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2017年10月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38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必须对他(她)们周围的生活条件及其所受到的教育影响进行分析,这遵循的是(A)A、客观性原则B、活动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2、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反映的是(C)A、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B、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C、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D、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3、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B)A、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发展B、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C、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D
2、、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4、“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D)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范围5、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C)A、视觉的集中B、听觉发展与语言发展联系起来C、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D、出现“认生冶现象6、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A)A、运动记忆B、形象记忆C、情绪记忆D、语词记忆7、要求幼儿记住的材料或事情,要一件一件交代清楚,要一件一件地教,让他一件一件地学,一件一件的巩固。不能这一件还没学好,马上又去学习另一件。这是(D)A、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B、帮助建立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C、帮助幼儿进行意义记忆D、避免学习材料之间相
3、互干扰8、一个大班男孩观察“雪景”后想像说:“她走在大路上正在想。她想上学,想当个学生。她还想上班,当一个老师。”这属于(C)A、经验性想像B、情境性想像C、愿望性想像D、拟人化想像9、学前儿童比较事物的发展特点是(A)A、先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B、先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C、先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D、先学会找物体的相似处,后学会找物体的相同处,最后学会找物体的不同处10、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依次是(A)A、前言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B、言语发
4、生阶段;前言语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C、前言语阶段;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D、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言语发生阶段;前言语阶段11、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般包括(B)A、原始情感、道德感、幸福感B、道德感、理智感、美感C、基本情感、理智感、成就感D、自我意识情感、美感、愉悦感12、学前儿童意志行动萌芽的三阶段是(C)A、最初的移步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B、最初的操作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C、最初的习惯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D、最初的稳定性动作;最初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意志行动的萌芽13、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为(D)A、早期阶
5、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B、早期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聚焦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C、初级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聚焦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D、初级阶段;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14、亲子关系的类型一般有(B)A、民主型、指导型、放任型B、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C、合作型、专制型、放任型D、宠爱型、专制型、放任型1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是(D)A、低速度、均衡性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B、低速度、不均衡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C、高速度、均衡性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D、高速度、不均衡和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二、名
6、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6、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答: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4分)17、无意注意答: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4分)18、幼年期健忘答: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幼年健忘”。(4分)19、积极词汇答: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4分)20、环境决定论答: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4分)三、简答题
7、: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每小题8分,共24分。21、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答:(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3)记忆容量的增加(如记忆广度,记忆范围,工作记忆);(4)记忆内容的变化。2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像的特点。答:(1)想像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像的主题不稳定。(3)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4)以想像过程为满足。(5)想像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23、简述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答:(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
8、征的影响。24、亲子早期依恋发展的三阶段,并作简要解释。答:(1)第一阶段(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2)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每小题12分,共12分。25、请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幼儿教学中运用感知觉规律。答:一、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例如在视觉方面的光适应现象和暗适应现象。1、对光的适应现象(明适应)当人从暗处走到明处,如从室内一下走到户外很明亮的地方时,在最
9、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才恢复正常。2、对暗的适应现象(暗适应)当人从强光下走到暗处,如从室外走进电影放映厅时,最初什么也看不见,经过几分钟,才可以看清周围一些东西。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或相继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1、先后对比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2、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三、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对它
10、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以下几种条件影响。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很难被人觉察出来。教师应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视觉刺激中,几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
11、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26、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答:(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儿童对图画和对故事的理解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儿童对图画的理解,起先只理解图画中最突出的个别人物,然后理解人物形象的姿势和位置,再后理解主要人物或物体之间的关系。儿童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是:先理解个别的语词,根据语词的信号使其相应的具体表象活跃起来;然后理解整个句子,掌握思想内容;最后,建立思想
12、与思想之间的联系。(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幼儿初期常常依靠具体形象甚至是实际行动来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言语的发展,儿童逐渐可以不依靠图画而单纯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事物。但是,语词说明必须是能够在儿童头脑中引起生动形象的。儿童在理解较困难的材料时,仍然需要图画辅助。(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幼儿初期往往只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难以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比如,在看图讲述中,幼儿初期往往只能对图中人物的形象作表面的描述,不能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寓言、比喻词、漫画等较深刻的内容,儿童往往不理解。教师所用的“反语”,儿童常常不能理解。(4)从
13、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这种影响在4岁前儿童尤为突出。因此,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不客观的。较大的儿童开始能够根据事物的客观逻辑来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固定的或极端的,不能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或相对关系。对幼儿来说,不是有病,就是健康;不是好人,就是坏蛋。幼儿学会了527后,不经过进一步学习,不知道257。五、案例题:本大题共14分。27、一位新老师认为大班某幼儿比较聪明,于是请他(她)站起来对刚刚讨论过的问题作出总结。该幼儿却产生极大的反感。经了解,其原任老师以此作为惩罚幼儿不专心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手段。请结合上述片段,分析:(1)这反映了他(她)怎样的情绪?(4分)(2)面对这种性质情绪的逐渐增多,教师应特别注意些什么?(10分)答:1、这反映了他(她)怎样的情绪?(4分)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2、面对这种性质情绪的逐渐增多,教师应特别注意些什么?(10分)(1)肯定为主,多鼓励进步(2)耐心倾听孩子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