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让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本节课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方法,辅之以讲授、讨论等方法,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设计问题情景,力求体现“让学生学习快乐的数学”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 进一步练习圆的面积的有关知识,2. 并能灵活运用求圆面积的
2、的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3. 从而4. 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5.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6. 进一步认识周长,7. 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8. 掌握直径的判断方法。9. 培养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自控意识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11. 享受自我价值。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家新置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去配一个与桌面相同大小的玻璃桌面。这把小明难住了,这圆桌面有多大呢?我要配的玻璃桌面又该多大呢?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解决他的问题吗?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 要求圆桌面的大小就是要求桌面的面积,2、 也就是求圆的面积。3、 所要配的玻璃面的面积也就是求圆的
3、面积。4、 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一定的条件:如半径、直径、或圆的周长等。师:如果这些条件妈妈都没有告诉小明,小明能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吗?你们能帮助他吗?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言。讨论后统一认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圆形桌面的面积。【运用语言、图像把学生带进一个模拟的情景之中。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去发现问题,大胆思考。】二、设计解决方案师:提供材料,并对实验提出相应要求。用圆形硬纸板代替桌面,提供部分测量工具,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也可以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请同学们以六人小组为
4、单位设计一套或者几套测量,计算方案,比一比那个小组的方案设计最合理,最巧妙。方案应包括:1. 准备2. 测量什么条件?3. 要使用哪些工具?4. 如何测量?5. 根据测量结果如何算玻璃桌面的面积?6. 如何分工?生:分工合作,测量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并计算面积。【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为学生的大但创造提供直观支持,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处理信息,团队作战、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方案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挑战,它需要学生用数学意识去分析实际生活问题。同时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思想。】三、汇报交流分享小组1: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直径要使用的工具卷尺 测量方法用绳子拉紧后在圆周上反复测量,并记录
5、测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其中最长的一条线段,也就是直径,根据直径计算面积。小组2: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半径要使用的工具绳子、直尺测量方法用两根绳子拉紧后在圆面上测量,找出两条直径,在把这两条直径相交,找出圆心所在,连接圆心和圆周上的一点也就是半径,根据半径计算面积。小组3:准备测量的条件圆的周长要使用的工具白纸或绳子测量方法:用白纸沿圆形硬纸板的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白纸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通过周长可以求半径或者致敬,然后计算圆的周长。把圆形硬纸板在白纸上滚一周,用尺子测量滚动轨迹的总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用绳子沿圆形硬纸板的边缘围一围,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小结: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非常好,不
6、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当圆形饭桌的桌面无法滚动时,该选择怎样的测量方法最合理。【成功是一个人的情感基本需要之一,对小学生来说,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拓展提高升华说一说:下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你准备如何解决?1. 你能用游标2. 卡尺,3. 绳子,4. 直尺,5. 三角板等工具,6. 测量,7. 计算出学校旗杆的横截面吗?8. 有一堆稻谷,9. 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吗?算一算: 1. 如果量得旗杆横截面的直径为14厘米,2. 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3. 如果量得稻谷堆底面的圆形周长为米,4. 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5. 在一根木桩上用绳子栓着一只羊,6. 绳子的长为3米,7. 问这只羊能吃到多少平方米的草?【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觉地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理解日常生活“数学化”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