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4096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免疫复习资料 编纂整理2010级药学班 陈玉洁第一章 抗原教学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掌握抗原表位,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交叉反应 掌握佐剂、了解半抗原及载体效应、抗原分类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后者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对前者产生天然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反应抗原(Ag)指能与T细胞TCR及B细胞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分为两类:完全抗原(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小分子物质 多糖、类脂)半抗原无 免疫原性,但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可形成完全抗原免疫原性:刺激

2、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抗原性):与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理化性质;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不易降解,免疫原性越强;多聚体强于单体,颗粒性(细 胞,细菌)抗原强于可溶性(毒素)抗原宿主因素: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修饰(外物刺激)及隐蔽(甲状腺球蛋白、眼晶 状体蛋白、精子等原先被机体屏障隔离的物质)的自身物质;健康状态,生病时 免疫原性强,不可注射疫苗免疫方法: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口服抗原决定簇(表位):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体识别的基本单位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无空间构象),构象表位(有空间构象)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线

3、性表位,B细胞可独立识别线性又可识别构象抗原结合价:指抗原表面表位的数目 (天然抗原有多种,多个抗原;半抗原只有一个)共同抗原:不同抗原分子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之间称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不但能与诱导它产生的抗原结合,还能与含有相似 表位的其他抗原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抗原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辅助,主要以IgG为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1):不需要T细胞辅助,主要以IgM为主异种、同种异型(血型)、自身(修饰隐蔽)、易嗜性(存在所有种属间共同抗原)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延长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刺激淋巴

4、细胞增殖分化,扩大免疫应答的效应。常用弗氏佐剂 不完全佐剂+抗原=完全佐剂第二章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教学要求: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掌握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在免疫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T、B表面标志;抗原提呈细胞概念;专职APC组成 了解T/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及分布 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阵地)、免疫细胞(士兵)和免疫分子(武器)三部分组成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单核(血液)+巨噬(组织可游走)大吞噬 中性粒小吞噬单核吞噬系统表达丰富的粘附分子,对玻璃与塑料有较强粘附性,可将其与淋巴细胞分离巨噬细胞作用:吞噬杀伤、抗原提呈、分泌细胞因子中性粒细胞:与靶细胞抗体FC段结合,发挥ADCC

5、效应肥大细胞:只分泌细胞因子指挥别的细胞进行免疫效应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B细胞 CTL细胞毒性细胞细胞毒性杀伤感染细胞 CLP(前体细胞) T细胞 NK细胞 Th辅助性细胞活化B和巨噬T细胞来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T细胞表面含CD4/CD8 提呈细胞含MHC-/ CD4+MHC- 活化成Th CD8+MHC- 活化成CTL初入胸腺双阴性(CD4/CD8分子不表达),随深入发育为双阳性(CD4/CD8分子表达)、与基质细胞表面MHC-I类结合时CD8高表达、与基质细胞表面MHC-类结合时CD4高表达(单阳性),没结合的双阳性细胞发生凋亡;通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的基础单阳性T细

6、胞在胸腺内与MHC-/结合了自身抗原的吞噬细胞接触,若T细胞CD4/CD8与MHC-/结合,则T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不能识别的则继续发育;阴性选择保证了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T细胞表面标志TCRT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在T细胞表面TCR与CD3结合,CD3负责将抗原信号传入T细胞(第一信号),还需要在其他刺激分子(CD28)第二信号刺激下才可以活化T细胞。B细胞来源于骨髓,成熟于骨髓,经抗原刺激后活化为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B细胞表面标志BCR受体,嵌入细胞膜的免疫球蛋白 抗原结合后直接活化抗原提呈细胞APC将天然抗原降解成肽(构象表位变成线性表位),然后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转运至细

7、胞表面被T细胞识别的免疫细胞;分为专职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细胞和B细胞,组成性表达功能;非专职APC需要刺激才能发挥功能的皮细胞激活的T细胞等诱导性表达自然杀伤细胞NK: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起直接杀伤异常组织、靶细胞的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外周淋巴器官(次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淋巴结、脾脏和粘膜中枢淋巴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生成的场所,胸腺、骨髓(骨髓是B细胞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第三章 免疫分子教学要求: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的关系 掌握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特点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抗体(Ab):B细胞受刺激分化为浆细胞,

8、合成分泌的一类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存在于体液中,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抗体和免疫球区别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及化学的概念,而抗体是生物学及功能的概念。可以说,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基本结构如图:Y字型的对称四肽链,由两条轻链L,两条重链H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可变区(V区):轻链的上1/2和重链的上1/4区域,在可变区内为了针对不同抗原氨基酸变化很大;剩下的区域称为恒定区,恒定区负责结合体内差异不大补体,及杀伤细胞,所以氨基酸变化不大。根据恒定区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分为、五个类型,分别对应五类免疫球蛋白I

9、gM IgG IgA IgD IgE(希腊字母发音声母)高变区HVR:在可变区中决定着抗体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的部位,称为互补决定区(CDR) V区中CDR以外的区域,称为骨架区FR功能区:免疫球蛋白多肽链分子由链内二硫键折叠而成的球形结构,可作为抗原、补体及FC段受体的结合区域。功能区作用VH+VL 一个抗原结合位点CH+CL 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IgG)CH2 补体结合位点(IgG)CH3 结合细胞表面FC段受体单核、巨噬、B、NK (杀伤细胞)(IgM)CH3 补体结合位点(IgE)CH2CH3 结合FC受体肥大、嗜碱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致过敏)铰链区:轻链与重链分别处的氨基酸

10、序列,这段序列不与临近区域形成二级三级结构,易伸展,有利于免疫球蛋白两个V区抗原结合部位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更好的匹配。连接链:由浆细胞分泌将IgM单体连接成五聚体,将IgA单体连接成二聚体的二硫键 分泌片: 免疫球蛋白水解:木瓜蛋白酶:生成两个抗原结合片段Fab,一个可结晶片段Fc.每个Fab只有一个化学结合价,结合力弱,不能凝集或沉淀,FC段完整可结合补体,可丧失选择性杀伤自身组织细胞胃蛋白酶:生成Fab2,和PFC,结合力强,FC不完整,减少FC副作用,是制备抗毒素抗体时,提纯的重要原料。免疫球蛋白的功能结合抗原由互补决定区(CDR)决定激活补体与抗原结合后,铰链区变构,将CH2或CH3

11、的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出来,供C1Q识别(经典激活途径)结合FC受体抗体FC段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调理作用IgG的FC段与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FC受体细胞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杀伤是非特异性的,抗体结合时特异性的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高亲和力结合,致这些细胞脱颗粒导致I型超敏反应五类免疫球蛋白特性与功能性质IgGIgMIgAIgDIgE存在形式单体五聚体二聚体单体单体开始合成时间生后3个月胚胎后期生后46月任何时间较晚含量第一第三第二第四第五免疫作用抗菌、抗病毒、抗毒素、自身抗体早期

12、防御、溶血(血型)粘膜局部免疫作用构成BCR超敏反应、抗寄生虫补体教学要求:掌握补体概念 掌握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旁路、MBP) 熟悉补体的生物学活性补体:可通过免疫溶菌、溶血作用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的一类蛋白补体系统:固有成分血清;调节蛋白组织液;补体受体细胞膜补体命名:参与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发现先后顺序命名C1 C2.C9 旁路途径成分按大写字母表示 B因子 D因子 P因子 活化后裂解的片段,游离小片段a 结合大片段b 有活性时加上划线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主要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细菌、真菌等细菌甘露聚糖残基起始分子C1qC3MASP激活产生抗原抗体结合暴露CH2(IgG)

13、CH3(IgM)供C1q识别,血液中B因子可直接激活C3形成C3转化酶,但被H因子和I因子抑制,当H因子、I因子作用被阻挡则立即激活MBL受体效应活化MASP丝氨酸蛋白酶,酶能水解C4和C2分子,形成C3转化酶过程1-4-2-3-5-6-7-8-93-5-6-7-8-92-3-5-6-7-8-9C3转化酶C4b2bC3bBb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nBbC4b2b3b意义再次感染或感染后期参加特异性免疫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固有免疫效应同旁路途径 膜攻击复合物MAC:由C5C9组成,若在靶细胞上则通过打孔细胞膜,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流出,产生细胞内外渗透压差,致细胞死亡;若补体激

14、活发生在血清中,补体成分与S蛋白形成亲水性、无溶细胞活性的产物MAC组装:C5b67结合插入细胞膜,与C8高亲和力结合成C5b678牢固附着于细胞,但溶解力不足,在与1215个C9联接,形成大孔径的MHCMAC效应机制:形成跨膜通道,小分子自由通过,大分子滞留胞内,致胞内渗透压 低(胞内浓度高),水进入细胞,细胞胀裂溶解补体生物学作用1、 溶细胞、细菌和溶解病毒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 4、清楚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CK:机体细胞受刺激产生的具多种生物学功能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白细胞介素: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细胞间的语言)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体内外均能直接杀伤肿瘤

15、细胞的物质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体外能形成细 胞集落的蛋白生长因子:介导不同类型的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蛋白趋化性细胞因子:激活和趋化白细胞作用的促炎因子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作用方式:自分泌(自产自销),旁分泌(作用于邻居细胞),内分泌(作用于远处细胞)作用特点:非特异性、多效性、重叠性、高效性、拮抗性作用:1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2刺激造血功能 3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教学要求:掌握MHC概念 掌握HLC复合体、类基因位点 掌握HLA抗原的组织分布 熟悉HLA- 类分子的结构组织相容性:指器官或组织移植时,如相容就不互相排斥、不相容则会出

16、现免疫排斥反应MHA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强烈而迅速排斥反应的一组抗原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MHA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人类MHA=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MHC=HLA复合体HLA复合体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按HLA分成3个区,即HLA-类、类和类移植时最主要看近着丝点类的DP/DQ/DR 远着丝点类A B CHLA特征:多态性(除同卵双胞胎,很难找到HLA完全相同者);单倍型遗传子代HLA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可能是四分之一,子代与亲代总有一个单倍型是相同的;连锁不平衡,理论上基因是随机组合的,某一单倍型出现的频率应等于组成该单倍型各基因频率的乘积,但实际上却相差很

17、大HLA-类分子:所有有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与CD8+分子结合HLA-类分子: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与外源性抗原肽结合,与CD4+分子结合生物学作用:抗原提呈、MHC限制性,TCR-CD3复合物必须同时识别特异性抗原肽和相应的MHC分子,才能产生第一信号、免疫调节 MHC分子结构 HLA与临床医学 器官移植时,检查HLA DP、DQ、DR、 A、 B、 C段基因, 重叠度越高排斥 反应越小 HLA-类分子表达减少使肿瘤 细胞逃脱免疫监 视,HLA-类分 子表达易患自身免疫病第四章 免疫应答教学要求: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过程及类型 掌握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概念、细胞间相

18、互作用、FC发挥效应的特点)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后者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对前者产生天然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反应过程。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是机体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特点包括:没有特异的选择性,作用范围广;反应出现快,但作用强度较弱;参与的免疫细胞较多,有吞噬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及NK细胞等,主要是皮肤和粘膜防御适应性免疫:指机体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生物效应的过程适应免疫应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识别活化:T细胞识别提呈的抗原肽或B细胞直接识别抗原后,T/B细

19、胞活化阶段增殖分化:T/B细胞激活后,在细胞因子作用下,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T细胞 CD4 Th/CD8CTL,和浆细胞,有部分分化为静息状态的长寿记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 Th辅助B和巨噬 CTL释放细胞毒性介质适应性免疫特性:识别性、特异性、记忆性抗原提呈过程抗原分类:能被提呈细胞(APC)吞噬或吞饮入细胞内,如细菌、可溶蛋白称为外源性抗原 在细胞内产生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内产生的病毒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提呈过程外源性抗原被APC摄入成为内体、内体与细胞内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酶降解抗原成抗原肽(小分子多肽)、内质网中合成新的被恒定链扣住的MHC-、新合成的MHC-从

20、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内体融合、恒定链降解形成空载MHC-、抗原肽与的MHC-结合胞吐与细胞膜融合 内源性提呈过程 内源性抗原与泛素结合进入蛋白酶体、蛋白酶体具广泛水解活性,将内源性抗原水解为抗原肽、抗原肽进入胞浆与转运体1和2结合成异二聚体进入内质网腔、内质网新和成的MHC-与抗原肽结合、MHC-复合物从内质网进入高尔基体修饰后胞吐至细胞膜与之融合 由TD抗原引起T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细胞免疫应答识别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树突状细胞DC将MHC分子提呈给静息T细胞,二者通过表面粘附分子相互作用,单阳性(效应)T细胞与DC短暂接触时,通过单阳性T细胞表面的TCR-CD3复合分子,

21、在众多MHC类分子中挑选出相应的抗原肽,与之特异性结合后通过CD3分子将抗原刺激信号传入胞内活化信号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第一信号来自TCR与抗原特异结合后CD3传导;第二信号来自与接收第一信号刺激后,细胞膜表面粘附分子变构,使T细胞和DC细胞之间作用时间更长,变构了的粘附分子诱导第二刺激信号产生使T细胞活化效应T细胞生物学作用T细胞活化后分化为Th和CTL细胞,前者活化巨噬细胞并诱生炎症反应,后者分泌细胞毒素并诱导细胞凋亡由TD/TI抗原引起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体液免疫应答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无需Th细胞核抗原提呈细胞参与,直接由B细胞完成TD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至少需要三种免疫细胞即抗

22、原提呈细胞、CD4+Th细胞和B细胞TI免疫应答:刺激静息的CD5+B细胞活化,产生IgM类抗体,亲和力低,特异性不高TD免疫应答:B细胞BCR与抗原表位识别,产生活化第一信号,将抗原摄入,以抗原肽形式表达于B细胞表面供CD4+Th2细胞识别,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B细胞通过表面CD40与CD40L结合产生第二信号,导致B细胞活化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特点 抗体产生潜伏期长、抗体含量低、作用时间短、以IgM为主抗体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称为再次应答,特点 抗体产生潜伏期短、含量高、作用时间长、以IgG为主免疫耐受:机体接受某种抗原作

23、用后产生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免疫抑制:机体对所有抗原均不反应免疫闹手方法:口服免疫原、静注抗原、脱敏疗法第五章 超敏反应教学要求:掌握超敏反应的分型 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发生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超敏反应:指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反应超敏反应分为型速发型超敏 型溶解型 型免疫复合物型 型迟发型类型参加成分发病机理临床常见疾病速发型IgE巨噬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存在高亲和力的IgE的FC段受体,受体结合后靶细胞脱颗粒、释放促炎因子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皮肤过敏溶解型IgG和IgM自身存在或需要留下的抗原,被Ig

24、G或IgM识别,通过巨噬细胞和NK细胞协同作用使靶细胞溶解或被杀伤造成的组织性损伤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肾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免疫复合物型可溶性抗原 IgG/M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抗体上大量补体结合位点暴露,引发大规模的补体活化,释放过敏毒素及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中性粒细胞吞噬复合物的同时,释放多种溶酶体酶损伤组织,加重炎症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迟发型效应T细胞致敏的T细胞与抗原结合,引导的调理作用及ADCC作用不以保护机体,破坏抗原为主,而以杀伤机体为主接触性皮炎、传染性超敏反应(结核菌素、肉芽肿型)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题库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医学免疫学笔记(DOC 10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