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一骄傲自负心理。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绩拔尖,活泼好动,较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竞赛获奖、父母有权力的等尤为明显。他们对待问题常常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半罐水响叮当”。这一部分学生一挨批评,就与教师赌气, 不听课,不回答问题,不完成作业。自傲和自卑一样,都源于错误的自我估计,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差,一但受挫,会感觉“没面子”,变得较为自卑。应对:对有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应施以”挫折教育
2、” 不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一帆风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同时要引导他们变挫折为动力。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当学生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如果学生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他们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教育他们把挫折与失败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二自卑孤僻心理自卑心理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
3、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实际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这样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单亲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干部、富家子弟、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自尊心异常强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耿于怀,影响学习。自卑孤僻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和黏液质。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心重的学生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
4、,以偏盖全。“自卑型”这类学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发上进,摘掉后进生的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心理压力又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自卑的学生在交往中,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
5、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的格格不入。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应对:对于自卑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自尊,自信,不畏难。中学生会碰到困难是肯定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当学生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教师应鼓励、肯定。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自卑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
6、赞扬为主。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扬,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赞扬赞扬可以增加人生的动力,它是一种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可以导致自信心的高涨,可以使人获得动力,发挥其潜力。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赏识教育”原则,多给掌声,少呵斥。多赞扬学生,用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实际上,对于这类学生,批评是有弊无利的。例如对待一个非常自卑的学生,他好不容易举一次手,但回答是错的,教师说,“不会你举什么手?”这样的指责会让他越来越越自卑,最终可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再也没有信心回答问题了,假如说,“错了,坐下。”这个学生的唯一的一点自信就回一扫而光。再假如说,“不错,
7、今天某同学表现很积极,请大家为他鼓掌!” 这一次掌声可能会给这位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深刻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会倍增,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所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克服学生自卑感的强心剂。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摆脱自卑就是要让他们多体验成功,让他们获得一种“原来我也能成功,成功竟是这样美
8、好”的内心体验。教师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心理的认知是一种体会,一种感悟,只有真正体会到了,才会感悟到,只有真正感悟到了,才能真正提高心理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坚持“赏识教育”原则,少进行负面刺激。三胆怯畏惧心理。部分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主要是女生,羞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沉溺于内心活动和笔头表达。内心活动不能外显,妨碍了思维素质的深入发展。这类学生在心理学上和自卑的学生一样,属黏液质或胆汁质的气质,情绪发生缓慢,不强烈,语言动作不迅速,也易执拗,缺乏灵活性和果断性,也易多疑,有高度的情
9、绪敏感性和体验的深刻性,经受不了大的打击,显得脆弱。应对:对有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要施以“磨难教育”;注意不嘲笑他们。不要责怪他们这错那错。四焦虑心理。焦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焦虑对学习既有促进也有抑制,是促进还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机械的学习,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会激起个体力求达到目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当学生遇到新的学习情境,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高度的焦虑往
10、往对解决新的问题有破坏作用。处在高度焦虑状态下的学生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学习焦虑。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中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对人焦虑。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
11、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考试焦虑是焦虑心理的典型表现,担心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担心成绩不好会对自己的意像带来损害,也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担心个人对应试缺乏准备等。考试焦虑往往受三方影响:家长老师的期待,这是导致焦虑的外因;自信心不足是内因,它或许是家长教师期望过高或过严与自己能力不足的直接产物,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准备,实际上是学生为自己找“退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考试恐慌症”。于是焦虑心理就转为了恐惧心理。后进生
12、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成绩向来优秀的学生在家长的苛刻要求之下,造成严重的焦虑和恐慌心理,成绩急速滑坡,最后不堪重负,出现弑母的犯罪行为。由此恐惧心理的严重程度及承受能力之差可见一斑。应对: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在组织测验考试时,要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兼顾各层
13、次的学生的水平,让他们都得到正确的评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要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升大学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五、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变时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发育开始。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强。随着生理的变化,学生心理产生“独立”,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
14、心目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增强。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即离开父母的保护而取得本人独立自主的时期。思维上发展了批判性,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含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行为上出现“独特性”和“受暗示性”乃到“抗拒性”,即逆反心理;情绪上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兴趣和愿望上带有随意性、多变性、狂热性,常为了所谓讲“义气”而庇护同伴,或为同伴打抱不平;感情上具有“闭锁性”,而对于艰苦的学习活动特别重要的意志品质,则还处在比较软弱的状态。他们有强烈的独立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要确立自我,要求具有成人平等的地位和人格,独立决定和处理他们个人的事,并在各种场合表现自我。但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
15、,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对父母的管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满。对当别人的面揭他们的短相当反感,以至顶牛,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承认。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主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他们为了证实自己不在是小孩,力图通过优异成绩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树立自己的威信。实际上, 他们还没有成熟,还处在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他们自觉知识经验日增,兴趣也日益广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活动的欲望也就虽之增强,特别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治安,纪律
16、所不允许的那些个人活动欲望,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也就产生“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干什么”的逆反行为。应对: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和他们建立平等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把微笑带给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即使是批评,也注意不当其他学生的面,以说服为主,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觉得老师的确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为了他们好。这样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而不是“对着老师干”。其次
17、,老师应该具有爱心和耐心,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爱学生。从情感上感化他们,消除其“戒心”。这类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种“戒心”,因此,对他们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使得学生在心理上趋向教师,信赖教师,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引起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到老师真诚的关怀。从内心接受老师。六 厌学心理和惰性心理。 一类学生是“想学学不好”,感到为学习而困扰,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不高,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又时常招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批评,讥讽和嘲笑。自信逐渐散失,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这类学生的家长对学生也欠关心,根本不关心他们的学业,或只关心成绩。一旦学生考试失败,则
18、大加指责,使学生陷入“学不好,不好好学,厌学”的恶性状态。应对:教师要克服偏见,“偏爱”这类学生;要努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有进步即加以热情的肯定;适当降低对这类学生的要求,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他们的失败,加以指导和分析,少批评,多鼓励,让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充满期待,从而努力进取。第二类学生是“想学好但不愿学”。即从动机上,想得到好成绩,对学得好的同学也充满羡慕。但他们惰性思想严重,贪玩,缺乏上进心。学习稀稀拉拉,动作迟缓,边学边玩,作业完不成,成绩老后进。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过分地追求接受知识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还想回到幼儿园、小学时的“游戏教育”和“愉快教育”中去
19、,不能努力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面对激烈竞争和自己不利的地位,直接感觉到学习实在是没意思、没必要的事情。应对:帮助他们认识这些专业课的重要性;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通过加强直观教学和实践锻炼,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坚信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的;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多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以生动的事例感染学生,以诱人的目标引导他们,使他们坚信,“我要学,而且只要我认真学,我也能学好”。第三类学生问题严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把老师同学不放在眼内,学业不良,长期在纵容无序的环境下生活。养成以我为中心,有恃无恐,目中无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态势。他
20、们认为读书无用,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根本就不需要学习,学习纯粹是浪费精力,“成绩好差问题不大,能赚钱就能发家”, 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而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学习消极应付。在校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因此懒懒散散,如“小和尚撞钟”。 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畏难怕苦,生活上讲吃讲穿。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极少想望将来,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缺少正确动机,应对:从思想上不断消除“读书无用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引起要学的动机。针对这类学生精力旺盛,喜欢活动的特点,教师应当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开拓他们的兴趣领域,增长知识、调剂生活;另一方面
21、让他们把多余的精力用于正道。七 虚荣心理: 中学生争强好胜,学习上互相竞争,你追我赶,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对学习上超过自己的同学,老师表扬过的同学,总心存忌妒。他们不是想如何让自己的成绩提高,以赶上他人,而是想办法要让别人落后。这种由虚荣心引起的心理既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腐蚀着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虚荣心理的产生:1)竞争的加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往往影响着学生在师生眼中的看法,关系到升学、三好学生的评定等,因此有的学生有承重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往往图一时之利,在虚荣心动机的支配下就产生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的错误行为。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了解自己子女原来
22、学习的基础与水平,不切实际的提出了各门功课的高标准,并常常向子女许愿,达到要求如何如何重奖,达不到目的训斥、打骂、给以惩罚等等。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同学为了回报家长一个成绩,就不惜用作弊来骗取高分。应对:1)对学生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分辨是非,树立诚信为荣的观念。2)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不是为了面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会学生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重过程轻结果。应让学生把平时的考试当作一次的练考,一次的知识的积累过程,不论成功与失败,只把考试看作是检验自己的一次机会,看作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次不成功,下
23、次再来。不必去忧虑考试的结果如何、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 3)提醒家长,莫以成绩论学生,成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并不绝对。学生成绩好,加以一定的肯定就行,不要以金钱加以诱惑;学生考得不好,只反映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家长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所在,帮助他们补上来,而不应该单纯的责骂和体罚。八 烦恼心理 即心理学上指的青春烦恼。烦恼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它主要是指心理上发生了矛盾纠葛,使情绪变得不安,烦躁和忧虑。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事,将来的事,人间的事和生活方式比孩提时代关心得多了,但由于“闭锁心理”的产生,又不愿向老师家长和朋友倾诉,想自
24、己解决,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只得闷在心里,自我苦恼烦躁,甚至怨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他们受父母师长的保护,有一定的依赖性,随着心理上,心理上的发展,他们想从这种保护中解脱出来,独立生活,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又很差,果真独立又会茫然和失落,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担心。有些学生还会对前途家庭经济等感到忧虑和不安。应对:)和学生交知心朋友。针对学生的“闭锁心理,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谈心,谈话时采用平等的姿态,让学生消除“代沟”的感觉,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并帮助他们分析对错。尽量采取建议而不是命令的态度,让学生感到民主,愿意接受。)帮助学生正确发挥独立性。中学生由于成人感的增强,愈来
25、愈讨厌家长的“过分关心”,唠叨。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而实际认识能力并不高,常常分不清是非。教师一方面不要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管,不包办代替,适当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忙着帮他们解决困难,而应让他们锻炼,让他们经受挫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要给以必要的指导监督,教育他们多征求与听取父母与师长的意见,帮助他们克服冲动性和幼稚性。九抑郁心理即心理上的青春抑郁。指的是一种低调的苦闷情绪状态,学生常表现为低沉,苦闷,压抑,无味,寡欢,少言,灰心,悲观和忧伤等。例如,有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无
26、趣,不愿学习;有些学生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却又不求上进,消极对待;有的学生在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消极悲观等等。少数学生有孤独倾向,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应对: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培养以轻松的心情对待环境压力,以微笑面对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十依赖心理。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小起就靠家长、靠老师牵着走、守着学。进入中学后,他们适应不了自己定计划的
27、学习方式,茫然不知所措。如不培养起这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严重的依赖心理将埋没他们的才智。应对:帮助学生削弱依赖性,发挥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办。十一任性自私心理。这是表现在部分学生身上一种心理偏差。他们在家里“以我为中心”,顶撞父母;在学校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私学生上课讲小话,既影响同学听课,也不尊重老师。如他举手发言,而老师没叫他,则会赌气记恨在心 。应对: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摆脱不良心态的影响,做出正确的行为。开展竞赛系列活动,使学生发挥较大的潜能,目标既要战胜对方,但又不能损害对方。学生从中学到竞争的方式:公正
28、、平等。这样引导他们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竞争意识的形成。十二庸俗世故心理。少数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不正常人际关系的影响,过早成人化、世故化,他们既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对待金钱诱惑。这种类型的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常出现问题,经常在交往中与老师、同学发生磨擦,总喜欢以冷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别人所做的一切都看不顺眼,什么都看不惯,经常和老师、同学对着干。攻击、敌对和仇视别人,容易采取直接简单的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对别人的劝告批评采取敌视行为,以至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应对:对有庸俗心理的学生施以分辨真美善、假丑恶的”是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应当擦亮眼睛,理清思路,批判性地
29、看待那些消极的观点,在思想上建立警戒点,要注意识别那些消极颓废的观点,抵制那些不利的舆论,要从一定的高度看待学习的重要性。要把那些庸俗的玩世不恭的、不负责任的目光短浅的、贪图享受的看法驱逐出自己的大脑,多接受下面的、积极上进的、严肃认真的、鼓励人积极奋斗和努力的观点。同时要重视学生之间相互教育。把一些学生中的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影响。如果发现这类学生有抱团现象,出现劣迹,应及时教育,进行分化。十三戒备心理这类学生受批评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
30、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应对:多给这类学生一点信任,一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这类学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爱。十四自责心理这类学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这种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紧张,对别人的反应过分在乎,在与人相处时过分被动、,造成交往障碍,从而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在同伴中没有亲密朋友,也不能取得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信任。这种类型的同学显得很孤独无助。 应对:教师
31、与家长,同学一起营造一种关爱的氛围。十五恐怖心理有恐怖倾向的学生胆小,怕黑,娇生惯养,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应对:和家长一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心理承受能力。十六心理冲动心理冲动指情绪非常不稳定,喜、怒、哀、乐无法捉摸,自我调控能力差,时冷时热。心理冲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动性冲动。这种冲动常与愉快的事情有关,例如,有的同学考试考得好,激动得又蹦又跳,大声叫喊;有的同学与朋友打赌时,冒险敢为,险象环生;有的同学高兴时乱敲桌子,仍书本等。另一种是暴躁性冲动。这种冲动常与不顺心的事情有关。例如,有的同学稍不如意或稍受刺激就与教师家长发生
32、冲突,轻则争吵顶撞,重则逃学出走;有的同学动辄出口伤人,拳脚相对等。常常还会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来。男同学常常会有这种表现。另一类是神经质型,这低沉,焦虑、过敏,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应对:教育学生遇事要沉着冷静,作好学生的表率,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十七心理敏感这种类型多为女生,他们有点“神经质”,胆怯、担心、小心眼,感情相当脆弱,他们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而且体验深刻。一旦遇到挫折,精神就处于崩溃的边缘,甚至会发生意外的事情。他们对生活中的一点小事,一两句话反应很快,并立即与自身联系起来,做出对立性反应,如有些学生对同伴一句不对劲的话,反应灵敏,不快之色浮于脸上,有时甚至拂袖而走,闷闷不乐,心里耿耿于怀。他们当中有些人是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有的是遗传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个性特征,因人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自治、自我调节的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质;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