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20XX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质量分析20XX年1月12日20XX年1月15日,我校举行了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考试安排在20XX年1月12日上午8:3011:00。试卷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近几年中考题型编制,试题考查的知识、技能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试题的立意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现将这次考试情况和质量分析如下:一、试卷基本情况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计27个小题,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积累与综合运用(8个小题,共26分);第二部分为阅读(18个小题,共44分。);第三部分为作文(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为话
2、题的作文,50分。)第一部分:包括注拼音写汉字、成语运用、病句选择、名著阅读、诗歌赏析、古诗词背诵积累、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七项内容。第二部分:包括课内文言文阅读:6个小题,12分;说明文阅读:6个小题,13分;记叙文阅读:6个小题,17分。从题型分布看,选择题3题,共6分,占5%;填空题5题,共17分,(其中背诵默写8分)占14.17%;简答及表述题18题,共47分,占39.17%。从分值分布看,第一部分占21.67%,第二部分阅读占36.67%,作文占41.67%。试题模式贴近中考。本试题测试重点突出,题量适中,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在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
3、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熏陶的人格魅力的培养,体现出很强的人文精神,对今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从总体看,题目难度偏大,灵活性题目多,对学生的要求高。 题目难度系数0.62,难易比例为7:2:1。二、数据统计情况全校九年级学生共有277人,参加考试人数277人。平均分为74.553分,及格率(72分)为61.37%、优秀率(96分)为7.94%分数段人数统计如下:分 数 段110以上100 11096 99.584 95.572 83.560 71.559.5 以下人数081476725948各题得分情况(30份试卷抽样)如下: 题号项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阅读第三部分作文总分一二(一)
4、(二)(三)27满 分20612131750120平均分11.13.975.767.138.572.3得分率55.4%66.17%47.5%46.15%41.76%77%60.25%最高分19611.5121347101.5最低分0100007.5满分率0%13.33%00000零分率3.33%06.67%3.33%3.33%3.33%0三、试卷具体分析(分析数据见附表)(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分值26分)1试题概述积累运用试题总体分布较为合理,做到了识记与运用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第1题注拼音写汉字,注重常用字的考查,特别是与云南方言容易发生混淆
5、的字,题数适中;第2题,成语使用,不但要知道成语的基本含义,还必须理解其使用的语境,2分的题目平均得分0.87分,许多学生判断失误,大体上是因为只知道“络绎不绝”说的多的意思,却没能真正弄明白它特指的是“人多”的意思。第4题,难度系数0.53,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回答起来不容易。多数学生读不懂题目问什么,把回答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上,而忽视了题目考察的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理想追求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问题。抓住题目的问题核心,就容易来回答了。第6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1分,主要问题是学生不了解诗的中心主题。第7题背诵默写,满分8分,分值较往年减少了2分,注重考查古诗文的积累,
6、有一定区分度,但平均得分才3.97分,多数学生写错别字,还有一些学生文不对题,张冠李戴。古诗词一定要先认真过文字书写关,然后再在理解和赏析上下功夫。第8题,语言综合运用题,能力要求高,既考查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更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存在问题:不能围绕题目要求答题,答非所问,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看题目,第一小题空着没做,第四小题没弄明白“母亲”指的是“祖国”、“国家”的意思。2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对常用汉字的识记和理解,尤其提醒学生易错字(成语)的书写,督促学生记忆名言警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水平。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知识,增加课外阅读量。(二)阅读(分值44分)文言
7、文阅读(分值12分)1试题概述文言文阅读题目偏难,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平均得分5.7分。第9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满分2分,平均得分0.77分,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满分率占13.33%,零分占23.33%。第12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迁客骚人”的两种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区别,题目灵活,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答题。存在问题: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第13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与情感的迁移。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2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强化文言词汇的积累巩固,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可适当阅读一些课外文言文,把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不
8、断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水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四)说明文阅读(分值13分)1试题概述说明文文段选材于地理知识,紧扣云南独特的 “喀斯特”地形地貌,知识丰富,体现本土特点。试题考查安排合理,考查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联系汶川地震,考查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及情感的迁移。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根据抽样试卷此项平均得分6.0分,得分情况较差,说明设题的灵活性及难易偏大,也反映出学生具阅读说明文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15(2)题对说明对象的判断不够准确,阅读过程不够认真仔细;第16题,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不够好,
9、中心内容与具体事例的关系弄不明白。第19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第20题,主要是语言表述不得当,词不达意,偏离题目中心。3教学建议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文体的一般知识,理解什么是说明文(说出来让人明白、科学性),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整体感知文章,弄清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学会表达,主观表述题要做到准确通顺。(五)记叙文阅读(分值17分)1试题概述记叙文阅读年的召唤,是一篇关于“年”的散文,文段在选材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人文”的关注,有利于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第21题,是对学生词语的辨析和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能力的检测;第22
10、题是对文章句子的鉴赏,学生可多角度多层面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主要还是考查对修辞手法运用分析;第23题考查学生对形象内涵的把握和文章中心的理解把握,以及对烘托、对比手法的认识理解;第24题考查文章的情感线索和主要内容的把握能力;第25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吃透文本,没有很好地抓住文章主旨,准确把握“年”这一形象;对文本的信息获取比较查;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好。词语的语境义,学生回答普遍较差,第21题,仅有1人得满分;第22题部分学生不能把握主旨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语言表达差;第23题,回答不全面,抓
11、不住中心;第25题,学生概括能力差;第26题,语言表达不够清楚。3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培养学生对阅读内容信息的筛选获取能力,加强词语语境义的训练,培养学生答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认真做读书笔记和摘录。(六)作文(分值50分)1试题概述作文以“每一种草都会开花”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学生在审题上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部分学生读不懂所给材料的涵义。“每一种草都会开花”的关键词首先是“草”,平凡、平常,默默无名,可以是具体的小草,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一份经历等。同时要注意另一个关键词“开花”,可以是成功,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某种认识
12、,收获等。从构思上来看,可以写一个平凡的人走向成功;还可以写成心灵的成长历程,对事物的认识收获等。2存在问题审题有偏差。部分学生不能跳出话题的限制,只会写一些实实在在的“草”;中心不明确或立意浅显。有的学生写作前不知道构思,想到哪写到哪,导致中心不明确;还有学生写法单一,平铺直叙,语言平淡,没有感情。个别学生错别字多,书写不认真,语言罗嗦,不简练,不规范,出现一些方言用语。文体不规范。不少学生不知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议论文,一会议论,一会记叙;有的记叙不能围绕一件事展开,东拉西扯,本来写自己的,一会又写到小草;有的议论没有中心论点,或者没有说理,或者不能说理与事例相结合。3教学建议在教学中重视作文训练,不能把写作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坚持训练;在作文训练中一定要规范写作的文体;加强审题的指导;指导构思,有意识地进行文章的开头、结尾练习;多进行一些语言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视野,才能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