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讲座稿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刘家堡小学 吴明亮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怎么了? 教师怎么了? 该如何评价课堂教学?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
2、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二、 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
3、,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根据几年来的 思考与实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培训教师至关重要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
4、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的专家通过个案
5、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和教师。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理健康教育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
6、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此,专家建议,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1、加强师资培训,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式已有人向教育部建议,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要更加贴近中小学实际,增
7、加实践操作的内容。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努力解决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问题。理想的培训应分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2、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如何在中小学中将如此丰富且具有深刻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加以实现, 对处于教育一线的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讲,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么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常常会有不知所措的
8、感觉。不少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加强学习的同时,也因深刻领悟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学科、新要求,而狭隘地以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另辟新径。 其实不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项新的教育要求,都是在原有的教育工作和教育体制中诞生的。正是因为旧的教育要求和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发展出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产物。也就因此,实际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有的学校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这种联系,善于利用这种联系,就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而且,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帮助
9、教师很快适应和接纳新的教育要求、掌握新的教育思想,降低其压力与挫败感。基于这样一种工作思路,我们大胆地提出: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实践证明,学校应致力于深化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以此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也只有此,才能突破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开心理课的局限,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深入、有效地开展起来,也才能有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梦想。 (1)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经理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
10、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和教师一起做了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我们提出,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
11、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帮助教师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我们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监督教师等多种活动,根本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的教师新权威。这种
12、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其次,和教师一起把好教学的三个关。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做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
13、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许多逃学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于是,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的洪流。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爱抚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
14、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三是课外应用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课外的实践应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最后,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如前所述,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
15、,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消极的课堂心理氛围亦然。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一些教师最善于进行学生间的比较,以为以此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可以转化为更大的前进动力。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同学就意味着一份压力,层层包围、层层紧裹,重压之下,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早已缴械投降,或放弃这个同学群体、游离于集体之外,或选择破罐破摔、放弃与同学竞争和向上的机会,或无法
16、承受而患上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甚至无法上学。这点在中学生中更为突出。因此,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此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潜在因素。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看待教师的眼光。还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通常会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关键是要重视师生、同伴、教师家长和亲子之间的关系。(2)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
17、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强调:A、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数学课关于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内容中,有教师在教学举例时选用学
18、生自己每天的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一生,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由此学会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坏习惯。B、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
19、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不仅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配合,而且在观察中锻炼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在物品的准备和整理中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能与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其实它可以在各科的教学中加以实现的。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或某些学科教师的教育责任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
20、务。 (3)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学生除却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活动内容与空间,就是课下、课余以及其它休息时间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交往。这通常就是教师所进行的日常教育工作。教师日常的教育工作应成为继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的又一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与渠道。 由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而且正是以育人为主。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完全吻合。为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并且非常必要的。通常,教师日常的教育活动包括,每天早晨正式上课前、课间休息时、午休与下午上课前、以及结课后、放学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往等。其实,这都可以转化为很好
21、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机。抓好日常教育活动、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以在细微之处耕耘、但却拥有全面收获。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日常的教育工作;其次需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创造的潜能,促使教师敢于大胆创新,改革旧有的教育工作模式;此外需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平等、信任和相互尊重,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从而根本转变教师日常教育活动的不良模式,带来教育效果的巨大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
22、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
23、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