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后进生学习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遂成四小 学号:077 徐振西基本情况:符晓东,男,13岁。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原因,该生一直对学习没有真正产生兴趣。虽头脑较为灵活但学习成绩较差,而且不遵守学校纪律,偶有打架、上网吧、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方法训练:晓东同学自从上六年级后,我就发现他不是很“听话”,时常和同班同学产生小矛盾,有时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因此,我就开始注意这位一到新环境就表现有些不同的学生。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还不止这些缺点。因为有时放学后,他就跑到网吧去玩游戏,还边玩游戏边抽烟。当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并没有在事发现场对他进行严厉批评,只是像一个长者一样默默
2、地把他拉了出来。他当时好像害怕极了,并连声说再也不犯了,并哀求我不要让家长知道,他说,他爸知道后一定会将他打个半死。见到这种状况,我觉得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因此,我向他保证此事不向家长汇报。但同时要他答应我两个条件:第一,以后不准犯类似的错误。第二,我要到他家就其他情况进行家访。他沉默一会后,最终同意了。后来我才知道,他爸从小就对他很严,但教育方式有些粗暴和简单。一犯错误就是鞭子加树条子,打得他哭爹叫娘。久而久之,挨打成了家常便饭。他虽说怕挨打,但在好奇、好玩和一时之痛的选择时,他选择了前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晓东同学有这样一些特点:一、好奇心较强,好动,有“小男子主义”观念。二、
3、有些虚荣心,好表现。三、头脑较灵活,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四、有一定的毅力,做事可以一做几个钟头不休息。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发现这些特点后,我就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帮助。一、利用他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他多看一些有关自然奇观的书籍,然后要他每周给父母讲一个自然现象的前因后果,父母听后写简短的评语。二、利用他爱面子、好表现以及好动的特点,让他协助负责体育、劳动等方面的事务,增强他的自信心,提升他在班上的影响力。三、在头一学期,经常到他家进行家访,除了解相关情况、交心谈心、辅导作业外,还教他学写文章,并有意识地让他看一些书报,围绕不同时期的主题写一些简短而有一定见识的文章。取得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
4、在二个多月后,晓东终于有一篇文章在学校征文中获奖,这一发就不可收拾,他几乎每天抽时间看报,写作文。从此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老师反映他进步很快,也听话多了。我也不失时机地给他以鼓励,让他在其它科目上努力学习。进步虽然没有语文那样快,但以前玩游戏、抽烟等恶习改掉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明显提高,同学对他的看法在不断改变,他也越来越喜欢帮助同学,热心公益活动,打架斗殴的现象没有再发生。一名典型的后进生有了明显变化,大家欣喜地发现,他进步了。几点体会:1、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
6、,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