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1、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心理现象/活动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心理学受哲学指导,是一门跨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3、德国的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影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四大学派: (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提出:泛性论、潜意识论(对无意识的研究和对梦的解析)、人格结构论等。行为
2、主义学派:美国的华生于20世纪初创立。他认为心理学的目的:通过确定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所发生的联系,从而达到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强调研究的客观性。人本主义学派: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5、心理学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根本指导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6、(判断)霍桑是一个美国工厂名,霍桑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影响员工士气的主要因素。7、美国的墨菲曾说:“世界上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是中国”。8、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9、实验法的应用,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
3、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既同唯心主义观点相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观点有严格区别,它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2、神经系统由无数神经元构成,又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3、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构成。 植物神经的活动是自律的、不随意的,又称自主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的机能是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全身的感觉器官和效应器联系起来。4、中枢神经系统由脑(核心部位)和脊髓(最低部位)构成。(小脑的机能:保持身体平衡)5、人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是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
4、刺激物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称为反射弧。6、(判断)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如:强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缩;异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向光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等都是生来就会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如:挨过棒打的狗再见到举棒的姿态就逃跑;打过几次针的小孩,见到穿白衣服的人就哭或躲避;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梅子便会分泌唾液。)7、条件反射是巴普洛夫首先提出来的,他的条件反射被称为经典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在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
5、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结果。不同的是: 前者是动物被动接受刺激而形成,强化与刺激有关,且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后者是动物主动活动或操作形成,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出现在操作之后。因此,操作性条件反射最明显的优点在于它的主动性。8、(判断)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信号系统。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可将条件反射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发射。如:谈虎色变、画饼充饥9、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判断)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从相
6、互诱导的因果关系看,可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10、同时诱导:大脑皮层上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不同皮层区域之间同时发生的相互诱导。如:集中精力听课时,对其他事物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大脑皮层听课的兴奋加强了周围区域的抑制的结果。继时诱导:大脑皮层发生的两种神经过程在同一皮层区域先后发生的相互诱导。如:睡觉后觉得大脑特别清醒,睡眠时大脑皮层的抑制导致并加强醒来后大脑皮层的兴奋的结果。正诱导: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的现象。如:小孩睡觉前常发脾气,扭动身子或哭闹。负诱导:与上相反。如:考生考前过度兴奋,拿到考卷后,却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了。11、阐述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
7、的机能。脑本身不会产生心理,脑的机能只是为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和物质前提;脑只有在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包括:无机物的反映、感应性、心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人的心理是高级反映形式,但它仍是物质的特性,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例:狼孩故事,说明: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能产生心理。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主观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不同,就必然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鲜明的个人色彩。 能动性: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能动性,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
8、有计划地改造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把人脑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活动是检验人的心理活动的唯一标准,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并推动着人们去改正错误,使反映不断精确和完善。)第三章 注意与意识1、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两者关系:人越集中,注意指向的范围就越小。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指向性)、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3、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判断)刺
9、激物的强度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相对强度更重要。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就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的一种注意形式。是有预定目的,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注意的特点。5、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是需要条件的)、注意的转移。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1、(判断)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看到了水果的颜色、嗅到了氨水的气味、尝到了糖的甜味人不仅能感觉到人身体以外的事物状况,也能感觉到自身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如饥、渴等。2、(判断)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
10、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当我们感觉到梨子的颜色、香气、滋味、冷热、大小、形状等等,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有时还借助过去的经验,就构成了我们对“梨子”的整体反映,这就是知觉。3、(判断)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也有一定的区别。联系: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一旦事物在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某个事物感觉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人一般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区别: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
11、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由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加以综合和解释,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4、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获得的全部信息中,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5、社会知觉是人对人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四种范围。6、(判断)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歪曲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很多:生理的、心理的,主观的、客观的等。错觉是不可避免的,而幻觉可以避免。7、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包括
1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强度。8、(填空)感觉适应包括:嗅觉、肤觉、视觉等等。“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是指感觉适应中的嗅觉。9、(填空)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光适应)两种。10、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后像在视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像一个圆盘)第五章 记忆1、记忆是一种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13、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视三个基本环节。2、三级记忆说是美国的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的。感觉记忆(瞬时记忆)0.252秒,特点:保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时间很短,但保持量很大;保留的信息如受到特别注意,便转入短时记忆,否则迅速消失。短时记忆(3秒1分钟),特点:信息保存的时间不太长;容量有限(72个组块);信息的保持易受干扰、易遗忘。(如:上课笔记、若增加容量,需扩大每个组块信息量)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甚至终生不忘),特点:记忆组块累积多;储存时间长;储存以意义编码为主;容量非常大。3、意义记忆是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反复领会、理解,揭示其实际意义的记忆方法,也称逻辑或理解记忆。4
14、、记忆保持的数量一般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学习后过了1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多,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回涨。5、(判断)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总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容易忘记。原因是:课文的开头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到前摄抑制影响;结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不受倒摄抑制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因而最易遗忘。)6、德国艾宾浩
15、斯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将它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而绘制的曲线图。结果:遗忘的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7、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回忆的正确率上,最后呈现的词遗忘得最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最多的是中间部分。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8、记忆的良好品质表现在:识记的敏捷性、记忆的精确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准备性。9、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记忆规律可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注意并能灵活运用记忆规律,就可提高课堂记忆效果,
16、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根据记忆规律,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创造良好的记忆氛围;(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注意合理安排课程;保证课间休息;适当调节教学进度。)掌握有效的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忆,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谐音法、算术法、口诀法、联想记忆法、PQ4R法。)组织有效的复习,防止遗忘;(及时复习,在遗忘前强化、巩固;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适当的超额学习。)注意科学用脑。(良好的记忆有赖于科学用脑。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身心健
17、康,合理使用大脑。)第六章 思维和想像1、根据思维的内容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2、(判断)3岁前幼儿的思维就属于动作思维。学龄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科学家利用实验材料推理就需要抽象思维。3、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4、(判断)推理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从个别、特殊的实例中推出一半结论。(如:从金、银、铜、铁等金属中知道它们能够传热,推出“金属可以传热”;)演绎推理是从一般的知识、原理中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如: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以乳哺育幼体的”、“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前提出发,推出“鲸鱼是以乳哺育幼体的”结论。)5、
18、(判断)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进行的想象活动,是无意想像的极端形式。6、问题解决的阶段: (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许多连续的步骤。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问题解决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问题只有被发现,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有效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题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认识问题的关键环节,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检验假设:检验假设,这是问题解决的最后一
19、步思维过程。所谓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性方法来确定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综上,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不是简单地、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反复的、交错的并可能出现多次循环,最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7、定势又称心向,是指由于受到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而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带有一定的倾向性。8、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惯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9、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在实验中证实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10、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有利于创造思维发挥的环境;(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激发
20、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发展发散思维,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采取行之有效的创造思维训练策略。(头脑风暴法、团体讨论法、吉尔福特策略等)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1、情感的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力和减力)、情感的调节功能(组织和瓦解)、情感的信号功能(表情外显)、情感的感染功能、情感的身心保健功能。2、一般可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四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3、情绪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4、(判断)心理冲突,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双趋冲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21、者也。”双避冲突: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又怕受处分,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但他必须选择其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趋避冲突:病人既想消除疾病,又怕打针吃药;出外旅游让人向往,可又耗费时间和钱财;毕业生找工作既想待遇高,又怕太苦太累。多重趋避冲突:开学初,一大学生想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又怕考试失败;想参加校足球队为校争光,又怕耽误时间太多;想找社会兼职锻炼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又怕影响学习。5、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呈反比,即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呈反比。(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情绪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简单工作中,高情绪)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
22、绪的最佳唤醒水平就越低。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情绪水平有关。情感在教学中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教师要寓教于乐,创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第八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1、个性的基本特征: (简述)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密切联系构成完整的功能系统。心理的完整性是心理健康的表征。)独特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个性的独特性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个性的共同性指由于受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具有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个性的稳定性指个体的个性特征
23、经常、一贯地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之中。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可能产生变化。)社会性和生物性的辩证统一。(个性的形成和表现既受社会历史制约,又受个人生理特征影响。个性是先天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环境的相互选择、相互渗透的积淀物。)2、美国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主张:将人的需要分为七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属于低级需要,后三种属于高级需要。 评价:积极:客观概括了人的发展需要,具普遍性、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消极:他认为前四种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强调个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积
24、极需要的调节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如何运用动机规律/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水平、明确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及时和适当的反馈、正确运用强化、提供成功机会、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第九章 个性心理特征1、(选择、判断)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 度平 衡 性灵 活 性强不衡性不可遏止性(兴奋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灵活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不灵活型)粘液质弱弱 型(抑制型)抑郁质2、(选择、判断)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及其特征:胆汁质:感受性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强,兴
25、奋比抑制占优势,外向;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外倾性。兴奋而强烈多血质:感受性较弱,有很强的耐受性、兴奋性、敏捷性和可塑性,外向;活泼好动、敏捷、反应迅速,热情、喜欢与人交往,兴趣易变换,具外倾性。敏捷而好动 粘液质:感受性弱,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也弱,唯有耐受性强,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忍耐,具内倾性。缄默而沉静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其他均较弱,内向;孤僻、行动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敏感,外表温和、常有淡淡的抑郁面容、多愁善感,具内倾性。呆板而羞涩3、性格结构指性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它是由多成分、多侧面的性格特征错综
26、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统一整体。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认知特征四个成分。4、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是美国的吉尔福特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能力结构理论。【认为: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内容)产生知识(产品)的过程。】5、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6、一个有效的能力测验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常模、信度、效度(效果评价度)、标准化。7、1905年法国的比纳和西蒙根据鉴定低能儿童的需要,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纳 西蒙智力量表。8、世界上最早测定儿童智力起于中国,方法:九连环、七巧板。9、行为主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历理论认知主义: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个人、激进、社会)、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