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阅读【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 ,而何可以不游也? 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
2、寸进。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 ,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
3、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有删减)注 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22.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焉 B.也 C.哉 D.矣23.分析第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分)24.下列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方式不同。B.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同伴不同。C.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地点不同。D.后来出游的人和以往出游的人相比,出游的原因不同。25.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们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A.【甲】 B.【乙】 C.【丙】 D.【
4、丁】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答案】(五)(12分)22.(1分)B23.(3分)作者运用了知识丰富的孔子也要广泛考察来使自己的见闻广博,交友范围要广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想要做到见闻广博就必须要出游的观点。(举例论证1分,事例概括1分,证明观点1分)24.(2分)D25.(2分)C26.(4分)作者赞同读书人出游的必要性,认为通过出游能够增广见闻、丰富知识;赞扬了何太虚不攀附权贵、刻苦求学的做法;批判了当时求学的人为了私利出游的做法以及妄自尊大的求学态度;勉励何太虚在交游之中增长自己的知识,追寻圣人的足迹,以求达到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心的精神境界。(1点1分)【参考译
5、文】: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知道天下的事”,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表示志在天下四方,怎么可以不出游呢?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但是他所知道的,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虽然有上等的智慧,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见闻贫乏,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在一乡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及于一国;在一个国家里觉得不能满足,因而遍及天下;还以天下不能满足,就上与古代的人交朋友。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但是后来出游的人,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
6、他出游京城,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缩敛肩膀来取悦于人,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因此,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但游的目的不同。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刻苦专心的学习,擅长书法、诗歌,写作文章,研讨经书,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这使人们感到奇怪,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想。现在的读书人,关起门来称大王,夸耀自己,妄自尊大,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且正窥测
7、直入孔子经典大义,觉得像天一样高广,如海一般宽深,没有办法测量其边际,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太虚今日出游的原因。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一定知道读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纂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这样看待太虚。【静安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野鹤轩壁记 明归有光嘉靖戊戌
8、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注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 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
9、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21.可填入第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1分)A.耳 B.乎 C.矣 D.也22.对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23.第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 。(2分)24.赏析第段画线句。(3分)25.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答案】(五)13分 21.D (
10、1分) 22.B(3分)23.表达对刘过的敬慕之情;刘过乃爱国志士,作者引以为同类。(2分)24.四字短语,简洁迫促,渲染出惊心动魄的场景,暗示聚会诸君的不同凡响。(3分)25.野鹤轩在马鞍山脚下,文章从马鞍山写起,以芳冽泉水、嶙峋磐石衬托刘过墓地;(1分)然后写建造此轩的县令的美政;(1分)最后写聚会轩中的场景;(1分)全文没有写野鹤轩的建筑结构,但借助此轩有关的刘过、杨子器、友人,聚焦了作者奋发有为的心志,结撰有力。(1分)【黄浦区】(五)阅读下文,完城第2124题。(12分)君子亭记王阳明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
11、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
12、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选自王阳明集有删改)注何陋轩:王阳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后,伐木为轩,自建居所,并命名为何陋轩,取论语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之意。论语注疏: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儒)则将以明道,小人(儒)则矜其才名。21.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君子亭位于何陋轩的前面。B.交代了君子亭命名的缘由。C.竹之姿像虞宫廷
13、里的群妃。D.必要的隐忍也是君子之道。22.将下列词语填入第段方框处,顺序恰当的一项是()。(2分)弗拘能亨若愚能恭A. B. C. D.23.有人认为第段中“嘻”字可两解:一是表惊讶的感叹词,二是嬉笑的意思:结合具体内容推断不同解释背后的王阳明形象。(4分)24.本文围绕“君子亭”的命名,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答案】(五)(12分)21.(2分)C22.(2分)D23.(4分)答案示例:第一种,“嘻”字做感叹词解,后面的文字显得语重心长,严厉而认真,符合王阳明师长的身份,既有对门人错误思想方式的批评,也是一种自我反省的严肃态度。对比门人略带戏谑的说话方式,王阳明的严师形象呼之欲出。
14、第二种,嬉笑之意,首先这一声“嘻”笑本身就有种“我就是这么想的,被你戳穿了”的调皮感,有了这个“嘻”字,后面所有的自谦就都有了自傲的意味。这种自谦不是虚伪,是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王阳明不仅只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家,而变成了可爱的长者形象,更富有生活气息。24.(4分)答案示例:本文先从德行、操守、明达、和乐四方面揭示了君子之道,阐明以“君子”命名亭子的原因;然后借门人之口,指出阳明子完全具备君子之道的四个方面及从阳明子对自己住所“何陋轩”的命名中即可看出阳明子是夫子自道;随后阳明子则表示自己对君子之道是学而不能,不敢以“君子”自任,如不注重明道而追求才名将是小人之流;从而进一步凸显了君子谦
15、虚、正直、明达、和乐的品性,回应了开头,层层推进,曲折有致。【浦东新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逊斋记(元)欧阳玄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圣门高第,固尝有如是之问矣。近代有行之者,司马君实之类是也。人之一生,苟有得于一言而合于道,则其生平精神、心术、凡见诸行事者,莫不于此取则焉。故虽一言也而可胜用哉!君实之于实,自为儿时至于相天下,终始惟一言也,然则守约之道,顾不至当欤?吴君礼逊,佳子弟也,学殖之务,尤孜孜焉。尝请于予曰:“吾于逊一字也,深有慕而未能愿,仍逊以自号,何如?”余曰:“旨哉言乎!非所谓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夫逊也者,吾党之士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也。在礼“
16、入学鼓箧”,即以逊为先。说命亦曰:“惟学逊志。”盖吾之于道,慊然如有所不知,而后人告我以知;退然如有所不能,而后人告我以能。谦以受道,抑以从人,兹非入门之第一义乎?夫子曰:“义以为质,而逊以出之。”义之在人,犹物之有干也。然辞焉而弗婉,色焉而弗愉,则严者愈严,而义有不可直遂者矣。婉辞足以达意,愉色足以致和,兹非出门之第一程乎?今吾礼逊学道,则犹升堂而望入室者也。(甲)涉世则积跬步,而至千里者也。(乙)虽然,逊以出之,又不可不信以成之也。(丙)信以成之,则如君实之守其实而后可也。(丁)孟子曰:“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吾于是亦云。注入学鼓箧:击鼓召集学士,令打开书箱,拿出书来学习的一种
17、仪式。孟施舍:人名。传说是一勇士。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A.盖B.则C.且D.然22.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古代士子追求一言终身行之以求圣门高第。B.但得一言,则人之精神心术等皆有所依凭。C.若人得一合道之言,则生平行事皆可胜用。D.司马光从儿时至于相天下,始终坚守“逊”。23.简析第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3分)24.下面的句子是第段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最合理的位置是()。(2分)舍逊何所循而进,何所赍而行哉!A.甲B.乙C.丙D.丁25.概括本文行文思路。(4分)【答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21.(1分
18、)A22.(2分)C23.(共3分)比喻论证1分,以树比人,阐明义对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1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1分。24.(2分)B25.(共4分)作者先以“可以终身行之”之言开端,切入话题,引出本文要讨论的“逊”(1分);接着阐述“逊”对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性:入门第一义,出门第一程(1分),以及如何才能做到“谦逊”(1分);最后进一步阐明,君子学道光做到“逊”不够,还必须做到“信”,呼应开头(1分)。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参考译文:有一个字,可以终身遵照它去做的吗?孔子的弟子,曾经有这样的疑问。近代有践行“一言”的人,司马光这一类人就是这样。因为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与道相合的字,那么他
19、的精神、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一切显现在他的行为中的东西,没有什么不以此为准则。因此,虽然只是一个字,也完全够用了啊!司马光对于“实”,从他小时候开始一直到担任宰相,始终践行这一个字。既然这样,那么这种简易可行的方法,难道不是很恰当吗?吴礼逊,是一个很优秀的后生。学问上的事,他十分勤勉。曾经向我请教说:“我对于字,十分向往却未能到达这样的境界,仍然以逊给自己命名,怎么样?”我说:“这个字好啊,不就是人们所说的一个字却可以终身践行它的字吗?”逊,是我们读书人进入圣门学习的第一美德,离开圣门经历世事的第一规范。在礼中,有“入学鼓箧”的仪式,就把逊作为根本。说命也说:“谦逊好学。”因为我们对于道
20、,不满足的样子如同什么都不知道,而后别人告诉我使我得以明白;谦卑的样子如同什么也不能胜任,而后别人告诉我使我得以胜任。通过对人谦逊来接受道,通过克制自己来遵从他人,这难道不是进入圣门的第一美德吗?夫子说:“君子将义作为根本,又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义对于人的价值,如同躯干对于物的价值一样。但是,如果一个人说出的话不委婉和顺,表现出的神色不和悦,那么原本严肃的事情就显得更严肃,从而义就不能顺利实现了。委婉的言辞足够用来表达心意,和悦的神色足够用来使人事和顺,这难道不是离开圣门经历世事的第一规范吗?如果我们秉持谦逊的态度,学道就能由浅入深,达到更高的水平。经历世事就能积累点滴,到达更远的境界。如果
21、舍弃谦逊的态度,我们又依照什么来前进,怀着什么来前行呢?尽管这样,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达它,又不可以不依靠忠诚守信来成就它。依靠忠诚守信来成就它,就如同司马光坚守他的“实”而后才能成事一样。孟子说:“孟施舍的养勇,只是保持一股无所畏惧的气势,又不如曾子的方法简易可行。”我对此表示认同。【闵行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赠严生策勋序谢振定严生为余典试江南所得士,性醇悫 苦志于学,屡上春官不得意,辛酉下第后愿留都门,励业图再举。既而念母綦切,常中夜不能寐。旦来告予曰:“钟铭归矣。钟铭之从事于学也,皆吾母冯孺人教也。钟铭八岁而孤,吾母年方二十有九,尽鬻嫁时衣饰,为钟铭择师而授之读。钟
22、铭性最鲁,每塾归,吾母秉灯待,责复诵昼所受书,不成诵则立加鞭挞无少恕,已且涕泪交横曰:汝父以苦学遘疾,未遂志而殁。吾愿汝成汝父之志也。今胡乃若是!及钟铭学为文时,归呈课艺,母视师所抹勒过甚,挞如前。是以钟铭少时望寝门则栗栗而惧,迄今思之,则依依有余慕也。今吾母年七十有六矣,往时官吏为请旌,母不许。钟铭未获寸进以奉母欢,又远离膝下,其何以自慊?兹归计决矣。”余闻之,肃然曰:“贤哉母也!所谓慈母而兼严父之事者也。而生之性情真挚,抑又足尚焉。”古人得禄以养亲,则捧檄而色喜,生之留,为其母也。然古人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则生之归,亦为其母也。生其无失乎赤子之心者耶!是心也,扩而充之,其用沛然。计更阅数年
23、,例得为令,为令者有父母斯民之责,推此心而善用之,勿姑息以养慝,勿闻誉而自喜,以此列名循良,于太孺人苦心劝学之意,其庶可无负。生其益务汲古深思,以裕临民致用之资。即以尽菽水承欢之分,区区一第,乌足以溷其胸耶?生行矣,吾无以张之,遂次其语以赠别。归时称觥萱堂,持此颂太孺人前,其庶几欣然眉翥,谓荣于绰楔之锡也。注释:捧檄:这里运用了为母出仕,博母欢心的典故。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不因公务影响对父母的奉养。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因 B.而 C.以 D.乃22.概括第段的内容。(2分)23.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严母倾尽财力与精力,期盼严生能立志苦学。B
24、.严母告诫严生要苦学不怠,继承亡父的遗志。C.严生学写文章有进步,但严母仍鞭挞责罚他。D.地方官吏向朝廷请求嘉奖严母,但被其拒绝。24.分析第段中作者是如何得出“其庶可无负”这一结论的?(4分)25.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答案】21.B(1分)22.介绍严生的身份、性格和立志苦学却屡试不中的经历,点明他的“留”是以图再举。23.C(原文“母视师所抹勒过甚”,是说老师涂抹之处很多,并未见“写文章有进步”,所以选项C错误)24.作者先根据古人得禄养亲和“不以三公易一日之养”,指出严生无论“留”与“归”都是为了母亲,进而得出“为其母”是一种赤子之心。再由严生的“赤子之心”推想:他以后中第为
25、官,对父母百姓用此“赤子之心”,他必能做到两个“勿”,成为奉公守法的好官,而这正是严生母亲当年苦心劝学的初衷。所以说没有辜负太孺人苦心劝学的本意。25.交代写作的缘由,点明题意,再次对严生的行为进行鼓励。【长宁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唐)柳宗元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
26、,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
27、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注蛇虺(hu):一种毒蛇。蠲(ju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澈的样子。酾(sh):疏导。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刺史。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乃B.且C.则D.然22.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23.第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8、(4分)24.第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5分)【答案】(五)(12分)21.(1分)A22.(2分)C23.(4分)答案示例:此段写景,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前后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语言以四字句为主,两两相对,整齐短促有力。24.(5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部分,句句与上文呼应,借“新堂”的“清浊美恶”“居高望远”等深刻变化,与上文段永州先前自然风貌形成对比,回扣第段新堂修建的过程及景色描写,也呼应开篇“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的总领句,全文前后浑为一体,结构严密。从立意上看,此处由“新堂”引出
29、对韦公善政益民的吏治思想的赞颂,赞颂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施行富民政策,彰显文章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参考译文: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是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都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在城中有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
30、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开始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就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就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像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
31、。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
32、是想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座大堂(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吗?(它)将让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嘉定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唐柳宗元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 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
33、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
34、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释:蛇虺(hu):一种毒蛇。蠲(jun):清洁,使动用法。浏如:水清澈的样子。酾(sh):疏导。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韦使君为州刺史。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 则 B. 乃 C. 且 D. 然22.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
35、为荒乱秽废的地方。23.第段描写景物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24.第段画线句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晴之笔,请加以分析。(5分)【答案】(五)(12分)21.(1分)B22.(2分)C23.(4分)此段写景,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前后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语言四字句为主,两两相对,整齐短促有力。24.(5分)第段画线句,借“新堂”的“清浊美恶”“居高望远”等深刻变化,与上文段永州先前自然风貌形成对比,回扣第段新堂修建的过程及景色描写,也呼应开篇“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的总领句,句句与上文呼应,收束全文,前后浑为一体,
36、结构严密。 从立意上看,此处多句反问,(1)由“新堂”修缮引申到韦公善政益民的吏治思想,赞美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施行富民政策,(2)凸显以细知大、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写作意图,寄托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期望,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崇明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樊侯庙灾记(宋)欧阳修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 !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
37、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然当盗之倳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注释】 樊侯: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 倳:插入,刺入。21填入第段方
38、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A乎B欤C兮D哉22下列对第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B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C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D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23本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24本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两段内容加以分析。(4分)【答案】(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21.B 22.B2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
39、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评分说明:形象分析2分;批判分析2分。24.第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过程以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排比,增强气势。文末,更是以感叹句假设分
40、析,直斥若如此则樊侯之灵无异于残暴的神灵。从而使论证具有力度,更具有说服力。评分说明:论证层次角度分析,2分;论证语言角度分析,2分。【青浦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题。(13分)岘亭记 姚鼐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阴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
41、思今古。史既载其言, 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或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注:阜:土山。易治:整治。羊叔子:即羊祜,魏晋时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燕赏:玩赏。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乃 B.则 C.而 D.且22.对第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写了建亭经过及亭的命名。B.岘亭所在原是杂树丛生废地。C.岘亭所在视野开阔,一览钟山。D.整治后的小阜景物丰富变幻。2
42、3.分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2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突出写作意图的。 (5分)【答案】(五)2125题。(12分)21.C (1分)22.D(3分)。23.(4分)运用对比手法。1分/将岘亭和诸官舍对比,突出了方公的岘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胜过了全城的奢华官舍。1分/表达了作者对方公行事、人品等极力首肯、赞美之情。2分24.(5分)写作意图是赞美方公勤政、清廉。2分(“勤政”明说,“清廉”表达含蓄但却是最突出的。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第1段写达观在钟山所建高墙大院,反而挡住了钟山美景。就是城里最负盛名的豪华瞻园也看不见钟山胜景。这是从反面衬托方公的清廉。1分/第2段交代了方公建岘
43、亭的经过及为亭命名的情况。选址为废弃的土丘,建的是小亭,力不劳,用不费却能赏玩到钟山美景。从正面突出方公的勤政清廉。1分/第3段在与清廉正直的名臣羊叔子的类比中,突出方公尽管无名但其功绩、人品不输羊叔子。再从岘亭与官舍的强力对比中、在“不可不”的双重否定中突出方公的勤政、清廉。(1分。写出1点就可)【松江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而定以不肖辱其选。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
44、虔。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
45、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因B则C以D且22下列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23第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24文章第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答案】21D22A23“纷”和“竞”生动地描摹了食品的丰富,音乐的悦耳,突出了酒宴的热闹;“交现”写出景物以主动的姿态交错呈现于赏景人的目前,强调堂中景色之美;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与歌宴之酣、景致之乐交相呼应,富有感染力;与下文作者的“愧”“忧”之情形成反差;强化出如此耳目声色之娱也并非作者之乐所在。(评分说明:以上5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24第段先写到在“道”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