪声影响预测与评价第十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目的、意义、工作程序、内容及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方法。2教学内容第一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和意义第三节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第四节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第五节 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3主要知识点与重点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内容及区域
19、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方法。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环境质量评价讲述了环境、环境标准、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学等。环境质量评价要以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为基础,它又是环境工程学的基础,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依据。五、本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课 程 内 容总学时数讲授实验(上机)实习课程设计其它第一章环境22第二章环境标准44第三章污染源的调查与评价66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5第五章环境影响
20、评价22第六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99第七章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88第八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55第九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55第十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885454六、作业依课程的教学内容布置45次作业。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专业课,是考试课,闭卷考试,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出勤、提问10%,作业30%)。八、参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参考教材1张征,环境评价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主要参考书1陆雍森.环境工程手册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 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叶文虎.环境质量评价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修(制)订:环境科学教研室执笔人:卢素锦审核人:批准人:2007年 3 月 30 日修订(第2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