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政治制度1.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只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和西方政治演变
2、的不同。2.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在初中时对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秦汉到明清的中央、地方制度以及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并不陌生,但学生的历史知识仍相对零散,未建起完全的系统的抽象思维体系。(2)学生对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等抽象性知识仍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逻辑,按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源,力求攻破本课重难点。3. 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单元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线索。能通过展示图片、文字、影像等史料,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
3、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探讨先秦与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异同点;阐释秦汉到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与分析其特点;阐述秦汉到明清地方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发展特点同时学会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重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形成及演变难点:分析政治制度形成与演变4.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第1课内容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第一单元政治制度中,该单元囊括了中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制度,并通过不同制度的共性与特性,引导学生感受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本课作为单元中的第一课
4、,主要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为后启中国近现代制度打下基础,并与第二课的西方政治制度形成对比。本单元政治体制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第2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主要介绍了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演变过程。作为选择性必修的重点内容,回扣中外历史纲要(下)西方政治体制部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点内容。第2课在第一课介绍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之后,学生了解西方政体,可以横向对比,更好的理解古代东西方文明。同时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中国近现代政体有深刻影响,对学生学习第三课中国近现代政体有很大帮助。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和两汉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
5、的演变三大子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我将子目重新打散,分为先秦政治制度、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和秦汉到明清的地方制度三大板块,并准备用2个课时进行授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缕清先秦到明清的政治制度线索,并正确区分秦前后政治制度的异同,与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间的关系。进而教授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引导其深化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第三课主要讲述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来导向历代变法和改革。本单元4课间是相互独立又是彼此引导,为后一节课的内容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素养。能通过展现图片及相关文字材料,教师带领学生
6、一同感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并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后期影响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本单元有较多的抽象的政治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将主要从各个政治体制的特点方面加以区分,带领学生攻破这一难点。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授课时间: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1.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纲要所学内容,梳理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概述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制度探索,概括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综合近代以来
7、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感受中国共和制建立道路的艰难性、曲折性,进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家国情怀)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梳理共和制在中国建立脉络、了解民国到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变化难点: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3.教学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同时出示2020年国庆节庆典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树立的巨幅孙中山像,以及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两大伟人像相距460米,浓缩着37年的探索,70年的建设。
8、一条中轴,两大伟人,见证一段曲折的共和之路。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活动意图:从国庆庆典的两大巨幅画像导课,以两大伟人画像的空间距离拟作中国曲折共和发展的时间道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共和。环节二: 讲授新课教师向学生传达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教师活动: 一、共和理想名存实亡1.从武昌首义到南北议和:教师讲解武昌起义后的全国形势:一场低烈度的革命引发了高烈度的变革。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有限,而辛亥革命后的袁世凯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列强的支持、革命党人的依靠、旧官僚立宪派的拥护。武昌起义后举行的南北议和,尽显革命派的软弱妥协性,为“共和名存实亡”埋下隐患。 2.南京临时政府时
9、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教师出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大总统誓词内容:“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大总统誓词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大总统誓词,感受理想中的“共和”初步显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临时约法的两大基本内涵“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感知孙中山维护共和的行动,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进一步出示材料: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
10、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通过材料总结临时约法的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教师这里一连提出三个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辞职?(2)孙中山辞职前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你怎样看待孙中山辞职让位袁世凯?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教师出示以下
11、三则材料进行解读。材料一:“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尤未可得也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 孙中山致邓泽如函材料二: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公方以旋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致电袁世凯学案问题思路点拨:(1)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无法解决的财政困难。(2)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袁世凯声望极高;对革命派玩弄权术、军事进攻、政治讹诈。(3)资产阶级
12、革命派实力不强;尚不具备掌握政权的思想准备和政治经验进而主观妥协让位,革命退场后功成身退。3.北洋政府时期: 民初政党政治与宋教仁案。通过教师的讲解民初的政党政治,学生思考民初政党政治的特点;通过对宋教仁案和二次革命的讲解,体会历史的纠结。 袁世凯复辟。通过呈现中华民国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的内容,体会总统权力无限扩大和变相世袭的意味。并结合上述两部法律出示材料:(袁世凯亲信梁士诒)收买各方,组织各种请愿团,如京师请愿团、教育会请愿团、妇女请愿团、乞丐代表请愿团、人力车夫代表请愿团和筹安会的各省请愿团一起,同时向参政院投递请愿书,掀起了请愿实行君主制的风潮。李侃 等中国近代史由材料感知袁世凯在社会
13、上制造复辟帝制的舆论基础。直到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正式称帝,共和的美好理想完全灰飞烟灭。过渡:1916年3月23日,袁世凯申令“洪宪年号应即废止,仍以本年为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去世,中国进入了长达12年的军阀割据局面。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训政时期的到来。通过对训政时期鲜明特色:“以党治国、军权统治”的讲解,把握训政时期的内涵。 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政府。由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于1946年1l月15日至12月25日在南京召开。会议所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完全违背了政协协议所规定的民主原则,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国家制度。一拖再拖的宪政,背离
14、共和的大流,违背人民的战争进而造成了共和的名存实亡。二、艰辛探索走向共和1.土地革命时期: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通过讲解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三大独特的民主尝试:(1)坚持贯彻工农贫苦群众当家做主的方针,极大地提升穷人的政治地位。(2)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大量吸收工农群众参加政权并管理自己的国家。(3)把政权直接建到乡乃至村中,加强上级政权与基层民众之间的联系。感悟共和的初建。 宪法大纲与井冈山土地法。出示宪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从细节体会共和。凡上述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皆是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
15、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抗日战争时期: “三三制”和参议会制度。出示材料,思考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
16、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3.解放战争时期: 大行政区制度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通过讲解大行政区制度与论人民民主专政,体会这一时期的制度建设为建立人民共和国起到的奠基性作用。三、制度建设砥砺奋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根本政治制度。梳理建国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脉络,体会对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优越性的理解(1)体现了真正的、广泛的民主;(2)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进行;(3)便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集中力量办大事。 基本政治制度。梳理建国以来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 法制建设。概括五四宪法和八二宪法的内涵、意义。 中国特色社
17、会主义制度建设。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有机结合”。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开启本模块学习。回忆思考武昌起义以来的相关史实。分析和解读材料。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大总统誓词,感受理想中的“共和”初步显现。分析和解读材料。看到临时约法的重大意义,也看到临时约法的局限性。思考:制度演变的的必然性讨论思考问题。立足历史时空思考对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看法。结合中华民国约法和材料,体会共和理想的湮灭。从宏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三大独特的民主尝试)到微观(宪法大纲规定的民主选举的内容),体会共和的初建。根据材料,思考问题。思考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活动意图说明:1.通过展示图片以引
18、入本模块内容。2.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一连抛出三个问题,在层层追问和史料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落实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史料解读与小组合作的形式,全面理解制度特点。在史料解读中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素养,在小组合作中锻炼群体合作能力。4.结合材料,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5.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6.照应导课,收尾呼应。回看共和的“初心”思考一路上的曲折,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环节三:课堂小结5.作业设计:1.对本课的笔记进行整理 2.重点知识点进行记忆3.完成布置的练习题6. 板书设计: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辛亥革命的成就及影响2.袁世凯复辟东北易帜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地区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2.抗战时期的民主政策及制度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共同纲领2.宪法3.文革与改革开放7.教学反思与改进优点:不足: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