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二、教材分析人事管理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了解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不仅可以理清时代之变,而且更好理解现代社会的制度,明白教育的意义,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三课,也是最后一课,一定程度上是本单元的总结,是在前两课基础之上的升华,需要明确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近现代制度的影响。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第二个子目是“民
2、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第三个子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发展脉络。要理清楚三个时期制度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同时每一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顺应时代所需。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纲要的学习,对晚清和民国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过程了解较少,对民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变化及其变化原因也没有深入分析,从官吏到公务员制度的变化,尤其对现代公务员制度比较陌生。高二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探究精神,在学习完第5课和第6课基础上,对于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有一定好奇心。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通过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图片的观察
3、,教师课堂上的释疑,学生能对这时期变化建立历史解释。教师应结合史料讲解,通过提问以及小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深层次分析内在原因及其联系,需要注重语言的组织和引导。四、教学目标1.梳理晚清时代变化,置身当时社会背景,知道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了解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生毕业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重要变革。通过多重史料分析,理解选官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对清末新政选官制度变革进行合理评价。明白政治制度受社会条件的影响,趋向于适应社会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通过梳理民国时期三个政府的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能够对不同时期官员选拔的效果与意义,形成
4、自己的见解,感悟“理想与实践”这一时代性话题。(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结合新中国发展历程,能够理解党管干部原则设立的时代背景,知道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应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废除,近现代官员选拔的发展历程(二)教学难点科举制与近代文官制度的关系,公务员制度的作用六、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讨论法、课堂讲授与教材、史料阅读相结合为主,采用问题方
5、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每个环节问题解决达成对知识的学握。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采用史料教学,对史料进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史料分析能力。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出示近年公务员招考情况,用现实问题引入提问: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现代公务员制度与古代哪项制度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观察表格,联系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启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现实落脚学习本课,同时也帮助学生认识本课重点问题晚清:破旧与立新的矛盾【为何破】师:在开始今天的课堂之前,大家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结合时间轴(从隋唐到晚
6、清,科举制度的变化),提问:科举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2.回顾历史纲要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怎么样的大危机?【如何破】师:晚清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亡国灭种之危机,分别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救亡图存的运动。但是,在运动过程中,遇见了一些问题。材料一:“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典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1898年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师:为此,培养先进的人才是大势所趋接下来,我们结合史料具体理解一下人才选拔的变化。材料二:第一场论题五道,试中国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场策题五道,凡西学.听考官
7、酌举命题,不必拘定经济科专门之例。第三场四书义题二道.五经义题一道不拘何经,均遵依四子、五经原文命题。1898年礼部颁布遵议乡会试详细章程提问:根据上述史料,大家能看出科举制度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师:同学们说的很不错,此时科举考试虽还有经义等传统内容,但新增时务和西学,增设经济特科,以“策”和“论”命题。“策”的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论”指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在文体方面,废除八股文,提倡朴实的文体。可惜变法失败,八股仍复其旧。师: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国上下震动。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以此惩办反抗的中国
8、士人,清政府意识到之前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求自强振兴之道,实施“新政”。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请求立停科举,被采纳,1906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材料三: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替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提问:“立停科举”的建议为何能迅速被
9、采纳?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结合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让变革出现可能性;结合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科举夙为外人诟病”;除此之外,19041905年,日俄两大帝国为争夺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开战,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此事给清政府极大的冲击,诸多地方重臣联名上书,废除科举制时机成熟。【破后而立】师:科举被废,朝廷急需新的选官制度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专门人才,挽救统治危机。大家阅读教材,说说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制度来代替科举制度?师: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初,清政府领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
10、制度确立。师:大家阅读下列材料,总结一下学堂选官制度特点。材料四: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师:1.系统完善;2.设置制度化;3.重视实业教育;4.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师:1906年,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材料五: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
11、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破而何】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材料四: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05年10月23日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材料五: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师:从上述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利有弊,应当从两方面来看。积极:科举制度废除,加速了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不仅为新教育制度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建立新式选官制度扫清障碍。消极:科举的停废过快,原先以科
12、举为人生目标的士大夫迷失方向,士大夫阶层解体,其中一部分士人转而进入了军界,加入了新军;精英开始多元化,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关系出现了疏离。学生回忆历史纲要上知识,理清科举制度变化脉络,晚清中国之境地回答:科举渐弊;亡国灭种之危机学生阅读史料,思考问题并回答。学生在观看年表的基础上,阅读史料,回答问题。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废科举的时代背景,阅读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回答问题,理解科举制度正式废除的条件。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选官制度。学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学生阅读史料,从正反两方面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该时期的社会背景,理解科举废除的原因理解时代所需,
1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旧的教育体系无法适应需求,势必进行改革加深理解,明确变革在科举制度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知道清末新政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不同史料中多角度看废除的变化,认识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学会从短时段和长时段看问题。民国: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南京临时政府】师:清末新政的改革没有挽救垂危的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阅读教材,结合史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文官选拔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首。他所说的道德,不是传统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而是以符合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
14、、官吏是“是人民的公仆”等思想为价值取向。孙中山指出;选举和委任制有弊端,主张用考试制度补救之。他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创建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五权分立制度”,把考试权提高到与司法、立法、行政、监察权同等重要的地位房列曙民国文官的独特创制提问:文官考试思想的渊源来自哪里?文官考试思想的意义是什么?师:很好,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得到的。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础,产生重要影响。【北洋政府】师:在文官思想的影响下,北洋政府以考试和甄别作为官员选拔的方式,文官考试法草案是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
15、甄别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南京国民政府】师:南京国民政府在继承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创设了公务员等级制度。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孙中山的思想得到了践行,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具开放性、公平性。师:但是,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能否统一往往存在问题。大家结合课本,阅读材料,找出公务员等级制度弊端。材料一: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在总体上虽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却仍顽固地保留着传统科举制的残余。北京政府1915年颁布的文官高等考试令明确将经义规定为文官考试的必考科目。二是考试与任用的脱
16、节,这直接影响了文官考试效能的发挥。三是党治与军治色彩的存在,个人因素的干扰,派系势力的抗拒等,也使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师:虽然民国时期文官考选渐趋制度化、公平化,但因受制于各政治派系、军阀等势力的掣肘而漏洞百出,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频发的内外战争导致政权的短命,官员考选在实践上与孙中山文官考试理想存在着巨大的背离。理想与实践存在背离。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听讲,记录笔记学生听讲,记录笔记学生结合教材,理解材料,找出公务员等级制度的弊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合作学习能力,促进生生交流,提高课堂活跃程度。掌
17、握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感悟“理想与实践”这一时代性命题新中国:制度与时代的融合师:在进入第三部分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第三节的两个关键词,干部与公务员的概念。【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干部制度】师: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干部制度,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际上,干部制度可以追溯至中共一大。中
18、共一大“决定接受党员要特别谨慎,严格审查”.干部群众要从工农群众中选拔.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的德、才标准是:忠实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党,与群众有密切联系解放战争时期,从工人和农民积极分子中选拔干部,大量选拔知识分子房列曙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提问: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共产党干部选拔的标准是什么?师:很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于干部的选拔都相对严格,讲究“德才兼备”,并根据不同时代,干部选拔有所调整。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该项制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前整体不变;改革开放后,在坚
19、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十八大以来,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公务员制度】师: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同样是一个法制化的过程,在书本上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进入法制化阶段。提问: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何在?建立公务员制度有何意义?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
20、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独特性:1、 政治立场明确 2、 坚持党管干部3、 不搞“两官分途”4、 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意义:1、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端;3、提升
21、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4、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觉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大心。学生听讲,记录笔记学生阅读材料,总结概括,作出回答。学生阅读教材作出回答。学生听讲,做好笔记学生阅读史料,结合课本,总结概括,作出回答明确概念,为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讲述打基础。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理解共产党干部制度的随时代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基本史实,知道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思考探究能力,明确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创新性。总结出示:选官制度导图,总结本单元课程知识学生联系三课内容,形成古今、中外的纵向横向思维网络。引导学生形成全局观念,整体意识。八、板书设计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