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4719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第五章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什么信息,信息量多大,采用何种信息传播形式、方法以及怎样组织教学,都必须经过精心、完整的教学设计。实践已经证明,教师教学的成功,很重要的就在于成功的教学设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教学设计的界定也可谓是见仁见智。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统一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发展,而设计就是规划和组织,是对设计对象进行安排,使其相关,从而对其进行控制。所以,教学设

2、计就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教学的过程、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活化的基础上不断创生的过程,是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往、互动,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教学过程,不管你期望什么,也不管你怎样来它描述,它必然是这样的,不能说你期望什么而它就应该是什么;我们所期望的、所力求的,则是教学

3、设计了。教学设计则是一种主观性要素,是人们对教学的进程所做的设计,是工艺性的,是规范性的,因而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越深刻、全面、准确,就越有可能做出优秀的教学设计来。当然,这种主观设计与客观是否吻合则要进一步接受检验。与上述教学过程相匹配的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的实质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学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动态的规划与安排。充分而完备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但它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备忘的材料,因而能给教师以自信,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2.教学设计的若干依据为使教学设计是有意义的,教学设计必定会有一定的依据

4、和遵循一定的原则。最重要的依据是对教学过程的客观研究,也就是说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第一、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生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身体心理特点、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至少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以便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了解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工作基础。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没有捷径可走。那怕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不能用过去对

5、学生的了解来代替现在对学生的了解,生活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对学生的了解应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工作。第二,全面地考虑教材或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不同学科(文科和理科)的教材的差异,教学设计就应有所不同。对文科教材的理解更多地需要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对理科教材的理解则更多地与对自然的观察相联系。同一学科,由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有不同的设计,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即使是在同一教学任务中也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第三、要考虑到教师的需要。教学设计可以说主要是为教师设计的,学生自然也会参与,甚至也有主要是为学生设计的,但是设计的实施主要靠教师,当然也要靠与学生的配合。由于教师的知识、

6、能力、兴趣和爱好、秉性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在按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策略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依据教学个性,设计突显个人才能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生动丰富,教学才会更受学生的欢迎,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第四,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之间的不同学校在教学条件上存在着差距。经济条件的不足制约着教学及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已经考虑了普遍适应性原则,但是仍然

7、有一个教材的知识要求或教学活动建议在有些地区难以实现的问题。如“网络与生活”,有些地区的学生根本不知道电脑或者从来就没有见过电脑,因此要完成课程标准中的知识是很难的,那么再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更难了。所以,进行教学设计要根据条件。当然也不能完全拘泥于本地区教学条件的制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课程改革以发展为本的精神,立足于现代,把握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现时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适度地超越现实。 3.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将教学设计和备课区别不清,甚至将教学设计简单理解为写教案。实际上,教学设计与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8、。广义上的备课是指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我们通常所说备课,主要包括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编写教学方案和熟悉教案等环节,其中编写教案是备课工作的集中体现,大体包括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小结反思、练习和板书设计等内容。教学设计则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

9、目标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可以说,教学设计属于广义的备课范畴,但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传统的备课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二、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的设计 引领学生到哪里去,也即实现教学所期望的理想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就

10、是要实现教学系统期待的理想目标向学习者能够实际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转化,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而目标的实现,又在于确定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与我们期望的明白水平之间存在多大的差距。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为前提的。课程目标是由一系列具有层次关系的目标组成的目标群,既有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也有学科专家制定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各学段的目标、各领域的目标,还有各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目标。要想科学地制定历史的课堂教学目标,就必须了解类似课程教学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明显不同,它将教学目标大体上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11、维度。实际上,“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在同一个层次,它本身会包容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所以单列出来,主要是想努力改善过去对这方面的忽视。换句话说,历史教学关注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技能或能力三个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能孤立地从本学科、本单元、本课时狭隘的内容出发,而要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全面培养人,使培养目标既社会化又具有时代精神。同时,体现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为便于对教学目标的检测,还有一个对教学目标的陈述问题。总的说来,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以下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12、;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必要时可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行为的条件;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目标可以采用广泛的、总体性的陈述,如下所述:单元学习目标:(1)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简单的研究技能;(2)尽管这些目标是总体性的,但足以用于学习主题的组织。许多教师愿意在实际教授材料的过程中,对这类目标做进一步说明。另一类陈述目标的方式是依据可观测的、明显的学生行为而定的,即行为目标。它是在教学前,教师在学生现有的学识基础上,构建的预期成效。这类目标通常非常明确教师会明确地告诉学生: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其适宜项目包括:命名;解释理由;选择;识

13、别;举例说明;引证;举出例子;下定义;写作;查找;排序;使用。其实例为: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在图书馆找到指定的参考书;(2)利用书中的索引,查找事实资料;(3)不管教师用那种形式表述学习目标,都应该强调:该学习目标能够清楚地表明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不是他们将要做什么。有学者建议对教学目标的表述采用外显的行为目标或业绩表现目标,尤其是指明希望学习者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学习目标的外显表现)。但是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等目标往往用行为目标也不容易表述,所以,也可以采用将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与学习结果的外显表现结合起来的办法来表述。美国著名教学评价专家格朗特曾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

14、:“在全班同学面前能做口头发言”,这实际上代表了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掌握了一项程序,但它可能过于笼统,不妨用以下列举的外显表现来进一步限定或澄清:(1)发言时先说明题目;(2)发言时声音清楚洪亮;(3)发言时用词贴切,语法正确;(4)发言时语速适中,神情自然;(5)发言时条理清楚;(6)发言时能维护听众的兴趣。当然,这些外显表现,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也不可能都能做到,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技能或能力。2.教学策略的设计如何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有赖于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把教学策略看成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用的一切方式的总和。首先要合理确定课时。某

15、一项教学任务(如教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或章节)的教学时数究竟应该如何确定,不能简单地以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别人的经验、以教材的提示或教学参考书的提示来定,而应该真正从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要出发。如果说教师在课时安排上没有体现出多样性,那实际上就意味着教学不具备针对性。其次是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教材内容完全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不需要作任何调整,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上,教师往往需要根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一个基本的认识应该是:教材(学)内容只是作为达到教学任务(目的)的一种载体,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组和调整

16、,而且确实有必要这样做,这实际上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再创造过程。第三是考虑师生的互动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活动展开序列。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需要解决一些较为普遍突出的问题。如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模拟或走进社会现实,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采用项目调研型、问题解决型、任务设计型、主题贯通型教学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知识技能和迁移活用,这可能是面向新课程实施系统设计教学的一大课题。在实际设计教学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缺陷是一课时一课时地安排教学活动,试图在一节课中将各种时髦的东西(说得好听一点是先进的理念与策略)都塞进来。殊不知,这样做,可能只有“观摩”的效果,却没有扎

17、实的长久之效。新课程为单元或主题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我们要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将统揽全局与聚焦局部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学策略或教学活动的选择中,还有一个片面的认识是“单一媒体优越论”,如视像媒体或计算机媒体的作用被不适当地夸大。实际上,我们真正要树立的一个观念是:有不同的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活动。关于教学过程的安排,或者说教学的环节,也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当代教学设计理论家和教学心理学家梅里尔教授在其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基本原理,实际上也是五个要素、五个阶段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要围绕着“激活”、“展示(论证)、”“应用”和“整合”这样一个循环圈展开。后来

18、,梅里尔更加简明深刻地指出,教学活动的基本现状可以概括为“讲授(tell)-提问(ask)-练习(do,实践)-表现(show)”,但以往的教学将重点放在前两个环节,现在则必须大力倡导加强后两个环节。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足是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够强。当然,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意味着时时刻刻要将课堂变成生活现实。模拟现实和视像现实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替代作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这也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是外化,但它的基础却是摄取或内化。所以,要求学生表现,不是让他们放弃倾听、观察和思考,而是强调必须经过“表现”这一环节亲身经历、主动体验而不是简

19、单传递、被动接受,知识才能够真正从书本、硬盘或网络、从教师的头脑中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财富,真正具有迁移价值。表现型的课堂是将课内课外联系起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统一的一种重要途径,它可以充分体现猜测、协商、对话、交流、质疑乃至争辩、反思、探究、调研、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也可以充分体现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公开交流、彼此分享的学习特点。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师最需要做的事情恐怕不是讲解与提问,而是创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的学习条件和氛围。这实际上有赖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抱有真诚的信任,帮助他们取得适合于自身的成功,为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

20、机会,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做出尽量合理的归因,做到既着眼于共同发展,又关注个体差异。3.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把收集到有关学生、教学内容、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组织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对教学的设计。这个设计是以详细的、正式的书面形式还是以粗略的大纲提要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经验决定的。一般而言,初任教师或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会花更多的时间、采用正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的设计,并且需要形成详细的、正式的书面形式教学设计方案。 实践表明,课的设计应该包括足够的细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没有太多困难的情况下完成预期的任务。通常,这些细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设

21、计理念或思路 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2 .教材分析,以宏观分析为主分析课程标准等对本课内容的要求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本课内容与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3 .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可能采取的策略与方法4 .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要全面反映学习的结果,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同时要注重目标的陈述技术5.教学重点与难点,并剖析理论依据6.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模式、策略与手段7.课前准备学生的、教师的、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8.教学过程:清晰地描述教学过程

22、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思想、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 。下面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环节作一简要的说明。导入:就是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它有两个功能:一是引人入“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二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或歌曲、照片、图片的功能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启发丰富的想象。在激发情感、引发联想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思考问题,导入新课。再如通过语言表达,把与教材内容十分贴近,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或材料提供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

23、生思考或议论,由此导入新课。或是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切入正题等等。历史课程的师生活动方式师生活动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的有效是多种方式综合应用的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用的教学策略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小组调查、访谈、辩论和讨论、归纳、反思、提问等。(1)如何指导学生做调查调查研究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学习内容、体味学习内涵、掌握科学的研究技能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是科学探索的必由之路。在社会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帮助他们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可以是学生个人进行的,也可以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合作小组中的“小组”可以宽

24、泛地理解为任何一种由多个学生参与的组织。小组在一起学习(工作)、一起思考,所以,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看法和观点。小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小组学习中的价值,并能够为小组的整体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其他小组成员的活动会对我的活动产生影响,而我的活动也会影响到他们,从而建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愿望。只有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合作的内涵。历史课的各种教学设计都有很多分组学习的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应该按照学习任务进行分组,这些小组被称为任务中心式小组,他们合作去做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任务小组的灵活性比较大,但存在的时

25、间比较短。但并非所有的合作小组都能完成预定任务。教师可能会发现,这种合作关系的破裂,有时是因为某些成员“包揽”了大部分工作,而有时却是某些成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只完成了少量工作。这种特征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上最为典型。这就启示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小组有效合作所必需的技能。有效合作所需要两种技能。首先,各成员都应当具备执行其任务的相应能力,这点非常重要。比如,教师这么做就是不明智的:让初一学生去图书馆查找人口增长与食品分发的相关资料,但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的资料。同样,如果这个学生没有很好的阅读技能,就不应把他分配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活动的小组。分配给各小组的任务应该和小组成

26、员的技能水平保持一致。最终的成果是小组合作的结晶,所以每个成员都应该能够独立承担一部分责任,对整个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与小组合作有关的技能:组织学生,选一位小组长,明确各人的责任,如何调控和协调,及其他多种合作方式。比如,要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的话,不妨给他们做一个开始工作的计划表:明确个人的责任,选一名学生做主席,研究成果如何汇报等。小组学习与其说是集体合作,不如说它更依靠小组成员的独立工作。调查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计划性和组织性,最忌讳的是盲目性。所以社会科教学中开展的调查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如说是一种认识人与社会的必要途径。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

27、调查可以用于回答问题、解决难题、制定决策。要确保调查成功,教师还必须精心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重要议题。为此,教师还在组织学生调查之前,自己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活动可以由教师在综合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程度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设定,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决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调查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考努力,而且还需进一步把这些能力迁移到学生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去。其次,要拟定调查计划(提纲),收集资料,交流调查成果。完成调查研究工作需要一定的程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如下开展调查研究的步骤:运用分组合作技能,共同完成调查计划的拟

28、订工作;知道资料可能的来源和位置,如,印刷文本、非印刷文本、因特网、博物馆;可以运用学生设计的相关调查问卷,收集资料;也可以通过采访收集资料;(注意: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采访技能,让他们了解诸如设计采访的进程、行为规则、问题及采访的内容;总结、评价所收集到的资料;从中得出结论;评价整个采访的计划与执行情况等采访程序。)用恰当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调查可以用于多种学习活动,比如围绕出土文物展开的出,调查有待解决的难题,调查当今社会有重大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围绕重要概念展开调查,围绕照片或插图展开调查等。为了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教师需要找一些特殊的指导材料。这

29、类指导材料应该包括调查所需的信息,可以把它们用作调查的基础。在此类学习中,教科书就可以用作资料或信息的来源。需要提示的是,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经常有突出事件产生,也有不少热点话题,这些事件和话题本身就是社会科教学的调查对象,如法律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高科技犯罪问题、经济问题、人权问题等。有些是由教科书提供信息资源的,有些是由教科书中某个课题引申、开展而来的,还有些是教师直接引入教学中的。(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可以是一个人进行,也可以是几个人进行。在访谈有关人士之前,先搜集关于被访谈对象的信息资料;然后,拟订访谈计划。在访谈中能够按计划进行,并做好记录,写出访谈结果和个人体会。在

30、整个访谈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与被访谈者交流,访谈将会一无所获。(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讨论是历史课程中最有价值的技能之一,其作用在于通过集体交流知识、观点和感受的过程,体会合作的意义与价值,提升民主生活的观念。讨论的有用程度和有效程度取决于小组成员所收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个人的观点,所以辩论和讨论这种教学活动应该提倡广泛的参与、合作。教师有责任鼓励不太积极的学生参与其中,也有责任避免过于积极的学生控制讨论辩论和过程。因为一旦某个成员试图去控制(个人专断)时,合作的思维方式就会被打断。另外,争论的基础是合作、,是交流,决不是人身攻击。只是对理论观点的争论,不能涉及个人事情。这样,才能

31、达到辩论和讨论的真正目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提高、互相尊重。在良好的班级讨论氛围中,学生们应该能够自由地、主动地发言。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的发言也不应有评分体制。高质量讨论活动的形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所需的技能需要逐步培养。比如教室的整个布置可以促进也可以妨碍讨论的进行,合理的教室布置可以营造讨论气氛,使学生们自然地进入讨论情景。一般的讨论模式是所有学生都面向教师,好像讨论是为教师而存在的。更好的讨论模式则是让学生相互进行直接交流,学生面对面就座。这种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把座椅摆成圆圈的方式来实现。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仔细而又耐心的指导,目的是帮助学生们都可以彬彬有礼地进行交流,不需

32、要去附和别人的观点,也可以不举手就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这类成熟的讨论过程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时间。我们经常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内组织2次或4次讨论,显然很难有好的效果。应该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讨论,不应该为了教学形式组织。为此,我们还需要一个宽松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环境,以及教师们的不懈努力。有效的讨论也有要讲究程序性,谋求良好的组织策略。这是保证讨论可以顺利进行并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前提。有关讨论程序的问题没有特别的标准,就常规而言,以下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比较容易获得好的效果。第一,确定讨论主题。主题必须能够让学生进行多种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而且还应该是学生感兴

33、趣的、想去探讨的。这类主题可以由教师依据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也可以由教师与学生选取共同关注的各种现实问题展开讨论。第二,收集并处理材料,撰写讨论提纲。围绕讨论主题,从多种途径尽可能多收集相关资料;遵守讨论规则,如轮流发言、语速适中,参与小组讨论或活动;在班级讨论中愿意交流所用材料;能够就讨论目的和对象,写出结构清晰的讨论提纲。第三,参与讨论,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或进行争论。理解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尽可能搜集一切资料,包括他人可能用到的资料;能够用事实和理由来支持观点,对讨论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在讨论中,要注意他人的观点与事实是否一致;结束后,总结自己在这次讨论中的收获。下面这些教学案例从不同的角

34、度运用了讨论技能,教师从中不仅可以领略到社会科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以体会到讨论技能的重要作用(4)如何指导学生运用归纳与反思的技能归纳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技能。通过归纳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可以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因此,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纳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列举三种:第一,概括型。利用卡片整理学习内容,或写读书报告、提炼核心的学习内容。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常常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但缺乏必要的归纳。结果使学生的问题都走过场,而没有提升为学习技能。归纳概括不是只在课堂小结时才使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适时概括学生们的观点,如果能

35、够让学生们自己概括效果更好。坚持下去,学生们就会形成一种概括问题的习惯。第二、诱导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讨论蔬菜价格问题时,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离城市越近,蔬菜基地送菜的费用就会越便宜,所以应该在城市附近建立更多的蔬菜大棚。但是事实上决定蔬菜价值的因素不是地域差距一个。通过研习资料,我们就会发现,即使在同一地区种的同一种蔬菜价值之间也有差异,更何况也有远的地方比近的地方的蔬菜便宜的例子,这是为什么?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更深入探究很多的问题,一层一层地剥离各种蔬菜价格的因素,运输的、保鲜的、土质的、管理的、自然的与地域环境的等等,探究到什么彻底要看学生们的兴趣和能力而定。第三,建立问题与问

36、题之间的联系。反思是实现历史学习目标的基础。高质量的历史学习活动离不开反思能力。无论对什么年龄段的人而言,反思都是一个提高自律性学习能力的有力工具。首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活动,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反思过程的核心是试图从多种视角来看待问题,而反思型的教师所追寻的是探索被常识掩盖之下的对于实践经历的真正理解。大部分的教师通过反思评估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决定今后的教学走向。通过反思活动,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为采用这种新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产生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对于教师学生关系的反思可能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

37、人际关系的思考还会产生出强烈的情感反应。总之,批判、反思敦促教师去营造民主课堂、开展师生反思对话,并从中培养起对他人的尊重的观念,做到肯定他人的价值和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便是社会科的追求之一。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者,所以教师不仅应该能够自我反思,更应该培养学生进行反思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反思自己的学习表现,教师也可以采用检查表或者简答题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一些评估自己学习成就的机会;也可以鼓励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修改文章;还可以让学生写学习日志、自传或者在信中进行自我描述,以此促进他们对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思考。所有的这些措施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就产生主人翁式的

38、责任感,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成就和对学习的献身精神。不过,近些年来,全世界的教育者们,都非常热衷于用学习档案来进行学习评估。建立学习档案,给学生们学会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方法。不过,当学生们考虑在学习档案中放入哪些学习作品的时候,教师有责任鼓励他们仔细思考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做得好,它可以说明什么。他们要考虑放进去的作品是否能够向其他人展献自己的优点,是否能够展示出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功课进行评价,但是学生们需要一个详细的提纲来参照。总而言之,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进行反思的过程和结果都是相似的,而且不论在什么时候,进

39、行反思的动力在发挥着作用。有的时候是对非常具体明确的情景进行反思,注意的焦点放在当时的表现上,而且常常是包含在一定的活动中的,如写信。有的时候是对一段时间范围内的事情进行反思,比如哪天、哪年,反思的对象是这段时间内大量的工作作品。成年人与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经验,因此可以综合考虑各种情景,具体、细致地分析自己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从纵向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学生们虽然不太容易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反思,但是如果给他们反思的机会,并且给予鼓励和支持,他们是能够从反思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的。(5)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兴

40、趣和热情,朋友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设计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设计问题。教师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有探求解决矛盾的要求。只有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求知、跃跃欲试的状态下,教学活动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抓住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来设计问题。要着眼于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灵活思维能力;设计陷阱性问题,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设计展望性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学习小结单元或课学习结束时,教师应该设计一系列活动,鼓励

41、学生对他们刚学过的东西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展示所获取的学识、做过的事情;和其他同学或父母分享学习中有趣的东西;讨论学习结论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特别喜欢哪些东西,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教师还应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建议,这些兴趣点课上没有学习到,但学生很可能愿意自己去阅读和学习。这样,学习不会因学习内容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延伸,而必须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将学得的知识与技能实际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应该说它是新的智力探索的开始。教师教学准备(设计)的结果是教学方案,这是教学设计的显性成果形式。实际上,教学方案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有时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不能对所有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模式,从而走向繁琐的所谓规范化、标准化。但我们大可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对新任教师或欠胜任教师来说,各方面的规范的管理(包括教学的设计及形式)是必要的,但对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而言,过于规范可能就是一种束缚。也就是说,教学准备的产物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学实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而没有个性化的教学(包括教案),就不可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后作业注意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增加自主探究9.教学后记评价结果、设计的完善与修改、教学的感想心得与体会(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系统。其中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四要素)案例: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历史教学论》授课教案5.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