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案【篇一:现代诗歌两首教案】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关键: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 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
2、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三、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四、品读诗歌。 1、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
3、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但闻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 2、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语气强烈,不可以,禁止。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
4、庇护。 3、“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 “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 4、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 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 五、小结。 让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六、作业:朗读与背诵。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
5、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解题。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
6、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教师首先配乐背诵。)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
7、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篇二: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教案:诗两首教案模板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8、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2、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
9、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样。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篇三: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借物
10、抒情的写法。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
11、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 2、“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 3、学习生字: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朗读: 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12、;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片槐树叶(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13、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四、学生齐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一诗,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长城谣的作者是席慕蓉。席慕蓉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二、作者简介: 席
14、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细读品味: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无情”“蹲踞”“冷眼”这几个词的作用?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写出了长城面对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冷静对待。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明确:
15、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 总:一直,一向,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 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烙印,所以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明确: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应:是诗人的猜测和估计,写诗人想象中故乡夜晚美好的景色,这情景是载不动的深情。 仍然:依旧,写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时时在诗人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异乡,却心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流进?不眠的梦:写思乡难眠,诗人借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4
16、、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明确: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6、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7、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
17、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长城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外,还是她寄托乡思乡愁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的佳作。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中诗人以长城、黄河为载体,抒发刻骨铭心的乡情。承载诗人浓重乡愁的万里长城一贯被视作中华民族文化或精神的象征,长城
18、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曾上演了无数悲欢离合,沉浮起落。英雄的壮举,儿女的血泪,在世人眼里,长城早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社稷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千年流淌的黄河同样注入了诗人无尽的情感,它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长城谣沧桑长城一部历史;依恋长城写不成篇;梦回长城难以成眠 。 心系祖国、思恋故乡。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纪弦已远离故土6年,思想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最敏感的一根弦。诗人的
19、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
20、“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主要有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纪弦诗选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无人岛摘星的少年等。 三、细读品味: 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1、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2、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
21、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
22、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But when I s
23、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dont know thatI love you.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Yet you cant see my love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Yet cannot be together.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But when I plainly cannot resist the yearningYet pret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Is not struggling against the tidesBut using ones indifferent heart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