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影背影朱自清第二课时1.积累“交卸、奔丧、踌躇、颓唐”等词语,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截取法)。2.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净化自己的灵魂。重点重点:1.品味本文朴实的语言、平凡的细节、深刻的内涵。品味本文朴实的语言、平凡的细节、深刻的内涵。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细致描写的特点(截取法截取法)。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以下是最让人动情的父亲的以下是最让人动情的父亲
2、的话语话语,谈谈你的体会。谈谈你的体会。学法指导一:以下问题的设置意图是引导我们深入领会文章中一些表达得比较含蓄的感情。(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也用来聊以自慰。在体现父亲深挚关爱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坚强的性格。(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虽然儿子已多次来回北京,虽然已找好人陪儿子同去,父亲却还是放心不下,这种爱子情切,真是情深似海。(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父亲临别嘱咐,语言虽简单,却蕴含着父亲对“我”的依依不舍与劝慰,惦念儿子旅途的安全。令人感到父亲强忍着许多离别的愁苦和对未来的惆怅,以及对儿子含蓄
3、而深沉的关爱。2.赏析文中赏析文中“我读到此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再能与他相见”一句。一句。虽然是素描式的简单勾勒,形象却异常鲜明,这个“背影”已深深地刻在作者的心里,挥之不去。在文章结尾,作者再次运用联想的手法再现父亲的背影,使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感动和联想,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影”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透过背影,我们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儿子对父亲的眷恋与思念。3.文中买橘子的过程分文中买橘子的过程分“去去”和
4、和“来来”两段两段,为什么为什么详写详写“去去”?因为文章主题是紧扣“背影”展开的,只有“去”时才能看到父亲的背影,而“来”时则是面对“我”,无法描写其背影。所以文章详写了父亲“去”时的过程。问题一问题一:探究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探究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找出关于父亲动作找出关于父亲动作描写的词语描写的词语,谈谈感受。谈谈感受。走路的姿势:蹒跚。表现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不便,可想而知,父亲过铁道时上下月台的艰难。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形象地描绘出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时行动的不便和艰难。语言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动态的过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贴之情,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了。教学建议:长期
5、以来,人们只是简单地将本文表达的情感归纳为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其实课文写得非常坦诚,作者的心理是前后不同的,有一个大变化。起初对父爱不理解,直到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良心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这种变化。拓展拓展: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示?示例: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平常善于观察和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写人并不一定要写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的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最能体现人物特色的部分来细致刻画。问题二问题二:父亲只是穿过铁道给儿子买一些橘子而已父亲只是穿过铁道给儿子买一些橘子而已,为为什么会让儿
6、子如此感动什么会让儿子如此感动,以至于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以至于看到父亲的背影时“眼泪很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快地流下来了”?示例:父亲在家里“祸不单行”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疲惫与艰辛,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子。父亲愿意为儿子做哪怕是买几个橘子这样的小事,父亲为儿子做的事越细微,越艰难,就越令人感动,因为它凝聚着厚重的父爱。问题三问题三:文章的第二、三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文章的第二、三段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多余这段叙述是否多余?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样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鲜明对照。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
7、,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问题四问题四: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曾传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背影落选某版落选某版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语文教材。其理由为背影背影中的中的“父亲父亲”不遵守交通规不遵守交通规则则,随意翻越铁路线随意翻越铁路线,对学生有负面影响对学生有负面影响,故将故将背影背影逐出逐出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中学语文新教材。对此你有何看法?示例:同意。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把自己生命当儿戏的行为确实对学生有不良的影响。不同意。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看。朱自清那个时代,火车班次非常少。一天就那么几班车。所以穿越铁轨,在那个时候非常普遍,火车不来时就没有人干涉。当某班火车要来的时候,才会有车站工作人员出来招呼。因此朱自清那个时代,穿越铁路在人们的观念中和违反交通规则没有联系。另外,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背影故事情节真实感人。背影更大的教育意义在于文学教育和情感教育。所以绝对不应该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