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2018年0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国际劳务合作和海外就业试题课程代码:1147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研究资料表明,发展中国家最可能外迁的人群是(C)A、无收入人群B、低收入人群C、中等收入人群D、高收入人群2、国际劳工组织认为,移民工人从一国移居另一国的目的是谋求(C)A、个人教育B、个人交流C、个人就业D、个人旅游3、进入2000年后,吸引移民最多的地区是(C)A、亚洲B、北美洲C、欧洲D、大洋洲4、目前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市场是亚洲区域,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占外派劳务总量的(D)A、五
2、分之一B、五分之二C、五分之三D、四分之三5、巴基斯坦移民和海外就业局在国外设立18个办事处,其中办事处最多的是(A)A、中东B、欧洲C、大洋洲D、美洲6、印度尼西亚劳工最集中的国家一直是(C)A、中国B、印度C、马来西亚D、沙特阿拉伯7、19811983年期间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建筑劳务输出国是(A)A、韩国B、越南C、中国D、印度8、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10月末,雇佣外国劳动者人数最多的行业是(A)A、制造业B、餐饮服务业C、批发零售业D、电子产业9、目前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是(D)A、美国B、荷兰C、英国D、日本10、英国接纳的移民总数达到最大值是在(C)
3、A、2007年B、2008年C、2009年D、2010年11、1965年10月美国政府颁布了移民国际法修正条例,首次明确规定,欲招募外籍劳动者的雇主必须事先得到(B)A、总统批准B、劳工长官批准C、议会大臣批准D、国务大臣批准12、自2004年后,美国人数最多的移民来自(D)A、欧洲B、美洲C、非洲D、亚洲13、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劳务输出方式是(A)A、国际劳务合作B、出国旅游C、海外移民D、单纯劳务输出14、出国劳务人员与外国雇主签订的合同叫(C)A、外派劳务合同B、对外劳务合作合同C、雇佣合同D、就业合同15、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的是(B)A、日本B、中国C、美国D、印度二、
4、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16、国际间劳动力资源流动的成本主要包括(ABCE)A、直接成本B、机会成本C、心理成本D、沉没成本E、风险成本17、印度劳工的优势体现在(ABCDE)A、语言B、人际关系网络较为健全C、普遍能吃苦,服务意识强D、人力资源相当丰富,劳动力便宜E、印度的高等教育水平较高,采用英国式的教,容易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可18、在澳大利亚,非澳大利亚国籍的移民没有(AB)A、选举权B、被选举权C、言论自由权利D、担任同等职位方面的权利E、获得专门工作的机会平等的权利19、在接纳外籍
5、劳动者问题上,即便属于同一型的国家,在对待外籍人的策略、措施及具体法规也不尽相同,具体原因有(BCDE)A、歧视政策B、经济基础不同C、科技水平不同D、工业化程度不同E、人口结构具有差异20、许多国家虽然允许外国劳务进入,但对人劳务人员的数量实施限制,所实行的限制形式主要包括(ACDE)A、有的国家规定每年人境人员的最高数量B、有的国家规定每年人境人员的最低数量C、有的国家按当地人与外国人的比例确定入境人数D、有的国家按照总就业的固定比例确定外籍劳务人员数量E、有的国家则按照总工资的固定比例确定外籍劳务人员数量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1、简述国际人口迁移在两次世界大
6、战后新的表现形式。答:(1)首先,国际迁移在政治性方面的表现急剧增加。东欧各国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家边界,出现了人口互相迁入迁出的现象;原西欧殖民者也因非洲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被迫返回祖国;亚洲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也因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而暴发。(2)其次,迁移流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回故土。欧洲仍然是西方国家工业化和殖民化时期大规模国际迁移的中心,只是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变化,或者是欧洲人迁移到新大陆,或者是欧洲人的回迁及外籍劳工的迁入。22、简述韩国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答:(1)政府重视,特殊政策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2)海外劳务输出扩张版图(3)劳工与设备同时输出(4
7、)政府机构积极促进海外承包工程23、简述新加坡金融危机后的移民政策变化。答:(1)调高外籍劳工税。(2)提高雇用外籍劳工的门槛和从业资格。(3)新加坡外籍劳务的分布及就业状况24、简述外籍劳动者进入英国后应注意的事项。答:外籍劳动者到达联合王国后,必须遵从劳动许可证上的诸项要求。(1)首先,携带本人护照、劳动许可证去警察署登记注册,领取登记注册证明书。(2)其次,由于联合王国实施国民保险制度与联合王国所得税制度,外籍劳动者入境后,在大不列颠要向卫生社会保险部、在北爱尔兰向卫生社会服务部申请国民保险号。25、简述19791984年间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答:(1)这一时期国际劳
8、务市场,特别是中东、北非市场空前繁荣,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务,客观上为中国劳务输出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2)因为起步时期的劳务输出起点较低,因此发展速度较快,表现为通过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输出的人数急剧增加。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26、试述劳动力资源国际流动对流入国的经济效应。答:一、对流入国就业的负面效应国外人才的进入的确使国内该类劳动就业人员数量下降。二、对流入国就业的正面效应1、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流人的国外人才刚开始所从事的往往是流入国人才供给不足或是流入国居民不愿从事的工作,这是对流人国人才供给的有效补充。2、国外人才的流入促进了流入国经济
9、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动生产和就业水平上升,居民收入总量上升,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增加。3、以上过程导致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增加,生产该类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有利于消费者。4、劳动力资源的流入增加了流入国的人力资本总量,在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这无疑将有利于流人国的长期经济发展。27、试述美国制定1990移民法后移民政策的状况。答:1990移民法较之旧移民法,改动最大之处是:在它实施后的头三年,把每年接纳的移民总数上限从过去的60万名提高到70万名(因直接亲属移民无数量限制,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有的年度接纳的移民总数超过规定上限),并将其中每年接纳的
10、职业移民从过去的5.4万名(包括其家属)增加到14万名。具体修改如下。(1)将旧移民法中规定的每年接纳2.7万名高层次职业移民增至为12万名。(2)将旧移民法中规定的每年接纳低技术性、非技术性劳工移民1.8万名降至为l万名,且不再设专项,而是在该类人员实在短缺,在美国招募不到时,从第三位优先职业移民中挪用l万名额。(3)新移民法增设了接纳投资家移民一项,数量为每年1万名,但要求其投资额必须在100万美元以上(高失业地区可降至50万美元),并能解决10人以上的就业。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28、自2004年至2014年,我国对外劳务派出数和年末在外劳务数分别从24.8万人与53.5万人上升至
11、52.75万人与83.5万人,新签合同金额也逐年上升,我国对外劳务输出无论是人数还是金额都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人数总计3365人,其中,亚洲地区占50.17%,非洲占38.7%,拉丁美洲占6.2%,欧洲3.4%,北美洲占0.1%,大洋洲占1.46%。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主要的地是亚洲地区,比例上已经超过50%。而对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例非常小,对于非洲地区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工程承包而劳务输出比例仅次于亚洲地区。通过查找数据整理得出2012年我国外派劳务人员的行业分布状况。其中建筑业占40.6%,制造业占24.8%,农林牧副业占9.9%,交通运输业占6.5%,
12、住宿和餐饮业占4.4%,科教文卫体业占0.4%,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2%,其他行业占13、2%。通过对数据可以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行业范围也日趋多元化,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从事科教文卫体事业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比重极低。通过对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规模、地区和行业分布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总体规模呈增长趋势,但是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依然很小。市场和行业分布多元化,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技术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料来源: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问题分与对策,刘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问题讨论】结合上述案
13、例所给材料,运用课本中的相关专业知识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劳务输出的特点是什么?(9分)(2)促进我国劳务输出的战略与对策有哪些?(6分)答:(1)我国劳务输出的特点是什么?(9分)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总体继续保持一定规模亚洲、非洲仍是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主要市场行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但高技术领域有所扩大输出人员层次偏低,但高技术人员有所增加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较快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的格局初步形成,经营秩序相对好转(2)促进我国劳务输出的战略与对策有哪些?(6分)一、在国家层面上对劳务输出事业加强管理,开辟环境1、完善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部门管理体制2、加强劳务输出立法3、加强对外沟通交涉二、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保障制度和促进体系1、强化劳务输出人员的安全教育2、重视劳务合同中各项保障条款的作用,加强维权意识3、确立健全的对外劳务输出服务体系,保证行业发展的积极4、深化劳务输出经营体制改革三、提高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的素质1、提高学历层次与语言能力2、推进对外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培训和储备合格外派劳务人员3、健全培训体系,多方面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