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有益元素:除了目前普遍公认的17种必需元素之外,有些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能产生有利的影响,这些元素被称为有益元素或不是所有植物必须,但为某些植物种类所必须或在特定条件下所必须。2. 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片/茎等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并进行代谢的营养方式。3. 最小养分律:作物产量受最小养分的支配,在植物各生长因子中,如果有一个因子含量最少,其他生长因子即使丰富,也难提高其产量。4. 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少或过多,各种营养比例失调时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时期。5. 养分递减律:即其他养分充足时,由于增施某种养分,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增加并不完全是直线的,随着养分的不断增加而产量的增加
2、率却逐渐下降,即在达到最高产量后,产量则不再增加6. 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对恢复和维持土壤助力有积极作用。7. 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8. 维茨效应:由于钙离子有稳定质膜结构的特殊功能,有助于质膜的选择性结果或。营养溶液中钙、镁、铝等二价及三价阳离子,特别是二价钙离子在相当广泛的浓度范围内能促进钾、铷(Rb)等离子的吸收效应9. 硝化作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 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10. 反硝化作用:嫌气条件下,土壤中
3、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遗失的现象。11. 复混肥:标明量的养分中含有N,P,K三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化学方法或掺混方法制成肥料。12. 有机肥:来源于植物或动物以提供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或称能用作肥料的各种有机物质。(作用: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提供作物养分,促进作物生长缓解资源矛盾,保护生态环境)13. 拮抗作用:任意提高膜外某种阳离子的浓度必然会影响对其阴离子的吸收。14. 氨基化作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首先将土壤中的复杂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多聚体等分解成简单的氨基化合物。15. 氨化作用:胺和氨被进一步微生物作用而释放出氨的作用
4、。16. 生理碱(酸)性肥料:由于植物选择性吸收肥料中的其一离子,而使土壤变酸或变碱的肥料称之为生理酸(碱)性肥料17. 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在土壤中的肥料,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总施肥量中该元素施入量的百分比。18. 拮抗效应:指在溶液中某一离子的存在或过多时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的吸收或转运现象19.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增加,而单位面积的报酬却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降低20.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某种养分能够发挥其最大增产效果的时期21. 肥料的概念:提供植物所需营养,能够改良土壤特性的物质22. 绿肥的概念:
5、凡是用作肥料的植物绿色体均称为绿肥,它对于改良土壤、固定氮素、营养植物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章一 必需元素的组成:19种。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铜Cu锌Zn钼Mo氯Cl硼B镍Ni钠Na硅Si二 判断必需元素的标准:1.如果缺少这种元素,植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不能完成生活周期。这是营养元素的不可缺少性2. 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会表现出某些特有的症状,而且只有补充该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除。这是必需营养元素的专一性或不可替代性。 3. 该元素直接参与之诶的新陈代谢,如作为植物体中酶的组成分或酶的催化反应所必需。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
6、生长条件等改善环境的间接效果。这是必需营养元素的直接功能性。三 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机制及特点(1) 被动吸收:职务及养分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自由空间的过程,又称为非代谢吸收。主要是通过扩散和离子交换作用进行。 特点:不消耗能量,吸收的养分也没有选择性,并且这种吸收交换反应是可逆的。 方式:a离子扩散:当细胞外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时,将导致离子顺浓度梯度向向细胞自由空间扩散。b离子交换:根部呼吸释放的CO2与H2O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解离为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吸附在根系表面,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离子交换,交换后的离子进入自由空间。 (2) 主动吸收:指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
7、度,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的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又称为代谢吸收。 特点:需要ATP 载体 吸收的养分有选择性且是不可逆的反应。四 根外营养的概念及特点。(1) 概念:植物除了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养分,也可以通过叶片,茎等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并进行代谢的营养方式。 (2)特点.a直接供给营养,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 b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的需要 c根外营养可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d能直接影响植物代谢,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 e调节植物生长,防虫 受气候影响大,不同离子对根外吸收不同 g肥效短,养分总量有限五 PH.水分 温度如何影响根对养分的吸收?水分:1.水分状况影响植
8、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2.土壤水分影响土壤养分的浓度,有效性和迁移,进而影响植物对养分离子的吸收 3.土壤水分通过影响养分的形态,转化及有效性,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离子的吸收。温度:1.温度对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形态的影响 2.温度影响呼吸作用,间接影响能量的供给,从而影响根系对离子的吸收 3.影响酶活性,温度高,使膜由液晶转为液态 温度低,影响代谢,温度过低时,原生质水结冰,细胞胀破,形成冻害PH.1影响根细胞表面的带电性 2.影响原生质膜的通透性 3.影响养分有效性(土壤中矿物质的溶解和沉淀) 4.土壤反应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因而间接影响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多少。三 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有哪
9、些? 1. 根系本身的形态特征 2根系的阳离子交换量 3湿度 4光照 5水分 6土壤PH 7.土壤介质中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8土壤质地四 施肥的技术包括哪些方面? 1) 技术:肥料种类的确定 2.施肥量确定 3.施肥时间 4施肥方法2) 如何确定施肥量:a) 施肥量=作物当季养分吸收量-土壤当季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X肥料当季利用率肥料当季利用率=施肥区植物对该元素的吸收量无肥区植物对该元素的吸收量/所施肥料中该元素总量X100%第二章一、 植物对NO,NH4吸收,同化储存的异同点(1)吸收:铵态氮为被动扩散,硝态氮为主动吸收(2)同化:铵态氮直接同化,硝态氮先还原后同化(3)运输:铵态氮基本
10、不进行长距离运输,硝态氮在木质部运输(4)储存:铵态氮不能累积,以酰胺形态储存,硝态氮可累积储存二、 土壤中N素的转化方式答: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包挎两个方面(1) 氮素的矿化:就是有机态氮转化成矿质态氮的过程,其中经历3个连续的反应:氨基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以上反应均能顺利进行,其中转化的速度和过程受到土壤酸碱度,铵离子的数量,硝化细菌的数量,土壤通透性,水分及温度的影响。(2) 氮素的生物固定:铵态氮和硝态氮及简单的有机态氮通过被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利用成为有机体的组成部分,这过程成为氮素的生物固定。五、N肥类型: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氰氨态氮肥,长效
11、氮肥,硝铵态氮肥。六、如何提高N肥利用率(1)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 (2)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多需多施,少需少施)(3)根据氮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4)合理的施用方法并配合硝化抑制剂是提高肥效的重要措施 (5)氮肥与磷肥,钾肥,有机肥配合能提高肥效(6)根据气候条件合理施肥(温度,降水)第三章一、磷的营养功能(一)磷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1)磷参与组成核酸和核蛋白 (2)磷参与组成磷脂,植素(3)磷参与组成高能磷酸化合物(4)磷参与组成辅酶(二)磷参与或促进植物体内多种代谢过程(1)磷参与植光合作用各阶段的物质转化(光合磷酸化、CO2固定,双糖的合成
12、等)(2)参与叶绿素体中三碳糖的转运,均以磷酸酯的形态进行转运(3) 蔗糖在筛管中的运输(三)磷促进氮素代谢(四)磷促进脂肪代谢(五)磷提高植物抗环境胁迫的能力(1)能够抗旱,抗寒,抗病,具有缓冲性(2)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二、植物吸收磷的形态 【1】主要是正磷酸盐:H2PO4-HPO42-PO43- 2偏磷酸盐,焦磷酸盐(H4P2O7):吸收后转化为正磷酸盐 【3】少量的有机磷化合物:如核糖核酸、磷酸甘油酯、磷酸己糖等土壤溶液中的磷素包括无机态磷和有机态磷两种形态,而植物根系以吸收无机态磷为主(一)无机态磷大致可以分为水溶态,吸附态和矿物态(1)水溶态磷主要包括H2PO4,HPO42和PO4
13、33种磷酸离子(2)吸附态磷:指被土壤固相表面吸附的磷酸根或磷酸阴离子,土壤中无机磷99以上以矿物态存在(二)有机磷:植素类,核酸类,磷脂类 三、磷肥的种类(1)水溶性磷肥:易溶于水,可被植物直接吸收的磷肥,属于速效磷肥。可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铵。(2)弱酸性磷肥:又称为可溶性磷肥,这类磷肥有钙镁磷肥,钢渣磷肥,沉淀磷肥,脱氧磷肥。(3)难溶性磷肥:指含磷成分只能溶于强酸的磷肥,主要包括磷矿粉,鸟粪磷矿粉,骨粉等。四、磷酸退化作用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过磷酸钙还会与制造时产生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使有效性降低的现象五、如
14、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一) (1)相对集中施用 (2)将磷肥与氮肥集中施用(3)将磷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4)旱重水轻,重点放在旱作植物上(二) (1)根据作物及轮作制度合理施用磷肥,水旱轮作中,重点放在旱作,磷肥优先施在敏感的作物上(2)根据土壤条件合理施用磷肥,首先在缺磷土壤上施用,水溶性肥料施用在石灰石和中性土壤上,弱酸溶性磷肥和磷矿粉施在酸性土壤上(3)磷肥与有机肥,氮肥,钾肥配合施用(4)提高磷肥施用技术,在固磷能力强的土壤上,采取集中施肥技术,在固磷能力弱的土上,采取分散施肥法六、土壤中磷的有效性降低的原因(1)生物化学固定(2)吸附固定(3)磷的移动性差(4)雨水淋湿(5)化学沉淀(
15、6)植物吸收(7)闭蓄态固定第四章一、钾的功能(1)促进光合作用(2)促进光能的利用,增强光合作用 【1】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保持叶绿体内囊膜的正常结构【2】改善叶绿体的结构,【3】促进内囊体膜上质子梯度的形成和光合磷酸化作用【4】使NADP+-NADPH,促进CO2同化(3)有利于植物正常呼吸作用,改善能量代谢(4)促进糖代谢【1】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2】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3】协调“源”与“库”的相互关系【4】影响气孔开闭,调节CO2透入叶片和水分蒸腾的速率【5】产物运输(5)促进氮素吸收和蛋白质的合成【1】促进蛋白质和核蛋白的合成【2】提高作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表现在促进NO3-的还原
16、和运输(6)促进植物经济用水(7)促进有机酸的代谢(8)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抗旱、抗高温、抗寒、抗病、抗盐、抗倒伏等)二、草木灰:成分及性质 草木灰是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山青野草、谷壳等燃烧后的残灰,其中90%的钾为K2CO3,若高温燃烧,则以K2SiO3为主, 成分及性质:(1) 成分:含有灰分元素,如Ca、Mg、P、Fe和其他微量元素等,其中Ca、K较多,P次之。(2) 性质:【1】深灰色粉末 【2】其中钾的形态以K2CO3为主,其次是K2SO4和KCI都是水溶性钾,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3】其中的磷是可溶性磷,对作物是有效的 【4】属于碱性肥料,水溶液呈碱性三、钾肥的合理施用 【1】施
17、在缺钾植物 【2】施在缺钾土壤 【3】施于高产田【4】深施旱施,相对集中施,砂质土少量多次【5】钾氮肥配合施用第五章一、石灰肥料的作用:【1】 供给植物钙素营养【2】 中和土壤酸性,消除活性铝的毒害【3】 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加强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从而促进了有机质的矿化和生物固氮作用,增加有效养分给源)【4】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5】 改善作物品质、减少病害二、钙的主要生理功能:【1】 是细胞壁果胶质和染色体的结构成分,影响细胞分裂【2】 钙与磷脂分子形成钙盐,维持膜的结构和功能【3】 与钙调节蛋白结合行驶第二信使功能【4】 能调节介质的生理平衡,中和有机酸【5】 能调节渗透作用【6】 具有酶促
18、作用第六章一、硼的营养功能:【1】 硼能促进糖类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2】 能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3】 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形成及发育【4】 参与细胞壁的合成以及影响膜透性【5】 能调节酚的代谢和木质化作用【6】 提高豆科作物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二、铁的营养功能:【1】 叶绿素合成所必需元素【2】 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3】 参与植物呼吸作用【4】 参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5】 还与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维生素的合成有关【6】 参与硝态氮的还原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7】 铁是多种酶的成分三、植物适应缺铁的机制: 在缺铁环境下,植物产生一些适应机理:【1】 机理一:双子叶和非禾本科植
19、物缺铁时,原生质膜上可诱导产生还原酶,并提高其活性,此时受酶控制的质子(H+)向膜外泵出H+使根际值降低,以提高铁的有效性,而且在根表皮中形成有助于运输的转移细胞【2】 机理二:禾本科植物在缺铁条件下,大量分泌铁载体,简称PS,它对Fe有活化作用,因而很少出现缺铁症。四、 固体微肥土壤施用存在的问题:【1】 有效性降低【2】 施用不均匀【3】 易污染环境五、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调控其有效性?(1):影响因素:【1】土壤PH值:偏酸:Fe、Mn、Zn、Cu、B有效性较高 中偏碱:Mo有效性较高【2】 土壤有机质【3】 土壤质地:越致密,有效性越低,EH高,微量元素有效性低【4】
20、土壤EH【5】 土壤磷酸盐含量【6】 土壤盐分状况(2) 调控:六、施用微肥的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合理)【1】 土壤的供应状况:如:B、Mo、Cu多引起毒害【2】 植物的需求特性,把微肥用在需要量较多的植物上【3】 天气状况:主要指温度和雨量,降雨较多的砂性土壤,容易引起Fe、Mn、Mo的淋洗,使植物产生缺Fe、缺Mn、缺Mo症,排水不良的土壤,容易引起Fe、Mn、Mo的毒害【4】 与其他营养元素的关系:拮抗作用和协助作用【5】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如富锌植物的筛选【6】 严格控制用量,力求施用均匀【7】 配合其他肥料施用【8】施用原则:必需坚持适时、适量、均匀。七、植物营养诊断方法及各自原理:
21、 (1)、形态诊断:是指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了解某种养分丰缺状况的方法 【1】症状诊断:根据作物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症状确定其可能缺乏某种元素 【2】长势诊断:利用生物测定或观察植株形态来判断植物的营养状况的方法 (2)、化学诊断(分析测定)植物体养分状况是土壤养分供给、植物对养分需求和吸收能力的综合反应【1】 叶片分析法【2】 叶片营养诊断标准3营养诊断施肥综合法4相对产量法5酶学诊断(3)施肥诊断:【1】 根外施肥诊断 【2】土壤施肥诊断第七章一、复混肥料的概念、优缺点复混肥料:指同时两种或两种以上氮、磷、钾主要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优缺点: 优点:【1】养分全面、种类多、含量高【2】 物理性
22、状好,便于施用【3】 副成分少,对环境无不良影响【4】 配比多样性,有利于针对性的选择和施用【5】 降低成本,节约开支 缺点:【1】化合复合肥料养分比例固定,不能满足各种土壤、作物对养分比例的不同需要【2】难于满足施肥技术的要求,各种养分施在同一时期、同一深度,很难充分发挥所含各种养分的最佳施肥效果二、复合肥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对化肥需求的不断变化,国内外复混肥料的发展正朝着高效(浓度)化、专用化、液体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化肥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第八章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一、有机肥的概念、作用 概念: 指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肥料,主要指人畜粪尿、农村堆
23、 肥、城市垃圾及绿肥、砸肥等,又称农家肥料 作用:【1】 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2】 提供作物养分、促进作物生长、增产、改善作物品质【3】 缓解资源矛盾,保护生态环境三、常见的水生绿肥和豆科绿肥:(1)水生绿肥:生长在水中的绿肥称为水生绿肥:如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和满江红(绿萍)等 (2)豆科绿肥:豆科绿肥具有根瘤菌,是有生物固氮能力的植物,如紫云英、苕子、白三叶、金花菜、紫花白苕四、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施用:【1】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品质【2】 改善农产品品质【3】 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其有效性【4】 提高养分利用率【5】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6】提高作物
24、产量 【7】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一、 堆肥堆制原理及影响因素:(1) 原理: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堆肥的有机质分解,腐热成优质肥料(2) 影响因素:【1】原料硫氮比,最宜碳氮比是25【2】 水分、含量在60%-70%为最好【3】 通气【4】 温度5摄氏度-65摄氏度【5】 酸碱度、最适为68第九章一、 必需元素的一般功能:二、每一种矿质元素缺素的典型症状(1)缺氮叶片黄绿而薄、株小;氮过剩叶色浓厚,呈墨绿,叶片大而厚,且有皱,有的叶还会出现小斑点。梨叶缺氮自下而上叶片变黄。黄瓜缺氮叶片黄化。(2)缺磷叶脉发红,与枝成锐角,叶柄叶片紫红色,缺磷叶下部黄中带红,叶暗绿生长差,缺磷时,梨叶变
25、紫红色,甘蓝外叶紫红色,玉米果穗秃顶,油菜脱荚。(3)缺钾时,禾谷类叶片下部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新叶也产生斑点,叶片柔软下披茎细弱,节间短,田间景观出现杂色散乱生长,结实率差,籽粒不饱满。大麦叶片黄化,严重时出现白斑。果树叶缘变黄,果实小,着色不良。烟草燃烧性差。(4)缺钙时,植物新梢顶端枯死,叶变尖变褐枯死,苗期缺钙新叶叶缘枯死,梨幼叶缺钙叶缘枯焦,果实顶腐;芹菜心叶干枯,莴苣心叶叶脉黑褐色。(5)缺镁时,植物叶呈肋骨状,自下部开始叶脉间失绿,变黄,缺镁外叶淡绿或红紫。柑橘老叶先显症状,花菜缺镁下位叶失绿。(6)缺硫植株上叶色淡,发黄。(7)缺硼果皮白板和下陷黑斑,果实的果皮和中柱有褐胶物,
26、梨果褐色凹斑,葡萄缺硼花萼上包雄蕊不开,果穗稀落或果不育,缺硼花径中空受损,硼过多时白菜外缘变白。(8)柑橘缺锌叶间黄,叶窄小而直立,新梢叶小而窄,缺锌枝下部另发新枝,节间短,叶小。苹果缺锌发生“小叶病“,出现“光腿现象”,严重时枯梢。茄子缺锌上端叶挺起畸形。(9)缺钼叶片有圆形黄斑,叶缘焦,边下垂,白菜缺钼叶细长破碎呈鞭状。(10)缺锰时,叶子黄绿,间有黄斑,有的叶黄,但叶脉仍绿;缺锰葡萄夹生绿果,甘蓝缺锰内叶变黄;锰过多时,叶缘出现褐色凹斑,叶片有褐色下陷斑,下部叶脉变褐,树皮、枝条呈粗皮状。(11)缺铁叶鲜黄具绿色脉网,缺铁严重时,柑橘、梨叶变黄白色,芹菜缺铁新叶变黄。(12)豌豆缺铜叶
27、色淡,叶上卷呈杯状,黄瓜果实顶端尖细。三、元素缺素部位与养分移动性、再利用能力的关系: 植物元素再利用能力较难的有:Ca、B、Si,移动性差,缺素部位在生长点上部 再利用能力容易的有:N、P、K、Mg,移动性高,缺素部位在老叶。四、养分迁移的方式及影响因素【1】方式:截获、质流、扩散【2】影响因素:截获:受根系的容积(在土体中所占的空间)和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的影响质流:主要受水量、植物根蒸腾作用大小、离子浓度的影响。扩散:主要受温度、离子子性质、浓度的影响五、矿质营养学说的内容及意义: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他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的有机物,而是
28、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意义: 1)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定的基础;2)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十、氮肥损失的途径:挥发、淋失、反硝化十一、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1】 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2】 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3】 根据氮肥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4】 根据作物种类营养特性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5】 氮肥深施【6】 与有机肥、P、K肥配合施用【7】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配合施用十三、 施肥的目的:提供植物营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十四、 植物在缺少N 、P 、K时,什么部位首先表现出缺素症状?为什么?答:首先老叶及茎部表现出缺素症状,因为这些元素属于可迁移性元素,在织物组织中以离子态或者可迁移性化合物形式存在,在幼嫩部位缺少这些营养时可以从老叶中转移到幼嫩部位以维持新生叶部位及组织的正常生长及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