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统计学课程教学规范第一部分 教学基本要求统计学课程是根据我校非统计经济类专业教学计划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在各学科建设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全面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统计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能力。本课程涉及经济、社会现象的数量研究,需要以相关的经济学科、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课程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第一篇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 总论【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涵义、特点、性质和职能;掌握统计的研究对
2、象、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学中几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篇 描述统计分析第二章 统计设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设计的概念、种类和内容;掌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内容和原则;了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的完整化设想。第三章 统计调查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使学生明确统计调查的含义、作用和种类;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了解几种主要的统计调查形式。第四章 统计整理【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步骤和汇总方法;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及方法,掌握变量数列的概念及编制方法;了解统计图表的含义、种类及其设计要求。第五章 统计分析【基本要
3、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分析的意义、内容;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各种统计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第三篇 推断统计分析第六章 统计推断基础【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概率的基本含义、种类及其基本运算;熟悉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了解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第七章 总体与样本分布关系原理【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抽样法的概念、特点及其相关概念;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理解随机抽样的几种组织形式。第八章 参数估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参数估计的重要意义;掌握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步骤和方法、样本容量的确定;一般了解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九章 参数检验【基本要
4、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参数检验的概念及程序;掌握总体平均数、总体成数及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第四篇 其他统计分析技术第十章 动态分析【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熟悉直线趋势方程的建立;了解曲线趋势方程的建立以及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第十一章 指数分析【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掌握综合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指数体系的分析运用。第十二章 方差分析【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方差分析的基本含义及一般程序;熟悉完全随机化设计的全过程及其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假设检验方法。第十三章 相关与回归
5、分析【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相关关系的含义、种类;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方法、回归估计标准误的计算、;了解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回归问题的方差分析以及回归预测的方法。第二部分 教学大纲总学时数:63学时第一篇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 总论【内容提要】1.1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涵义二、统计的研究对象三、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四、统计的性质1.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一、统计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基础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三、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1.3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典统计时期二、近代统计学时期三、现代统计时期1.4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总
6、体的概念、构成条件;总体单位的概念;总体和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二、标志和标志表现标志的概念、分类;标志表现;标志值。三、变异和变量变异的含义;变量的含义、分类;变量值。四、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和联系;统计指标的分类;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分类【学时安排】本章共8学时左右第二篇 描述统计分析第二章 统计设计【内容提要】2.1统计设计一、统计设计的含义二、统计设计的分类三、统计设计的内容明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目的;确定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统计分组;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确定统计整理方案;时间、任务以及人员安排。2.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一、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
7、的内容设计核心指标及其相关指标;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含义及范围;规定指标的计量单位;确定指标的计算方法;确定指标的空间、时间范围。二、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的完整化设想【学时安排】本章共1学时左右第三章 统计调查【内容提要】3.1统计调查的概念及分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作用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的要求;统计调查的作用。二、统计调查的分类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类;按调查时间是否连续分类;按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分类;按调查的方法不同分类。 3.2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一、明确统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二、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提
8、纲、制定调查表四、确定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五、确定调查的方式、方法六、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3.3几种主要的统计调查形式一、定期统计报表二、普查三、抽样调查四、重点调查五、典型调查六、各种调查形式的结合运用。【学时安排】本章共2学时左右第四章 统计整理【内容提要】4.1统计整理的基本问题统计整理的概念、作用、内容、步骤及组织形式。4.2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二、统计分组的种类三、统计分组的原则和方法四、分配数列的编制分配数列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种类;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排序、确定组数和组距、确定组限和组中值、汇总各组次数;组距数列中涉及的其他概念。4.3统计汇总技
9、术一、手工汇总二、电子计算机汇总4.4统计图表一、统计图二、统计表统计表的概念、作用和结构;统计表的分类;统计表宾词指标的设计三、统计表的设计原则【学时安排】本章共4学时左右第五章 统计分析【内容提要】5.1 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总量指标的分类三、总量指标的计算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直接计算法、推算与估算法。5.2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作用相对指标的概念及基本公式;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相对指标的作用。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相对指标的种类;相对指标的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
10、动态相对指标。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5.3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平均指标的分类三、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基本公式;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四、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概念;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五、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简单几何平均数;加权几何平均数。六、中位数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的确定方法。七、众数众数的概念;众数的确定方法。八、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以及中位数、众数的关系5.4变异指标一、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二、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三、运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学时安排】本章共10学时左右第三
11、篇 推断统计分析第六章 统计推断基础【内容提要】6.1概率的基本知识一、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二、概率的基本分类古典概率;相对概率;主观概率。三、概率的加法法则四、条件概率及联合概率表五、概率的乘法法则六、排列与组合6.2概率分布一、几个基本概念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期望值;随机变量的方差;协方差。二、二项分布三、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及其特征;标准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应用。【学时安排】本章共2学时左右第七章 总体与样本分布关系原理【内容提要】7.1抽样法的基本概念一、抽样法的概念及特点二、有关抽样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样本容量。7.2随
12、机抽样的组织形式一、简单随机抽样二、等距抽样三、类型抽样四、整群抽样7.3抽样分布与抽样误差一、抽样分布的概念二、抽样误差抽样误差的概念;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7.4中心极限定理一、抽样分布原理二、中心极限定理三、修正系数四、中心极限定理举例五、抽样分布举例【学时安排】本章共6学时左右第八章 参数估计【教学内容】8.1参数估计的意义8.2点估计一、点估计的基本方法二、点估计的原则8.3区间估计一、区间估计的表示方法、步骤二、区间估计的置信度三、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四、总体成数的区间估计五、方差的区间估计六、样本容量的确定【学时安排】本章共4学时左右第九章 参数检验【内容提要】9.1假设检验的一般
13、问题一、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9.2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一、总体平均数的假设检验总体方差已知时假设检验;总体方差未知时的假设检验二、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9.3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正态总体的方差检验【学时安排】本章共6学时左右第四篇 其他统计分析技术第十章 动态分析【内容提要】10.1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作用二、动态数列的种类三、动态数列的编制原则10.2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一、发展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相对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三、增减量增减量、逐期增减量;累计增减量。10.3时间数列的速度分析指
14、标一、发展速度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二、平均发展速度三、增减速度增减速度;环比增减速度;定基增减速度四、平均增减速度五、 增减1%的绝对值10.4现象发展的趋势分析一、影响现象发展的因素二、时间数列的分析模型三、长期趋势的测定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数学模型法。四、季节变动的测定【学时安排】本章共10学时左右第十一章 指数分析【内容提要】11.1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与分类一、统计指数的概念二、统计指数的作用三、统计指数的种类11.2综合指数一、综合指数的概念二、数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及同度量因素的确定三、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及同度量因素的确定11.3平均指数一、加权算术平均指数二、加
15、权调和平均指数11.4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二、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学时安排】本章共4学时左右第十二章 方差分析【内容提要】12.1方差分析的含义一、方差分析的概念二、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12.2完全随机化设计的方差分析建立模型;作出假定;提出假设;计算方差;编制方差分析表;得出结论;方差分析的假设检验。【学时安排】本章共2学时左右第十三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内容提要】13.1相关分析一、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二、相关关系的种类三、相关关系的测定相关图表;相关系数的计算。13.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回归分析的意义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三
16、、回归估计标准误差13.3线性相关的显著性检验一、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二、回归问题的方差分析三、回归预测【学时安排】本章共4学时左右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细则第部分 课程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第一篇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章 总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统计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学中几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的几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第二篇 描述统计分析第二章 统计设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统计设计的内容、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内容和原则。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内容和原则是本章的难点。第三章 统计调查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统
17、计调查的分类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几种组织形式是本章教学的难点第四章 统计整理【教学重点、难点和建议】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原则、方法以及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其中变量数列的编制是本章的难点。由于本章涉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建议本章安排相应的课后练习。第五章 统计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各种统计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其中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计算及其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第三篇 推断统计分析第六章 统计推断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排列组合以及概率的基本计算方法。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是本章的难点内容。第七章 总体与样本分布关系原理【教
18、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本章难点是随机变量在不同分布情况下的概率计算。第八章 参数估计【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平均数及成数区间估计的步骤和方法、样本容量的确定,本章的难点是方差的区间估计。第九章 参数检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掌握总体平均数、总体成数及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第四篇 其他统计分析技术第十章 动态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重点掌握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直线趋势方程的建立。曲线趋势方程的建立以及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是本章的难点。第十一章 指数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综
19、合指数、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以及指数体系的分析运用。指数体系的计算及分析运用是本章的难点。第十二章 方差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重点掌握完全随机化设计的全过程及其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的假设检验方法,这些内容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第十三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要求重点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方法、回归估计标准误的计算。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回归问题的方差分析以及回归预测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内容。第部分 作业次数、类型、要求、作业量、批改要求(一)作业要求:1 每一章的作业在本章最后一节课布置,在下一次上课前收缴,防止不交或缓交;2 作业做在专门的作业本上,只能用蓝色
20、或碳素钢笔书写,要求整洁、清晰,不准漏题。3 教师对每次作业进行登记,并在按“优、良、中、差”四级计入期末成绩。(二)批改要求:1 教师至少每次批改收交作业的三分之一。2 简单的问答题可以不批改(但不能超过作业量的四分之一)。(三)作业次数、作业量、类型、要求第一章 总论 次数1第三章 统计调查 次数1第四章 统计整理 次数1第五章 统计分析 次数1第七章 总体与样本分布 次数1第八章 参数估计 次数1 第九章 参数检验 次数1第十章 动态分析 次数1第十一章 指数分析 次数1 第十三章 回归与相关分析 次数1第部分 实施教学目标的措施、办法(一)统计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为受学校聘任的教师,其中
21、副教授与讲师应占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的助教在担任主讲教师之前,须担任过两年的教学辅导工作(包括批改作业、教学辅导答疑等),并经过试讲以及教研室有关主讲教师评议认可,报请管理系主任同意后,才能受聘为主讲教师。(二)统计学课程的主讲教师,须按统计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内容与学时安排进行教学。(三)每位主讲教师只限于担任一个大班的教学工作,每大班不超过四个小班(每小班大约30人)。(四)主讲教师每次上课必须认真备课,有文字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五)课外习题的目的是检验和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主讲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六)社会调查的目的就是要系统地培养学生熟悉统计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及过程。1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