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4565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日知录三则顾炎武【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

2、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1、作者简介: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3、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 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 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

4、绝食 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 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

5、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2、日知录简介: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如潘耒写道:“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 他是个给他的当代以及后代留下了多方面深刻影响的人,他的书也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当代,而且为了千秋万代的利益。3、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

6、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主张 “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

7、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讨论:(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文须有益于天下(观点)反:无

8、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讨论:(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9、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古人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著书难3、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研习第三则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讨论:(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

10、“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

11、靖以来,亦有此风”)(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文人之多(经世致用)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例证法(注重文采)3、熟读课文二、讨论:比较本课所选三则札记在主旨、语言上的异同?内容相关,主旨相同:都是宣传经世致用的精神,识经术,通古今。而二、三则在立论上不同: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语言风格不同:第一则立论鲜明,锋芒毕露;第二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第三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完整版)日知录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