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

上传人(卖家):清风明月心 文档编号:553069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怎样做好小学生学困生心理教育一、课题的提出 学困生的问题在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它阻不仅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而且还困扰着整个小学接待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效益。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改进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科学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的一大革命。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的国民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对学困生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

2、题。陈至立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抓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要能明确的回答:我们究竟应该树立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转变哪些教育观念”。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教育思想丰富遗产的同时,必须扬弃那些带有明显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必须注意到,科举文化的流弊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代教育的科学认识。至今,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着的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问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观念

3、是行为的影子,透过行为现象可以看到它的本质是观念在起作用。行为是一面镜子,透过镜子可以映射出观念方面的东西。改变教育行为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就谈不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优等生一样重要,尤其实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因此小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育矫正研究既针对目前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工作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

4、,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的模式,既满足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学困生虽然在学生中虽然为数不多,但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影响面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块沉重的绊脚石。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中,出现某种特殊学习能力或多种学习能力出现缺陷,其主要是指学生在理解、应用、听说读写、分析综合、运算推理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失调。简单地说,学习能力障碍就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又刻苦学习,但是学习成绩却始终不理想,这种情况发生的学习困难称之为学习能力障碍。这与学生厌学,缺乏

5、学习意愿和学习动力导致的学习困难是有严格区别的,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成熟水平有关。我们有很多学生家长和老师不加区别地把学生学习成绩差都归因于不努力、不专心、贪玩、不刻苦、不求上进。这对有学习能力障碍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从他们的内心来看,也是很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学生的学习能力障碍得不到克服和改变,致使成绩长期落后、不能提高。因此,我们的科任老师在学科教学中,班主任在班级学生学习管理中,要科学分析,准确掌握哪些学生属于学习能力障碍,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以便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克服学习能力障碍,这就要求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和指导能力。

6、学困生他是客观存在的,与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有着密切个关系,学校教育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学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教育工作者不应对其漠然视之,忽视、放弃他们。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学有所长,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二、课题理论依据我们认为:学习困难就是指在同一年龄段中,在相同的教育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期落后不能提高,不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首先要对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各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明确其根源,才能找到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各种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学校单亲家庭子女、弱

7、势群体子女的增多和独生子女的自身弱点,学困生人数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相当一部分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与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我们决不能丢下或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暂时的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这是我们研究这一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低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样的界定只是概括出学困生的部分表现,并没有揭示出学困生的实质问题。随着对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学困生问题的内涵。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

8、,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着差异的学生。我们认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难点是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干预措施。(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学习心理障碍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认识过程。而学困生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时,往往表现出无法适应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或难以与外部环境构成动态的平衡。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觉失调。很多研究数据表明统觉失调与学习困难紧密相关,可以说,统觉失调是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2)注意发展水平偏低。杨锦平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注意的范围、稳定、转移、分配等品质上,与非学困生相比,学困生都处于低水平,学困生

9、普遍存在着注意发展障碍。(3)元认知能力不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一个建构过程,元认知在此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元认知知识与策略运用方面,学困生不及正常儿童,他们缺乏对认知过程的自我调控,不能注重材料的整理和分类。(4)学习动机水平偏低。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动机在人们的认知水平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对认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无论是学习愿望,还是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都显著性低于非学困生。2.社会性发展障碍在社会性发展上,学困生与正常儿童大体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点。我国学者俞国良发现:“在社会交往方面,学习困难生的同伴交往水平显著底下,同时亲子关系

10、紧张;在社会认知方面,学困生对社会性暗示过敏,往往表现出偏狭倾向,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在社会行为方面,学困生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情绪控制较差。”3.心理健康的不良特征一般而言,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表现为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心理不平衡等方面。与非学困生相比,学困生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更为敏感,有较严重的情绪困扰,在思想、感情及行为等方面更具有敌对性。4.神经心理障碍在多数复杂功能的神经心理测验中,学困生的成绩和脑功能指数值明显低于非学困生。该研究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言语理解、解决问题和长时记忆等方面,学困生有受损的表现。众所周知,言语智商对学

11、习成绩影响最大。这些研究都说明学习困难与神经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关系(二)、学困生的教育干预措施1关注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学困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教师的冷落与消极评价,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无助。家长和教师应经常自问是否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是否体会到他们的失望与无助。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家长和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放弃旧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又进一步巩固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

12、主要场所是家庭和学校。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和开朗的性格。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活动的基地,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但给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而且也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环境,这就给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必要条件。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影响学困生学习活动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应仅以学业表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应该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对待学困生,争取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3增强学困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基石。针对学困生责任心差、意志力

13、薄弱、耐挫能力差以及自卑感严重的特点,教育者应该从多方面塑造学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从具体的教育事件中培养学困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学会自理自立,拥有责任意识,能够对自己负责。二是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困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创造一些让学困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和机会,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被人接纳、关注的心理需求。三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教会学生面对挫折。通过对挫折进行心理疏导来教会他们拥有客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在挫折中成长,迎接时代的挑战。另外,本课题就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困难学生的视角来看主要因素不外乎外部和内部两大方面。1外部因素 (

14、1)传统教育的消极影响。从封建时代的科举取仕直至今天的升学考试,本质上体现的是应试式教育和淘汰式教育。教育中“优胜劣汰”的观念,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一部为学生害怕读书甚至干脆放弃学习。 (2)家庭教育的负面效应。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愈加迫切,也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使他们视学习为畏途。(3)学校教育的不当举措。一方面,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刚升学的学生来说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中高考的压力使教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偏爱学习上的“尖子生”,而对学习困难学生则关心较少,甚至置他们于不顾。(二)

15、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毫无疑问,内部因素是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形成的根本性、关键性的因素。众所周知,上面所讲的几种外部因素,对所有学生而言,都同样客观地存在看并非仅仅对学习困难学生构成影响,因此,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素质。我们在成功教育研究中证明:不管学习困难学生属于哪一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存在心理缺陷。学习困难与心理缺陷往往互为困果,或者是学习困难导致心理缺陷,或者是心理缺陷导致学习困难。本课题主要研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从心理特点上加以分析,消除阻碍他们进步的心理障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16、: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师注重学生人格、地位的平等,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间才可相互了解,达到真正的沟通心灵。心理障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何判定是由于心理障碍导致的学习困难,班主任可与专职心理教师协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和个性心理适应水平测量,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障碍的性质和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训练和行为训练的方法加以克服和矫正。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正能否有效,常常取决于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认识和配合程度。很多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

17、学习困难不能从心理健康角度思考问题,导致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纠正,学习成绩长期不能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家长和班主任都了解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班主任更应该在班级管理中把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现代教育要求一个好的班主任必须是一个好的心理老师。情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刺激,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排除学习障碍。针对学困生的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其大脑功能强的区域,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使困难学生由自卑自信自尊自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增强其自信心,促进他们身心

18、的健康发展,并以此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是转化学困生的唯一途径。同时及时有效的抓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是搞好教育教学中必行的一件大事,其意义非常重大。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教师策略研究。课堂上进行转化:采用分层转化,信心转化,反馈转化,培养兴趣转化,培养能力转化,学法指导转化等研究。确立“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研究,热爱学困生,认真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从学情出发,进行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研究。二是优化学生学习策略研究。优化学生的学习

19、,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排除情感障碍,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等研究。三是家校合作策略研究。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三、课题的界定现在一些传统观点认为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低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这样的界定只是概括出学困生的部分表现,并没有揭示出学困生的实质问题。随着对学困生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

20、学困生问题的内涵。依据国内比较公认的标准,将学困生界定为:无明显感官障碍,但实际成就与其智力的期望值存在显著差异的学生。我们认为,学困生是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将知识的学习视为拦路虎,畏惧上学,畏惧求知。何谓“心理问题”呢?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懒惰、自私、厌学、脆弱、恐惧、抗挫折能力及自控能力差等行为表现均为心理问题,它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这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研究

21、此课题,使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干预,转变学困生的现状,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开拓一片蓝天。四、研究目标:学生学习困难的解决是一个精深,细致,浩繁的系统工程。这几个方面必须配合起来进行才能收到实效。这需要有懂教育、善管理的学校领导的科学组织指导和一批有责任心、事业心、有科研能力的班主任的密切配合,以及学生家长的合作,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和学习困难克服的实际效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

22、究、探讨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五、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准备阶段。为了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我们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技能、情绪情感、意志、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五大方面,设计调查表格进行问卷调查。从两个乡镇六个年级抽查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根据所教年级,分工负责,召集学困生举行座谈会,分别把各自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在心理方面的观察认识进行充分交流,把所积累的材

23、料进行分析、鉴别、筛选、归纳和整理和汇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科学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7月)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细致地对第一阶段所获得的研究素材进行分析,进行学困生个案分析,制定转化措施和目标,建立学困生转化记录表。第三阶段(2012年8月-2013年6月)总结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整理好的材料逐一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充分讨论,相互交流,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深入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找到了克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对策。 第四阶段(2013年7月-2013-8月)为完成课题阶段。由课题组负责人对研究成

24、果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六、课题研究基本方法1、实验的对象:(1)、参与课题研究的本校各年级中的学困生。其中,低年级以预防为主,中年级为分化转折阶段,以预防为主,其他一经发现,就以矫治为主。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成长的动态特点,适当调整研究对象。(2)、研究教师,侧重研究其教学行为及心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3)、关注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2、实验的内容(1)研究学困生的成因,着重于研究各种非智力因素对智力产生的影响。(2)研究学困生的预防策略,并用来指导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减少学困生人数。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抓好学习困难生的预防工作,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且采用心理疏

25、导、赏识教育,倾注爱心等方式,使学生乐学、善学,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的人数。做好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衔接工作,使其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及早预防。(3)研究学困生的矫治策略,解决学习中的动力和方法问题,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做好学困生摸查工作,教师之间加强协作,系统分析成因,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加强心理咨询,矫正不良学习心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研究教育艺术的探索与激励机制,并用来指导教育教学,采用分层教育,分层评价,以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为解决园区中小学校学困生的问题提供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3、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在本课题的准备阶段,调查影响学习困难生

26、形成的因素,着力于非智力因素的探索。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对待学困生情况等教育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查研究。(2)、文献资料法:学习研究本课题相关理论和科研资料,用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工作。(3)、行动研究法:着重于学困生的教育防治的实践探索,结合理论学习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提升和反思,以此指导修正教育行为,并付之新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指导更深入的实践探索。(4)、个案分析法:课题组的各成员按年级、学科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后,确定学困生的具体研究对象,建立相关的个人档案,进行深入了解,跟踪研究,借此课题组开展研讨交流,对转变工作的成效作理性分析。(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

27、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一)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为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而欣慰,更为各校出现的学困生现象而忧心。这些学生学习品质不良,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佳。课题组六所成员学校出于对学困生问题的共同关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立足于结合各校的教育实际,形成区域内学校教科研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各校的教育功能,充

28、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矫治措施,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转变心态、振足精神投入学习,并取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课题组各成员从探究学困生的成因入手,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以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并为学校的学困生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同时,课题组通过研究,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努力以教学的艺术和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对学困生教育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课题组成员认识到,每学年新旧学生的交替使学困生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非正式群体,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多种变数和困难;且不同的学困生

29、其成因存在较大个体性差异,这又使其转化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取消留级制等因素,客观上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因此对学困生的防治既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对其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是一个既实际又永恒的课题,始终保持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二)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在本课题研究启动阶段,各成员学校通过摸底,全面了解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等状况。根据对100位学困生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因智力因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30、其原因主要反映在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某些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侵蚀意志薄弱的学生心灵;加之网吧、游戏厅随处可见,低劣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思想和意志,致使有的学生无法自拔,整日精神恍惚,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家庭因素:课题组成员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要求的水准,他们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逐渐失去自信,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家长溺爱

31、子女,对孩子千依百顺,尤其是祖辈的“隔代欢喜”、迁就纵容,滋长了孩子任性、娇惯、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学习习惯,导致了学习困难;有的家长平时从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放任自流,当发现子女成为学困生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 “棍棒”相加,致使子女逆反心理严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缺乏情感关怀,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这极易使他们产生学习和行为问题;有的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给子女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有的家庭因经济拮据而群居,他们的子女很少有独自安静的地方静心作业、温习功课,再者,这些家庭收入普遍低微,根本无法满足孩子添置更多学习用品的需要,面对缺这少那的家境,孩子

32、很难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乐趣,成绩自然落后于一般同学,更失去了赶超同学的愿望。学校因素:至今,仍有部分教师认为学困生拖了自己教学业绩的后腿,对学困生怀有厌恶心理,常常会当众批评、责备,甚至中伤、挖苦、讽刺他们,使他们的自尊自信受到严重伤害,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对立,使他们自暴自弃。学生学习成绩一旦下降,很容易成为其他同学孤立的对象、嘲讽的目标,致使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老师和同学的态度使他们对周围的人产生极度的不信任。由此,有的学困生陷入自卑,不愿跟同学交往;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用违反纪律等行为以示反抗;有的甚至试图用怪异的行为引起师生的关注。他们得不到同学老师的理解帮助,却有被品行不良的人引向泥潭

33、的可能,这也是形成学困生的一大因素。自身原因:学困生学习上缺漏多多,听不懂、跟不上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加上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学困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性格上的缺点颇多,如过于自我、经不起批评、吃不起苦、缺少责任感、没有理想等,甚至如一线教师所感慨 “动之以情,孩子不领情;晓之以理,孩子不讲理”,师生沟通不畅固然有教师沟通技巧上的问题,学生主观上的不努力不配合导致学习困难确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学困生的形成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综合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只有细心观察,深入分析,抓住关键,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与矫治。(三)对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策略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基于对学困

34、生成因的研究分析,课题组成员掌握了充裕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近两年踏实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个案研讨,为研究学困生预防与矫治策略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素材,课题研究转变了“学困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1)、80%以上的“学困生”逐步改变了不良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变自卑为自信和自尊,变厌学为想学和乐学,同时行为偏差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他们渴望关爱、渴望理解、渴望鼓励、渴望信任和支持、渴望进步和成功,可以说,是课题研究帮助他们顺利走过了学习困难的困境,让他们重新扬起了前进的风帆。 (2)、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正在和中等生缩小差距。

35、上学年期末考查,62名“学困生”的基础、阅读、作文的得分率比研究前分别提高了60%、40%、30% 。 (3)、100名“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合格率达到了70%,其中有23名学生还踏进了中上游行列。六年级、五年级班还消灭了不及格。(4)、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85%的学困生基本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独立完成或和同学一起讨论、不拖拉、不抄袭作业,有一半以上的学困生上课还敢于同同桌、老师进行“对话交流”。在区域性的课题活动中我们曾组织过典型案例交流活动,邀请其他教师参加,听取转化工作较有成效的教师介绍经验,探讨预防与矫治策略。介绍的个案例中,小到三年级的孩子,大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存

36、在学习困难的现象。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1)害怕学习型。这类学困生旧知识“欠债”多,新知识学习跟不上,以致堆积太多,丧失了自信心,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实施的对策是:适度降低学习要求,促使他们转变心态,重新认识自我,在对比中找回自我;及时补差,加强个别辅导,并多多关爱他们,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激励自我,改善其学习环境,尽可能让其不怕学习,逐步矫正其厌学心理。(2)缺少温暖型。在单亲家庭子女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类学困生无智力障碍,反应灵敏,但学习很差。有的学困生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督促教育子女;有的家长缺少责任心,未能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有的家长把家庭生活中的不幸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家长则在家

37、庭教育方面缺少恰当的方法。这类学困生往往觉得自己没有人关心爱护,学习好坏对于自己已无所谓,因此对自己没有要求。我们实施的对策是: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爱,唤起他们心底对爱的渴望,让他们已经冷漠的心重新温暖起来,在学习上多加鼓励。这类学生只要能树立自信心,往往矫治的成功率较高。教师应与他们的家长多多取得联系,促使家长增强责任心,切实转变教育方法。(3)心理孤僻型。这类学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会自言自语;他们往往行为怪僻难以相处,与家长、老师、同学很少沟通,做事磨蹭,但偏执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我们实施的对策是:找出其心理孤僻的原因所在,加强心理疏导。教师对他们应多给予鼓励的语言,避免造成心灵深处的伤

38、害。要教育其他学生关心这类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多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有所作为,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实现自我的途径。(4)仇视现实型。在单亲家庭孩子身上较突出。我们实施的对策是:家校密切联系,及早打开心结,是这类学困生得以转化的关键所在。这里攻克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家长身上,以求共同为其创设友善、宽容、关爱、和谐的心理环境。2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学校源头预防与矫治学困生。在研究中,课题组教师改变了往日教育、教学的习惯性工作方式,以理性思维来关注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不断加以反思、探索、提升和积累。课题组教师确立了和谐发展思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

39、的师生活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温馨场景,呈现出互相了解、理解、谅解的局面;注重情感关怀,设身处地为学困生着想,用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们,正确看待其过错、进步和转变;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用专业的魅力吸引他们,课题组的老师与家长的接触和沟通,使绝大部分家长逐步重视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影响,从而变放任不管为用心去管,变不善管教为因材管理,同时家长们与学校的联系也更主动、更紧密。近两年多来,家长们在“素质报到册”、考查试卷上签署反馈意见的多了;主动来校向老师询问情况、交换意见的多了。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懂事多了,在家不只是玩了,爱看书爱写字了”“我们十分感激老

40、师,把孩子交给学校很放心。”我们欣喜的看到,课题组教师对待学困生的良好态度和做法,无形中影响了非课题组的教师,研究意识也辐射到了部分非课题组教师身上,带动了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促使他们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并与课题组教师逐步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实践学困生的教育问题。课题研究深入家庭、社会,“学困生”进步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质量逐步上升。学校在家长、社会上的声誉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了,积极主动地关心孩子成长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此,建立和谐长效的家校联系,为“学困生”的进步、发展、成长,架起了一座成功的桥梁。我们高兴地看到,不断有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产生浓

41、厚兴趣,意识到该课题研究与自己平时的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积极要求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3进行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味成功的乐趣。课题组教师善做有心人,尽可能多地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如开展诸如手工、图画、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困生在展现自我成就中克服自卑,重新树立信心;教学中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使学困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完成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教师则及时表扬和鼓励,以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课题组的老师改变了以往凭惯性老经验做学生思想工作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法,而是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去关注、探究“学困生”的问题。

42、到结题为止,课题组完成了“学困生”个案分析12篇,学困生教育结题总结12篇、建立了“学困生”长效帮扶卡和学困生个人档案、“辅困”日志12份等。对学困生的鼓励、赏识,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不仅对调适其心理、改变其学习状态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给一个家庭带来快乐与希望。4加强同伴沟通,努力改善学困生的人际关系。课题研究使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对一个教师来说,比传授学识更重要的是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而民主平等的意识又是创设这种环境的基础。有了民主意识,教师就会言行持慎,不会给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留下隐患,教师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学困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也能

43、给其他学生带来很好的榜样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能发挥集体的感召力,共同营造关爱的氛围,还能培养学生宽容的美德,为学困生创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学习环境。如有的老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帮困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转化效果。学困生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和老师的真诚关怀,逐步从孤独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积极投身于努力学习之中。尤其是,当学困生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时,教师必须倍加小心、客观公正地处理,避免处理不当给学困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经常与学困生的平和沟通,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客观公正的处理方式、真诚的关怀厚爱、诸多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绝大多数学

44、生认识到不能歧视和孤立学困生,应该和学困生做知心朋友,他们对学困生的态度也渐趋理智、宽容,这对改善学困生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提醒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换种心态看待学困生问题,可以为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5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校沟通不畅,会给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带来困难。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责无旁贷。课题组老师积极与家长接触与沟通,使部分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的重要影响,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一些原本对孩子已完全丧失了信心的学困生家长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为教师了解、转化学困生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更多的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成材

45、观,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学会了科学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败,正确客观地要求孩子。6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完善机制,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登上新台阶。预防与矫治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对某一个学困生而言是改变其人生命运的大事,而且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影响到这所学校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影响到一个学校的生存。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成员学校都把学困生教育问题摆到议事日程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优化课堂教学,是各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从管理层面上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对有进步的学习困难生、部分转化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为课题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课题研究推动下,各成员学校在

46、各种统一考试中,总体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我们课题组的三位教师所授的课程都在所在乡镇同学科最前列。还与同学科的其他班级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应该说,其中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他们成绩的提高才能真正保证各校登上教学质量的新台阶。八、研究过程中较为困惑的几个问题及其思考在研究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这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给了我们颇有意义的思考:面临教育的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置身于研究之中,把课堂作为研究现场,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问题的寻找与解决中重新认识教学的取向与实施方式。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这是新一轮“课改”的初

47、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既然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有其客观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课题研究中必然会存在诸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1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学校所进行的是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理应全面地而不是仅凭文化成绩来评价学生。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目前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依然是考试成绩,而且这一标尺又是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单纯以教学成绩为评价学生、考核教师业绩的标准,会形成“唯分数”的不良教育导向。既然中考、高考大环境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那学校就应该努力优化“小环境”,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为学困生的转化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48、给教师拓展发挥教育智慧、施展教育才华、抓好学困生教育工作的空间,这将不仅大大有利于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更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2应关注师生心理健康。有的学困生不仅是成绩问题、心智问题,甚至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如果学校有专业心理教育教师的介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给需要心理宣泄的学生提供精神放松的最佳场所,为他们的心灵搭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有些学校虽已建有心理咨询室,却因缺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未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加快各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以解师资缺乏之急。3须充分发挥教师之间教育合力的作用。为了使学困生有所进步,学习成绩有所上升,教师们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学困生尤其

49、是多科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了各科教师争抢的对象,教师挤抢时间导致学困生自我支配时间的严重缺失。当孩子被教师“轮番轰炸”、在各个教师之间奔忙时,那疲惫的身影真让人心痛!当然,我们理解和同情教师的无奈,设若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哪个教师愿意这样做?但我们更希望大家考虑: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剥夺孩子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是否显得太过自私?学困生的转化不是靠教师个人努力能成功的,教师之间如若不加强协作和沟通,怎能使学困生有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希望行政也应加大管理力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能形成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地指导学困生学习,为切实转化学困生打好基础。 当我们把关怀的目光投向学困生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怎样切实关怀与学困生朝夕相处的一线教师?他们晨曦初现即在教室巡视,华灯已上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如何做好学困生心理教育.doc)为本站会员(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