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课程代码:0039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1分,共2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科学知识的特定为客观真理性、逻辑性和(C)A、封闭性B、固定性C、开放性D、绝对性2、关于指向幼儿终身发展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将科学情感态度放在第一位B、更具有持续性和多元化C、重视对科学思维方式的学习D、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3、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为(C)A、植物与人类的关系B、声音可通过许多物体传播C、暴风雪
2、对人类生活的影响D、互联网在生活中发挥作用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模式是(B)A、启发式科学教育活动B、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C、引导式科学教育活动D、自主式科学教育活动5、关于自然角的说法,正确的是(D)A、主要功能是环境美化B、摆放的动植物种类不宜多C、应选择生长变化不明显的动、植物D、应建立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6、和其它教学组织形式相比,集体教学最重要的优越之处是(A)A、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B、教师的指导能照顾到不同儿童C、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的主体性D、易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7、区角学习活动的特点之一是(B)A、有统一活动目标B、幼儿自主选择C、教师较多干预D、材料随机呈现8
3、、关于科学发展区材料开放式呈现的说法,正确的是(A)A、具有更多操作的选择性和可能性B、教师对材料的投放无目标、无结构、无计划C、材料的投放和应用指向完成一个主题或任务D、材料的呈现构成一个可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情境9、关于科学游戏活动选择或设计原则,描述正确的是(B)A、追求结果和答案B、与其它领域的游戏相结合C、内容可以是儿童不理解的D、活动形式总是集体的10、幼儿通过儿歌学习数数属于(D)A、活动区活动B、游戏C、数学教育活动D、利用文学、艺术形式的数学教育11、引导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作(D)A、个别物体的观察B、个别现象的观察C、比较观察D、长期系
4、统性观察12、属于儿童科技操作活动的是(D)A、制作万花筒B、做昆虫标本C、设计不倒翁D、学习手电筒的使用方法13、幼儿将物品按形状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属于(C)A、按物体名称分类B、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C、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D、按物体量的差异特征分类14、儿童探索学习模式的四个层次从易到难依次是(A)A、认识模式、描述模式、扩展模式、创造模式B、描述模式、认识模式、扩展模式、创造模式C、认识模式、描述模式、创造模式、扩展模式D、描述模式、认识模式、创造模式、扩展模式15、56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特点包括(A)A、能按群计数B、能按物点数并说出整数C、能够从任意一个数开始数D、初步感知理
5、解10以内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16、“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这一目标适合于幼儿园(C)A、托班B、小班C、中班D、大班17、数概念形成的基础是(B)A、加减能力B、计数能力C、空间几何能力D、比较、排序能力18、人们认识量的最为常见和基本的方法是(B)A、分类B、比较C、排序D、对应19、属于56岁幼儿量的感知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的是(A)A、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B、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C、能从5个以内大小差别明显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的D、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并说出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20、关于45岁儿童排序能力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A)A、处于逆
6、排序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B、能根据物体量的特征来构建一个序列C、未发展起序列的传递性和双重性等认知能力D、排序活动具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性21、一般小班幼儿园能够理解的时间概念是(B)A、星期B、早上和晚上C、昨天、今天、明天D、整点和半点22、幼儿最容易认识的平面图形是(A)A、圆形B、菱形C、梯形D、长方形23、56岁幼儿的几何图形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为(D)A、能初步理解图形守恒B、易把几何图形与实务相混淆C、能初步感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D、能把几何形体作为区分或选择事物形状的标准24、56岁幼儿对空间感知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C)A、已能够辨别前后B、已能够辨别物体的上下位置
7、C、能以自身为中心来感知、辨别左右D、已能够对邻近关系有较好的感知和理解25、“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远处物体的上下、前后等方位”的教育目标适合(B)A、34岁幼儿B、45岁幼儿C、56岁幼儿D、67岁幼儿26、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探究活动为(D)A、观察蚯蚓B、观察岩石特点C、记录天气变化D、探究水的三态变化27、感知各种天气现象及其特点属于(D)A、物质科学领域的活动B、生命科学领域的活动C、环境科学领域的活动D、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活动28、组织生物变化性与多样性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C)A、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B、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捕食方式等C、了解动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其如何随着季节、
8、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了解动植物生长变化与天气、温度、季节、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等的关系29、幼儿探究盐溶解于水的变化属于(B)A、生命科学领域的活动B、物质科学领域的活动C、环境科学领域的活动D、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活动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0、分类答: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即它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3分)31、区角活动答:即在区角进行的活动。是指教师创设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技能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3分)32、按群技数答: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
9、单位。(3分)33、比较答:就是辨别事物属性的异同或高低的思维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3分)34、图形守恒答:是指人能够不受图形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3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35、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答:(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2分)(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2分)(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的过程。(2分)36、简述物体的运动方式。答: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转动、滚动、摆动和振动。(1分)(1)移动是一个物体沿直线从A点到B点;(1
10、分)(2)转动又称旋转运动,即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变化;(1分)(3)滚动是在围绕中心轴做移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位置发生变化;(1分)(4)摆动是物体来回摇摆时的运动;(1分)(5)振动是指一个状态的改变过程,物体上下或左右有频率地往复运动。(1分)37、简述学前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答:(1)确定探究主题;(2)进行假设猜想;(3)设计问题解决方案与记录方法;(4)实施方案与记录结果;(5)表达与交流。(注:每点1分,全部答对得满分。)38、简述45岁儿童空间认知的教育方法。答:(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描述自己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和体验。(2)引导幼儿在日常
11、生活与活动中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并尝试正确运用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汇,理解这些词的含义。(3)利用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引导动儿正确理解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空间方位。(4)在让幼儿辨别、感知空间方位时,教师要说明确切的空间位置。(5)鼓励幼儿对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寻找恰当的摆放位置,在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摆在不同地方,感受不同的空间方位感。(6)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如家的位置,街道的方向,离什么最近等。(7)在健康、科学、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其他领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注:每点1分,答对任意6点得满分。)39、简述学前儿童进行非标准测量活动的意义。答:(1)加深对各种物体
12、量的认识。(2)有助于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3)加深对10以内数的理解。(4)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5)发展孩子运用简单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每点1分,全部答对得满分。)40、简述数的组成与分解的教育方法。答:(1)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与分解的内在关系及规律。(2)探究、讨论数的组成与分解。(3)运用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4)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幼儿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经验。(5)充分利用分类活动增加幼儿对整体与部分的理解与认识。(注:每点1分,全部答对得满分。)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41、论述幼儿加减能力发
13、展的基本特征及其教育方法。答:一、幼儿加减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1、4岁以前的幼儿基本不能进行清晰的加减运算活动,根本不能理解加减的含义。但他们已经有了模糊的经验,把东西合起来会变多,拿走就会减少。多与少的变化,使他们有了最初步的加减感知经验。(1分)2、4岁以后,幼儿已经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生活素材或运用表象进行非常简单的加减。但这时的幼儿不能够理解符号性的加减运算。(1分)3、56岁幼儿计数能力的提高,对他们学习加减运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数幼儿可以不用摆弄实物,只用眼睛注视着物体,心中就能默默地进行加减运算。(1分)4、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幼儿运用生活素材及表象,口头解答加减问
14、题的能力在逐步提高。(1分)二、教育方法1、先从小的数量或数目开始。2、引导幼儿通过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获得对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3、运用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4、运用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5、引导幼儿认识加减等符号,初步理解算式。6、利用日常生活学习加减法。7、对于一些特定的数量关系,可以尝试运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法。8、在游戏活动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注:每小点1分,答对任意6小点及以上得6分。)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42、案例:在大班科学实验活动“认识摩擦力”中,教师先进行演示:将2辆相同的小汽车分别放在不同质地的斜面上,引导儿童观察比较它们滑行速度的快慢;然后向儿童讲解什么是摩擦力;最后,给每组儿童提供了一套实验材料,要求儿童按照老师刚才的方法进行实验。请根据学前儿童科学实验的指导要求对教师的行为加以评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答:一、该教师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没有提供儿童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机会;(2分)2、不应该在该活动中向儿童讲解摩擦力的概念。(2分)(注:如不能结合实例分析酌情扣分。)二、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例如:1、请幼儿自由探索小汽车在不同质地斜面上的滑行情况;(3分)2、与幼儿交流探索的发现,并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探索。(3分)(注:其它合理改进措施亦可相应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