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行为分析与评价案例 案例一:最近经常有幼儿跑到我身边来对我说:“老师,张扬哭了。”然后马上有其他小朋友说是冬冬打的。起初我把他叫到面前问明了原因又让他向那个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就完事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他打人的次数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这一幕,这让我非常纳闷。有一天我们正好去另外一个小朋友家家访,他打电话来让我们一起去给他过生日,因此我们趁这个机会去他家家访了一次。在和他父母的交谈中他妈妈也向我们提及了他最近在家攻击性倾向也较严重,往往要让他爸爸陪他打架,甚至早上一起来就要把他爸爸叫醒陪他打架。于是我们共同探讨了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 案例二:在今天的语言活动看云去开展之前,我把小静请到了身边
2、,拉着她的小手,亲切的与其交谈。我问:“小静,喜欢上管老师的课吗?”她微笑着点点头,“管老师可喜欢小静上课时认真的样子呢,管老师一直希望能看到你举手发言,好想听小静回答问题,你愿不愿意呀?”她说:“愿意。”“恩,管老师最喜欢在课上积极动脑,大胆举手发言的孩子了,你认真听清问题,想到了什么就可以举手说,大声的告诉大家,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大胆地表达就是勇敢的好孩子,懂吗?”她点点头。 案例三:片段一:活动开始了,但是心怡注意力不集中,举手也不积极了,总是和旁边的乐乐、想想争执、打闹,他们打闹的声音有时甚至都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有的幼儿开始告状了,表示对心怡的不满。 片段二:听到铃鼓声,心
3、怡已经坐端正了,小眼睛看着我。在教育活动中,心怡专注地投入活动,积极动脑,举手的姿势也很规范,她的回答多是令人满意的。几乎每个教育活动中,她都是这样表现良好,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再没有和周围同伴争执打闹的现象发生了,所以我及时的表扬肯定她,并以她的进步为榜样,鼓励其他幼儿。 案例四:王想是今年新来的插班生,之前没有任何的学习经历,因此刚来园时哭闹的比较严重,也不太愿意参与集体活动。2个月的生活适应后,他的表现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晨间锻炼时活动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在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中,他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每次做玩活动中,当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他时,他显得很委屈,总是喊着:“减不动。”如果教师次要求他
4、进行尝试,他的眼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在教育活动中如果遇到要操作的练习题目或者是要画画,他也胡乱操作,一被同伴或教师发现,他就不依不饶地哭起来。 案例五:子晨是个有名的机灵鬼,他活泼好动,嘴巴特别甜,和陌生人一下子就能相处好,但和小伙伴并不融洽,每天都有小朋友来告状“子晨打我了”。在活动中,我发现子晨的自制力很差,特别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在座位上吵闹,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表扬了别人,他会大声吆喝:“我也坐好了。”但看他的眼神,又非常地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为此,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他,他在集体中感到很孤单。 案例六:聪聪是个平时不爱说话、不惹事的小男孩,自理能力较差,剪刀、画画等更是他的弱项,
5、他总喜欢呆在老师不注意的地方,他也不太喜欢和大家交流,有时会自言自语。晨间锻炼、做操时,总会发现他的一些动作不太协调,即使教师进行了个别指导,他的进步也不大。一次,在早晨科学区活动时,发现他一个人很快就把数物配对的练习正确完成了,让我感到很意外。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继续观察,发现他对于数学掌握的比较好,基本都能独立完成练习。 在活动中,当问及:“你刚才看到的云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和“如果请你把云朵画下来,你准备怎么画?”时,小静也积极举手,终于能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大大的突破,我及时用她喜欢的图形宝宝奖励了她,她的笑容更甜美了。 案例七:X与大多数孩子一样,是第一次上幼儿园,在家访
6、时我就发现,虽然家庭队伍庞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最喜欢和妈妈一起玩,在妈妈身边可以调皮、可以撒娇,活泼开朗、调皮可爱是他给我的最深刻印象。可没想到他却是我们班分离焦虑最严重的孩子,直到现在,X每天早上来园还会大哭一场,只要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哭哭啼啼,并重复着一句话“妈妈会来的吧!” 案例八:区域游戏的时候,小朋友都在快乐的游戏着,可思思却把手伸进嘴巴里吸,眼睛则东张西望的看着各个区域的游戏,好像在思考应该参加哪个区域的游戏。我走过去轻轻的把他的手拿开,并告诉他:“思思,老师喜欢讲卫生的孩子。我们的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把小手放在嘴巴里面,细菌就会从你的嘴巴里面跑到我们的肚子了,这样会肚子
7、痛的。”说完,只见他认真的点点头。可是等我看向其他小朋友的时候,他又把手放进嘴巴里面。无奈,我只好把他叫道我身边来,“思思,为什么你在吸手指?”他只是含着手看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又问道:“喜不喜欢听故事啊,老师给你讲个生病的小熊的故事吧!”讲完故事,我问他:“小熊是怎么生病的?”他小声的告诉我:“小熊肚子里面长了虫子,肚子疼。”我问:“小熊怎么会肚子疼的?”思思看着我说:“小熊把手放在嘴巴里。”“那你想不想像小熊那样啊?”他大声地告诉我:“不想。”我问:“那如果不想肚子疼,就应该怎么做啊?”他想了一会儿告诉我说:“以后我再也不会把手放到嘴巴里面去。” 案例九:皮皮是一个调皮但是可爱的孩子,他
8、有一双小的眼睛和一个有个性的蘑菇头,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说他长得像演员黄海波,都特别喜欢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却令我感到有些失望: 观察一:早上进班级时,他会以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见到门关着,他会“咚咚咚”的边踢门边喊“老师早上好!”;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皮皮趁老师不注意,拿着画笔在画纸上、桌子上还有小朋友的衣服上乱涂乱画。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观察三:皮皮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好,你问他发生的事情,他会有各
9、种理由等着你。 案例十:今天,幼儿体育活动后脱下的衣服很多,而天也稍热了些。一些孩子拿着孩子拿着自己的衣服,走到衣架前挂衣服,观察后发现:1.个别幼儿把连帽衣的帽子挂在衣架上。2.少数幼儿将衣服挂在衣架上。3.多数幼儿不知如何挂在衣架上或挂一次、掉一次。 案例十一:游戏活动中,教师请幼儿玩“赶小猪”的游戏,请幼儿拿着纸棒做“赶小猪”的动作。在活动间隙,教师让幼儿随意地玩纸棒。有的幼儿仍是重复着刚才赶小猪的动作,可陈昕有时拿着纸棒在地上前后跳起来,有时拿纸棒当成枪,过了一会儿,他又拿着纸棒扔出去,当成放烟花,嘴里好形象地模仿着放烟花的声音“砰啪,砰啪”非常得意。教师走到他身边时,他用得意的口吻说
10、道:“老师看,纸棒真好玩!”听到这话,教师赞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请他做给小朋友看,他高兴地答应了。 案例十二:玩小推车体育活动时,孩子们在玩小推车,但在玩时却发现:1.争抢现象多。2.小推车在推动时,轮子不滚动现象多。 3.小推车互相碰撞情况多。 案例十三:片段一:在学习活动的时候,方怡雯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边,当我提问后,她从不举手。为了让她开口说话,我有意地请她起来回答,可每次都换来的却是一副茫然的表情。 片段二: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朋友在各自喜欢的区角内进行玩耍,可方怡雯好像还没有确定活动的区角,安静而又彷徨地站在那儿。我看着她,她发现我注意她就低下头显得有些拘谨,我便走进她亲切地问
11、道:“妹妹喜欢玩什么?自己去选一个喜欢的区角。”我便拉上她的手顺着她的意向选择了表演区。她从乐器盒中自主地选择了铃鼓,边看着其他幼儿跳舞,边合着音乐有节奏地敲打着铃鼓,在整个活动中,都没有听到她一句话语,只是有时能感觉到她内心的喜悦,因为在她脸上偶尔能看到一丝丝笑容。片段三:午餐时间,幼儿都象往常一样安静地坐着吃饭,这时活动室一片安静。我像平时一样依次巡视幼儿午餐情况,当我走到方怡雯身边时,发现她还没吃,手扶着碗,微微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事,我刚想问,她轻轻地对我说:“我没有筷子。” 案例十四:伊尔潘是中班的一位小朋友,他有一双大大的眼睛,一身黝黑的健康肤色,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说他长得像个小运动
12、选手,尤其是他的嘴特别甜,我们都特别喜欢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让我感到很为难: 观察一:早上进班级时,他会以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热情的和老师打招呼问好,早餐时间到了,他会先看看是什么饭,如果是他不喜欢吃的他会很生气的撅起小嘴搬上自己的小板凳坐在最后面说:“我不想吃饭,我不吃饭”这样的话,谁要是劝他吃饭他就特别的不情愿,这时候,老师就会苦口婆心的劝他哄他他才会吃一点,看到他终于吃了我们就安心一点了。 观察二:中午的午饭时间开始了,伊尔潘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的看看今天的午饭时什么之后看他的表情就知道爱吃还是不爱吃午饭,比如是菜比较多的炒面、拉面、米饭菜之类的饭他就又搬起小板凳走了坐在最后面,但如果是好
13、吃的没有放菜的肉抓饭他就会特别高兴的搬上小板凳第一个坐在桌子前面等着老师开饭,每次遇到他不爱吃不想吃的饭时我们就会说:“伊尔潘,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吃菜,以后的肉抓饭你都别想吃了!”刚开始,这招对他还挺有用的,但时间长了他就还是不愿意吃了! 案例十五:婷婷是一名中班的幼儿,在班里她不说话,不与同伴交往,不爱玩玩具,不运动,不愿做操,她拒绝参加班里组织的任何活动,一人默默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让小朋友接近她。老师同她讲话时她有时会露出很害怕的眼神,有时她会把头扭到一边装没听见不理你。小朋友和她接近同她交往时,她要么不理会,要么推开小朋友,甚至用双手捂着脸哭。经过观察,婷婷虽然不同人交往,但她会用眼睛注视老师和小朋友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做出滑稽的动作时,她也会哈哈大笑,而当她发现有人看她时,她会立即收起笑容,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家庭调查情况:婷婷从小说话就发音不清楚(俗称:大舌头)。四岁前一直由父母照看,没有入园经验。父母是个体商贩,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她,因她说话不清楚,怕别人笑话、嘲弄她,经常把她一人锁在家里,很少让她与别人接触。忽视了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正当需求,不能满足和支持孩子通过适当的尝试,去克服困难,去做切合实际的探索,压抑了孩子的活动愿望,也使孩子出现依赖父母,怕与人交往的自卑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