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进入实验半年以来,我们全体成员认真执行研究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顺利进入到结题阶段。现将我们的研究总结如下:第一, 课题的提出理论背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人的素质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了人的发展和成就。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以智力因素为基础的,但是必定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包含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社会因素等。关于心理因素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国内已有研究,如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李洪玉、阴国恩,1997)、学生成绩与智力和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张履祥
2、,1990)、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其机制(王晓柳等,1988)、气质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及其机制的研78究(张履祥、钱含芬,1995)、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相关的研究(钱含芬,1996)等,这些研究揭示出智力、非智力等心理因素对学业成绩的极大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立足于智力因素为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非智力因素为影响因素,考查非智力因素中的部分因子(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第二, 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随着我省高中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生的学业基础成绩和心理素质的情况更加多样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这种弊
3、端日益明显。不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出现许多困惑和矛盾,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了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今年,我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我们感觉到为顺应时势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一改过去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教育质量的方式,而是要以考查学生,回归教育的本来,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为我们广大的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课题中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的肯定,以改过去评价学生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变为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为标准的衡量方式,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的
4、健康成长;有利于家长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省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有效的依据。第三, 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步骤对象的选取:我们根据研究的方便和有效性,选取2012年的高二学生五班,六班、九班、十班、和几个熟悉的二班的同学,开始跟踪他们半年来的各次考试情况。主要步骤:一、制定方案,选取研究对象。二、了解研究对象,建立档案,想象预测。三、跟踪观察,核定相关关系。四、部分干预,对比研究。 五、形成认识,跟踪观察,验证结论。六、形成材料,申请结题。第四, 课题实施的方法和操作过程研究对象的选取:我们根据学生自愿申请和实验老师批准的原则选定的研究对象,签订书面协议,确立研究
5、关系。并且收集了他们的2012年9月12月的考试成绩作为基础成绩。我们要求实验老师深入调查和了解参加实验的学生,得出心理基本状况的评价和学业成绩的基础情况。以此为基础做出经验性的短期预测,预测其学期末的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发展。然后进行非干预性的跟踪了解,掌握情况。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形成统一的观点,我们在2012年上半学期跟踪干预并且调查学生的心理测量数据和考试成绩的关系,我们收集了9月份学生的考试成绩至12月测验成绩作为研究的依据,进行了解对比,验证先期估计,深刻反思。第五, 课题取得的成果本研究发现,个性心理是通过促进认知与社会适应来影响学业成绩的,这与国内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有直
6、接影响、学业成绩是智力与非智力综合作朋的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也许是由于先前研究多采单因子或两因子的研究,提供给学生的自变量较单一,在测试时学生由于没有心理素质其它成分供选择而过高关注主试所提供的选项从而造成判断误差。另外,个性心理通过社会适应来影响学业成绩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离开智力因素后非智力因素仍然对学业成绩起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个性心理在学生学习中主要起动力、凋节与制约作用。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发现在本研究所列的七项个性因素中只有抱负、自制性、独立性、自尊心对学生学习活动影响显著。第六, 课题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从从心理素质出发的角度(维度或层面)不同,我们从心理素质中的心理现象(动机、情感)出发,立足个体的社会和发展环境(态度、价值观)(动机、情感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属于心理现象;态度、价值观是社会发展中的心理现象)。也就是站在了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上研究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学业成就相关性。研究的关系不同,我们不仅要考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还要看随着学业成就的发展,对心理素质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心理素质对高中生(1518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量,学业成就也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对所属的研究对象需要做跟踪研究,比较变化情况,更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反映关系的基本基础相同,研究结果应该更客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