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概念 前言 走进物理的世界一、 测量(1)测量的目的就是进行 的定量比较。(2)进行测量需要具备的条件: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做 ;要有合适的 。二、长度的测量(1)在SI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2)测量的工具有 、 、 等等。三、时间的测量(1)在SI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是 。(2)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有 和 。(3)打点计时器计时原理:有规律的振动,1秒钟振动 次,每振动一次打一个点。纸带上每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 秒。计数点:五个点计为一个计数点,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是 秒。四、质量的测量(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 的多少。用符号 表示。(2)在SI
2、制中,质量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常用的单位还有 、 、 等。(3)物体的质量不随 、 、 、 而改变。故质量是物体的 。(4)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是 ,实验室一般用 来测物体的质量。(5)天平的结构如下图所示:(6) 天平的使用(a)调节:使用托盘天平前先要进行调节,使它成水平平衡状态,即先调节后测量。调节方法:托盘天平要 放置,游码 ,调节 使横梁平衡,使 静止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注意:平衡后,左右盘不可交换位置,平衡螺母不可再调。(b)称量: 物 码(填“左”或“右”)。先用镊子夹取 的砝码,放在右盘中,再加 的砝码(填“大”或“小”),如不能平衡再用镊子轻拨游码。读数时,物体
3、的质量等于右盘中 的总质量与 在标尺上的读数相加。注意:天平是一种精密测量工具。 移动、操作动作要轻;取放砝码要用镊子;不能超过天平称量范围;保持天平清洁干燥,称有腐蚀性的物质时,要在盘上垫纸或放在容器中称量。(垫纸:两张大小一样,分别放在左右两盘。容器:需先称出容器质量)。五、 摆的等时性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并通过 法(实验方法)得到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摆动的幅度无关,只与摆长有关。第一章 声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 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要靠 传播, 不能传声,声速大小跟 有关,还跟 有关。3、物理学中把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
4、质中的传播叫做 。4、发声的物体 在振动;振动的物体 发声。(均选填“一定”或“不一定”)5、15时,声音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为 。6、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 ,在液体中较 ,在气体中 。7、声波不仅能传递 ,也能传递 。8、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以下现象: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这就是 ;而另一部分声波会 障碍物。9、如果反射的声波在直接传入耳中的声波终止 秒以后传入耳中,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如果两种声波先后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 秒,人耳就无法区分它们,听到的声音加长或延长。10、利用回声测量距离:1.2 声音的特征一、乐音的三要素:
5、 响度的定义: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 的程度叫做响度(也叫音量),即声音的大小。 影响响度的因素:(1)响度跟发声体的 有关;(2)响度跟声源与听者之间的 有关。发声体振幅越小,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越远,声音的响度越 。 音调的定义: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即声音的高低。声源的振动快慢用频率的高低表示,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 ,音调也就越 ;反之,振动越慢,声音的频率就越 ,音调也就越 。 影响音调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通常与其结构有关。例如弦越 、越 、张得越 ,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弦乐器和管乐器就通过改变振动弦或空气柱的长度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频率:物体
6、每秒钟振动的 叫做频率(frequency),用字母 表示。频率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是 。 超声波与次声波:频率超过 赫的声波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频率低于 赫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它们都超出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音色:通常一切乐器或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不同 的声波组成的。 组合情况不同,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即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但在同一个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也会发生改变)注意:a.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指音调,“大”“小”指响度。 b.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二、乐音与噪声(
7、1)乐音: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2)噪声:a. 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b.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 和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噪声的危害 噪声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具有一定的伤害作用,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造成听力损伤,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4)对噪声的控制:为了减少噪声的危害,人们应该积极有效地控制噪声,可以分别从 、 以及 这三个环节进行控制。第二章 光2.1 光的反射(1)我们能看到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能 光源射来的光。(2)自身能够发
8、光的物体叫做 。(3)光在 介质中沿直线传播。(4)光线:物理学中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 和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光线是一种抽象出来的物理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光是实际存在的。(5)可以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 、 、 等。 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有 、 、 等。介质光速真空空气稍小于真空中的速度水约为空气中的3/4玻璃约为空气中的2/3(6)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7)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器材:光源、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ss1AEFMONF光的反射光路图ONAB光的反射定律: 光线、 光线和 在同一平面内; 光线和 光线分别位于 两侧; 角等于 角。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具
9、有 性。(8)两种反射现象: 当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这种反射叫做 反射。 当平行光线射到粗糙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 反射。(9)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大小 。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10)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像, 呈现在光屏上。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呈现在光屏上。(“能”或“不能”)(11) 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10、。实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合作实验过程: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 ;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 。实验中使用刻度尺,是为了测量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小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若直接将蜡烛放在直尺上进行实验,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
11、板的距离 ;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观察者看到玻璃板前的蜡烛A,是由于光的 ,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实际是由于 而成的 像,看到玻璃板前蜡烛A的像,是由于 而成的 像。在寻找A蜡烛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选填 “A”或“B”)这一侧观察,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 玻璃板2.2 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 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12、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的折射光路图(3)光的折射规律1、 光线、 光线和 在同一平面内;2、 光线和 光线分别位于 的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填“远离”或“靠近”),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或“小于”)。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 ;反之,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 。当光垂直于界面射入时,光的传播方向 。 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填“远离”或“靠近”),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或“小于”)。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 ;反之,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 。当光垂直于界面射入时,光的传播方向 。(4
13、)当光线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中时,在 中的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得更明显,这说明 对光的折射本领比 强。实验表明,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 的。(6)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_,这是由于光从_射入_时发生的_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_像。从水下看岸上的建筑比实际的 (填“高”或“低”)2.3透镜成像(1)凸透镜中间的厚度 边缘的厚度,凹透镜中间的厚度 边缘的厚度(填“大于”或“小于”)。(2)与透镜有关的概念:通过透镜球面的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透镜的中心O点叫做透镜的 。光从空气或其他物质进、出透镜时都会发生折射,除了通过 的光线不改变方向
14、外,不通过 的任何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都要发生偏折。(3)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做 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因此凹透镜又叫做 透镜。(4)平行于 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该点F叫做凸透镜的 。透镜两侧各有一个 。从 到 的距离叫做焦距,用 表示。根据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位于透镜焦点处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后成为一束 。(5)凸透镜的球面越凸,焦距就越 (填“长”或“短”),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就越 。(6)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成为发散光线,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做凹透镜的 。“虚”表示该点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交点。物体发出的光线,
15、经凹透镜折射后成为发散光线,逆着发散光线看去,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缩小的虚像。(7)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器材有 、 、 和 。实验步骤:使 、 和 在同一高度;在确定凸透镜的 后,使物距分别位于 、 以及两倍焦距之外,观察所成像的像距与像的性质。(8)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焦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左右相同或相反2实像相反=2时,其应用有 、 等; 当2时,其应用有 、 、 、 等; 当时,其应用有 、 等。(10) 符合凸透镜折射规律的三条特殊光线:1、 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 。2、 通过焦点的
16、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跟 平行。3、 通过透镜光心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方向 。2.4 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定义: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折射,太阳光分解成 、 、 、 、 、 、 七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这一现象是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的。(2)让一束日光穿过棱镜,结果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色光,如果让其中一种色光再经过三棱镜,它不能再发生色散,这种色光叫做 。(3)由几种 光合成的光叫做 光。(4)形成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棱镜的玻璃对各种单色光的折射程度 (填“不同”或“相同”),对红光折射最 ,对紫光折射最 (填“小”或“大”)。(5)光的色散现象有 、
17、 等。(6)在各种不同色光中, 、 、 叫做光的三原色 第三章 运动和力3.1 机械运动(1)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 的。(3)在机械运动中,我们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 的。(4)为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就叫做 。3.2 直线运动(1) 运动路径是直线的的运动叫做 运动。(2) 运动物体通过 的长度叫做路程。(3) 运动快慢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 运动。例如 。(4)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运动的速度。(5)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 。(6) 判
18、断正误: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v/(m/s)t/ss/mt/s(7) 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像 (8) 在路程时间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 。3.3 力(1)力是物体间的 。(2)力的作用是 的,因此如果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那么此物体必定也是 物体。(3)力的作用方式有直接接触和间接作用。(4)力的作用效果有:力可以使物体发发生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6)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简称 ,用符号 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7)力的三要素: 、 和 。(8)a. 力的图示法:用一根带有 的 表示力,其中线段的
19、长度表示力的 ;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 ;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 。 b. 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个箭头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线段的起点代表力的作用点,还要在线段的末端标上力的符号和大小,线段的长短不做严格要求,长度适中即可。(9)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10)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 ,伸长了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 。3.4 重力 力的合成(1)定义: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 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 表示。(2)重力的方向是 。(3)重力的作用点: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 。(4)重力的大小
20、: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 ,比例系数记为g。(不能表述为:物体的质量与它受到的重力大小成正比,切记)(5)在地球表面附近比例系数g的值约为9.8牛/千克,读作 。 物理意义:g9.8牛/千克表明在地球上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6)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法)如果一个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两个力F1和F2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力F来替代这两个力F1和F2。其中,F叫做F1和F2的 ,F1和F2叫做F的 。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 。(7)求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1) 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 ,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 ;
21、(2) 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两力之 ,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 。3.5 二力平衡(1)在两个或几个力作用下,物体保持 或 状态,物理学中就称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当它们 、 、 时,它们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此时这两个力称为一对平衡力。(3)当一个物体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阻碍物体运动或阻碍物体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产生条件: ; ; 。(4)摩擦力包括滑动摩擦力、 和 。(5)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两物体间存在的 , 越大,摩擦力越 ;接触面间的 ,接触面越 ,摩擦力越大。(6)有益摩擦:有时摩擦力是有用的,我们就希望增大它。增大有用摩擦的方法: ; 。有害摩擦:有时摩擦力是有害的。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 ; 。3.6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1)一切物体都具有一种 它原先的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2) 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物体的 越大,物体的惯性越 。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速度大小无关。(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