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A、课程集体B、学科专家C、课程专家D、一线教师2、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下列不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是(C)A、归属学习B、上位学习C、发现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3、“注意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一表述符合泰勒模式中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何种标准(B)A、序列性B、整合性C、逻辑性D、连续性4、由泰勒的
2、学生布卢姆提出的,后来一度成为教育研究的显学的是(D)A、批判教育学B、五段教学论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D、教育目标分类学5、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93A、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将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B、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C、强调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D、教师需要对照预定目标对学生的各项活动进行打分6、“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句话出自谁之口(A)A、布鲁纳B、瓦根舍因C、斯金纳D、加涅7、下列不属于范例教学中所选范例的基本特征的是(A)A、特殊
3、性B、基本性C、基础性D、范例性8、“能写出清晰又有条理的社会学科计划的报告”,属于下列哪种课程目标(B)A、普遍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9、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作准备”,而适应“完美生活”之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所以课程就是由实用科学知识所构成的。这一观点是(D)A、要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10、要素课程说的创立者是(B)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夸美纽斯D、斯宾塞11、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指的是(A)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D、学科课程1
4、2、下列不属于儿童本位综合课程的是(D)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B、设计教学法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D、“STS”课程13、下列不属于道尔顿计划的主要措施的是(B)/261A、作业安排B、材料整理C、实验室D、成绩记录14、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是(C)A、杜威B、克伯屈C、杰克逊D、鲍尔斯15、“同质编班”又叫(B)A、留级制度B、能力分组C、降低学历水准D、分组教学16、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在教学组织上称为(C)A、个别学习B、同步学习C、分组学习D、能力分组17、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
5、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中的(B)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实践取向18、把教学设计视为一种工程、一种技术的是(A)A、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B、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C、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D、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19、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的评价是(C)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内在评价20、被看作“需要本位的评价”的是(B)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诊断性评价D、效果评价21、从方法的角度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B)A、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B、量的评
6、价和质的评价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2、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内在评价是在下列哪一阶段产生的(C)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23、下列哪种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B)A、目标取向的评价B、过程取向的评价C、主体取向的评价D、效果取向的评价24、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是(D)A、目标评价模式B、差别模式C、外貌模式D、回应模式25、当前的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走向(B)A、“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B、“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7、C、“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整合D、“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整合26、主张人的心灵的建构作用的同时,也承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的一面,这类观点属于(B)A、激进建构主义B、温和建构主义C、个人建构主义D、社会建构主义27、被称为“抛锚式教学”的是(A)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随机访问教学D、协作教学28、情境教学的基本环节是(A)/355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C、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D、导入情境、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9、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
8、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B)A、情境教学B、支架式教学C、随机访问教学D、协作教学30、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把人的学习分为(D)A、“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B、“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C、“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D、“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的各学习类型及其基本涵义。/113答:(1)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是三种基本的学习类型。(1分)(2)言语联想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言语链索
9、学习,即根据言语刺激与反应行为的顺序组合而成的反应。(1分)(3)辨别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知觉学习,即作出知觉的分化。(1分)(4)概念学习是指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1分)(5)规则学习是指各种定理、定律或原理的学习。(1分)(6)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把学习过的各种规则组合成复杂的、高级的规则,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1分)32、简述行为目标的本质及其缺陷。/153答:行为目标取向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3分)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包括: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
10、的。(1分)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1分)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1分)3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及其涵义。174答:(1)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2分)(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这包括两个维度。从空间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的维度看,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社会生活的
11、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2分)(3)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即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2分)34、简述经验课程的内涵及基本特征。/227答:一、内涵: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2分)二、基本特征: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1分)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1分)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1分)4、经验课程重
12、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1分)35、简述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的三种张力及相应的基本价值取向。/336/338答:(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分)(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2分)(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2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述课程、教学的涵义,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58答: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设计,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3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
13、程和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3分)(结合工作实际论述课程与教学关系酌情给分)37、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联系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我国的启示。284答:一、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1分)1、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则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则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2
14、分)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带有折衷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推行范围是有限的。(2分)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1分)二、启示: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1分)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1分)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1分)(联系
15、实际酌情给分)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请阅读下面这段论述: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孕妇依靠自身的力量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方法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哪一种基本形态提供了范型?这一形态的方法具有怎样的性质?结合实例说明教师运用该教学方法的策略。/203答:这段材料中所体现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或“精神助产术”,为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形态之一“教学对话”提供了范型。(2分)教学对话的性质: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分)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2分)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分)教师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所需的策略:一是恰当的提问,二是创设对话情境。(2分)(根据结合实例说明的情况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