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教师新课程标准知识竞赛模拟练习一、填空题。1、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两大类。从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信息即是一种(发现式探究)学习。2、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这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4、在科学探究问题的提出过程中,切实可行又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当然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的问题。5、1961年,美国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布鲁纳“发现法”相似的,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6
2、、(态度)是一个人对待某一事物的倾向性,通常表现为积极或消极、热情或冷淡、好或坏。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8、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材中应表现为(渗透)性、(渐进)性与(整体)性。9、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从活动(设计)、(过程)、(结果)三个方面着手。10、(材料)是小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物体与物质的中介。11、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分为(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12、需长期积累才能实现的目标宜采用(表现性目标)表达。13、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14、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育评价的最大区别是在(评价功能上的)
3、的拓展。15、科学课程中“科学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 堂观察)、(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查。16、观察是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手段,其观察要点以(观察对象为标志)和以(以观察现象为标志)分为两种。17、用做档案的方法做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法称为(学生学业档案夹)评价法。18、从教育测量学看,学科测验可以分为(目标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种,期末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性)测验。19、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应以(校内为主)、(校外 为辅)。20、(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21、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多种不同的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探究
4、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22、小学科学教师除了对一个(理科科目)有较全面的经验外,还需要有机会使自己对科学内容有广泛的了解。23、生物角宜布置于科学教室(后边近窗户的一侧),以不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二、判断题。1、科学认识是对无限发展客体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认识,总是在逼迫正确的答案,但永远无法达到。(T)2、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T)3、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进日常生活的方式与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T)4、光是一切颜色的来源,没能光,也就没有颜色。(T)5、由学生参加的活动都是亲历活动。(F)6、现代教育技术即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
5、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来实现教育的优化。(T)7、定量评价一般总要优于定性评价。(T)三、简答题。1、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要求是什么?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
6、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2、小学生科学探究的重点是什么?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因此不必对此要求过高。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不能向博士导师指导研究生时所强调和所关注的方面看齐,在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这也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点。当然也不能满足于儿自发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7、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这里,尤其要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尽管儿童没有射电望远镜用以观察太阳系的奥妙,没有电子显微镜来探究无限微小世界的秘密,人们也并不期望他们对物质有什么新发现,但是,儿童照样自发地或在成人指导下探究着这个世界的奥秘
8、。探究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儿童所从事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与每个成人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探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关注的重点正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之本质的那些共同的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的方面,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过分强调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如滴定管的使用等3、为什么要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
9、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在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人云亦云,或独断、不宽容的观点,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
10、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皮亚杰重视合作,十分强调这一点);(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研讨、交流,彼此表达
11、与相互倾听,具有上述一系列价值(社会建构主义非常强调这一点)。在这一点上,我们成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4、科学教育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科学教育首先要认识小学生这种好奇心或求知欲的先天性,是与身俱来的,且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理性成分,逐渐成为一种志向、意愿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就可以传授或教给他们的。过去,我们对待学生的兴趣经常喜欢用“培养”这个词,在教学目标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用“培养学生的兴趣”之类的说法。这种说法的背后反映出教师的一种观念,即兴趣、好奇心或求知欲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教会、给予的结果
12、,而不是呵护、开发的结果,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标准中采用了“保持与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表述,目的就是要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既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呵护与开发的结果,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提问,不管是有意义的,还是很幼稚的,都要重视,要给学生答复。有些问题课堂上没有时间回答,可以下课以后再告诉学生。不要不回答,更不要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比较幼稚,或是错误的,就不理不睬,甚至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旦被挫伤,往往很难修复,有些甚至终身无法弥补,成
13、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科学教育中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5、在科学学习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6、不同年级学
14、生探究活动的差别怎样?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当然会存在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范围的大小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范围可以更大一些。二是性质的难易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难度应该更大一些。三是频度的高低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频度可以高一些,要能做到“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中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频度应该低一些。四是启动的机制不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尽量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提出探究的目标和计划;而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不仅要启发他们的探究目标,而且要引导帮助他们制定探究计划,甚至还要参与协调他们的探究活动,指点他们得出探究结果等等,总之需要教师“多扶一把”、“
15、多送一程”7、科学课程评价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8、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需要具备多种不同的教学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1)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兴趣都需要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观察实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独立做好观察实验。课后,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做好课外的探究活动。有些科学教师埋怨学校条件差,缺乏科学教学中所需要
16、的观察实验材料。其实,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绝大部分都可以取自生活中的物品,应该看到科学教学的观察实验材料,就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观察实验材料准确而迅速地完成观察实验操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和加工,提出更多的简单明了的效果优异的观察实验,让学生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自学能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很快,这要求科学教师积极学习,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需要科学教师具有一定的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日常善于读书看报,收听和收看无线电广播、电视及电影,会利用互联网等吸收和消化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用的“营
17、养”,经过分析筛选加工后,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信息反应敏捷的能力,其次表现在搜集资料、检索资料的能力,再次就是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3)表达能力。科学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科学教师的语言应当清楚明白,内容具体,准确生动,能联系实际,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科学教学中,若教师语言模糊不清、呆板冗长,会妨碍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促使儿童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进一步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科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自己动手写科普小品,并能指导学生写好科学小论文。因此
18、,要求科学教师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观察实验中,科学教师必须善于将自己的口头语言和实验现象中蕴含的无声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地认识科学现象。有的科学教师不善于借助实验现象中蕴含的无声语言,往往犯只做不讲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的毛病。严格地说,演示实验只能算一种直观教学手段,要求边讲边做,否则就会使演示失去应有的作用。例如,教师演示过滤现象,就应当一面安装过摅装置,一面说明支架、漏斗、滤纸的特点,以及滤纸的折叠方法,使学生能掌握装置的特点,便于自己操作。四、论述题。如何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19、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主持上课,指挥与
20、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为此,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