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十)唐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第五节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第五节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
2、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答案:B解析:“后世仰末照”意思是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而不是说“被后人渐渐遗忘”。(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解析: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明志诗,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句。答出“建功立业”与“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等要点即可。2(2013课标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陆游 华灯
3、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字面意义,按原句进行翻译即可。第二问,要求理解深层意蕴,这要通过“酒徒”与作者不同境遇(
4、“封侯”与“渔父”)的对比,体味作者的无奈、愤懑之情。(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解析:对典故的理解,可分两步。第一步,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意义。第二步,结合诗人的处境、思想状况,体味诗人引用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贺知章接受了皇帝的赏赐,隐居镜湖;陆游遭受排挤,联想到贺知章之事,愤慨地发问:“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这里的“闲人”是自称,暗指自己壮志满怀,却被投闲置散,“何必”
5、则明确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诗歌的内容主旨”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内容主旨概括内容主旨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有: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有:思想内容概说示例咏史怀古咏史诗: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怀古诗: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苏轼
6、念奴娇赤壁怀古、王安石题乌江亭山水田园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描写对象。陆游游山西村送别悼亡送别诗多表达离愁别绪。悼亡诗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李白赠汪伦、苏轼江城子思乡怀人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月夜思想内容概说示例爱情怨女爱情诗是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怨女诗,又可以分为宫怨诗和闺怨诗。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的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生存、精神困境;闺怨诗,则多是抒写闺中妇女对丈夫的思念或抒写独居闺中的孤独等内容的诗歌。汉乐府民歌上邪、王昌龄的闺怨边塞征戍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王昌龄塞下曲咏物抒怀通过细
7、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于谦石灰吟例例1.(201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解析:先阅读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8、再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记得金銮同唱第”,“如今薄宦老天涯”,“空负曲江花”,“离愁难尽”。最后分类简要概括。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答案: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解析:先结合注释,了解“阆山”“阆苑”的含义。题干要求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中的“飘逸”特色,可以从虚实
9、结合、想象奇特、境界开阔等角度来赏析。例例2.(2013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含意可以根据诗中的“静”和“似”字体会。起句是从空间上说的,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写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此联中“簟”是“竹席”之义,“便”是“适宜”的意思。这
10、两句诗的意思是常将门掩,不让世味进来,用“门常掩”来表达对官场的厌弃;诗人于盛夏时分醉卧竹席,一席足使诗人觉得安适,当然得到清凉的不只身体,还有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解析:此题要求找出本诗表现“平淡”的内容有哪些,从这些内容中能看出作者的哪些愤懑之情。结合全诗,前两联所选意象均给人以闲适之感;颈联写掩“世味”,醉后生“世味”之想,可见诗人心怀不平;而尾联,“梦中频得
11、句”写出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化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因为诗人心存愤懑,自然无法下笔,幽愤之情由此可知。1解题要点解题要点(1)要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
12、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2答题步骤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注】马邑龙堆:马邑、龙堆,均为地名,泛指边境征戍之地。锦字:前秦时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念丈夫,便在锦上织“回文璇玑图”诗以赠,故后人
13、称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为“锦字”。元戎窦车骑:指东汉窦宪。他曾领兵出塞,大破匈奴,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后官拜大将军,故诗中称其为“元戎”。(1)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古诗的哪一类别?诗中刻画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答案:属于怀人诗(或:思妇诗、闺怨诗)。诗中塑造了一个深挚而痛苦地思念丈夫,但又深明大义,渴盼国家边境安定的出征军人妻子的形象。解析:本诗在内容理解上虽有一定难度,但结合诗歌标题和相关注释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大意。至于诗歌属于哪一类别,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掌握有关知识对号入座。对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结合具体诗句特别是每联前后句的转折关系中得出其全面的特点。(2)诗中颈联(第
14、五、六句)运用拟人手法恰切精妙。请作简要赏析。答案: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本是思妇心中有无尽的离情别恨,诗中却说是“机中锦字”在诉说;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它那花团锦簇的样子,恰似在嘲笑独眠之人。解析:诗歌颈联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机中锦字”和“楼上花枝”的特点,以物写人,精妙传神。分析时可抓住具体表现拟人手法的关键词,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加以分析概括。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鹧鸪天向子諲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星转斗,驾回龙。五
15、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注】向子讠垔: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词人,此词是北宋灭亡之后词人晚年僻居乡里所作。上元:元宵节。鳌山:彩灯叠成的灯山。(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打破了上下片的界限,前七句和后两句构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B这是一首感旧伤时之作,前七句用流畅轻快的笔触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繁盛景象。C“而今”二字,把上元节狂欢的画面推向了遥远的过去,形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虚为实的有力一笔。D“白发三千丈”一句使用了用典兼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愁绪满怀的词人的自我形象,艺术效果强烈。答案:C解析:C项,“化虚为
16、实”错,应为“化实为虚”。(2)请概述末句中“愁”的内涵。答案:繁华消逝的满怀失落;年华老去的深沉感伤;往事如梦的人生喟叹;国家破亡的无限怅恨。(如有别的理解,合情合理亦可)解析:分析末句中“愁”的内涵,实际上是对全词主要内容的概括。概括时可结合注释及具体诗句来分析提炼。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鹧鸪郑谷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1)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发游子的乡愁旅思。解析:题目明确指出这是一首咏物
17、诗,因而概括内容可以结合题目和具体诗句加以概括;而抒发的感情也自然地应从咏物诗的角度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了。(2)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通过对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力地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凉哀怨。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低眉,鹧鸪的啼叫是天涯游子的断肠歌,是高楼少妇的相思曲。解析:这一联表面上是借游子和佳人的动作细节烘托鹧鸪的叫声;而实际上是衬托诗人自己的思乡之情。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作详细的阐述。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绝句四首(其四)宋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1)诗中的“此”
18、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答案:“此”字指代前两句所说之事:读起来感到快意的书容易读完,好友相约却偏偏不来。(或“书当快意”时,偏偏“读易尽”,而“客有可人”时,偏偏又“期不来”。)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士子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解析:解读“此”的内涵,实际是指代词所指为何,往前找,诗歌一、二句的“易尽”“不来”对应了第三句中的“相违”,可见前两句即为“此”之所指。读书交友也是文人情怀所在,作用自然明了。(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人生美好的事情总是短暂的。或:人生难得有多少“开怀”的事情。或: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解析:唐诗重意境,宋诗重理
19、趣,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这一点。第三句中的一个“每”字将诗人之事普适为世人之事,从而抽象出人生道理来。抓住三、四句,即可概括出其中的哲理。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答案:“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了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解析: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
20、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答案: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人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以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解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旨。这两句诗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答“对比”或“反衬”皆可。把握评价
21、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题模式有: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作者为什么要写事物?作者借事物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把握思想情感把握思想情感古代诗词常抒发的思想情感古代诗词常抒发的思想情感思想感情举例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
22、龟虽寿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思想感情举例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周邦彦苏幕遮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李益从军北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送别伤情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诚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韦庄台城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例例1.(2013大纲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
23、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变为珍珠。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答案: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解析:本题要求简述故事,只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按原诗句顺序,将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出来即可。作答时,要注意:一是故事的结构要完整,有头有尾;二是准确理解关键
24、词句的意思,如“不成书”“哀今征敛无”。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案:“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全诗看”的要求,结合全诗特别是上下句来理解寓意。一是弄明白“隐字”“化为血”指的是什么?二是知人论世,结合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即他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例例2.(2011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
25、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解析:由标题可知是“怀古之作”,而“怀古”大多是为了表达对“今事”的感慨、看法等。由“荒郊一望欲消魂”可见诗人的“伤感”,因此,总体感情应是“怀古伤今”。从作者所写“古碑”“积雪”“残阳”景象,可见秦地当今的荒凉破旧,想见当年秦国的强大,今日
26、唐帝国的衰落,真是不堪回首。解题要注意,有观点,还要有分析。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情”与“景”的关系,从诗歌的首句“一望欲消魂”可知是“触景生情”。从“古碑”“积雪”“残阳”等传统意象看,是融情于景。从“古碑”“积雪”“残阳”的冷色调与诗人“消魂”的情感来看,是以“哀景”写“哀情”。1解题要点解题要点(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
27、生的暗示。2答题步骤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3答题建模答题建模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解析:要认真审题。“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不要从三、四句来答这道题,这里的形象特点主要是指
28、花本身。(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身陷污浊。解析:“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能从整首诗来讲托物言志、象征,其中第三句运用了比喻,也不是这里的最佳答案,因为题干所指为三、四两句,应主要从对比手法的角度来答题。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注】碣石馆:指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
29、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1)请简要赏析“丘陵尽乔木”这一句。答案:作者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写出了当年招贤纳士的碣石馆、黄金台均已不见,现在眼前只有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寓含世事沧桑的感慨,并由此引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解析:赏析某个句子,一定要从上下句入手来联系分析,上句说到黄金台的典故,本句以一个“尽”字来形成对比,昔盛今衰的沧桑感就出来了;其次,本句写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写
30、景句一定要从情感角度进行分析。(2)这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抒发思慕古人之幽情:诗人起笔两句写两处古迹,“登”和“望”两个动作抒发了诗人对古代圣王的怀念以及对明君的盼望。抒发生不逢时之伤情:中间两句借景抒情,只见乔木,不见昭王,寄寓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伤痛之感,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表达担忧与无奈之衷情: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已矣”“复归来”是对国运的担忧,也饱含了诗人深深的无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解析:回答此题要注意三个联系:联系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即初唐时期百废待兴,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联系注解,两个注解都指向对人才的重用;联系诗
31、歌中的关键词,如“遥望、尽、安在、已矣、归来”等。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的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答一种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运用。“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绝不只是说在饮酒时碰上了月白风清的良夜。它
32、给人的想象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种种不幸,以“忧患凋零”概括,以虚代实,颇有感情色彩。“老去光阴速可惊”,语言质朴无华,斩截有力。词人回首前尘,如同昨梦,人生易老,光阴易逝,在对比中突显悲凉。(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鬓华虽改心无改”,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词人容颜渐老,
33、但他那颗心仍充满活力,他把一腔忧愤深埋心底,语言虽然豪迈而感情却很沉郁。词人久经人世沧桑,历尽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隐然可见。结尾两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但这毕竟是矛盾的。人已衰老,曲似当年,持酒重听,情何以堪!词人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自己的心境的。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仲殊:宋代僧人。(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
34、中的凄凉寂寞之感。解析:词人发出“数声啼鸟怨年华”的慨叹,这何尝是啼鸟怨年华,而是行客自己在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鸟啼花放,原是快意畅游的大好场景,可对一个弃家流浪的行脚僧人来说,感到的却是“凄凉时候”,前面再冠以“又是”二字,说明这种漂泊生涯为时已经不短了。作者能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用词笔如实写来,情景并茂,显示了他的浓郁诗情和坦率性格。(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新脱俗的品格(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
35、世的复杂心境。解析:“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亭亭玉立的荷花以它天然的风韵唤起了他的美好记忆,使他恍然意识到这里是旧地。他清楚记得那次来时,为了解除行旅劳倦,曾向这儿一家酒店买过酒喝,乘醉观赏过堤畔的荷花。这一切都因眼下荷花的启发而记忆犹新。于是最后他欣然向荷花发出问话:“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那人家”是自指,“家”在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年前到此买酒喝的那个人吗?”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送别杜审言唐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36、,流落在丰城。【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丰城:今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1)颈联中提到孙楚和屈平,有何用意?答案:诗人以孙楚、屈原的遭遇与杜审言比况,含蓄地表达了慨叹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解析:孙楚和屈平,两人都才华横溢,名重一时,但都遇不平世道,作者用这两人来比况杜审言。(2)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含的思想感情。答案:一为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为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为慨叹,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37、。解析:“嗟”为本诗的诗眼,表达了作者送别杜审言时的心情,既伤别,又为朋友被贬的遭遇而不平,同时又对宦海沉浮发出慨叹。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作品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品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观点态度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3这首诗体
38、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评价观点态度评价观点态度例例1.(2011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示秬秸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
39、并富于童趣。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答案:B解析:“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有误,由“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可知卖饼儿生活的贫困与艰辛。“歌一声”的叫卖透露出的该是生活的不易,而非“童趣”,语言平实而非“生动形象”。(2)这首诗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
40、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分析艺术特色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要紧扣题干中的“平实”和“富有韵味”,结合具体语句进行举例说明。“平实”是就语言风格而言;“富有韵味”是就蕴含的思想感情而言,要从写景和叙事两个角度分析。2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答案: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
41、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感受:略。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和评价能力。要注意把握直接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关键词句“有所警”和直接体现观点态度的议论抒情句“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然后按要求进行组织整合即可。例例2.(2011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答案:作者看惠崇
42、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解析:题干对赏析的角度进行了限制,只能从画境、真景及两者的关系来说。答题时,一要答出画境,写出是一种怎样的画面;二要答出真景,也就是作者想象中的误以为“真”的景象;三要答出两者的关系,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由真景返回画境。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
43、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解析:题干要求对“古代有人批评”是否恰当说明理由,实际要求考生思考为什么“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答题时,一要明确表态是否恰当;二要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明的理由,即这样写的用意,赞美画的高度逼真;三要指出“这个批评”不恰当的原因,是没有领悟诗的佳趣。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1解题要点解题要点(1)体悟要深入。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
44、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要细致。分析要细致。首先,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其次,注意点面结合。这里的“面”,指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关键词。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杏怒放的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关键句。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
45、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明示作者观点态度的作用。(3)归纳要全面。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4)评价要恰当。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2答题步
46、骤: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浣溪沙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注】本词是纳兰性德为怀念他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被酒:醉酒。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先是直接描写,以“西风”中的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后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
47、,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沉落的“斜阳”与之呼应,渲染孤寂凄清,衬托词人形象的孤单、哀愁。解析:要结合全词,抓住“独自”“沉思”来推测人物的情态、心态,并结合“西风”“黄叶”“斜阳”这些意象来思考其对人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再结合注释,明确人物的形象。“西风”“黄叶”“斜阳”本来就是极易让人伤感的意象,西风来临,秋天已至,伤秋之情自然而来,再配以斜阳的夕照,加上又是一人“独自”“沉思”,孤寂、忧伤之情自然显露。(2)有人评价,“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深意无限,请作简要赏析。答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今日无穷的酸苦。“寻常”即那些寻常的往事,如今不能再现,只有失去它以后才懂得珍惜。这句看似平
48、常,其中蕴藏了复杂的感情,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亡妻之痛与伤心无奈。解析:这句话饱含了人生经历的酸楚,多少人都是这样,在享受着的时候,在拥有着的时候,在没有失去的时候,总是不把它当回事,而一旦失去,突然经历时,才感到当时是多么可笑,懊悔、怀恋、惆怅,都只能是折磨自己心灵的沙粒。在理解词的下片对往事的回忆的同时,展开联想想象,作多方面的发散思考,就能感受到最后这一句的无限深意。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雨陈与义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49、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解析:第二联中“燕子”和“梧桐”两个意象应引起重视。秋天就要到了,燕子也该回到南方过冬了,但雨却阻断了行程。细腻的感受为作者捕捉,也暗含作者自身的感情。另一形象是“梧桐”,使人很容易想到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
50、字了得”。“梧桐”也成了文学作品中“愁”的象征,雨后梧桐更是不同。作者捕捉到了这两个形象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怀旧、失落之情。(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解析:前人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种鉴赏,如同意这种观点,应答出“若即若离”体现的是侧面描写,即通过人物的感受来写。如不同意就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一定要言之成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