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生成性主题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心幼儿园 姓名:王亚萍 【摘要】指南中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在活动中作为教师要走进游戏,走进幼儿,教师可以时刻问问自己:“游戏,是多了,还是少了?、“游戏,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是幼儿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没有教师,幼儿怎么玩?”。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根据幼儿这一兴趣需要作为基础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根据纲要中的指导:“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我们注
2、重幼儿在游戏中的所得,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品格,在游戏中促进他们的发展。另外,纲要中关于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中也明确提到了: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关键词】幼儿 游戏 课程 生活 区域 材料那谈到课程,什么是生成课程呢?它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几年的尝试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认识:生成课程最
3、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成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要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中心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这也是生成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之本质差别。因此,生成课程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那么生成课程的内容从哪里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于孩子们所喜欢的是要有深入的了解学习的。然而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戏。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
4、式进行的。同时,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游戏的内容、形式等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是相一致的。因此,也可以说游戏是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主要活动。另外,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也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同其他的形式的学习相比,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内部。所以基于这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时间、良好的游戏环境与材料等。对于充足的时间,具体表现幼儿设计游戏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游戏过程中选用玩具材料、分配角色、构思游戏情节以及规则、完成游戏等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游
5、戏的材料则是儿童游戏时所用玩具和物品的总称,儿童在缺乏游戏材料的情境下,很难将已有的经验调动出来,因为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然而,游戏材料是恰好具备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一要求,给儿童以刺激、使其产生联想,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至游戏中,刺激儿童再度体验其已有经验。每一次学校在提供外出学习机会时,自己重新回到班级,对于班级孩子的发展,和所需制定的计划方案都会有新的认识,想法。自己通过亲临现场观摩、研讨、聆听专家老师们给予的意见观念、看法。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所以自己也在班级的区域游戏、生成课程中进行了实施。以下是我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探索与思考:一、 新主题生成的意图基于虞永平教授对课程
6、游戏化的理解。基本核心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对于我班新生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现象来看。主要是情感上的依恋性。大部分幼儿在刚离开自己的家人时都会变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产生情感上的恐惧与不安。这与幼儿的依恋性有关。然而抓住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需要这点,我在我喜欢的主题中,升华到我喜欢我的家,我爱我家。家是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幼儿为最重要,最为亲切的生活环境。父母及家人是最为亲密的人,也是给幼儿最多亲情体验的人。另外,主要针对小班幼儿入园的情绪易波动,不稳定。对家庭的特别留恋。为了让幼儿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减少分离焦虑。
7、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充满家庭气氛的幼儿园环境。基于这个因素,生成了该主题“我喜欢之我爱我家”。以家为切入点,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家人以及家人的关系,感受和家人在一切生活的甜美。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指导爱家人并尊重他们,学习爱护家人并用适当的语言,行为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为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做好准备,激发幼儿爱国爱家的情感。二、如何进行主题活动的实施通过刚开始的设计调查表“我的家”,内容:我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认识自己的家的样子)。家里有几个人?他们是谁?我的全家福(通过绘画或张贴照片)。到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家里有几口人等。大胆进行讲述。让幼儿获取生活知识经验,在已知经验上拓展到全家
8、福照片的存在。全家福照片上的人都有谁。其次分享经验,幼儿针对调查表后的学习,进行讲述,介绍家庭成员以及关系。最后再结合调查表的已知经验,激发幼儿对家其他感兴趣的未知经验。例如:家里有哪儿些东西物品、找找家礼的数字宝宝、在有家的概念后,拓展到家,玩具有家,碗筷有家、衣服有家等等。三、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班级所开展的主要游戏区域有:娃娃家两个(宝宝的家、贝贝的家)、美术区(涂涂画画)、益智区(智慧小屋)、建构区(拼拼搭搭)、图书图(静静书吧)。区域游戏着重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园合作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宽松、和谐、安全利于孩子表达、表现的环境,引导每个孩子在小班第一学
9、期中开心、开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1)本学期我们活动室的环境将与主题相结合,通过主题的不断深入而及时更换环境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废旧物品,以提供成品或半成品材料为主,鼓励幼儿动手参与,发展幼儿的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2)区角游戏的的设置能根据幼儿发展需要进行创设,满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依据本班实际,建立合理的符合小班年龄特点活动区规则,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区材料,以安全、卫生为前提,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丰富我班的区域、自然角或墙饰的内容。四、针对主题活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1娃娃
10、家(宝贝的家)这个娃娃家分为:宝宝家和贝贝家。其中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生活方面有关培养自理能力方面的操作游戏。第二个就是有关卧室房间打扮娃娃,爸爸妈妈等角色扮演。材料投放:(1)收集洋娃娃、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衣物用品(皮夹、领带、眼镜等)供游戏。(2)在游戏家中展示爸爸、妈妈、在家家务的活动照片,鼓励幼儿在游戏时主动模仿行为。(3)制作小衣柜,让幼儿给宝宝、妈妈、打扮衣服裤子,进行一些设计。给家长的鞋子、系鞋带、折叠衣服、扭纽扣等。2.美术区(涂涂画画)材料投放:(1)可提供给爸爸画胡须的材料,给妈妈装饰漂亮的头发。(2)供彩纸、幼儿折叠小花、小包、为妈妈做礼物。(3)可以提供橡皮泥搓
11、点心给家人吃。绘画自己的家。3.益智区(智慧小屋)材料投放:(1)结合全家福照片,对应全家福照片的人物、用点数表示。(2)出示碗筷、家里生活用品等照片,让幼儿进行图片分类。(3)出示点数和实物图片,让幼儿找出相对于的物品数量。4.图书区材料投放:提供绘画图书我的家、小鸟找家、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的妈妈等系列图书。5.建构区材料投放:通过我对家的了解,借助家的照片,例如房间、厨房等。进行房屋拼搭、建构出我的家。五、对生产性主题活动的反思、理解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直至活动结束,孩子们对自己的家及家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爸爸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爷爷奶奶情感更加深厚,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爸爸妈妈、爷
12、爷奶奶的辛苦,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他们。在活动中,我们与孩子都在无形中成长着、快乐着: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学习着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而在爱意浓浓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游戏,不知不觉中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那么富有爱意,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能干。自“我爱我家”主题实施以来,我们师生间、伙伴间、同事间都充满了爱,随处都能看见大家在互帮互助、随时都能听见:“我来帮助你,你好呀,你放心吧,这儿有我呢”亲切的话语。活动处处洋溢着爱的暖流,老师期望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又能以其力所能及的方法去关爱身边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同时主题活动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和
13、配合。在这一主题中,我们需要家长们不少的支持,(如:请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和准备: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夸夸我的好宝宝、小朋友最喜欢的物品;为幼儿介绍自己是如何努力工作和关心孩子的等)大部分家长们二话不说及时地帮助孩子准备好所需要的东西,并且热情地参与我们的活动,家长的帮助一方面能更好地了解孩子们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鼓励与动力,促使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使我们的主题活动更具灵活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我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对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关注。在以后的活动中,我想我们教师更应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推动主题发展,在主题活动中,我们将与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 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幼儿生活,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就会从孩子们身边的活动中找到它。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在幼儿与周围人、事、物互动过程中还隐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在某个场合、某个时间或某个特定的情景下发现它的时候,作为教师一定要珍惜,因为这些教育的机会稍纵即逝。让我们睁大慧眼,张开耳朵,去捕捉,去实践,使孩子们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健康地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