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缓解措施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幼儿往往因为对周围某事和物感到紧张或不安所作的反应。幼儿分离了自己的家人,周围的环境变的陌生,小朋友也是陌生的,他那受惊的眼神和不安的表情,反而哭闹的更凶、更强烈。他们失去了感情依托,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观察表明,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其主要与幼儿个人的气质有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为
2、暴躁型、二为波动型、三为恋亲型。具体表现如下: 暴躁型的孩子: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适的孩子应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如佳新小朋友入园第一天,我刚接过他时,他就又哭又跳的,还用小脚踢我呢!然而半小时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没有反覆的现象。 波动型的孩子:一般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环境所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了。如:婷婷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她妈妈带她来园时,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积木,然后东走走,西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幼儿园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好玩,于是刚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哭着要回家。 恋亲型的孩子:独立性
3、较差,一般在家都得到父母和长辈过分的宠爱,他们极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不能独立地过集体生活,我班的欣怡小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第一天来园,未进班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她妈妈也不放心的样子,对她说“你别哭,我再陪你一会儿。”此时,她的哭声稍稍停息,当她妈妈看她不哭准备离开。 现代医学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他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加重许多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与家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多种方法来缓解幼儿的情绪,在实践研究中,我与幼儿园的老师探究了幼儿与家长分离的原因,归纳了几种分离焦虑的体会。 一、幼儿与
4、家长分离的原因 在对幼儿与家长分离研究中发现,就理论而言,主要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关。而就实践而言,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教师的态度,家长的教育与幼儿自身的素质有关。 (一)从理论层面分析 幼儿与家长分离焦虑的出现,主要与三方面重要认知能力有关: 1、记忆的能力; 2、比较过去与现代的能力; 3、可能会发生事件的能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记忆力的提高,当母亲离开后,幼儿的记忆中便能产生以前妈妈在场的图式:“妈妈还不来”“我的好妈妈”。所以幼儿就哭得更强烈。另外,与情境的变化有关。幼儿哭闹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感到陌生,和陌生人在一起他们就更感到不安和焦虑。 (二)从实践层面分析 1、环境的变
5、化。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还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吃、住、行与家都不一样,在幼儿园有限制和要求,入睡的床与不一样,吃饭也有要求,这些变化让幼儿深感离家的痛苦,这样的环境和心理的变化造成了幼儿思念家的情绪,他们就会产生情绪的流露:哭闹、厌食、悲伤等。 2、教师如果对幼儿哭闹、沉默寡言以粗暴训斥、恐吓来终止,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道”的刻板形象,随意的指评,惩罚幼儿,这样会加深幼儿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增加了幼儿的恐惧心理。 3、是家长的因素。在调查和访谈中得知,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在家吃饭不自己吃,由家长强迫着喂。自理能力差,做事依赖家人,独立性差,动作迟缓,家长干涉过多,不允许和其他幼儿交流,导致幼
6、儿社会性发展缓慢,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是放心不下,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依依不舍,更有甚者与幼儿一起哭。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就给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家长还把老师比做“大老虎”,小朋友听后就诱发他紧张、犹豫的心理。 4、幼儿自身因素造成。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欠缺。例:午睡时,不能自己脱衣服;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这时的幼儿常常会表现出无奈和焦虑,特别是自身性格内向的幼儿,更是不喜欢接近教师和小朋友,由此就会沉默寡言,社会性焦虑比较强烈。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感到幼儿分离焦虑的产生,很大程度取决于幼儿外部环境与条件。因此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帮助幼儿远离焦虑的先
7、决条件。 二、分离焦虑和环节策略根据以上对焦虑发生原因的分析,及通过实践的研究,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种缓解策略: (一)适度转移策略 适度转移策略包括情感转移、语言转移和游戏转移。 1、情感转移就是将幼儿对亲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例如:对于新入托的幼儿,教师可以叫他的乳名以让幼儿感到亲切,同时尊重幼儿在家里的习惯(抱娃娃睡觉,拍着搂着睡,摸摸他,亲亲他),让幼儿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消除陌生感。让幼儿对老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以缓解失去依恋引发的分离焦虑。 2、语言转移策略:教师通过语言来分散他们的焦虑。例如:给幼儿讲故事,向幼儿提问题。“幼儿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教师和你一起玩行吗?”“
8、哇,今天的饭菜真香,味道好极了,谁先尝一尝?”“你真棒,会自己吃饭”通过语言来引导,以达到缓解的目的。 3、游戏转移策略:针对幼儿注意力不稳定、情绪变化快,这一特点采取游戏转移方法来缓解幼儿分离焦虑,教师扮演幼儿喜欢的人及动物作表演。喜欢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样,通过讲故事把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贯穿在游戏中去,使孩子们的注意力迁移到幼儿丰富的活动之中。 (二)适当宣泄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帕蒂惠芙乐的著作倾听孩子一书,在阅读之后,我仿佛接受了一场教育观念的洗礼。特别是书中的“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的观点。对我原有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原先认为,孩子哭闹是孩子自我
9、中心自我意识膨胀的结果,现在,认识到孩子的哭闹是有原因的,是自然情绪的流露,我们做教师的应该理解和宽容孩子,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三)适度的肯定策略 每当幼儿获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幼儿进餐时能自己独立的吃饭。当幼儿能快乐的自己午睡时,能和老师问好,和家长说再见时,特别是新入托的幼儿一边哭一边往里走时,老师就用“糖果”、“小玩意”、“小红花”等给予肯定、表扬。强化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向稳定行为发展。 (四)家园互动策略 “幼儿园为孩子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充满亲情的家庭式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有一种家的感觉,让幼儿在宽松、亲和气氛中生活,在幼儿入托前带孩子在园中走走、看看、熟悉园里的环境,减少陌生感。这样,有利于较快的融入集体;其次,家长焦虑现象的发生,应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为幼儿入托树立信心,及时与教师沟通幼儿在家的一些习惯和情绪表现。总之,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将有助于控制孩子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分离焦虑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运用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要着力适度、也就是对每一位孩子所表现的焦虑的明显行为应采取适宜的缓解策略。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